張珠容
陳鶴琴與妻兒
1920 年深冬的一天,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的長子陳一鳴出生了。陳鶴琴當即決定:把兒子作為自己的“試驗品”,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他出生后的每一點細微變化。
那時的中國還是一個文盲率80% 的國家,孩子們多是家庭的附屬品,大人們無知又專制地管著他們,基本沒有尊重和平等的觀念。這讓剛留洋歸來、在南京高等師范和東南大學任教務長的陳鶴琴憤然。他說:“養(yǎng)蜂有養(yǎng)蜂的方法,養(yǎng)豬有養(yǎng)豬的方法。對養(yǎng)孩子,事前無準備,事后不研究,那么孩子的價值還不如一只羊或一頭豬?!彼?,他想將兒子在各種場合、環(huán)境中的表情、動作用文字和照片詳細記錄下來,并對這些表情和動作所反映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予以對比研究。
陳鶴琴這樣記錄著兒子陳一鳴的成長:這個孩子是在1920 年12 月26 日凌晨2 點9 分生的。生后兩秒就大哭,一直哭到2 點19 分,共連續(xù)哭了10 分鐘。以后就是間斷的哭了。
45 分鐘后:他哭累了, 開始打呵欠;
12 小時后:他撒下了人生的第一泡尿;
第4 天:吸乳后打嗝;
第58 天:開著嘴微笑;
……
這樣的記錄, 陳鶴琴持續(xù)了整整808 天。經(jīng)過兩年半系統(tǒng)地觀察和記錄后,陳鶴琴出版了中國研究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第一本專著——《兒童心理之研究》。而這本專著,就是奠定中國兒童心理學和兒童教育學的第一塊基石。
陳鶴琴與妻兒
陳一鳴晚年回憶陳鶴琴時說:“父親從外國學了兒童心理學,結合我的實際,拿我作為一個‘試驗品,來具體觀察兒童心理究竟是怎么樣發(fā)展的,兒童的身心是怎么樣成長的。他的這項破天荒的工作,已然超越了父親的職責!”
(千百度摘自《做人與處世》2020 年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