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文
兩座塔
不知不覺間,與公園為鄰兩年了。兩年間,每天至少有兩次進(jìn)到園子里——早上晨練,夜晚散步。
清晨,路邊植物的葉子上托著露珠,一股潮濕的空氣纏繞在足下。上了一個緩坡,往右拐,拾級而上,便到一座塔下。塔身略顯陳舊,白色墻體上繪了一層紅漆,狹窄黝黑的木門腰間掛著一把銹跡斑斑的鐵鎖,時光在上面刻下若干暗影,看上去就有了幾分斑駁。塔高七層,綠樹掩映。一層正南面的黑色大理石上鐫刻著三個龍飛鳳舞的大字:藝峰塔。題名者誰?嶺南畫家關(guān)山月。塔基南面有一片空地,面積約四十平方米,方磚鋪就,平整潔凈。三五個老頭老太踩著節(jié)拍打太極,一招一式沉穩(wěn)有力。有人在一棵樟樹的埡口橫著安裝了一個簡易的單杠,兩端用于固定的鐵絲已經(jīng)深深嵌入樹干。我每天早上都在這兒吊單杠——腰椎間盤突出癥已經(jīng)困擾我十多年。
晚飯過后,銜一支香煙下樓。進(jìn)了園子,借著微白的路燈,看靜默的喬木和灌木,看步履匆匆的行人的背影,聽風(fēng)吹過松針的刷刷響聲,也聽行人的喘息與交談。過了堅石關(guān),抬首可見一塔從樹頂突出,嶄新的檐角上懸有風(fēng)鈴,風(fēng)過處,金屬輕觸,聲音清脆。塔頂燈光向四周投射,和附近廣場舞的音響交織成一片聲與色的海洋。再往前走,路過動物園邊,偶爾聽到獅吼,第一聲、第二聲雄渾有力,繼而低了八度,最后淪成喘氣,落寞而凄涼。
兩座塔,藝峰塔和觀景塔,隔著一個山坡與幾片林子,隔著鳥鳴與游人的足音,對望。
藝峰塔位于公園西南角,鄰近新鋼居民區(qū),建于一九九二年??梢韵胍?,二十多年前它的周圍應(yīng)該是很熱鬧的。繞著第一層走,白色墻壁上寫滿“到現(xiàn)在我都不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愛的是誰,恨的又是誰”“不想傷害你,只有不停地騙你,卻騙到自己都不相信,不想說對不起,不想讓你不開心!可卻已經(jīng)讓你不開心,守著諾言的你累嗎?違背諾言的我更累。原諒我,忘了我吧”之類的表白文字,字跡或娟秀或狂放,隱約可見少男少女的淚光與笑容。這兒僻靜優(yōu)雅,確是約會的好地方。他們將這座精巧雅致的塔當(dāng)做粉紅色的日記本,當(dāng)作愛情的見證,將最隱秘的心事寄放在此。只是未曾想到,多少海誓山盟都未能敵過時間之刃。時間之刃的砍削下,許多等待的焦慮與相聚時的情話都已消解在記憶深處。
如今,一天之中藝峰塔下多半是寂靜的。它沉默著,仿佛一位洞察生活玄機(jī)的老者,凝視新鋼居民區(qū)灰色的樓群。退休工人的便攜式音響播放太極拳音樂,白發(fā)與老年斑在樹影下緩緩游動。我吊在單杠上,肉身下墜的拉力在兩個肩關(guān)節(jié)里洶涌,充溢爐渣味的空氣混雜著柴草的青澀氣裹住我,我覺得自己成了一條剛剛蘇醒的蟲子,每一寸肌肉都被濃郁的葉綠素覆蓋。
觀景塔是前幾年做的,從頭到腳透著一股“新”氣。特別是夜晚,安裝在塔身周圍的燈光亮起,像一塊塊磁鐵,將行人的目光牢牢吸住。一個瘦瘦的小伙子是不折不扣的音樂發(fā)燒友,他幾乎每晚都在塔下擺了音響,支起話筒,合著音樂的節(jié)奏拍打手鼓,咚咚鏘鏘,自得其樂。還有一個吹樹葉的老人,一年四季光著膀子,繞著觀景塔,邊走邊吹,將一枚葉子當(dāng)做一個朝天喇叭,聲音嘹亮得很。聲音作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已經(jīng)深深地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這使我想起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記得史先生在文中寫一個熱愛長跑的朋友,他堅持不懈地鍛煉,想在長跑比賽中獲取好名次,也算給灰暗的生活添點亮色。因為主辦方對比賽名次的取舍總在變化,長跑家每次都盡了最大努力,結(jié)果卻陰差陽錯。命運(yùn)有時候就是殘酷,明明付出了最大努力,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的照片掛在宣傳櫥窗里。我不知道那個愛敲鼓的小伙子有沒有音樂夢想——球形燈光下的個人音樂會?人山人海的圍觀?粉絲飆升的抖音視頻?每個人身上都有講不完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只有當(dāng)事人最懂。夜色掩護(hù)著小伙子頭上的黑禮帽,他雙手翻飛,落下一串鏗鏘有力的音符。
一天在飯桌上,兒子問我有沒有登上那座舊塔。我搖搖頭說,門不是上鎖了么?兒子笑笑,低聲告訴我,那把鎖是君子鎖,一扯就開了。
一個下雨天,我爬到塔的頂層。你也許永遠(yuǎn)想象不出,站在頂層看雨的美妙。那雨像一道簾子,把高低起伏的樹頂和公園南村北村的房頂織在一張網(wǎng)里,真的是棒極了!兒子的語氣中裹著一絲神秘。
我打算哪天到上面去畫畫,待上一整天。你們不知道上面有多涼快。媽媽負(fù)責(zé)送飯,怎么樣?
兒子這段時間在美術(shù)集訓(xùn),整天蹲在畫室里與炭筆、顏料、靜物、頭像打交道,手背關(guān)節(jié)落下一層黑黑的炭灰,像一名勞碌的煤礦工人。
他媽媽含混地答應(yīng)著。兒子則陶醉在他的奇思異想里。
之后的一個上午,我曾試圖登上藝峰塔,但狹窄而陡峭的樓梯阻止了我的念想。塔究竟有多高,我不知道,目測至少十五米吧。這個高度與我居住的五樓差不多。在庸常的環(huán)境中待久了,人的感官容易麻木,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與人擦肩而過,視物無半點反應(yīng)。每日飯后,站在陽臺上吸著香煙遠(yuǎn)眺,卻另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看自行車上紅白相間的校服,看攪拌水泥的藍(lán)色工裝,看繞著主人腳踝的寵物,也看蔥綠的樟樹葉子和遠(yuǎn)處的滾滾白煙。忽然就覺得世間一切普通事物,在我眼底有了不一樣的意義——這些司空見慣的人和物啊,最容易被人忽視,卻最容易剎那間輕輕撥動心底那根弦。原來庸常只是我的慣性思維,而非事物本身。
觀景塔我上去過。為了方便游人,建造者在塔內(nèi)安裝了電梯。
站在觀景塔上,小城景色盡收眼底。遠(yuǎn)處是高聳的煙囪與廠房,園子里的樹木、人工湖和亭子鑲嵌在鱗次櫛比的高樓之間。水泥叢林的圍困下,這片綠色相當(dāng)于城市的肺葉,珍貴無比。離地二十米,視野里的事物讓人產(chǎn)生一種輕微的虛幻。每日在街道上行走,所見多為匆匆行人、車輛或灰塵滿面的樹木,相似的表情只在視網(wǎng)膜上留下一道亙古不變的印痕。此刻俯瞰城市,忽然發(fā)覺自己的肉身越來越小,小到成為一粒粘在塔內(nèi)紅色立柱上的塵埃。
卡夫卡有一篇小說寫到,寒冷的冬天,一位煤桶騎士為了討要一鏟煤不得不騎著一個空桶飛到煤老板的拱形地窯的門前,結(jié)果卻被老板娘的圍裙趕走了??彰和耙恢本S持在二樓至一樓門房之間,這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高度,是作家刻意設(shè)計的高度?!稑渖系哪芯簟防?,少年柯希莫因為不滿父親的專制,一怒之下爬到花園里的一棵圣櫟樹上,并發(fā)誓不再下來。這又是文學(xué)史上一個迷人的高度。兩位作家在虛幻的天空與堅實的大地之間覓到一個恰當(dāng)?shù)奈恢?,為讀者奉獻(xiàn)如此精致的人生寓言。他們的才華也始終維持在一個高度,讓后人膜拜。
舊塔與新塔,一頭連接年代久遠(yuǎn)的工人居住區(qū),一頭挽住熱鬧非凡的商業(yè)區(qū),卻都與它們保持十來二十米的高度,并用這個高度提示人們:粘稠沉實的生活中亦有靈魂逸出的一刻。
一段游廊
園子西邊的人工湖畔有一段游廊,長約百米,背山臨水,如長龍臥波。
人字形坡頂架在若干紅漆立柱上,北面一溜長椅與南面鏤空護(hù)欄默默呼應(yīng);林間鳥鳴和湖對面亭子里的長號,一高一低,一急一緩,相互纏繞。
更多時候,這兒是老年人的天下。健身的,扭腰捶腿或噼噼啪啪敲擊膽經(jīng)的。散步的,隨身聽里的早間新聞音量極大。也有坐在長椅上閑聊的,從中美貿(mào)易摩擦、特朗普、安倍、普京,到養(yǎng)老保險、物價、醫(yī)療……話題遠(yuǎn)及萬里,又近在咫尺。去年,一個蓬頭垢面的流浪女寄居在游廊。夜晚卷著一床薄棉被橫椅而臥,早上人去被空,唯見地上一攤尿跡??諝庵袕浡鴿庵氐暮?,流浪女能露天安臥,身體康健高于常人。我曾見過她一次,個矮、寸頭、黑臉,凝視湖面,喃喃自語。幾個月后,人去椅空。是另謀他處,還是幸運(yùn)地回到家鄉(xiāng)?不得而知。一個人如一陣風(fēng),來了又去了,痕跡全無。從此游廊依舊是游廊,坡頂下面的神像依舊衣袂飄飄,俯視人間悲歡。有一位須發(fā)蒼蒼、精神矍鑠的老者,喜歡在游廊里拉京胡。他正襟危坐,雙眼微閉,右手一拉一送,尖細(xì)柔滑的旋律便從指間蹦出,穿過樹葉的縫隙直入云霄。一把京胡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公園、樹木、游廊、湖水、綠草、行人,一一隱退;官員、將士、公子、小姐、丫鬟、仆役,悉數(shù)登場。老者用雙手書寫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描繪內(nèi)涵各異的人生,號令三軍的統(tǒng)帥也比不上陶醉于音樂中的他吧?晚上,則有兩個小伙子在游廊西頭彈吉他。月光如水銀瀉地,叮叮咚咚的音符在耳畔飛翔,讓夜的安詳融化在樹影婆娑里。我一直以為,吉他是適宜夜間彈奏的樂器。它為萬籟俱寂的自然送上一段低回婉轉(zhuǎn)的旋律,正好可以清洗人們蒙垢的耳朵,撫慰疲憊的靈魂。小伙子二十歲上下,指法稍顯稚嫩,卻一臉虔誠。如果說懷中的吉他是釋放生活壓力的容器,游廊無疑成了消解壓力的最佳場所。那一刻,一段靜寂的游廊寄存了兩個人秘而不宣的故事,也賦予我關(guān)于人生的無窮遐想。
游廊之于我,之于我們,是焊接虛實、連通萬物的線頭,是有限向無限的延伸。
天氣好時,游廊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年輕的攝影師、攝影助手和撐著油紙傘或手持扇子的古裝女子。在攝影師的指點下,女子或抬首望花或臨水理妝,白色漢服、紅色游廊欄桿和碧綠的湖水融為一體,剎那間閃現(xiàn)一種穿越古今的恍惚。在攝影師的鏡頭中,畫面構(gòu)圖及各種元素的組合隨著拍攝角度的變換而變化,其最終目的是追求圖片效果。而鏡頭下的人不停地變換身體姿勢時,除了關(guān)于美妙相片的設(shè)想,更多的是陷入幻境的迷惘吧。為何選擇游廊作為拍攝背景?我想只有此地匯聚了古代地理環(huán)境的關(guān)鍵元素:亭臺閣榭、垂柳依依與花草映照下的平靜湖面。照片沖洗放大后鑲?cè)腌R框,懸掛在影樓的墻壁上,是為了喚起現(xiàn)代人的鄉(xiāng)愁,還是為了獲取更多潛在客戶?商業(yè)以文化為催化劑,其化學(xué)反應(yīng)的效果往往更持久。于拍攝對象而言,她身著長裙忍耐酷熱,是想留住青春蓬勃的瞬間,并將這個瞬間放在一生的記憶中。某些時候,人靠記憶活著。
在游廊里行走,抬首可見檐下橫欄上繪有若干神像。一臉絡(luò)腮胡的火德星君、揮舞繩索的土行孫、背著大葫蘆的值時功曹、俯首弄花的海棠花神、發(fā)髻高聳的長生女神西王母……有民間信仰對象、小說虛擬人物,也有道教信奉的小神。神仙腳旁都有祥云數(shù)朵,人在廊下,顧盼流連,腳踝清風(fēng)四溢。各路神仙齊聚于此,不知道建造者如此安排的本意。也許他想用這段百米長廊營建一個眾神和諧相處的小世界?
一段日子里,我在游廊閉目安坐,聽背后山坡上飄下一陣圓號聲。聲音悠長,節(jié)奏舒緩,很容易讓人陷入無邊寂寥中,幻化成一粒塵?;蛞黄瑯淙~,枕著大地的脈搏安睡。練習(xí)者隱身松林之間,未曾謀面。他手中的樂器充當(dāng)了一位優(yōu)秀的魔術(shù)師,抖落籠罩在瑣碎庸常的生活上的黑布,一股美妙的甘泉隨之噴涌而出,浸潤心田。
我常想,園子里如果只有樹木花草假山亭臺湖水,沒有眼前這段彎曲的游廊,就像禮物包裝盒上缺少一根漂亮的帶子,總會給人留下一絲遺憾。游廊的功能主要是供路人歇息。歇息之余,若能近觀湖水漣漪,遠(yuǎn)眺綠樹繁花,諦聽松濤陣陣,細(xì)數(shù)如云往事,豈不妙哉?
一汪湖水
園子依山而建,滿目蔥蘢。繞山腳漫步,所見多為松樹與灌木,至西北角,一汪湖水躍入眼簾,視網(wǎng)膜隨即濕潤起來。
湖的面積不大,像一個葫蘆,舒展著身體,仰臥在一卷風(fēng)聲鳥鳴里。
沿湖邊行走,水生植物的腥味撲面而來。湖水不夠潔凈,靠近岸邊的水面上漂浮著礦泉水瓶、塑料袋和廣告紙,不甘寂寞的魚兒擺動尾鰭,制造圈圈漣漪。偶有垂釣者,多半是滿臉淘氣的少年。簡易釣竿甩入水中,少年的目光卻追逐一只忽高忽低的蜻蜓。突然,浮標(biāo)下沉,少年拉起釣竿,一尾柳葉刀似的小魚扭動著身體。我由此想起遙遠(yuǎn)的童年。我家旁邊有兩口池塘,每年春夏,我最愛做的一件事就是釣魚。一個魚鉤,一段白線,一根竹竿,一小截蘆竿,再在魚鉤上套上一段蚯蚓,輕輕甩入水中。不一會兒,便有嘴饞的鯉魚上鉤。它先是試探,浮標(biāo)沉下去忽又浮上來,試探過后便將魚餌整個吞下,浮標(biāo)隨之扯進(jìn)水深處,此時我的手腕一抖,釣竿在頭頂畫一道圓弧,就有一條鱗片微黃的鯉魚在岸邊草叢里跳躍。母親弄紅燒鯉魚時放入蒜瓣、紅辣椒和幾顆豆豉,出鍋后香氣撲鼻,口舌生津。那時候家里窮,一根釣竿成為改善伙食的最好工具。
夏天傍晚,湖畔蛙鳴四起。這些幽居在湖邊的歌者,喜歡將雄渾的嗓音獻(xiàn)給園子里健身的人們。想想吧,健步如飛的人影揮汗如雨,手機(jī)或隨身聽里播放的音樂與此起彼伏的蛙聲織進(jìn)漸濃的夜色里,該是一幅多么安詳?shù)膱D景!特別是雨后,踩著蛙聲在湖邊行走,新鮮的空氣中幾乎能夠呼吸到一縷稻香。我為此胡掐了幾句詩:
雷神止住呼吸
烏云悄然撤離
雨的尾巴從湖面消失
那些不倦的喉音
在水邊此起彼伏
一陣緊似一陣
錘擊夜行人的心房
喬木上的水珠
折射路燈的流光
微風(fēng)過處
一株芙蓉垂首
——那是它在虛構(gòu)
十畝稻田
以及遙望已久的
豐年
陣陣蛙鳴總是連著一個豐年的啊。
湖水每年抽干一次,灑入一圈石灰,滅殺病菌。去年抽水時,我正好在岸邊。馬達(dá)突突地響,水底的魚兒左沖右突,卻難逃工人的網(wǎng)兜。約莫一個時辰后,塑料桶里便堆滿裹著淤泥的草魚,有幾條躍出桶外,重新回到水中,瞬間沒了蹤影。穿著連體雨衣的工人在水中艱難行進(jìn),臉上滿是泥巴,只剩兩只跟著浪花轉(zhuǎn)動的眼球。其實,這些魚只是暫時抓捕,待湖底滅菌,放入新水后,它們?nèi)詫⒒氐嚼霞?。魚們不懂,危險來臨,它們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拼命掙扎。魚為水而生,水卻控制在人的手里。
湖的南邊與北邊各有一個亭子。
南邊亭子我少去,里面常常有人吹號或吹口琴,聲音貼著湖面打旋,爾后被風(fēng)卷著滲入兩岸密林。北邊亭子與游廊之間有一段曲折的走廊相連,人在看湖時,不知不覺就進(jìn)到亭子里,所以顯得熱鬧。白天,亭子內(nèi)總有一兩對戀人相擁著竊竊私語。也有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端著手機(jī)為彼此拍照。戀愛中的人總有花不完的時間。有一對父女,每天上午都在園子里走。父親腰板筆直,臉上依稀可見昔日的英俊;女兒白胖,緊跟在父親身后,眼睛盯著地面,口中念念有詞。也許,回到家中,父親難免對著女兒長吁短嘆,女兒卻茫然地瞧著父親的額頭?但園子里行走的每個上午,父親眼角瞟過湖面時,心底應(yīng)該和湖面一樣平靜吧?每個家庭都有難言之隱,長輩的健康,兒女的成長,經(jīng)濟(jì)收入,生活開支……現(xiàn)實擺在那兒,唯有面對。幾個月來,我與兒子的對話越來越少,少到只剩下“我上課去了”“我回來了”之類的話。當(dāng)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成為讓他生氣的導(dǎo)火線時,我只有小心翼翼地沉默。我不知道如何破解這個困局,每次走到湖邊坐下,凝視平靜的湖面,才能理清紛亂的思緒。我發(fā)現(xiàn)一頃碧波可以潤滑枯澀的生活之輪,也可以給人注入繼續(xù)前行的動力與勇氣。
也有人在亭子里彈唱。一個秋夜,我在亭子里聽一位女士唱《斑馬,斑馬》:
斑馬,斑馬,你不要睡著啦
再給我看看你受傷的尾巴
我不想去觸碰你傷口的疤
我只想掀起你的頭發(fā)
斑馬,斑馬,你回到了你的家
可我浪費(fèi)著我寒冷的年華
你的城市沒有一扇門為我打開啊
我終究還要回到路上
斑馬,斑馬,你來自南方的紅色啊
……
她嘶啞的嗓音非常微妙地潛入低回婉轉(zhuǎn)的吉他旋律中,清冷的空氣和黯淡的湖面將氣氛烘托得有些迷離,讓我陷入莫名的感傷。后來,我才知道這首歌出自一位名叫宋冬野的歌手,他還有一首很好聽的歌《董小姐》。兩首歌的歌詞和旋律里隱藏著曲折起伏、動人心魄的故事,這些故事都與愛情有關(guān)。是啊,情至深處,一切景語皆為情語,無論是“受傷的尾巴”,還是“安河橋下清澈的水”。
日復(fù)一日,游人和行人來了又去了,只有湖水安靜地躺在大地懷抱中。
在湖邊坐了兩年,走了兩年,不知不覺中湖水已成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平靜、豁達(dá)和從容,它擁抱一切的氣度日夜滋養(yǎng)著我。一年后,我將告別這座園子和園子里的一草一木,我居住的房子也許將迎來下一個租客。
我是湖邊的一個過客。這個生機(jī)勃勃的星球上,我也只是一個過客。但我相信總有一天,在水面倒映的淡淡樹影間,在魚兒游弋的波紋蕩漾處,你將發(fā)現(xiàn)過客起伏輾轉(zhuǎn)、蜿蜒盤旋的心跡,那是無數(shù)水分子與某個生命片段的奇異結(jié)合。
責(zé)任編輯:姚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