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陽
(湖北科技學院,湖北咸寧 437199)
16世紀,茶葉從我國傳入西方國家,并以其獨特的口味逐步成為西方主流的飲品。由于中西方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風格迥異的茶葉文化。為更好地提升中西方茶文化的溝通交流成效,促進茶葉貿易的健康發(fā)展,除了做好常規(guī)性的商業(yè)洽談之外,還需要從文化交流的角度出發(fā),通過茶葉翻譯技巧的優(yōu)化,消除東西方在茶葉消費方面存在的隔閡,為茶葉的國際化提供了更加完備的路徑。
中西方茶葉文化差異的梳理,有助于翻譯人員能夠從物質、精神等層面,明確茶葉翻譯的需求,從而增強茶葉翻譯的靈活性,以確保茶葉翻譯的國際化,為不同茶葉文化背景下,東西方消費人群的交流創(chuàng)造了可能。
中西方茶葉物質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茶葉種類、飲茶場所等層面。具體來看,我國的茶葉涉及到綠茶、紅茶、黑茶等六大不同的品類,其中綠茶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根據(jù)相關部門公布的數(shù)據(jù)來看,2019年,我國綠茶產量為177.28萬噸,約占茶葉總產量的63.7%[1]。西方國家則不同,其對茶葉種類的偏好與國內有著顯著不同,以英國為例,尤其地區(qū)特殊氣候,消費者往往偏好紅茶。在飲茶過程中,國內消費者喜歡用瓜子、水果、各色點心等與茶葉進行搭配,西方國家飲茶時所選擇的點心,類型較為單一,往往以奶油、松餅等為主。飲茶的場所也有所不同,我國飲茶主要集中于茶樓、茶館,而西方飲茶的場所則較為隨意,追求不同的環(huán)境氛圍。同時中西方對于茶具的選用也有所不同,例如我國茶具種類多元,造型也極富藝術性,陶土、瓷器、玻璃等材質,均被用于茶具制作之中,旨在通過不同的茶具,賦予茶葉不同的品味[2]。西方國家的茶具種類較少,不同國家之間差異也較為明顯,例如英國偏好骨瓷茶具,俄羅斯則偏好銀質茶具。物質文化層面的差異,要求在茶葉翻譯過程中,應當做好相應的處理,以確保相關文化要素的全面呈現(xiàn)。
中西方茶葉精神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飲茶時間、飲茶心態(tài)等方面。具體來看,我國的飲茶時間往往不受限制,可以隨時進行,盡管沒有固定的飲茶儀式,但是往往對沏茶、敬茶等動作有著一定的要求,例如在敬茶時,茶水不應當過滿,當茶水喝到一般時,應答添水,以保證茶水濃度保持一致,不影響飲茶的口感。西方的飲茶時間相對而言較為固定,甚至形成了茶休的飲茶習慣。例如英國就有上午茶、下午茶的區(qū)別,上午茶往往在上午10點到10點半,下午茶往往在16點到17點。中國人飲茶強調對茶葉的品評,形成了“耳品”、“口品”、“心品”等“五品”體系,將會對茶葉自身品質的品評,而西方對于茶葉的品嘗則注重飲茶時環(huán)境、禮儀的格調,對于茶葉的品質要求相對較低[3]。
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現(xiàn)階段茶葉翻譯過程中,部分翻譯人員沒有能夠準確把握中西方茶葉文化的差異,導致茶葉專有名詞、茶葉功效的翻譯存在短板,這種情況的存在,對于茶葉文化的交流產生了阻礙作用。
茶葉起源于我國,在長時間的中茶、飲茶的過程中,茶葉的類型日益多元,在滿足了不同群體的飲茶需求的同時,也造成了茶葉命名的混亂。例如對于茶葉命名可以根據(jù)其原產地進行,也可以根據(jù)其品種命名,還可以著眼于其發(fā)酵方式命名。例如西湖龍井、四川蒙頂甘露、信陽毛尖均以茶葉的產地命名;春茶、夏茶則以季節(jié)命名;紅茶、綠茶、黑茶則以發(fā)酵方式命名。這種命名特點,對于國內消費人員而言,由于接受長期的熏陶,區(qū)分能力較強,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口味需求,進行茶葉的選擇。但是這種多元化的茶葉名稱,對于翻譯人員而言,產生了較大的困惑,引發(fā)茶葉名稱翻譯不規(guī)范的問題,例如我國較為著名的大紅袍,其翻譯過程中出了Dahongpao Tea、RobeTe,這些不同的翻譯名稱,在對外貿易的過程中,對于西方消費者、相關貿易企業(yè)產生一定的困惑感,影響了正常的采購、消費流程。
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方式,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創(chuàng)設了路徑,為提升翻譯成效,翻譯人員往往需要從文化差異的角度出發(fā),對翻譯技巧進行必要的調整優(yōu)化,以確保翻譯內容符合受眾的心理特點、目標對象的社會風俗。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翻譯人員在開展翻譯工作的過程中,僅僅滿足于對詞匯、句式的精準轉述,忽視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翻譯效果的下降,甚至引發(fā)對標對象的反感度。以西湖龍井的翻譯為例,翻譯人員直接將其翻譯為Dragon well,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龍象征著吉祥的寓意,但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龍象征著邪惡、貪婪,這種方式往往給西方消費者不良的心理暗示,影響了茶葉文化的交流以及茶葉產品的銷售[4]。因此在茶葉翻譯過程中,應當著眼于中西方文化認知層面的不同,結合茶葉的特點,對翻譯技巧作出調整,利于longjing Tea這種翻譯方式,既能夠突出茶葉的類型,熟悉茶葉信息的共享,又符合西方文化的特點與民風習俗。
考慮到茶葉的原產地在我國,西方消費者對于茶葉種類的熟悉程度較低,接受能力較差,因此在開展茶葉翻譯的過程中,往往采用音譯的方式,以提升消費者對于茶葉的接納程度。但是這種單一的茶葉翻譯方式,無法對茶葉的功效進行全面的闡釋,這種情況的發(fā)生,無疑影響了消費者對于茶葉種類、功效的掌握水平,影響了中西方茶葉文化的正常交流,對于茶葉生產、銷售等貿易活動的開展產生了負面作用。例如在我國茶葉體系中,根據(jù)發(fā)酵方式的不同,可以區(qū)分為熟茶、生茶等類別,在翻譯過程中,如果簡單地翻譯成ripe and raw,對西方消費者會產生一定的歧義,對于后續(xù)的選購產生消極影響。這就要求,在茶葉翻譯過程中,應當做好翻譯技巧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工作,逐步構建起靈活的翻譯機制,確保茶葉翻譯的有序進行,確保消費群體掌握茶葉的名稱、功效。
中西方茶文化差異下茶葉翻譯技巧的提升,要求翻譯人員正確認識東西方茶文化在物質層面、精神層面的不同,堅持問題導向、結果導向,通過對翻譯技巧的針對性優(yōu)化,在解決目前茶葉翻譯存在問題的同時,構建起完備的茶葉翻譯機制,有效包容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提升茶葉翻譯的有效性。
為確保中西方茶文化差異下的茶葉翻譯工作的有序開展,創(chuàng)新茶葉翻譯技巧,調整茶葉翻譯方法。翻譯人員需要立足于實際,明確茶葉翻譯存在問題,結合過往翻譯工作的有益經驗,從東西方茶文化在飲茶種類、飲茶時間、飲茶心態(tài)等方面的差異,根據(jù)飲茶文化的不同,統(tǒng)籌考量西方國家在文化風俗、消費心理相關層面的特殊性,對茶葉翻譯思路做出優(yōu)化調整,使得茶葉翻譯工作更好地滿足茶葉文化背景,促進茶葉文化交流、茶葉銷售等工作的順利進行。例如在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有必要對茶葉名稱、沏泡方法、茶葉功效等信息,以更為直接地方式呈現(xiàn)出來,同時確保翻譯內容的表達方式,符合目標語言的表達方式,規(guī)避西方文化的禁忌[5]。
考慮到我國茶葉種類較多,沏泡方法多元,在這種情況下,為更好地傳遞中國茶道文化。翻譯人員需要針對性地做好茶葉專有詞匯的翻譯工作,例如在茶葉種類翻譯環(huán)節(jié),翻譯人員應當深入了解我國茶文化以及過往翻譯規(guī)則,在此基礎上,對翻譯技巧做出相應的調整優(yōu)化。例如對紅茶、綠茶、白茶等茶葉專有名稱的翻譯環(huán)節(jié),以科學性原則、實用性原則為框架,在尊重過往翻譯習慣的基礎上,對專有茶葉詞匯做出翻譯,確保專有名詞的翻譯,既能夠傳達專有名詞的特殊含義,又減少錯誤認知,以提升茶葉翻譯的吸引力以及辨識度。例如熟茶、生茶專有詞匯翻譯過程中,使用fermented and unfermented等翻譯方式,可以便于消費者了解兩種茶葉之間的區(qū)別,對于茶葉的購買有著極大的指向作用。
在茶葉文化翻譯技巧創(chuàng)新優(yōu)化的過程中,翻譯人員應當著眼于中西方茶文化的區(qū)別,立足西方文化習慣,采用通俗、易懂的翻譯方式,科學全面地進行茶葉翻譯工作。例如在東方茶文化之中,茶代表著茶具、茶道,西方茶文化中,茶代表著茶會、茶點,這種文化層面的差異性,要求翻譯人員從實際出發(fā),采用直譯法、音譯法以及寫意法等,確保茶葉翻譯的順利進行。在這一思路的指導下,對于綠茶的翻譯,由于西方文化中,綠色代表著活力,可以采用直譯法,翻譯為Green Tea,對于地區(qū)性茶葉品種,考慮到茶葉品牌打造的需要,可以采用音譯法,例如信陽毛尖,可以直接翻譯為Xingyang Maojian Tea,增強茶葉的辨識度。寫意法作為一種有效的翻譯方式,通過有效的變通,做出必要的增刪,以提升翻譯成效,例如對于鐵觀音的翻譯,考慮到觀音Buddha,是宗教文化,西方消費群體也較為認可,而鐵與Tea存在諧音關系,可以在鐵觀音的翻譯過程中,可以通過寫意翻譯的方式,譯制為Tea Buddha,通過翻譯方式,增加茶葉的文化內涵,也保證了茶葉翻譯的準確性
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對于翻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這種認知,文章以茶葉翻譯技巧作為研究重點,通過對翻譯技巧的提升與優(yōu)化,在茶文化差異的前提下,促進茶葉文化交流活動的順利進行,為茶葉貿易的進行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同時也提升了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