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露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之下,學習不光是在于對知識點的記憶,更多要求的是發(fā)展學生的自我能力,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以及個人的綜合能力,為此,在歷史的學習之中,對于知識點的獲取理解必須建立在擁有一套完整的思維模式,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記憶模板,搭建知識點之間的隱形橋梁,將歷史的學習,發(fā)展成為自我能力的完善,才能真正的學好歷史,并以歷史為媒介提升學生自己。
整體化思維是從整體的系統(tǒng)的視角觀察思考事物的一種思維方式。整體化思維的特點是全貌性,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在學科教學中運用整體化思維可以從兩個維度展開,其一是時間維度,它是縱向的觀察教學的歷史現(xiàn)在和未來,其二是空間維度,它是橫向的思索教學的寬度和廣度。
整體式思維不僅是在于簡化知識點內(nèi)容,更是一種將整體事件作為框架模板,建立一套完整的思維模式,以此來套用在所有的歷史知識點之中,舉一反三,這種方法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建立一種事件的框架模板不是目的,最終的目的是要求教師傳授學生一種建立的思維模式,要用我們自身的思維見解來理解歸納歷史,要在歷史中找到人、事的共通點,其不光是對于知識的理解,其更能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豐富自我的見識,豐富個人的發(fā)展等。真正要學好歷史的人,絕不是簡簡單單的背誦機器,他必須是一個擁有自我整體式的思維模式,擁有自我對于人和事物考量的能力的人。這也是這個歷史教學的意義。有人說,我靠硬背也能記住,那么意義在哪兒?意義就在于時間性、穩(wěn)定性、發(fā)散性。時間性:該模式下所花的時間相較于死記硬背少。穩(wěn)定性:相對于死記硬背能記得更加牢固。發(fā)散性:在具有這種思維能力后,能舉一反三,能將知識點的內(nèi)容上下疏通記憶。
從歷史的學科特點看,歷史教學運用整體化思維很有必要。繁雜、冗長、涉及面廣是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歷史的初步認識。大有國家興亡;朝代更替,小有年代記錄,事件詳細。一本歷史書上的知識點往往抵上其他幾科總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無好的記錄思維,記憶過程只會長且亂:如年代的記憶、人名的記憶、事件的影響等等。歷史,涵蓋長遠,從三皇五帝到清朝民國,學生若對于歷史沒有興趣以及好的學習方法,很難將知識點裝進腦子不說,哪怕勉強記得大概,再想讓其分析意義論其影響更是難上家難。
從歷史教學的短期目標來看,運用整體思維也很有必要。傳統(tǒng)視域中的歷史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能枯燥得記憶死知識點,沒有細心理解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原因過程,即使靠時間堆積硬背下知識點,這樣的歷史學習是零散的,片面的,對于歷史的認知是斷裂的,不成體系的。它不僅影響學生在學習考試中不能靈活應用歷史知識分析看待問題,對于大題不能總結分析往往呈現(xiàn)切割感,而且在非固定答案的分析題上面,學生往往缺乏思考,只靠固定的記憶知識來硬塞瞎猜。往往一張試卷上死題容易記錯,活題不會變化。而要解決這類的問題,就要教師從根本上思考,從思維模式上面進行改變,教師要教會學生的不是如何背誦知識點,而是如何理解,如何歸納它們,將歷史轉化為現(xiàn)實,將學生自我代入到歷史之中,這樣才能算是學習歷史,而不是背誦歷史。學生在其中也能發(fā)掘興趣,完善自我,這樣的歷史學習才能呈現(xiàn)其本身的意義。
從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視角來看,整體化思維融入初中歷史教學更有必要。傳統(tǒng)初中歷史學習,大部分學生學習方法都是靠背誦能力硬背,很多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興趣感受基本沒有,只在這種氛圍下的學習,對于學生是一種很大的負擔,不僅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而且還往往取不了多大的成效,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費力不討好的行為。歷史教學的長遠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引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正確認知歷史,運用歷史,這就需要教學中有對歷史的縱橫觀照,從縱向觀照看,既關注歷史事實,也關注歷史知識的現(xiàn)代運用,更關注歷史知識的未來運用;從橫向觀照看,既關注歷史事實本身,也關注歷史與其他學科知識的關聯(lián),教學中關注歷史與其他學科的關聯(lián)性。
3.1 運用整體化思維解讀歷史史實,獲取歷史道理
歷史學家布朗根據(jù)研究歷史與環(huán)境總結出:“歷史就是發(fā)生在過去時間的現(xiàn)在的事”,其實很多歷史事件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著。例如最典型的就是落后就要挨打這道理,從以前的秦始皇到清朝八國聯(lián)軍侵華都是一個道理,假如將這種整體化思維運用到歷史的教學中去,將以往的繁雜知識點融為一個體系,在體系的建立之中讓學生們清楚得明白其中的脈絡,以后其中的一個知識點往往就能牽扯出其他的知識點。例如:在清朝的衰敗時期,為什么會遭到外國的入侵,原因除了清朝政府的衰敗以外,其實還有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需要打開中國市場,因為需要材料和賣自家的東西,所以采用這種暴力的方式,而英國嘗到了甜頭以后當然就要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不平等條約中為了更多更大地汲取利益,最簡單的就是要地要錢,所以割取了香港,并且賠款2100萬。其次為了更多地獲取利益,手就要深入中國內(nèi)陸,所以英國政府就要求清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以此為英國打開中國市場的入口。既然香港島都割讓了出去,也開放了港口,所以清朝就不是純粹的封建社會了,而是被強行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以此整體思維了解下來,學生就能根據(jù)其一個點疏通上下,例如根據(jù)半殖民地半封建倒推回開放港口割讓香港,再推原因是因為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等等。以此類比,不僅是近代,哪怕是再古老的年代,也存在著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后要么因為改變要么滅亡。當一個整體式思維得到充分了解后就能作為模板了解更多其他的歷史事件。
3.2 運用整體思維拓展歷史視野,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
歷史教學涉及歷史觀的培養(yǎng),要求在引導學生解讀歷史的過程中培養(yǎng)正確的歷史認知,而培養(yǎng)歷史認知不能因?qū)W習歷史而學習,更需要在歷史學習中橫向拓展和系統(tǒng)整合歷史知識。一方面歷史的領域是廣泛的,它涉及了政治、經(jīng)濟、科技等多個方面;另一方面的歷史本身也是有廣度的,它包含科學史,文化史,經(jīng)濟史等多個維度。運用整體化思維進行歷史教學,首先需要的拉網(wǎng)式的知識框架建構,將歷史認知建立在一個同類型的歷史體系認知上。如在教學“洋務運動”這一部分時,可以通過拉網(wǎng)形成歷史框架,將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歷史教學,形成近代化起步的歷史框架。這個雖然在歷史教材中已經(jīng)列好的框架,很遺憾的是很多歷史教師在實施教學時候往往將之割裂開來,沒有給學生首先建立這樣的框架,而是切片為點,獨自解讀“洋務運動”。其次,運用整體思維拓展歷史教學還需要對比式的整合思考。還是以“近代化起步”為例,“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知識網(wǎng)絡建構,拉網(wǎng)是基本的建構,讓學生形成“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形成開放的思想文化,形成民主科學的理念”的知識網(wǎng)絡,這是歷史知識的整合思考,而對“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對比分析,形成歷史認知,這才是整體化思維運用于歷史教學的真正目的。如可以對“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性質(zhì),失敗原因等進行對比分析,引導學生形成歷史認知。從失敗原因看,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沒有觸及封建制度根基,而維新變法沒有發(fā)動群眾,辛亥革命是不敢發(fā)動群眾,通過對比,學生就能明白,這幾次近代化的史實都失敗于目標的不徹底性和對民眾的發(fā)動不成功上,學生就會在對比中形成歷史認知。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逸夫?qū)嶒炛袑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