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者 李小琳 張 渝 陳學濤
間質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是一種以活動性呼吸困難、限制性通氣障礙、肺間質彌漫性滲出和低氧血癥等為臨床表現(xiàn)的非腫瘤、非感染性疾病群,近年來,在我國的發(fā)病率逐年遞增[1-2]。ILD發(fā)病的病因大多不明,其病理過程主要為肺泡腔與肺泡壁炎癥,肺間質纖維化,患者晚期肺纖維化會導致呼吸功能進行性下降,最終引發(fā)呼吸衰竭,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3-4]。當前,針對ILD的治療尚無特別有效的方法,臨床多針對患者的癥狀特征進行對癥治療及護理干預,但效果有限,且患者出院后的護理會出現(xiàn)斷層、脫節(jié)的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預后[5-6]。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被廣泛應用于醫(yī)院疾病診療及健康管理中。有研究發(fā)現(xiàn),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可實現(xiàn)各級醫(yī)療機構患者資料的共享,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與在線指導,提高了診療的有效性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但應用于肺間質性病變患者的文獻報道較少[7]。本文對醫(yī)院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在肺間質性病變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一、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至2019年本院收治的肺間質性病變患者10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ILD的診斷標準,且經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確定[8];②患者性別不限,年齡≥18歲;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經檢查存在惡性腫瘤患者;②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患者;③存在嚴重認知功能障礙,難以配合治療患者。以醫(yī)院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建立并穩(wěn)定運行后(2019年1月~6月)收治的59例患者為觀察組,以醫(yī)院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建立前(2017年1月~6月)收治的47例患者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38例,女21例,年齡50~75歲,平均(61.83±7.45)歲;合并疾?。簾o22例,一種20例,兩種及以上17例;身體質量指數(BMI)為20~25 kg/m2,平均(22.53±1.67)kg/m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1例,高中18例,大專及以上10例。對照組男29例,女18例,年齡50~78歲,平均(62.57±8.36)歲;合并疾病:無16例,一種17例,兩種及以上14例;BMI為為20~25 kg/m2,平均(22.74±1.83)kg/m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4例,高中14例,大專及以上9例。本項目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各組臨床基線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非甾體類抗感染、免疫調節(jié)治療等,同時給予布地奈德混懸液霧化吸入治療;患者在住院期間建立健康資料卡,進行肺功能等相關項目的檢查,由醫(yī)護人員做好詳細記錄;同時給予患者及其家屬用藥指導、護理知識宣教、健康知識普及和心理疏導等?;颊叱鲈呵敖o予出院指導,出院后進行電話或門診隨訪,2周/次,隨訪內容包括患者病情進展、用藥情況、心理狀態(tài)等,針對患者存在的問題進行解答,告知患者復診的重要性。
醫(yī)院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的建立:醫(yī)院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包括診斷綜合評估系統(tǒng)、治療情況記錄及隨訪系統(tǒng)和醫(yī)患信息系統(tǒng)。其中,診斷綜合評估系統(tǒng)依據2013年由美國胸科協(xié)會/歐洲呼吸病協(xié)會(ATS/ERS)推薦的分類對肺間質性病變患者進行分型,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表現(xiàn)等進行病情的綜合評估[9];以治療情況記錄及隨訪系統(tǒng)記錄患者的治療方案、隨訪結果;醫(yī)患信息系統(tǒng)包括醫(yī)療信息模塊、患者信息模塊和健康管理模塊,患者定時上傳健康信息,醫(yī)護人員可通過醫(yī)患信息系統(tǒng)實時查看患者健康情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護理計劃,并通過平臺進行監(jiān)測與干預。
患者治療及護理干預:依據綜合評估結果將患者分為急性發(fā)作期、穩(wěn)定期和康復期,根據不同時期患者的癥狀特征給予對癥治療及護理干預。住院期間,將患者診療信息、健康情況等上傳至信息平臺,由醫(yī)護人員及患者共同探討存在的護理問題,并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護理計劃;患者出院后,可通過醫(yī)患信息系統(tǒng)學習院外護理知識,包括呼吸功能鍛煉、家庭氧療等,記錄每日健康狀況并上傳至信息系統(tǒng)。
三、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參考《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診斷和治療指南》制定臨床療效評價標準[10]。其中,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肺CT異常影像減少為顯效;臨床癥狀部分改善,各項肺功能指標好轉為有效;臨床癥狀未改善,各項指標無變化甚至有加重趨勢,肺CT異常影像增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服藥依從性:采用Morisky問卷調查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服藥依從性,該量表包括4個條,每個條目總分為0~4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服藥依從性越好。本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為0.623[11];(3)生活質量: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量表簡表(WHOQOL-BREF)對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4個方面(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和環(huán)境)共26個條目,每個條目總分為0~2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12]。本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為0.783。
四、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一、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中顯效35例(59.32%),有效19例(32.20%),無效5例(8.47%),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1.53%(54例/59例);對照組患者中顯效21例(44.68%),有效15例(31.91%),無效11例(23.40%),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3.27%(36例/47例)。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50,P=0.033)。
二、干預前后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服藥依從性評分分別為(2.25±1.04)分、(2.18±1.01)分,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349,P=0.728);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評分為(3.35±0.84)分,較干預前明顯上升(t=6.320,P<0.001),對照組服藥依從性評分為(2.56±1.05)分,較干預前無明顯變化(t=1.788,P=0.077);干預后兩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05,P<0.001)。
三、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和環(huán)境領域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領域評分均明顯上升(P<0.05),對照組除社會關系領域評分上升外(P<0.05),其他領域評分較干預前無明顯變化(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和環(huán)境領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ILD是以彌漫性肺泡、肺間質纖維化為病理基礎的各種疾病群的總稱,具有發(fā)病率高、起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預后差等特點,患者可在短時間引發(fā)呼吸衰竭,導致死亡[13-14]。研究發(fā)現(xiàn),ILD患者在住院期間可掌握相關自我護理知識與技能,但出院后由于健康教育及護理服務的脫節(jié),患者存在自我護理技能遺忘和自我效能感下降的現(xiàn)象,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和預后質量[15-16]。因此,采用合適的方式加強對肺間質性病變患者的治療及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網絡信息化的不斷發(fā)展,以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為基礎的治療及護理干預模式,在臨床慢性疾病的診療與護理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該護理干預模式通過規(guī)范診療流程、制定并實施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及健康指導,最大程度提高治療有效性,促進患者康復[17]。張玉等[18]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術后患者建立了互聯(lián)網+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該平臺對患者進行跟蹤隨訪管理,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
本文以106例肺間質性病變患者為對象,探討了醫(yī)院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在肺間質性病變患者治療及護理干預中的應用,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1.53%高于對照組的63.27%,提示基于醫(yī)院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的治療,可明顯提高肺間質性病變患者的治療效果。本院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包括診斷綜合評估系統(tǒng)、治療情況記錄及隨訪系統(tǒng)和醫(yī)患信息系統(tǒng),依托于診斷綜合評估系統(tǒng),可根據患者不同的臨床癥狀及疾病進展階段給予對癥治療和護理干預,滿足了不同階段患者的健康需求,從而提高治療有效性[19-20]。糖皮質激素是治療ILD的常用藥物,患者出院后繼續(xù)用藥,可維持ILD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21-22]。研究認為,患者自身原因、藥物原因、社會及家庭原因是影響肺間質性病變患者服藥依從性降低的主要因素[23]?;颊叱鲈汉笥捎谌鄙賹I(yè)自我管理指導,相關知識及技能被遺忘,使服藥依從性降低,而長期用藥無法徹底解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服藥依從性,使病情出現(xiàn)反復[24]。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基于醫(yī)院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的護理干預可增強肺間質性病變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肺間質性病變多為漸進性發(fā)展,患者呼吸功能進行性下降限制其日常生活,使患者的自我照護和生活能力降低,生存質量下降[25-26]。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和環(huán)境領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基于醫(yī)院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的護理干預可提高肺間質性病變患者的生存質量。信息化服務平臺將患者家庭、醫(yī)院有效聯(lián)系起來,一方面通過信息平臺,患者可充分發(fā)揮進行健康知識的學習,發(fā)揮自我管理能力,家庭成員可將患者病情實時反饋給醫(yī)護人員,通過醫(yī)護人員的幫助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方案[27-28];另一方面,醫(yī)護人員可在信息平臺實現(xiàn)對患者的動態(tài)化健康管理,及時了解患者病情進展并展開護理干預,從而降低疾病的復發(fā)率,進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29-30]。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綜上所述,醫(yī)院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在肺間質性病變患者的治療及護理干預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可提高治療有效率,改善患者的服藥以依從性,提高康復期間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