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珊 李有強
摘 要:美國綜合學校體力活動計劃(CSPAP)基于社會生態(tài)學視角,致力于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與體育素養(yǎng)的提升。由五部分構成:有質量的體育教育、學校期間的體力活動、上學前及放學后的體力活動、教職工體力活動參與、家庭與社區(qū)參與。CSPAP旨在發(fā)展并提高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及體育素養(yǎng)。通過對CSPAP的解讀,提出以下建議: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納入我國學校體育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模式的設置中;重視校園內(nèi)外體力活動的深度融合,逐步提高我國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納入我國體育教師培養(yǎng)過程,發(fā)展教師隊伍的體育素養(yǎng);加強學校、家庭、社區(qū)間的溝通,創(chuàng)設我國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的氛圍,發(fā)展學生體育素養(yǎng)。
關鍵詞:兒童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美國綜合學校體力活動計劃;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8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0)04-0056-08
Interpretation and inspiration: American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 focus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hysical literacy
ZHAO Shan1,LI You-qiang2
(1.School of P.E.,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Jiangsu, China; 2.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cology, American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 (CSPAP) is dedica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literac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t consists of five components: 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school, staff involvement, family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CSPAP aims to develop and improve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literac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five parts of CSPAP,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he cor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ett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odes in Chinese schools; pay attention to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ampus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of Chinese students; the cor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brought into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hina to develop the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of teachers;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choo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d develop students sports literacy.
Key words:children and adolescent; physical literacy; CSPAP; teaching strategies
參與一定量的體力活動能為兒童青少年的健康帶來益處,這在全球范圍內(nèi)得到了認可。2008年,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USUSDHHS)在美國6歲兒童至老年人的體力活動指南中提出,美國兒童青少年每日應參加1小時或更多時間的中到大強度有氧與力量性體力活動。然而,全美大約有63%的兒童青少年不能達到每日的體力活動推薦量。雖然美國大多數(shù)健康機構建議學校,更具體地說體育教師應在提高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單獨的體育教育計劃不能促使其達到每日體力活動的推薦量。對此,2008年,美國疾病防控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聯(lián)合美國體育教育與社會健康部門SHPE(Society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or, SHPE),基于社會生態(tài)學模型,共同構建了美國綜合學校體力活動計劃CSPAP(Comprehensive School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以提高兒童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增加其體力活動水平的目標。
作為學生生活與學習的主要場所,學校被認為是提高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的理想場所。2012年,《美國身體活動指南中期報告:青少年身體活動提高戰(zhàn)略》指出,美國綜合學校體力活動計劃CSPAP是提高兒童少年體力活動的最具潛力方式。CSPAP通常由五個部分所構成:體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學校期間的體力活動(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School);上學前和放學后的體力活動(Physical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school);教職工成員的參與(Staff Involvement);家庭和社區(qū)參與(Family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CDC,2013)。它們相互協(xié)同以幫助兒童青少年達到每日建議的60分鐘中到大強度體力活動,發(fā)展其終身積極體力活動所必需的知識、技能、信心。作為日常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素養(yǎng)(Physical Literacy),其所強調的動機、信心、身體能力、體育參與、運動技能等已成為美國兒童少年體力活動標準制定的基礎,引領著體育教育標準的制定。美國CSPAP計劃下相關教學策略的運用表明,CSPAP相關教學策略及干預措施的采用有利于兒童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2016年,我國正式發(fā)布了《關于強化學校體育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提出“體育素養(yǎng)”。2017年12月,教育部頒布的《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從核心素養(yǎng)視角,對體育課程內(nèi)容進行了重新修訂,提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應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要素。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通常仍以運動技能的學習為主,針對學生心理與社會層面的內(nèi)容普標未涉及到,學生體育課程的評價重心仍居于學業(yè)成績與體質健康測試的考核上。陳昂教授指出,體育素養(yǎng)是體育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對體育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已成為我國體育課程改革要求的重調和焦點,涉及體育課程與教學各個方面。我國現(xiàn)有研究對美國CSPAP的概念框架、構成、主要教育策略的實施等進行了一定的解讀,提出了諸如重視體育教育,加強體育教師培訓,創(chuàng)設體力活動的文化與環(huán)境等建議,但針對CSPAP與學生體育素養(yǎng)目標達成的相關研究不足。因此,對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CSPAP及其五個構成部分教學干預策略與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達成進行解讀,將有助于我國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體系的研究,助力健康中國及體育強國目標的建設。
1 體育素養(yǎng)與美國學校體育的發(fā)展
1.1 體育素養(yǎng)的提出
體育素養(yǎng)(Physical Literacy,PL)是近十年全球體育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1993年,英國學者Whitehead在國際女性體育教育與運動大會上提出了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同其他形式的素養(yǎng)一樣,體育素養(yǎng)不僅包括體力活動的認識與參與,同時也包含健康的行為及其實踐能力。Whitehead認為,體育素養(yǎng)是個體貫徹于一生中保持適當水平身體活動的動機、信心、身體能力、理解力與知識。體育素養(yǎng)包含成為受過身體教育的人的全部,并將其所學知識、技能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延伸和實踐。目前,體育素養(yǎng)已被全球多個國家納入學校體育中。體育教育在公共健康中占據(jù)中心位置,體育素養(yǎng)是美國國家體育教育的標準與基礎,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時也是構建體力活動的重要依據(jù)。
1.2 體育素養(yǎng)與美國學校體育的發(fā)展
2014年,美國社會健康與體育教育SHAPE(Society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ors)印發(fā)了美國國家體育課程標準National Standards & Grade-Level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簡稱K-12)。K-12標準首次納入了“體育素養(yǎng)”一詞,并指出“體育素養(yǎng)是多種環(huán)境下進行不同身體活動的信心與能力,有利于個體的整體健康發(fā)展”。2014年,美國在國家中小學體育教育K-12標準中將“體育素養(yǎng)”作為其發(fā)展的總目標。關于“體育素養(yǎng)”與K-12標準(NASPE,2015)的具體內(nèi)容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體育素養(yǎng)”全面描述了美國SHAPE在體育教育中的目標。將“體育素養(yǎng)”納入美國國家體育課程標準為教育者實現(xiàn)個體素養(yǎng)提供了框架,促使學生走上享受終生健康的體力活動道路。此外,2015年,美國SHAPE將“體育素養(yǎng)”作為所有在美國生活兒童所追求的理想結果。SHAPE工作小組由15名成員組成,得到了羅伯特·伍德·約翰遜基金(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的支持。作為“美國體育素養(yǎng)”報告的一部分,該小組指出,體育素養(yǎng)是個體終身進行身體活動所需的能力、信心、欲望(Physical literacy is the ability, confidence, and desire to be physically active for life)。
2 美國學校體力活動計劃聚焦兒童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提升的策略
美國SHAPE(2008)與CDC(2013)建議在CSPAP中提出相應對策,以解決美國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缺乏的現(xiàn)狀。美國CDC研究中心IOM呼吁全美采取“全校范圍”的方法來促進和提高兒童青少年的體力活動。對此,學校體力活動推廣的重點集中在CSPAP計劃中。
當體力活動是愉悅的、適合青少年身心發(fā)展且同學生興趣相符時,從學校教育角度出發(fā)的教學干預策略將有助于學生健康水平的提高。當前,學生健康狀況與學業(yè)成績的相關研究表明,運用適合的干預措施(如美國CSPAP計劃)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體力與智力發(fā)展的相關要求,提高個體體育素養(yǎng)。
2.1 有質量的體育教育
體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被視為CSPAP的基石,是幫助兒童青少年發(fā)展知識、技能,建立積極生活狀態(tài)的必要組成部分。CSPAP構成下的體育教育是基于美國K-12標準,按照K-12相關要求去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體育教育被認為是兒童發(fā)展體力活動中知識、技能、性情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質量的體育教育通過相應課程及其體力活動機會的提供,建立兒童青少年積極體力活動的生活方式。關于有質量的體育教育與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目標達成、相應教學策略的實施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體育教育是體育素養(yǎng)的具體干預措施,體育教育需同健康緊密聯(lián)系。Ward認為,經(jīng)常參加體育教育的兒童少年將比一般兒童獲得更多的體力活動機會。Pesce通過對52名小學生的靜坐與積極體力活動體育課程的對比研究表明,積極參與體力活動兒童的單詞記憶能力明顯高于同年齡階段其他兒童。Carlson等的一項縱向研究也表明,從幼兒園到小學五年級規(guī)律參與體育教育的學生其學業(yè)成績較為理想。體育教育作為體育素養(yǎng)干預的主要手段,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
2.2 學校期間的體力活動
學校校期間的體力活動(Physical ActivityDuring the School Day)是CSPAP的第二個構成部分。除了體育教育,在日常的學校時間中,其他的體力活動機會同樣可用于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的提高及其體育素養(yǎng)的達成中。學生在校期間參與體力活動的方式包括結構化、非結構化、多種結構并存三種方式。當其被運用時,能夠幫助參與者完全發(fā)揮作為學習者的潛力,達到體育素養(yǎng)的相關要求。關于學校期間體力活動與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目標達成的教育干預策略、主要目標如表3所示。
結構化的體力活動(Structured physical activities),如體育教育、所有學校體力活動的組件、課堂體育活動時間,它們?yōu)閷W生體力活動的參與提供了機會,有利于學生每日體力活動時間的積累,潛在獲得1 376步的步數(shù)增長。即使一個額外的體力活動機,也會對每日MVPA的增加產(chǎn)生影響。一旦學生有機會接觸這些體力活動機會,體力活動的開展就會變得輕松,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對身體健康的認知。其次,非結構化或非正式體力活動(Unstructured or informal physical activities),如課間休息或次要的造訪,它為學生恢復注意力、緩解高學術成就壓力提供了機會。相關要求規(guī)定,提供給所有學生的休息時間應該是每日至少20分鐘,且應允許學生自由游戲。課間休息對兒童每日體力活動的貢獻高達17%~44%。當成年人通過鼓勵且采用較少的威逼對兒童青少年來的體力活動給予支持時,兒童青少年每日的體力活動將會提高。中學階段,學生將可以自己安排“室內(nèi)時間”或“來訪者”時間,學生通過小游戲(如籃球、壁球、飛盤)的參與,展現(xiàn)個體的體力活動計劃,達成公平游戲的目標。相關研究也表明,體力活動機會的提供同許多行為問題及情緒爆發(fā)的減少有關。 再次,多種結構并存的體力活動(Content-rich physical activity),這同教師或學生發(fā)起的運動性概念相融合。商業(yè)性運動課程和實驗室的多樣化發(fā)展促使教師能夠在課程中通過視頻的采用,將教室內(nèi)的教學同學生操場上的體力活動學習目標保持一次。此外,教師也可以從迷你黑板上選擇相應體力活動,幫助學生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例如交替教學法的使用,教師可以簡單地將運動融入他們的常規(guī)教學中;教師在數(shù)學教學中讓學生測量房間周圍的物體;學生通過肢體對詞匯的表演來學習動詞等。這些體力活動同智力的相互融合,可以發(fā)展學生更好的專注力,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思考與運動的能力,發(fā)展其體育素養(yǎng)。
2.3 上學前與放學后的體力活動
上學前及放學后的體力活動(Physical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School)為所有學生的體力活動提供了機會。CDC(2013)在CSPAP中指出,“上學前及放學后的體力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體力鍛煉的機會,而不是在久坐中開始或結束一天的學校生活”。學校擁有的運動場、開放空間、運動器材設備等都能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在上學前和放學后參與相關的體力活動。由于上學前及放學后體力活動的理論指導較少,提升體育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是運動技能的改善、體力活動的積極參與。關于上學前及放學后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參與的教育策略、體育素養(yǎng)的特性及其主要目標如表4所示。
上學前及放學后體力活動在兒童青少年每日體力活動中應占有一定的比例。Haug 對16 000名學生的調查顯示,兒童青少年如果能在學校中運用校園場地等資源進行體力活動,其將比一般兒童青少年的體力活動多3倍以上。積極的交通方式亦被認為是提高體力活動的有效方式,具體包括使用積極體力活動方式往返學校(如走路、自行車),從而達到積極出行的目標。
其次,俱樂部與校園活動的體力活動促進。1995年,美國國家校內(nèi)體育委員會(The National Intramural Sports Council)指出,高質量的校內(nèi)計劃應包括三個主要因素:學生有機會參與相關活動的計劃、組織、管理;學生能夠選擇活動;無論能力如何,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活動。體育教育者應鼓勵、幫助包括學生領導者在內(nèi)的成員對上學前、放學后體力活動進行管理。體育教師對體力活動內(nèi)容的管理及適當體力活動的選擇能夠確保上學前及放學后的體力活動計劃滿足學生的多樣化興趣與需求。體育教師角色的發(fā)揮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體育興趣的發(fā)展,幫助其相關運動技能的發(fā)展,促進體育素養(yǎng)的形成。
再次,社區(qū)為基礎的體力活動促進。許多組織存在于學校環(huán)境外,他們擁有體力活動的器材,包含許多促進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的機會與計劃,如YMCA、美國男孩或女孩俱樂部、公園與休閑中心、院校等。學校同相關校外機構、組織的合作能夠提高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的人數(shù),促進他們在校外環(huán)境中進行積極的體力活動。然而,學校與社區(qū)為基礎計劃間合作關系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時間與努力。社區(qū)在體力活動促進中的參與依據(jù)相應活動計劃及組織的支持而發(fā)生改變。在此過程中,體育教師可為鄰近社區(qū)組織提供幫助(如為組織成員提供體力活動促進的相關培訓),學校行政人員也可以發(fā)展其他策略(如在設施使用上或交通選擇方面達成共識),通過學校與社區(qū)間的合作提高兒童青少年的體力活動。
2.4 教職工體力活動參與
CSPAP構成中的教職員工參與包括兩個方面:通過體力活動模型(through modeling physical activity)和鼓勵體力活動參與,提高個體的體質健康;學習引導學生并為學生提供體力活動的機會。CSPAP指出,教師、行政人員、學校輔導員、秘書、管理人員等為了自己的健康和有效的工作,都應接受身體方面的教育。然而,現(xiàn)實工作環(huán)境中,教職員工工作負荷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自身體育素養(yǎng)的發(fā)展。因此,CSPAP要求提供相關的行政支援、構建健康的學校隊伍,為教職員工參與工作地點或社團組織的健康活動提供機會,以提高教職工自身的體育素養(yǎng),關于教職工體力活動參與及其個體體育素養(yǎng)發(fā)展的教育策略、主要目標達成如表5所示。
經(jīng)常參與身體活動的教師能夠較好地處理工作上的壓力,具有較好的精神狀態(tài),提高工作的滿意度、減少缺勤率、降低患病風險。此外,教職員工體力活動的積極參與能為學生的體力活動樹立榜樣。研究發(fā)現(xiàn), 閑暇時間里積極參與體力活動的教師能在體育課程中更多地參與健身指導,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相關體力活動的宣傳。因此,CSPAP建議體育教師在教職工體力活動參與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如制定健康計劃、組織教職工的體力活動、促使教職工學會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作出正確的健康抉擇,達到構建教職員工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個體幸福感的目標。然而教職員工有著繁重的教學工作壓力,因此CSPAP建議通過工作地點或社區(qū)的健康活動,為教職員工體力活動創(chuàng)造計劃,發(fā)展其個體體育素養(yǎng)。
2.5 家庭與社區(qū)參與
家庭與社區(qū)參與(Family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基于學校體力活動計劃,并為學生體力活動帶來了許多益處。環(huán)境因素在發(fā)展體育素養(yǎng)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家庭、學校和社區(qū)間建立積極的聯(lián)系。家庭、社區(qū)同學校相聯(lián)系的關鍵在于父母是否參與到學?;顒又?。當父母自愿參與學?;顒訒r,兒童達到國家體力活動推薦量的比例將提高。家長的參與可以促進兒童每日學校體力活動參與。關于家庭與社區(qū)的參與的教學干預策略、體育素養(yǎng)的特性、主要目標的達成如表6所示。
美國CDC在2012年指出,當家庭、社區(qū)的參與作為CSPAP的構成部分時,三個關鍵性的因素不得不加以思索:相互間聯(lián)系性(connection);參與性(participation);持續(xù)性(sustainability)。建立家長同學校的聯(lián)系具有雙重功效,一方面家長能夠獲得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的信息,同時學校也能利用各種媒介(如郵件、短信、信件等)向家長傳播信息。此外,家長對學校健康教育的關注不能通過某一次簡單的健康教育活動而得以提高。因此,學校應持續(xù)不斷地邀請家長參與相關的教學活動。家長通過參與活動能夠提高自身認識,在家庭環(huán)境中為兒童健康行為的獲取、提高提供幫助與支持。如果家庭和社區(qū)能夠提供所有同健康相關的知識、行為,那么發(fā)展兒童少年體育素養(yǎng)的潛力將是無止境的。
3 美國綜合學校體力活動計劃的啟示
3.1 強化我國學校體育的目標意識,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滲入教學目標與內(nèi)容設置中
作為CSPAP核心構成的體育教育,其以K-12標準為依據(jù),并加入了“體育素養(yǎng)”的目標。CSPAP通過體育教育,實現(xiàn)兒童青少年積極的體力活動并促進其MVPA的參與,培養(yǎng)其終身體力活動所需的知識、技能、性情,促進體育素養(yǎng)的達成。2013年,黨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理念。2016年5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體育素養(yǎng)。2018年,季瀏教授在第四屆全國學校體育聯(lián)盟大會主題報告中指出,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本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然而,目前僅有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市學校體育“十三五”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全面評價學生體育素養(yǎng)水平”的指導方針。學校體育仍面臨過分重視學生體質健康,課堂教學中各動作技術間的聯(lián)系較為缺乏,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較難形成的困境。綜上,借鑒CSPAP下體育教育相應干預對策,將“體育素養(yǎng)”納入體育教學目標、定義中,將有助于“立德樹人”目標在學校體育中的落實。其次,可以借鑒CSPAP下體育教育教學相關策略,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依據(jù)不同年齡及層級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等級標準。
3.2 重視校內(nèi)外體力活動的深度融合,逐步提高我國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
CSPAP充分利用學生課間與自由活動時間,通過積極交通、體育俱樂部、社區(qū)等校外體力活動促進兒童青少年的體力活動。通過自行車道等步道設置、政府與社區(qū)聯(lián)合組織的體育活動俱樂部、社團等豐富學生課外體力活動,激發(fā)其體力活動參與的熱情。
我國學生的課外體力活動雖包含了早操、課間操、班級體育活動、運動會、社團等多種形式,卻存在活動形式單調枯燥,鍛煉時間短、強度低,學生參與積極性低等特點。其次,在應試教育與學生升學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我國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較為缺乏。再次,上層領導重視度不夠、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短缺等進一步阻礙了學生課外體力活動的進行。因此,借鑒基于生態(tài)學視角的CSPAP計劃,結合我國學校體育的發(fā)展特點,通過政府購買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學校場地器材設施外包等多種形式的有益嘗試,構建多樣化的體育課程形式與課外體育活動,這或許將有助于實現(xiàn)我國學生體力活動促進與體育素養(yǎng)協(xié)同發(fā)展的目標。
3.3 重視體育教師教育在學生體育素養(yǎng)提升中的作用
美國CSPAP強調,體育教育必須由具有資質的高品格體育教師來完成,教師必須通過PAL等考試方可成為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的指導者。此外,體育教師還需負責全校教職員工的體力活動,發(fā)展其個體體育素養(yǎng),通過教職員工的榜樣作用激勵學生的體力活動參與。
我國尚未針對教職工群體的體力活動出臺有針對性的計劃與對策。在體育教師的師資發(fā)展方面,我國體育教師的培養(yǎng)過程普遍重視專業(yè)技能的掌握與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在體育教師的培訓方面,我國體育教師的培訓多針對地市級以上骨干體育教師,且以集中學習為主,課程設置相對枯燥。但是,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需要教師專業(yè)指導能力的形成做保障,這體現(xiàn)在教師掌握的體育學科知識與學科能力的有機構成與標準化中。因此,伴隨著“一增一減一保障”體育課程目標的提出,制定相關的健康教育師資培養(yǎng)準備計劃,促進教師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為學生體力活動促進及體育素養(yǎng)的發(fā)展樹立榜樣,這將有助于我國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體系目標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3.4 通過家庭、社區(qū)、學校三位一體的合作,創(chuàng)設我國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的氛圍
美國CSPAP在家庭與社區(qū)體力活動參與部分,提出了基于社團的校園體力活動促進、家庭與社區(qū)的體力活動促進、父母參與等多種教育策略。通過創(chuàng)設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促進的氛圍,激發(fā)兒童青少年運動的興趣與熱情,發(fā)展個體體育素養(yǎng)。
肖煥禹教授指出,在我國21世紀的學校體改革中,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健康教育應承擔更多的責任。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形成全社會“共擔責任,形成合力”的青少年健康成長共同責任機制。2019年7月26日,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在關于“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明確提出,“中小學生每天在校內(nèi)要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離開學校之后,到家里也要參加一小時室外活動”。然而,我國目前社會體育組織力量比較薄弱,社區(qū)體育組織發(fā)展不夠成熟,且面臨著管理不當、動力不足等諸多問題。學校、社區(qū)、家庭一體化的青少年體育網(wǎng)絡尚停留于政策文本之中。其次,社區(qū)體育場地建設緩慢,無法滿足轄區(qū)內(nèi)居民的體育需求,家庭成員體育素養(yǎng)缺失、社區(qū)體育工作者專業(yè)素養(yǎng)缺失等導致了家庭、社區(qū)難以為學校體育提供有力支持。再次,學校、社區(qū)、家庭溝通欠缺,導致一體化共生合力難以形成。因此,借鑒美國CSPAP相關教育策略的成功經(jīng)驗,為社區(qū)和學校體育協(xié)同發(fā)展制定相應的法律保障機制;為政府提供一定的經(jīng)費支持,積極吸納社會力量;采用微信、QQ等現(xiàn)代化手段加強同社區(qū)與家庭的溝通;將家長納入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的促進過程中。這些將有助于家庭和社區(qū)在兒童體力活動促進中的參與,達到推動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參與,發(fā)展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參考文獻:
[1]JONES E M, TALIAFERRO A R, ELLIOTT E M,et al. Feasibility Study of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 in Appalachian Communities: The McDowell CHOICES Project[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14, 33 (4): 467-491.
[2]陳華衛(wèi), 竇麗,蔣曄. 美國“綜合學校體力活動計劃”解讀及啟示[J]. 體育學刊, 2018,25(2):98-104.
[3]HUNT K,METZLER M. Adoption of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 A Literature Review[J]. Physical Educator-Us, 2017,74(2):315-340.
[4]RUSSELL L C,DARLA M C. School-based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J]. Childhood Obesity, 2013,10(2):100-105.
[5]WEBSTER C A, STODDEN D F, CARSON R L, et al.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Align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of Future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Researchers in the Field[J]. Quest, 2016, 68 (4): 457-474.
[6]陳思同, 劉陽, 唐炎. 對我國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理解——基于對Physical Literacy的解讀[J]. 體育科學, 2017,37(6):41-51.
[7]教育部.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5-7.
[8]趙富學,王云濤,汪明春.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進展及其啟示[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9, 42(1):128-137.
[9]胡小清,唐炎,陳昂. 美國SPEM課程的特征及對我國小學體育教學的啟示[J]. 體育學刊, 2017,24(4):78-83.
[10]夏冬生,楊春,胡德堂. 體育教學發(fā)展性評價探析[J]. 體育學刊,2006(5):76-77.
[11]CHEN A,SUN H. A great leap of faith: Editorial for JSHS special issue on physical literacy[J].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5,4(2):105-107.
[12]SOCIETY 0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National Standards and Grade-level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14:4-5.
[13]CASTELLI D M,CENTEIO E E,BEIGHLE A E,et al. Physical literacy and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J]. Preventive Medicine,2014(66):95-100.
[14]ERWIN H, BEIGHLE A, CARSON R L, et al. Comprehensive School-Based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A Review[J].Quest,2013,65(4):412-428.
[15]CORBIN C S. Physical activity for everyone: What every physical educator should know about promoting lifelong physical activity[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02,21(2):128-144.
[16]KAMIJO K, PONTIFEX M B, KHAN N A,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childhood obesity to neuroelectric indices of inhibition[J]. Psychophysiology,2012,49(10):1361-1371.
[17]DONNELLY J E,LAMBOURNE K. Classroom-based physical activity, cogni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Preventive Medicine,2011(52):S36-S42.
[18]SALLIS J F, MCKENZIE T L, BEETS M W, et al. Physical Education's Role in Public Health: Steps Forward and Backward Over 20 Years and HOPE for the Future[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12,83(2):125-135.
[19]PESCE C, CROVA C, CEREATTI L,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performance in preadolescents: Effects of acute exercise on free-recall memory[J]. Mental Health and Physical Activity,2009,2(1):16-22.
[20]CARLSON S A, FULTON J E, LEE S M, et a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Data from the 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8,98(4):721-727.
[21]CASTELLI D M,WARK K.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theschool day. In: Rink, J. (Ed.),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 The Role of Directorsof Physical Activity [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2012,83(6):20-29.
[22]ERWIN H E, BEIGHLE A, MORGAN C F, et al. Effect of a Low-Cost,Teacher-Directed Classroom Intervention on Elementary Students' Physical Activity[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11,81(8):455-461.
[23]GRIECO L A, JOWERS E M,BARTHOLOMEW J B. Physically Active Academic Lessons and Time on Task: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09,41(10):1921-1926.
[24]MAHAR M T, MURPHY S K, ROWE D A, et al. Effects of a classroom-based program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n-task behavior[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6,38(12):2086-2094.
[25]REED J A, EINSTEIN G, HAHN E, et al.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Integrating Physical Activity on Fluid Intelligenc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Setting: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 Health,2010,7(3):343-351.
[26]CATERINO M C,POLAK E D. Effects of two types of activity on the performance of second-, third-, and fourth-grade students on a test of concentration[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99,89(1):245-248.
[27]UHRICH T A,SWALM R L. A pilot study of a possible effect from a motor task on reading performance[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2007,104(3):1035-1041.
[28]PATE R R,O'NEILL J R. After-school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youth[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09,43(1):14-18.
[29]HAUG E, TORSHEIM T, SALLIS J F, et 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utdoor school environment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10,25(2):248-256.
[30]GREEN C G,KLEIN E G. Promoting Active Transportation as a Partnership Between Urban Planning and Public Health: The Columbus Healthy Places Program[J]. Public Health Reports,2011(126):41-49.
[31]SALLIS J F, FRANK L D, SAELENS B E, et al. Active transport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opportunities for collaboration on transportation and public opportunities health research[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2004,38(4):249-268.
[32]PATE R R, SAUNDERS R P, WARD D S, et al. Evaluation of a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th: Lessons from active winners[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2003,17(3):171-182.
[33]DAVIES J, DAVIES R,HEACOCK S. A Wellness program for faculty[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3,60(8):68-70.
[34]DIAMOND A. The Evidence Base for Improving School Outcomes by Addressing the Whole Child and by Addressing Skills and Attitudes, Not Just Content[J].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10,21(5):780-793.
[35]CARSON R L, BAUMGARTNER J J, MATTHEWS R A, et al. Emotional Exhaustion,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in Childcare Teachers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J].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10,15(6):905-914.
[36]DONNELLY J E, GREENE J L, GIBSON C A,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the Curriculum (PAAC)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minis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J]. Preventive Medicine,2009,49(4):336-341.
[37]MCKENZIE T L, LAMASTER K J, SALLIS J F, et al. Classroom teachers' leisure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ir conduct of physic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999,19(1):126-132.
[38]WEBSTER C A, BUCHAN H,PERREAULT M, et al.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Elementary Classroom Teachers'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From a Social Learning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15,34(3):474-495.
[39]WEBSTER C, MONSMA E,ERWIN H. The Role of 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in Preservice Classroom Teachers'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Attitudes[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10,29(4):358-377.
[40]ORNELAS I J, PERREIRA K M,AYALA G X. Parental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a longitudina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2007(4).
[41]楊韻. 體育的生命沖動與意識綿延——基于柏格森生命哲學的體育本質解讀[J].體育科學,2011,31(3):87-92.
[42]《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學習>學習輔導百問》編寫組.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 北京: 學習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27.
[43]季瀏. 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第四屆全國學校體育聯(lián)盟(體育教育)大會主題報告摘登[J]. 體育教學,2018,38(1):6-9.
[44]佘晶晶,蔡玉軍,李凱. 歐洲與中國學校體育的對比及啟示[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9,43(3):106-112.
[45]徐偉,姚蕾,藺新茂. 學校體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制約因素——來自基層的調查[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8):74-80.
[46]王忠瑞,王忠波,靳厚忠. 治理理論下我國學校體育教育評價影響因素及其機制構建[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33(2):103-107.
[47]張潔,吳瑛.“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上海市中學課外體育活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6):80-82.
[48]劉麗, 陳俊衡, 黃濤. 吉安市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調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12):88-89.
[49]唐善梅,張軍華. 專才教育與通才教育的辯證思考——關于“從專才教育轉向通才教育”的討論[J]. 繼續(xù)教育研究,2006(1):144-146.
[50]教育部.“國培計劃”課程標準:試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14-436.
[51]尚力沛,程傳銀.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目標、過程與策略[J]. 體育文化導刊, 2018(2):109-114.
[52]沈建華, 盧伯春, 鄭家鯤. 體育課程作為學校健康教育主要載體的思考[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4):74-76.
[53]肖煥禹. 現(xiàn)代中日兩國學校體育的演進及發(fā)展趨勢[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9(3):17-22.
[54]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報,2018-09-10(1).
[55]舒宗禮. 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背景下社區(qū)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的培育與發(fā)展[J].體育科學,2016,36(6):3-10.
[56]王先茂, 王健, 魯長芬. 學校、社區(qū)、家庭體育一體化發(fā)展困局、域外經(jīng)驗與發(fā)展對策研究[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9,45(3):112-118.
[57]易鋒, 陳康,丁青. 基于無邊界組織理論的社區(qū)體育資源配置與共享策略[J]. 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8,34(5):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