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逸君
為何藝術創(chuàng)作與學位關系不大呢? 因為對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而言,理論并不重要,關鍵在于才情卓越——才情者,才華與情感也
2020年10月,青島寶龍美術館有《上合之約-全國14位美術學博士作品展》。這個展覽的名稱挺違和的。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實踐性門類,有必要設博士學位嗎?
首先,博士是一個學位稱呼,標志著一個人具備作出原創(chuàng)理論成果的能力或學力,是目前最高級別的學位。
再看美術類博士學位問題:在繪畫、設計、建筑(環(huán)境設計)等藝術科系里,設有與理工科和人文學科類似的學位。在國外的藝術專業(yè),Mas-ter of Fine Art (M.F.A.)一般是最高學位,大致相當于其它學科的碩士學位,其可以滿足藝術職業(yè)的要求,甚至可以在高等院校的藝術專業(yè)擔任教授職位。
西方大學的藝術專業(yè),很少設置Doctor of Fine Art (D.F.A.),甚至建筑學中(與工科有一定關聯(lián)的)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亦如此。少量D.F.A基本上是名譽學位,授予取得杰出藝術成就的藝術家,類似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目前,美國只有少數(shù)大學設有D.F.A,而且是在藝術學領域,而非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譬如耶魯大學設置有Drama Review D.F.A(戲劇評論D.F.A),其它高等院校設置有電影、視覺藝術、文學等專業(yè)的博士學位。很明顯,這些都是文藝理論類的專業(yè),并非藝術創(chuàng)造的實踐類崗位。
在他們那里,已擁有M.F.A學位者,只有希望進入高校、競爭教授職位、在象牙塔里一輩子皓首窮經的,才會去讀D.F.A。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者,不會去讀藝術學博士,能讀到M.F.A的已是學位極致、年齡偏大了。
為何藝術創(chuàng)作與學位關系不大呢? 因為對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而言,理論并不重要,關鍵在于才情卓越——才情者,才華與情感也。
才華乃天賦,有些人的眼睛就是比其他絕大多數(shù)人更厲害,能看到更多更細微的色彩與明暗差異。譬如印象主義大師莫奈的《里昂大教堂》《干草堆》系列組畫,能用幾十幅油畫,把相隔僅1小時左右的微妙色彩變化,天才而靈動地捕捉下來。
再如印象主義畫家柯羅,說自己能畫出約20個層次的灰度。本人是學美術出身,而自己眼睛卻看不出他老人家那20個層次灰度。因此,很早就明白,自己沒有成為大師的天賦,經美院培養(yǎng)后,只能以制式繪畫技巧尋求就業(yè)而已。
而情感則是生活形態(tài),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極大的激情支撐?;叵攵嗄昵?,還是學生時,素描學分作業(yè)是米開朗基羅的大衛(wèi)頭像,學科規(guī)定40小時長期作業(yè),其他同學畫了40小時就交稿了,而我對這題材特感興趣,“畫進去了”(繪畫人的口頭語)。畫了120小時,好幾次通宵在畫室里獨自揮筆,感覺就像有支神秘的力量牽著自己的手,就是停不下來,那時真體驗到“下筆如有神”的感覺……后來,我的作品得了學年最高分。
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描繪了亨德爾創(chuàng)作《彌賽亞》時激情澎湃、如醉如癡的狀態(tài),著實令我感到震撼:亨德爾在57歲高齡、中風后幾年,仍能保持那種癲狂的情感狀態(tài),攀上創(chuàng)作力高峰,實在令人嘆服。
同時再次自嘆不如:自己沒有大師的才華,也沒有大師的狂放與傲然。在二十出頭曾“畫進去”過,其后不久就喪失了創(chuàng)作激情,轉入非?,F(xiàn)實的、非常世俗的繪畫狀態(tài):每張畫和設計稿,都要賣錢,錢少了就沒太大興趣,開始計算作品的效費比。
終于領悟了張愛玲所言:出名要趁早。這話很有道理:隨著年齡增長,人的視覺、聽覺、手指的靈巧性……都會退化,而激情、沖動、靈感消逝得更快。人到中年時,身體、感官、才華、情感都會鈍化,甚至油膩化。
網(wǎng)上一位美術學博士吐槽: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步步爬過來。講座要聽、畫也要畫、論文要發(fā)、展覽要參加、英語也得好。達到學校評審委員會認定標準的論文5萬字起,但送盲審時沒人會因你是專業(yè)型而給你降低標準,所以論文要求幾乎和理論型沒啥區(qū)別,(為求保險)字數(shù)得在10萬以上。
這樣全套的科班學習程序走下來,拿到美術學博士學位后,怎么也得三十多吧? 就算沒有人到中年,也人近中年了吧。除了設法留校任教之外,幾乎再無其他出路,而留校任教,很大程度要靠人脈和背景(地球人都知道)。這年齡,在應用美術專業(yè)(平面、三維、環(huán)境、影視等)已接近被淘汰年齡。
門檻較低的應用美術尚且如此,藝術王冠之巔上的寶石——純藝術創(chuàng)作,能指望美術學博士來摘取么?這些人近中年的博士,恐怕很大精力被牽扯在職稱、評級、薪資、婚姻、房貸、車貸、子女入托就學等方面,不但沒心思搞真正的創(chuàng)作,怕是連教案,也做得敷衍了事。
《霸王別姬》中段曉樓說:人不瘋魔不成活兒……用西方的話說:藝術家都是半瘋的。那不是用博士學位能定義的,讀完博士的,怕是再沒膽量為“成活兒”而“瘋魔”。
故而,對美術學科,應該學習國際經驗,將研究型學位和表現(xiàn)型學位做出明確區(qū)分。研究型學位,在美術史、美術理論、美術教育、文藝批評等方面,要注重研究能力、理論分析、學術水平,說白了就是為高校培養(yǎng)師資力量,而不是用來定義畫家。
而更注重個人才華與情感的原創(chuàng)性藝術創(chuàng)作,應在高度實踐過程中產生,最好不要去攀爬博士云梯。而應鼓勵創(chuàng)作自由、市場化運作、實踐要趁早。應學習國際經驗,將D.F.A(美術博士)作為名譽學位,體現(xiàn)對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家人生經歷的一種贊賞與尊重。
(作者系歷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