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隨著高考向“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綜合評價理念的轉變,高考思想政治主觀題特別是其設問考查是“熟悉”的“理在書中”“情理之中”的課程內容;但在形式上卻以“題在書外”“意料之外”的“陌生”方式呈現(xiàn)在教師和學生面前,本文以2019年全國卷主觀題設問為例,淺談在素養(yǎng)立意的命制背景下,教師和學生應當如何穩(wěn)妥地面對高考中“熟悉的陌生題”里的陷阱,以便更好地應對今后的教學和考試。
“服務選才”是高考核心功能之一,其中也必然包含著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心理測量的情況。面對選拔性功能考試的主觀題設問,學生首先應端正考試心態(tài),以良好的考試心理應對設問中的陷阱。
【例1】(2019·全國Ⅰ卷·40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村落衰落、消失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例如:不少傳統(tǒng)村落因缺少產(chǎn)業(yè)支撐,醫(yī)療、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不能滿足現(xiàn)代生活需要,導致人口流失嚴重,甚至出現(xiàn)“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時修繕和維護,自然毀損嚴重;傳統(tǒng)工匠越來越少,傳統(tǒng)建筑工藝、傳統(tǒng)藝術日漸失傳;在旅游開發(fā)過程中,無視傳統(tǒng)村落的自然、歷史、文化等個性化特征而盲目拆舊建新、拆真建假,對傳統(tǒng)建筑、歷史風貌造成破壞性影響,導致“千村一面”。
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傳統(tǒng)村落,是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和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2012年以來,我國大部分傳統(tǒng)村落已被列為保護對象。
(注:傳統(tǒng)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tài)和非物質形態(tài)文化遺產(chǎn),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jīng)濟價值的村落)
結合材料,就保護和利用傳統(tǒng)村落提出三條建議。
面對此題中的設問,學生的心理會有一系列微妙的變化:此問考查的知識點是什么?我怎么想不起來?如果不回答知識,簡單照抄材料又不可以,我該如何是好?這種糾結、茫然無緒的思緒使學生自亂陣腳,答題秩序發(fā)生混亂,影響答案質量。其實,只要靜下心來,思路就會豁然開朗:此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該題與知識無緊密的聯(lián)系,答案應主要來自對材料的解讀;提煉設問中的“三條建議”關鍵詞,仔細閱讀材料第二自然段中所例舉地事實,根據(jù)材料中“三個分號一個句號”劃分層次,即可找到至少四點可提出的“建議”;最后,逐層、依次書寫出具體解決材料中例舉地負面事實的舉措和建議即可。總之,良好的考試心態(tài)、積極的應試心理,有利于學生迅速調節(jié)考試狀態(tài),高質量地解答問題。
高考試題遵循“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的考查要求,在具體設問上表現(xiàn)為:通過一定的語句陳述,在形式上對陷阱進行“偽裝”,在內容上著力對陷阱進行挖掘和拓展。因此,解答主觀題的設問,學生還要從“戰(zhàn)術”角度上善于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試題中的陷阱。
內容決定形式。為了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全面考查,設問題型的考查樣態(tài)呈現(xiàn)日益多樣化的特點。例如,全國Ⅰ卷的設問題型就涉及說明類、評析類、措施類;全國Ⅱ卷涉及原因類、說明類、啟示類;全國Ⅲ卷涉及說明類、分析類等。面對不同的設問類型,學生必須清楚地知道具體設問屬于何種題型,才能進行有效答題。從思維角度看,設問大體上以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兩種方式在形式上設置陷阱。在具體回答問題時,學生應更多地將以上兩種答題方式結合起來、綜合性地使用。
【例2】(2019·全國Ⅱ卷·40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略)
(1)以其美多吉為代表的雪線郵路勞動者的事跡,生動詮釋了“千千萬萬的勞動者是美好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守護者”的道理,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加以說明。
【參考答案】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郵車駕駛員們是平凡的勞動者,他們用辛勤的勞動為藏區(qū)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做出貢獻;用奉獻、忠誠和生命熔鑄的雪線郵路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人們在平凡崗位建功立業(yè)。
該設問呈現(xiàn)出的表述形式是“價值引領+學科考查”,學生答題時,整體上遵循“教材知識+材料歸納”作答的解題思路。從該題所提供的參考答案看,能體會到學生的答案表述一定要展示出其清晰的思考過程,思考過程必須吻合設問自身的邏輯關系。因此,教師在復習備考時,要重視對不同題型的共性答法和解題指導,助推學生思維建模。在此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防止學生出現(xiàn)思維定式、僵化、固化地套用答題模板。高考中常見題型往往與一定的思維方式相對應,如教師可以教授學生運用“邏輯三大基本規(guī)律”對設問進行仔細全面的分析:形式邏輯中的同一律保證了思考的概念“不走樣”,有利于緊扣題目作答,避免答非所問的弊端;矛盾律讓思考的判斷“有模樣”,有利于明確題目的論證內容與對象,避免答案出現(xiàn)自相矛盾的問題;排中律則讓思考的推理“更像樣”,有利于鮮明闡述己方觀點,規(guī)避模棱兩可的錯誤傾向。運用“邏輯三大基本規(guī)律”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識別設問形式中的陷阱。
結構組成形式。主觀題的設問是伴隨一定的句式結構顯現(xiàn)出來的。其中,設問多以復句甚至是復句群的形式予以呈現(xiàn)。所以,從分析設問的句式結構入手,特別是對設問中的復句及復句群進行有效劃分,厘清句式結構之間的關系,概括或變復句及復句群為單句的形式,再對單句分析,去尋找設問中的陷阱,以此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例3】(2019·全國Ⅱ卷·39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要堅持以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夯實組織基礎;二是堅持政府主導,增強社會合力;三是堅持精準扶貧,提高扶貧成效;四是堅持保護生態(tài),實現(xiàn)綠色發(fā)展;五是堅持群眾主體,激發(fā)內生動力;六是堅持因地制宜,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
截至2018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 899 萬人減少至1 660 萬人,累計減少8 239 萬人;貧困發(fā)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計下降8.5 個百分點。
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是貫徹落實上述六項基本原則的結果。運用政治生活知識,任選其中三項原則,分別闡述堅持這些原則的理由。
此題設問,由兩個復句構成,因其采用倒裝的句式,結構相對復雜。初看有“千頭萬緒”和“手忙腳亂”的感覺。其實將此設問分解并轉換為兩個單句,提煉關鍵詞,聯(lián)系所學知識,找到材料中對應表達之處書寫作答即可。操作如下:
步驟一,轉換單句。①(材料中)六項基本原則使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②分別闡述任意三項原則(材料)的政治生活理由(知識)。
步驟二,找到關鍵詞任意三項原則的政治生活理由。
步驟三,書寫“知識+材料”。
如此,就能夠達到“以簡御繁”的效果,避免被繁雜設問的句式結構所困。綜上,從看問題的角度說,分析設問句式結構特點,明確設問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緊扣題目要求作答,才是高質量解答試題的重點所在。
形式反映內容。不管設問中陷阱的形式如何多樣化,其考點往往落在知識內容考查的層面上。主觀題更加關注對“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的考查,它們也是設問中設置陷阱的重中之重。因此,應集中力量,從“考什么”的角度做好充足的準備。
(1)“填平”知識上的陷阱
從設問數(shù)量看,試題對知識內容方面進行考查的比重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地位。因此,設問中的陷阱必然對知識內容進行挖掘與加工?!皩W什么,考什么”是復習應考的不變法則,除此之外,教師在對學科知識內容進行指導與訓練的過程中,還需要重視以下幾點:
①突破重、難點。重、難點知識是主觀題考查的重頭內容。設問對此進行考查時,常常采用一定的偽裝,如例3 中,從材料提供的基本原則一、二、五的字面表述上,能直觀感受到該基本原則考查黨、政府、人民群眾的知識;但對于基本原則六所體現(xiàn)出的“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的考點,思考起來卻頗費周折。通過該題,教師應發(fā)現(xiàn)提高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還需要從不同方面、多角度地進行變式訓練。對于隱藏在設問中、沒有明確細化考點的設問,一定要重視對句子和材料中關鍵詞語的分析,判斷和推理出這些變形后的詞語背后暗含的考點信息。
②夯實基礎知識?;A知識是重、難點知識的根基和支撐。主觀題考查的“鐵律”之一就是要求考生掌握“必備知識”。從防止陷入陷阱的角度說,平時的學習和訓練中,一定要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同時,關注以下兩點:第一,掃清盲點?!氨貍渲R”的掌握上如果出現(xiàn)盲點,學生就會覺得設問既“熟悉”又“陌生”,解題時陷入無從下手的狀態(tài)。這就警示教師不能忽視“必備知識”,教師應給學生建立一個盲點知識備忘錄,以便有效應對學生不熟悉與寫不出的問題。第二,關注易混易錯點?!氨貍渲R”中的易混易錯點也是主觀題的高頻考點,它能夠考查學生的記憶是否清晰準確和理解是否深刻。這種性質的知識點在選擇題中出現(xiàn)的較為頻繁,是學生所面對的最多的陷阱,主觀題依然如此。解決這種學生容易混淆、走入誤區(qū)的知識性考查試題,教師除了以知識點、課、單元為單位進行易混易錯的精細性專題訓練外,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建立人手一冊的“糾錯本”,以便做到“記得牢、理解準、分得清”。
(2)“補足”能力要求上的陷阱
高考試題保持著必要的難度、區(qū)分度、效度和信度,而關鍵能力是聯(lián)結學科知識與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一環(huán)。在能力立意為主,逐步傾向素養(yǎng)立意的試題命制背景下,設問會更加關注對關鍵能力的考查。主觀試題側重考查學生描述和闡釋事物及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從學生答題的卷面上主要反映出有下列問題:知識獲取能力弱造成不知道答什么;思維認知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不足造成不懂得如何答。解決這種瓶頸問題,最終還要從有效提升學生的能力入手,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能力的訓練。
學生只要保持平和的考試心態(tài),在試題形式上進行有效識別,在試題內容上妥善處理,是能夠規(guī)避“熟悉的陌生題”、尤其是高考思想政治主觀題設問中陷阱的“包圍”與“埋伏”的。對于教師而言,需要在日常中圍繞“怎么考”和“考什么”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科學、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