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金鳳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承載著對我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這也意味著對傳統(tǒng)教學提出挑戰(zhàn)。教授古詩,不是簡單機械地讓學生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教師要有使命感,不斷探索教學方法,給古詩詞的教學注入活力,重現(xiàn)古詩詞的靈動韻律之美。讓學生真心實意地愛上古詩詞,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亦是我們開啟傳統(tǒng)文化的鑰匙。眾所周知,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增加了古詩詞的篇幅,對古詩詞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往往把靈動豐富的古詩教授得死板機械,導致學生“生吞活剝”,只會死記硬背,卻無從領略古詩詞的美。
身為一名語文教師,有義務讓學生愛上古詩,愛上傳統(tǒng)文化。無疑,課堂教學是最佳途徑。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認為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應該注重以下幾點:
一、搜集資料,理解詩意
引導學生課前搜集資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對古詩詞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課前,教師要注意給學生提供搜集資料的方向性和選擇性,要收集與課文相關的,有助于理解古詩詞的資料。比如,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當時發(fā)生了怎樣的歷史事件,作者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當學生對詩人生平、寫作背景有所了解后,才能更準確、具體、全面地把握詩詞中要表達的內(nèi)容,體會作者抒發(fā)的情感。
例如,《題臨安邸》這首詩,描述了美麗的西子湖畔,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稍娙擞|景傷情,既為國家命運擔憂不已,又為統(tǒng)治者醉生夢死、茍且偷安而憤怒。如果教師沒有事前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北宋滅亡,中原淪陷”“南宋偏安”等歷史事件,那么,學生就無法理解詩人憤怒質(zhì)問的原因了,也就無法準確理解這首詩要表達的深刻含義。因此,課前,筆者布置了任務,讓學生查閱了作者林升的生平以及“南宋偏安”的歷史資料。由于準備充分,課堂上,學生侃侃而談,情緒高漲,很快融入詩人的情感中。一堂課下來,既學會了書本知識,又漲了歷史知識。
由此可見,課前資料的收集,不但為課堂的古詩詞學習奠定了基礎,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與此同時,通過搜集信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強化和鍛煉。
二、遣詞琢句,品味詩情
古詩詞語言凝練,追求每一個字精雕細琢,如,《泊船瓜洲》里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道出了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機,讀起來有如沐春風之感。而“綠”字是作者反復推敲所得。學習古詩詞,通過對詩的用詞的品析、鑒賞,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詩意,還能更好地品味詩詞的意境。
教授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先放手讓學生借助注釋,結合背景資料去理解詩意,感悟詩人情懷。然后讓學生認真品讀,挑出自己認為最精辟或是最喜歡的詞,說說為什么。由此一來,學生不自覺地走入古詩的意境中,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感知古詩詞。
還是以《題臨安邸》這首詩為例。在學生細讀古詩,知曉詩的大意之后。筆者引導他們找出詩中最值得去品讀的字眼“暖風”“游人”,結合“南宋偏安”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暢所欲談,最后總結出這兩個詞一語雙關,“暖風”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當時的淫靡之風。而“游人”特指那些“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茍且偷安的南宋權貴。至此,學生不但將詩意了然于胸,還與詩人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擔憂國家命運,憎恨不作為的統(tǒng)治者。更有趣的是,學生還沿著這兩個詞語探討,“為什么作者不敢直指,而是要一語雙關?”……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斷不可忽視遣詞琢句,不可不品味詩人用詞之妙,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走進古詩詞的世界,真正意義上理解古詩詞。
三、創(chuàng)設情境,領悟詩韻
古詩詞雖然語言凝練,但意境深遠,令人回味無窮。如,楊萬里的《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畫面感躍然詩中,美感呼之欲出。而小學生還處在智力發(fā)展階段,理解力、注意力、記憶力等都未達到成年人水平。教師在教授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一味地灌輸,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詩的意境,體會古詩詞的畫面感和韻律美,受到美的熏陶,真正從心底喜歡上古詩詞。在教學中,教師可嘗試如下方式:
1.創(chuàng)設場景,呈現(xiàn)畫面。古詩詞年代久遠,詩中描述的有些情形,學生未必能理解。如果教學中創(chuàng)設場景,讓學生置身其間,學生就能更深切感受古詩詞的意境。如,教授《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古詩。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fā)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為了讓學生感同身受,筆者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穿越時空,來到古原草,作別好友。體會在當時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友人間一別就難以再相見的心情。此情此景,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別之情。這正是——“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從而體會到詩人送別友人的傷感、惜別。
2.品讀古詩,再現(xiàn)意境。古詩極具韻律美,朗朗上口、鏗鏘而動聽。教師不妨通過創(chuàng)設讓學生直接參與的朗讀情境來進行教學,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讀,學生讀通了、讀透了,也就自然理解其中的意思和意境了。新課標中也明確提出,作為古詩,小學生應當反復朗讀,讓學生慢慢體會到五言和七言古詩的語言美。教師在講解古詩時應組織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自由讀、小組讀、齊讀、配樂讀,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加以指導,讓學生注意停頓,讀準聲調(diào),把握詩的節(jié)奏,體會古詩的平仄和韻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古詩的魅力。
譬如,《示兒》這首詩的入詩點以仄聲為主,悲涼凄婉貫穿本詩。教師可通過范讀,播放背景音樂,營造一種惆悵、沉重的氛圍,繼而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感受到作者“但悲不見九州同”的遺憾,悲涼激憤之感。從而體會作者的憂國憂民,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愛國情懷。
顯而易見,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不僅可最大程度激起學生的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還能深刻感知古詩詞的神韻之美。
總之,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傳統(tǒng)文化的引路人,要注重指導學生搜集資料,把握古詩詞之脈;教會學生遣詞琢句,品味古詩詞之妙;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領悟古詩詞之美。一步步把學生引進古詩詞的殿堂,讓學生真心實意地愛上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