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欽
北京,宛若我的一個情人。
很多年之后,我站在一座南國的城市觀望著她,這樣平靜而安然,早已失卻了曾經(jīng)的激情與悸動。但我仍然是愛著她的,摯愛著,不曾改變。
最早知曉北京,是因幼年時看到的一張老郵票,上面印著“祖國風光? ? 美麗首都”的影像。撫摸著這印在郵票上的幾個字,我總在想象這名字背后的故事,覺得她是一座與歷史結(jié)緣的城市。
慢慢地,看過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和黃宗英的《京城瑣記》……北京,在漸次的閱讀中,一點一點地立體起來,卻始終讓人覺得有些疏離。而我認為北京是遠離我的,她站在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兀自繁華,兀自高貴。
在腦海中,我已隱約感知到,這是一座浸透滄桑的北國城市。漸漸地,這座城,一點一點地立體起來,卻始終覺得疏離。這個自明朝開始興盛的都市,是偉人指點江山的國家中樞。今天,她已經(jīng)不再凜凜威嚴,她可以安然地注釋那些沉淀下來的傳奇歲月。她不再張揚,卻有著平民化的一派溫情。
在細讀了鐵凝的散文《城市風度》后,我對北京有了更多的了解。漫步文章的字里行間,京城給人一種奇妙的體驗:烏色步行道、兩旁的古老磚墻、青漆大門、京韻店鋪招牌……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個30年代的舊時女子,身穿旗袍,優(yōu)雅娉婷地走在歷史里。
我從來說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讓我迷戀上這座城市,就如同我迷戀上一個人、一首歌曲,或者一部老電影。那種感覺清晰地印在心尖上,卻窮于言辭。那如同一種與生俱來的緣分與默契。但是,當我意識到自己開始迷戀這座城的時候,那樣的愛已經(jīng)如同洪水決堤一般,排山倒海地襲來。
2003年初夏,我有幸參加《中國作家》雜志社的散文筆會,帶著窺探的心理去接近這座大國之都。
那是尋常的一日清晨,我無意間從酒店的窗口望出去,窗外是整塊整塊的磚墻,一大片蒼茫的紅色。紅色分很多種,而磚紅則于其中最具滄桑意味。它總是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古羅馬碉樓的雄偉,雅典城墻的古意,太陽神廟的靜謐——都是一種時光流過墻的痕跡。在這個早晨八點的茫茫霧氣中,那些紅磚墻的朦朧高大的影子,讓人覺得仿佛置身于教堂邊,早禱的清亮歌聲在耳畔彌漫。白色的鴿子展開翅膀像流星一樣劃過天際,磚墻的紅色當仁不讓地成為最襯純白的底色——好像遺落在雪地的血痕,奪目并且唯美。
那是普通不過、隨處可見的景象,但是,我依然覺得美。也許,那更是因為:任何事物,用傾注了感情的眼光去看,總是美丑分明的。在古老而現(xiàn)代的陽光照徹下,這座古老都市似乎變得和往日有些不一樣了。車水馬龍,人流如織,這一切在陽光柔和的光澤籠罩下,遠遠看來就像一幅和平安詳、詩意盎然的水彩畫。在這樣的光線下,沒有了古都的閉塞與破敗,沒有了老城的偏執(zhí)與固守。就連我,一個從海濱小城里來的后生,也不由得細細打量這座自己為之神往了多年的都市。
2014年的春風邀請我再次來到京城。
春日里,北京的傍晚是迷人的,盡管她對于我仍是十分的陌生。我盡力地在這里尋找自己所曾了解到的一切。在華燈初綻的林陰道上,我有意放慢腳步企圖呼吸老北京那種特有的氣息。但我的努力顯然是徒勞的。那閃爍的霓虹燈,嘈雜的車流,和擦肩而過的行人,還有那從四面八方來的外鄉(xiāng)人的口音,使我意識到以往印象的老北京已改變了模樣。
我在腦海中細細搜尋,北京,竟沒有一個詞能準確完全詮釋她。北京,她的臉上呈現(xiàn)出任我們誰都讀不清的繁雜信息。
夜幕拉開后,從北京的制高點——景山公園向下俯瞰,可以一覽京城的新老建筑群,它們以優(yōu)雅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她的風情萬種。霓虹亮起時候整個城市就陷入了這片恢宏的燈火中。那些高低起伏的多元建筑,流光溢彩地裝點了都市的夜生活。京城的夜,曖昧而滄桑的夜,摩登而懷舊的夜,她顯示出一種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氣質(zhì)。
我腦海中始終保留著這樣的畫面:帶著一臉熱心友善、操著一口京韻方言的京城人,地鐵車站里精致而友善的臉,都市人群有一種速度感與優(yōu)越感。北京,是以一個絕世佳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讓人驚艷,卻無法接近、無法征服。
北京,我心中對她的傾慕,愈來愈濃烈。
我想,一座城市的魅力并不是刻意包裝出來的。我眼中的京城,滄桑而現(xiàn)代。她留給我的初印象是大氣、平和、兼容,寺廟鼓聲和教堂鐘聲齊鳴,中華民居和西式建筑并存,華人與西人共處。這座城,她和她在國家所處的中心位置一樣,廣納百川而融合包容。北京透出的城市氣質(zhì),來自她滄桑的歷史、豐厚的文化、溫和包容的民風以及懷舊的傳統(tǒng)。
靜讀北京的城市表情,是令人著迷的事。
她,是古典的。
當走在四合院與四合院之間的胡同里,感受著千年的歷史,體驗著北京城的變遷歷程。那風雅一身的古建筑是文化的載體,一磚一瓦都是歷史、民俗、故事,連接著的是老百姓的悲歡離合?!袄献痔枴笔沁@座古老城市文明的標志,“全聚德”“同仁堂”“內(nèi)聯(lián)升”“瑞蚨祥”“六必居”等上百個“老字號”,像繁星般鑲嵌在北京的古老胡同,放射著光芒,傳遞出歷史長河的每一個精彩瞬間。不管是衣食住行的哪塊招牌、哪一行當,細心去領(lǐng)略,都會耳目一新,看哪兒都讓人覺得踏實,覺得愜意,覺得舒心,覺得物有所值。在老舍茶館聽戲喝茶,品一碗馨香,聽一串豪情。定睛看,京城以960萬肥沃的大地作背景,走來玉指彈奏古箏音樂的卓文君,走來紫禁城里美麗多情的貴妃娘娘,走來高舉閃亮紅燈的李鐵梅,那京腔京味彌散著千年神話的飄逸。
她,是唯美的。
在陽光燦爛的午后,獨自騎車穿梭在這座城市中。我喜歡整潔的王府井、麥當勞、華聯(lián)超市,喜歡燈光明亮的新華書城、首都圖書館。我喜歡社區(qū)廣場上快樂嬉戲的孩子們,投入跳舞的老人們,喜歡在“悠閑美地”或是“面對面”茶吧要上一杯熱茶暖暖手。我喜歡看到無人售票公交車的干凈快捷,喜歡看到年輕母親們一遍遍教自己的孩子怎樣禮讓三先,喜歡看到清水苑、望都家園等小區(qū)一幢幢居民樓拔地而起。我更喜歡看到路邊的書報亭內(nèi)琳瑯滿目地掛著雜志報紙,喜歡看到等紅燈時,對面等著過馬路的人嘴角眉眼溢出的會心的笑意。正如作家王曉波所說的:“一個內(nèi)心唯美的人僅有今生今世是有缺憾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走在前門大街上,我抬頭看到盛典家居的巨大廣告牌,大大地印著幾個字“喜歡城市的理由?”是啊,喜歡北京的理由是什么呢?我想,也許是詩意吧,物質(zhì)上的豐富,還有一種不可復制的人文境界。
華燈初上時,我漫步到后海。墜向山底的斜陽把最后余暉照在舊時清朝皇家獨享的這一泓清池上,使得整個后海水面發(fā)出粼粼的光。岸上快要發(fā)芽迎接春天的楊柳樹低垂著,有了倦意,睡意開始朦朧,兩邊的四合院也鍍上了金銀色,亮起了各色彩燈,周圍快要呈現(xiàn)出極盡華麗和古樸之色彩。
遠處的銀錠橋人開始多起來,空氣中也開始飄來了臭豆腐的香味。我輕輕地散步在后海岸上,極盡閑散與悠閑,腦海中想著這個海有著什剎海的風韻,有難得一見的景山,還有垂柳拂岸。在我的心中,這里還是人文濃厚的地方,那岸上古樸簡約的民居和熱情、操濃重京味的居民,周圍數(shù)不勝數(shù)、曾經(jīng)門庭若市的王府和名人故居,不是時時散發(fā)出無窮的京韻和歷史的塵埃嗎?看著那一泓清水悄悄地隨微風微顫,我似乎聽到了春天植物拔節(jié)和雛鳥破殼的聲音。
放開步調(diào),小心地沿海邊走著,一不留神抬頭看到的碧瓦紅墻、高大莊嚴的大門,還有里面高大森郁的樹木,在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映襯下,處處透著無窮的神秘與魅力,足夠你慢慢地回味咀嚼似乎早已遠去卻又覺得近在眼前的皇家遺韻。滿月高懸,光線斑斕,一陣幽幽的二胡或琵琶聲從湖上的游船里飄蕩過來,給寧靜的后海增添了小資的情調(diào)。
在月光的照拂下,我喜歡后海的酒吧,喜歡迷離的光線,喜歡陣陣歡笑的新生代們營造的POP氛圍,喜歡那小瓶啤酒給我的微醺,喜歡里面歌手與電吉他的狂嘯,還有湖上的游船里幽幽的樂聲……
此時此刻,對于北京,我只能用這個有時簡單有時虛幻有時繁雜的動詞來形容對她的感受:我愛她。
春夜里,我站在海淀區(qū)的定阜街上。一陣陣的暖風拂來,我望著北師大北校門對面的那棟樓房,經(jīng)過修繕已換了模樣。那是我初次到這里時住的地方。那時我的十指緊緊地纏在一起,風吹起頭發(fā)覆蓋了眼睛。我的心突然柔軟極了。
即使是這座城市的過客,當我在這里待上幾個時日,竟有一些賓至如歸的感覺涌上心頭,腦海浮現(xiàn)的是旅程中的感動時分。
2008年冬天,在北京體育大學的大操場上,首都國際賑災義演文藝演出后的煙火表演,當時我拿著朋友的票去觀賞。煙火打到高空中的隆隆的響聲,人聲一浪高過一浪的歡呼聲,在那一刻,我像沒有見過世面的小孩子一樣驚奇地睜大了眼睛,仿佛看到只有夢中才可能出現(xiàn)的幻象。那樣的光亮,那樣絢爛,好像整個銀河系的星星都落在了這一片上空,來自各個不同膚色的民族的歡呼,足以把一個人的哀傷從頭到腳都澆透成歡快。原來,歡快是不問來源的,更是不分地域、不分種族的,洶涌成了一個喜悅的汪洋。
另有一次,是在首都大戲院看演出。我踏著厚實的紅地毯,靠在寬大的座椅中,屏幕上正放映著北京的城市形象展示片。畫面聚焦著全球百余個民族的臉孔,匯集著不同種族的百種語言和世界幾萬個單元的各地區(qū)的文化要素,這些鮮明的文化元素,分布在北京的CBD,王府井,大學院校,在各個開發(fā)區(qū),在京城的各個角落,相互融合,相互撞擊,相互滲透,相互交匯,不斷排列組合成一批又一批新的帶有京味的文化元素,它們在北京這塊得天獨厚的土壤生根、開花、結(jié)果。
是的,這是一座總會讓人感動的都市,因為她凝結(jié)了太多的故事。故事,是一段過去的事,但它們帶來的感懷總是常駐心間。
當我坐著旅游大巴在北京的大道上觀光,一幕幕養(yǎng)眼的情景在視線中掠過:新恭王府花園、央視新大樓、首都博物館、798藝術(shù)區(qū)……車水馬龍的街區(qū),一幢幢剛剛崛起的高樓大廈;白晝的生機盎然,黑夜的五彩斑斕;新京華超市,萬國經(jīng)典書城,奧體大廣場,社區(qū)書報亭,巨型廣告牌。我忽然覺得一直埋藏在心底而又怯于開口的熱愛,以及深刻的幸福感油然而起。每當我默念這句話的時候,不知道為了什么,我的腦海里總是會反復出現(xiàn)《北京歡迎你》宣傳片的末尾。我看到屏幕上無數(shù)熱情洋溢的微笑的臉,年輕的、滄桑的、甜美的、深沉的,那樣奔跑著、跳躍著,一片明朗地向我走來。
“只有你對世界微笑,世界才會對你微笑?!币痪溆H和的廣告語,道出了北京的城市氣度。誠然,這就是答案了——安定祥和的北京,她的臉,微笑就是她的表情,從來,一直都是。
晚春之夜,北京,她的容顏顯得格外迷人。長安街的盡頭落下墨藍色的天幕。密集的車燈在交錯起伏的摩天大廈之間劃出許多極為現(xiàn)代的光環(huán)和線條。北京就似一位古典的淑女,忽然換下舊日密裹玉體的云衫紫裙,卻不失往昔的羞澀和含蓄。她融入全球化的時尚中,未有一絲遲疑驚惶,便坦然地亮裝登場了。想來,真正的美一定是內(nèi)涵的、理念的、終極的,進而是無須修飾的。就如同真正的美人穿什么衣服都遮不住美色一樣。
北京的美,畢竟是沉郁了幾千年的大美,沁入肌骨、無可替代。
回眸京城,我心里仍是不失眷戀的。有一些文朋詩友友善的臉,和他們親密無間的撫慰,他們讓這座都市變得擁有了一種輕靈的溫和。我們聚在這個目光聚焦的地方,笑著回望曾經(jīng)熾烈的夢想,短暫的相聚卻仍然可以帶來長久延綿的慰藉。揮別的時候,有不舍的笑容,卻不再有任何的滯重與惶恐。
離京回閩后不久,友人許君給我寄來《城市畫報》,一直放在床頭,始終看不完。我總是在看里面的城市圖片,流淌在里面的各種溫情,而文字一度被我忽略掉。那些圖片如此清晰地透射出城市的精髓,是在華麗光鮮的外表包裹中沉淀下來的溫情。我深知,我愛著北京的,并非僅是故宮長城的巍峨壯觀,現(xiàn)代酒店的華麗斑斕,央視電視塔的奪目璀璨;我所惦念的,不是三里屯的酒吧,不是宜金坊的橡木桌臺,也不是中西合璧的鑲銀墻掛。
我一直相信,對于北京,那些或張揚或奢華或迷幻或狂野的,始終只是她的軀殼,而她的內(nèi)心,卻是異常淡定的。那些古時的樓臺亭榭,陳舊的胡同和窗欞,還有孕育名士豪杰的希望,永遠不會被城市的發(fā)展速度所抹殺,它們是我感知的城市品格,即是富有東方色彩的都市之魂。
而現(xiàn)在,我終于可以正視著京城,安然地想念她。那少年時鐫刻在心的夢想,那青春里不能忘卻的歡聚與離別,如一道羽箭,擊中了記憶里的片片落花。這座都市已經(jīng)成了我生命中根深蒂固的信仰,不可磨滅。這份愛,無法抗拒,無法更改,也無法終止。
林徽因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存世理想,每一地人也有每一地人不可抵達的城市。”而每個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北京,在閱盡千城之后,唯有這個富有境界的城市,讓人不再刻意提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責任編輯 白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