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qū)域游戲活動時間到了,4歲的牧牧在表演區(qū)看中了玉玉手里拿的新面具。牧牧非常想玩,于是喃喃自語“我要玩這個,這是我的”,說完就直接伸手去拿。玉玉一邊抱著面具往后躲,一邊說“這是我先拿的”。牧牧著急了大聲嚷著“不是,這是我的”,同時用手去抓玉玉的臉。玉玉急忙把面具拋給牧牧,然后退到角落里小聲啜泣。教師注意到了兩個孩子的爭執(zhí)趕緊跑過來,她一邊哄玉玉一邊責怪牧牧:“你怎么老是欺負人哪!快來給玉玉道歉!”
受到社交技能不足、表達能力有限、共情能力較弱、自我中心思維突出等因素的影響,幼兒在游戲時,經(jīng)常會發(fā)生同伴沖突。沖突的發(fā)生為教師實施社會性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沖突的合理解決能促進幼兒社會學習與社會適應的發(fā)展。
通常來說,幼兒會采取攻擊、退縮、求助、合作四種策略來解決同伴間的爭端。像牧牧這樣性格急躁、物主意識較強、缺乏社交技能和換位思考能力的幼兒,常常會用語言或肢體攻擊等消極行為來應對沖突;像玉玉這樣性格內(nèi)向的幼兒可能采用屈服、放棄、哭泣或生氣等退縮式策略來處理矛盾;一些善于表達卻無力解決問題的幼兒,可能通過求助老師或同伴的方式應對沖突;一些語言表達和社交技能較強、社會性發(fā)展程度較高的幼兒可能通過請求說理、協(xié)商交換、謙和讓步、道歉安慰等方式來化解矛盾。
當幼兒采用攻擊式策略,教師應當馬上介入,阻止情態(tài)進一步惡化。當幼兒采用退縮式和求助式策略,教師需要加強引導,使其盡快掌握積極的合作式?jīng)_突應對策略。
在日常教學與生活中,教師可以通過“兩不兩要”的方式幫助幼兒改善同伴沖突應對策略,提高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水平。
不要貼標簽,善用鼓勵代替批評。當牧牧做出攻擊性行為之后,教師立即指責他是“欺負者”,這種做法是有失妥當?shù)?。教師作為幼兒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對幼兒自我評價和社會認知的形成是舉足輕重的。教師的嚴厲批評會讓牧牧變成自己和其他幼兒心目中的壞孩子。相反,如果教師能在平時多以鼓勵的方式肯定牧牧與其他幼兒友好相處、樂于助人的地方,在“皮格馬利翁效應”的促使下,牧牧應當會做出積極的改變,同時也會使班級氛圍變得融洽。
不要當法官,應做指導者與支持者。教師在幼兒同伴沖突情境中不應扮演仲裁者的角色,不應在不了解事實全貌的情況下立即要求一方給另一方道歉。教師應在安撫過幼兒的情緒之后,認真地聆聽沖突雙方的訴說,作為支持者與指導者幫助幼兒以建設性的方式自己解決爭端。
要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展幼兒的換位思考能力。在幼兒的自我意識形成之后,他們的物主意識會進一步加強。當身邊的游戲資源有限時,幼兒往往會在占有欲的驅(qū)使下做出爭搶玩具的行為。倘若幼兒的共情等心理能力得到提升,他們便能更加理解他人的想法與感受,沖突現(xiàn)象也會隨之減少。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幫助幼兒學會傾聽、換位思考。
要提供榜樣,培養(yǎng)幼兒的同伴交往技能。良好的親社會行為和問題解決能力是同伴沖突的小克星。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借助真實與虛擬世界中的榜樣行為,幫助幼兒習得有效的同伴交往技能。比如通過繪本《這是我的》讓幼兒學習分享,借助故事《敵人派》讓幼兒懂得如何寬容友好地化敵為友,依托繪本《別想欺負我》讓幼兒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訴求,選取動畫片《小豬佩奇》中的沖突解決場景引發(fā)幼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