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 基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溫而夏寒。浸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為四小池,東至山麓,潴①為大池,又東注于若耶②之溪,又東北入于湖。其初為渠時,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鑒;俯視,則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書卿白野公恒來游,終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錢,有小鰿魚,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來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鳥大如鸜鵒③,黑色而赤觜,恒鳴其上,其音如竹雞而滑。有二脊令④,恒從竹中下,立石上,浴飲畢,鳴而去。予早春來時方甚寒,諸水族皆隱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蟲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狀如半蓮子,終日旋轉(zhuǎn)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蟲也。
鑒賞空間
《三峽》寫了水的多種姿態(tài):夏水豐沛、雄壯,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春冬之水清秀、澄凈,優(yōu)美雅致,令人收獲良多趣味;秋水清幽、肅靜,給人以凄清、哀婉之感。
同樣寫水,本文則主要突出了“活”這一特點(diǎn):涓涓細(xì)流,冬夏不枯,縱橫交錯,匯成湖泊。在文章由小及大的敘述中,水的“活”如畫卷一般緩緩展現(xiàn)。“活”是奔流不息,是滋養(yǎng)萬物,是厚德載物。
兩篇文章寫水,既有直接描寫,又有側(cè)面烘托;既寫了水的情狀,又寫了人觀水的感受。同學(xué)們在閱讀時,要注意細(xì)細(xì)體悟。
讀有所思
1.本文寫出了怎樣的“活”水?
2.本文與《三峽》在寫水方面有異曲同工之處,請結(jié)合具體句子分析。
【注釋】
①潴:水停聚。
②若耶:溪名,在紹興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處。
③鸜鵒:鳥名,俗稱八哥。
④脊令: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