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圣婷
在漫長的一生中,每個人會做出許多選擇。但很少有人能一輩子堅守自己的信仰,至死不渝,魯迅卻做到了。
魯迅因父親受到庸醫(yī)所治,不治而亡,看到了清朝醫(yī)學的局限,因而奔赴日本學醫(yī)。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意識到了,比身體上的病痛更為可怕的是當時中國國民精神上的麻木,是非得靠文學才能醫(yī)治的頑疾。所以他棄醫(yī)從文,毅然決然地吹響沖鋒的號角,企圖喚起每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
無數(shù)個日夜,承載的是一個又一個故事,《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是他終其一生所踐行的道路。1926年3月,“三一八慘案”發(fā)生。4月,魯迅作文章《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難于山本醫(yī)院,避難期間也筆耕不輟。
魯迅一生中翻譯過的小說超過30本,寫下的文章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野草》《朝花夕拾》《古籍序跋集》《兩地書》《魯迅日記》等等。我從中看到的不只是魯迅一次次為了喚醒每個人靈魂深處所蘊藏的傲骨的努力,更是他為了守護自己的祖國,為了祖國能擁有自由的未來所做出的奉獻。魯迅棄的不只是醫(yī),更是令人神往的安逸生活,他的一生都在為了祖國的復興崛起而奮斗,從未停歇。他將富強祖國列作人生的目標,將其化作星星,引領自己前進,不顧晝夜,不辭辛勞,只為追上那顆耀眼的星。
每個人的成就,都不是一時的謀劃和奮斗,而是終身的信仰,是究其一生的堅持。指引無數(shù)前輩的是那顆濃濃的愛國心,化作最亮眼的那顆星星,至死不滅,偏撞人世,窺天光。吸引我們努力的則是無數(shù)前輩拼搏的身姿,他們化作星星指引我們前進。
我們應當追隨著自己的信仰,堅守自己的堅持,做一名追光者。
編輯 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