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喻是文學作品的重要表現形式,在英文文學作品中,通過分析作品中隱喻理解的內涵,進一步提高了對于文學作品的分析能力,利于全面透過作品展現作品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以及文化發(fā)展內涵。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隱喻的類型與特征,探索了英文文學作品中隱喻理解的派別與應用。
【關鍵詞】英文文學作品;隱喻理解;研究
【作者簡介】江芳,武漢紡織大學外國語學院。
引言
在賞析英文文學作品中,應重視挖掘作品隱喻內涵,全面加強對于作品中隱喻理解的認識,從而真正提高對于英文文學作品的認知研究水平。下面通過實踐分析,從多方面探索英文文學作品中隱喻理解的應用。
一、隱喻的類型及特征
從內涵角度來講,隱喻可分為結構隱喻、實體隱喻及方位隱喻三種。其中,結構隱喻與人的生活體驗關聯度較高,可作為語言交流的系統保障。其可從當下的概念引入到其他概念中,從而實現轉化的目的。實體隱喻需以實體概念為基礎,將內心情感轉化為實體的形態(tài)。通常的表現手法為擬人,具有一定的意象特征。方位隱喻相對抽象,但也較為常見。該種隱喻方法可基于機體和外界的相互作用和空間概念,將相應的詞匯投射在個體身上,如左派等,用于表明群體的立場。
二、英文文學作品中隱喻理解的派別
1.夸美紐斯的觀點??涿兰~斯在西方教育理論方面的貢獻卓著。他提出了“種子”隱喻的概念,并在其著作《大教學論》中進行了系統闡述??涿兰~斯從下述幾方面對“種子”隱喻進行了系統的解釋:第一,他主張人類是最為崇高和美好的。今生可作為永生的準備期,人可將最終目標設置在今生以外。第二,提出了“德行”等種子深深植根于個體心中,促使人對上帝保持敬畏之心,按照道德規(guī)律生活。夸美紐斯提出的“再生”概念指的便是人的認知過程,側重追求回歸本性,讓人找到自我的本真狀態(tài)。
2.洛克的觀點。洛克可作為經驗主義的鼻祖,也是首個提倡憲政民主思想的人物。洛克主張,人的心靈猶如白板,并不具有天生的記號,只是在持續(xù)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外界影響,才逐漸形成各類特征。如個人所具有的知識儲備及其觀點、態(tài)度等,均可作為后天形成的成果。其更為強調后天作用的關鍵性特征,認為需引導兒童形成正確的認知,從后天的條件著手來影響兒童的性格和認知等方面的能力。
3.柏拉圖的觀點。柏拉圖是西方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其提出了著名的“洞穴中的囚徒”思想。柏拉圖在隱喻方面的研究主張,修辭可作為人類思想的包裝,與真理的意義不同。其本人在闡述觀點時,也通過隱喻來實現。在闡述“理念論”時,柏拉圖主要提出了“洞喻”等隱喻?!岸从鳌敝饕憩F的是人類認知的特征,其假設一個幼兒從小便被困住手腳在洞穴中面壁,幼兒認知的世界便只有墻壁光線反射的各種影子,指出認知的實質并非真正的事物,而是如影子般的印象。
4.蘇格拉底的觀點。蘇格拉底也是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其提出了“產婆術”隱喻,在教學方法方面,蘇格拉底提出隱喻可作為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主張教學可從下述步驟實施:第一,通過迎合人們的興趣來討論人生問題,并對其觀點進行諷刺。第二,在對方意識到自己的認知出現混亂且不再堅持觀點時,便可引導對方內化正確的認知,逐漸明確概念。該環(huán)節(jié)便是“產婆術”,蘇格拉底使用上述隱喻手法能夠直觀地描述人們產生新觀點的過程。人們在形成新的認知期間,便猶如產婆輔助新生兒的誕生,因此用此隱喻。
三、英文文學作品中隱喻理解的重要性
1.豐富英語文學內容。語言學重點對認知進行深化研究,所分析的認知問題與人類的認知發(fā)展高度相關。但人們對成長的界定含義較多,不但指人們在身體和地位等方面的成長變化,同時也指人生價值和閱歷的增長。人可從多種角度來體現成長,在認知期間,以文字進行表達的難度較高,但使用隱喻便可將本體和喻體結合,這樣便可使句子更為含蓄,能夠引發(fā)受眾的思考,同時還可加深讀者對文學內涵的理解深度。如《論事物的本性》中,作者便將善良的人比作鮮花,惡毒的人比作毒草,該種隱喻能夠明確分辨人類的善惡。此外在文學作品中使用隱喻,也可提升表達的生動性,能夠輔助讀者更為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意圖,掌握文章的內涵。
2.有利于了解英語文學本質。人們探索認知期間,運用隱喻的表達方式可充分展現文化研究和人文思想。隱喻是重要的表達手段之一,在具體應用期間,便需基于一定的文學背景,以此保證隱喻能夠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文學作品中的隱喻主要可發(fā)揮下述功能:第一,可提升人們對文學作品的認知效果,促使作品具有更高的生動性特征。第二,可輔助讀者學習作品中的隱喻方式,在閱讀期間,可進一步深化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如在閱讀《凱撒大帝》時,作者便使用狼來比喻暴君,用綿羊來比喻國民,通過狼與羊的關系來隱喻國君與人民的關系,可見凱撒大帝的殘暴特征,人民生活的艱難,只有推翻統治才能使人民獲得幸福,因此作者通過隱喻的形式來表達人民的真實想法。
四、英文文學作品中隱喻理解的具體應用
隱喻手法在文學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可作為思考和理解客觀世界的重要渠道,在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應用頻率較高。以下便結合《悲慘世界》及《簡·愛》作品中的隱喻手法進行分析,從而總結出隱喻在英語文學作品中的應用效果。
1.《悲慘世界》的隱喻應用。(1)主線隱喻因素。隱喻不但是一種修辭方法,同時還作為思維方式,由此產生意識和行為。該部作品的主線在于主人公的救贖。冉阿讓得知一個無辜的人代替自己被抓,其內心便開始不安。他猶豫是否要當庭說出自己是苦刑犯,內心中產生了激烈的斗爭。他一方面認為這便是天意,只要他持續(xù)保持沉默,便可繼續(xù)以市長的身份來為人民造福,也可就此擺脫沙威的懷疑,獲得永久的安全。但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主教的銀燭臺,他認為自己還在里面。此時,冉阿讓受到內心的提示,讓無辜的人代替自己受罰是不道德的。此時燭臺便隱含主教對其人性的呼喚,代表著正義,主人公也由此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燭臺便是人心靈的隱喻,以此作為整部作品的主線,作者不但在贊美精神信仰的偉大,同時也向讀者證明,世上可能會存在欺詐和不公,同時也有正義和堅韌,光明終究會取得勝利。
(2)文字隱喻因素。雨果在具體章節(jié)中不但專門提到了隱喻的方法,同時還通過具體的事例進行解釋。為了充分表達出作者的觀點,作者便使用隱喻的方法來形成文字,具體闡述等級分化和人的關系內容。如其將匪幫比作毒蛇,將其設置的局比作蜘蛛網,將邪惡的人比作蝙蝠等。此外作者還深入分析了人性貪婪的本質原因,為滿足個人私欲滿足,人們便會變得貪婪,最終將自己變成“惡龍”。此外在提及社會結構時,雨果認為社會由宗教、革命礦場等組成。有的需要使用思想、有的需要使用憤怒,人類進行的交流活動均在“地下墓地”完成,人類的文明難以觸及墓地,這便形成了罪惡。
2.《簡·愛》中時間隱喻語境的構建。該小說以四季的更迭來作為故事發(fā)展的時間脈絡,其具有明顯的隱喻特征。小說中的四季不但是人物成長的背景,同時也隱含著人物的情感發(fā)展脈絡。四季的變化在主人公的成長階段可預示著情感的變化,也是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暗線。
春天是生機的代表,《簡·愛》的“春天”便是在校的制度和環(huán)境等方面向好發(fā)展的暗示。主人公的情感也在春天蓬勃發(fā)展,春天可作為其生命的轉折。如文本中提及“那瘦如新月的命運也似乎壯大了,……”沼澤居的春天陽光明媚,但主人公簡愛還在愛情中苦苦掙扎,鮮活的世界與其內心世界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因此春天也反襯簡·愛內心的煎熬。
夏季便是主人公兩人的熱戀期,同時夏季的氣候多變,這也隱喻兩人的情感會發(fā)生變化。主人公雙雙進入戀愛期,文本中運用大量的語言來描述兩人的狀態(tài)。夏季風雨的來臨便是二人情感發(fā)生變化的預兆,暗示其愛情之路更為艱辛。最后簡愛經歷了內心的掙扎,決定離開。
秋天是收獲的代表,譚波兒小姐走后,簡愛更加迫切地希望獲得新的生活,拓展交友范圍,了解更多的新鮮事。由此她萌生了尋找新工作的年頭,她去桑菲爾德應聘家教的職位。由于對羅切斯特的幫助,她也獲得了羅切斯特的肯定,從而收獲了愛情。在此季節(jié),簡用美妙的表達方式來體現出其收獲愛情的心情。
冬季則隱喻著蕭索。簡·愛生活的環(huán)境便是荒涼的,她從小寄人籬下,難以獲得正常家庭的溫暖和照顧,生活境遇便猶如寒冬一樣荒涼。在羅沃德任職期間,冬季也同樣隱喻著森嚴的校規(guī)和并不理想的生活模式。文本中描述:“刺骨的東北風,透過寢室窗門的縫隙,……罐子里的水也結起了冰”等,簡·愛便是在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下,形成自尊和自愛的性格,成為令人尊重的淑女。
整部作品中,作者并沒有確定具體的年代,而作品中的日期、四季等均會為讀者提供一定的時間線索,形成了整部小說特有的語言環(huán)境。在時間方面的模糊敘述,可讓讀者產生故事情節(jié)近在眼前的即視感,同時故事又是遙遠的,已經成為記憶。作者巧妙運用隱喻的手法進行描述,不但可推動故事情節(jié),起到一定的預示作用,同時還可提高整部作品的文學魅力,表達方式的藝術性可作為經典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從而經久流傳。
結語
總之,在研究英文文學作品中隱喻理解過程,要深入作品創(chuàng)作年代,結合創(chuàng)作歷史文化背景,科學地探索作品中包含的隱喻內容,從而全面加強英文文學作品中隱喻理解的分析水平,進一步提高對于英文文學作品中隱喻理解的認知研究能力。
參考文獻:
[1]周娟.英美文學中隱喻的美學價值及文體效應——以《金色筆記》為例[J].今古文創(chuàng),2020(31):40-41.
[2]劉婷婷.隱喻在英美文學評論中的啟示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8(28):75-76.
[3]劉嫣,劉娜.英美文學視角下隱喻手法的運用和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