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君 王洪建 李曉微
糖尿病發(fā)生率較高,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其發(fā)生率逐年上升,該病主要特征為機體血糖水平異常上升,胰島素出現異常容易造成代謝紊亂[1]。對臟器與組織造成一定的損傷,甚至會引起糖尿病足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影響。糖尿病的發(fā)生主要與人們生活與飲食發(fā)生較大改變有著密切聯(lián)系,同時也與遺傳和免疫功能紊亂等因素有關。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多尿、明顯消瘦、消渴等[2]。針對該病需要加以重視,以便制定出有效的治療方案,確保良好的預后效果。針對糖尿病的治療,胰島素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方式,不同胰島素給藥方式的療效也存在一定差異性,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以便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提高療效。本次選取116 例糖尿病患者,對比胰島素分次皮下注射治療與胰島素泵連續(xù)皮下注射治療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116 例糖尿病患者,按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8 例。對照組中男30 例,女28 例;年齡最小46歲,最大82歲,平均年齡(64.8±3.4)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2±0.3)年。實驗組中男31 例,女27 例;年齡最小47 歲,最大83 歲,平均年齡(65.3±3.6)歲;病程1~11 年,平均病程(5.8±0.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全、嚴重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嚴重肺部感染、顱腦感染、肢體功能障礙及精神異?;颊摺?/p>
1.2 方法 入院后熱情接待患者,完善患者各項檢查情況,并及時給予補液處理,加強酸堿平衡與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治療。所有患者均需要進行飲食控制,加強運動。對照組給予胰島素分次皮下注射治療,胰島素用量為0.5 U/(kg·d),3 次/d;早中晚三餐前注射的胰島素劑量比例為4∶2∶4,分別在三餐前30 min 進行皮下注射。實驗組給予胰島素泵連續(xù)皮下注射治療,采用福尼亞胰島素泵,在針頭與泵儀器之間用導管連接,并在皮下埋置針頭,時間為24 h,輸注基礎量胰島素,胰島素總劑量為0.5 U/(kg·d),其中分為基礎劑量與追加劑量,兩種劑量各為50%??梢越柚鷥x器程序有效控制胰島素輸注與釋放的具體數據,在餐前追加劑量,按照早中晚三餐比例(2∶4∶4)進行追加,以血糖儀監(jiān)測患者血糖變化,分析血糖監(jiān)測結果,以此決定胰島素的基礎量與追加劑量。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血糖控制效果,判定標準:優(yōu):治療后患者血糖水平控制顯著,1 個月內基本處于正常范圍,未發(fā)生不良反應;良:治療后患者的血糖水平有所下降,15 d 內基本處于正常水平,偶爾有波動;可:治療后患者血糖水平下降不明顯,出現低血糖現象;差:治療后血糖水平未發(fā)生改變[3]。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100%。對患者血糖控制優(yōu)良率進行記錄。②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③每天胰島素平均用量、空腹血糖達標時間及低血糖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糖控制效果對比 實驗組血糖控制優(yōu)良率為94.8%(55/58),其中優(yōu)37例,良18例,可2例,差1例;對照組血糖控制優(yōu)良率為79.3%(46/58),其中優(yōu)29 例,良17 例,可7 例,差5 例;實驗組血糖控制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202,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對比 實驗組治療前餐后2 h 血糖水平為(12.6±1.8)mmol/L,空腹血糖水平為(8.8±1.2)mmol/L,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為(8.9±1.3)%,治療后餐后2 h 血糖水平為(7.2±0.8)mmol/L,空腹血糖水平為(5.8±0.6)mmol/L,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為(6.3±0.3)%;對照組治療前餐后2 h 血糖水平為(12.4±1.7)mmol/L,空腹血糖水平為(8.7±1.1)mmol/L,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為(8.8±1.2)%,治療后餐后2 h 血糖水平為(8.9±1.2)mmol/L,空腹血糖水平為(6.9±0.7)mmol/L,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為(7.3±0.6)%。治療前,兩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餐后2 h 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每天胰島素平均用量、空腹血糖達標時間及低血糖發(fā)生率對比 實驗組每天胰島素平均用量為(0.5±0.3)U/kg,空腹血糖達標時間為(5.4±0.7)d,低血糖發(fā)生率為3.4%(2/58);對照組每天胰島素平均用量為(0.7±0.6)U/kg,空腹血糖達標時間為(11.9±1.2)d,低血糖發(fā)生率為13.8%(8/58);實驗組空腹血糖達標時間短于對照組,每天胰島素平均用量少于對照組,低血糖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屬于慢性疾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該病的主要特征為機體血糖水平長期顯著高于正常水平,并且會對其他臟器與組織造成一定損傷,主要臨床表現為惡心、上腹疼痛、腹脹、便秘等[4]。近年來人們的生活與飲食等發(fā)生巨大改變,糖尿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如果在早期未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會引起心血管病變與糖尿病足等一系列并發(fā)癥,會對患者的生活與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應重視該病的治療,及時研究出有效的治療方案,以便加強治療與干預,促使預后效果的提高[5]。
目前,針對糖尿病只能夠采取降糖藥物治療,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合理控制,將其維持在正常范圍內。通常會采用補充外源性胰島素進行治療,以便促使機體胰島素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從而對血糖進行合理控制[6]。其中胰島素治療是一種常見手段,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島素注射液是雙效胰島素的一種,可以有效模擬生理胰島素,促使體內胰島素敏感性的顯著提高,對解除胰島素抵抗性具有一定作用,從而可以達到控制血糖的效果,在臨床上的應用比較廣泛[7]。目前針對胰島素給藥方式具有多樣性,不同胰島素給藥方式會導致療效與安全性存在明顯差異。在以往通常采用分次皮下注射胰島素,其血糖控制效果較好,但是患者容易出現低血糖情況,對患者的預后情況會造成不良影響。而胰島素泵進行連續(xù)皮下注射,促使胰島素輸注劑量顯著減少,顯著降低低血糖的發(fā)生率[8]。在胰島素緩慢持續(xù)輸注時能夠對生理胰島素分泌進行模擬,對受損的胰島素進行替代,從而達到快速控制血糖的效果[9]。另外,通過胰島素泵能夠對患者血糖數值密切監(jiān)測,了解患者血糖數值的變化情況,以此來調整胰島素泵入的劑量與速度,可以顯著降低低血糖的發(fā)生。并且胰島素泵可以減少每天多次注射胰島素的麻煩,緩解患者的痛苦,血糖達標時間較短,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與可靠性[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血糖控制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餐后2 h 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餐后2 h 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空腹血糖達標時間短于對照組,每天胰島素平均用量少于對照組,低血糖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胰島素泵連續(xù)皮下注射治療糖尿病患者,能夠顯著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減少低血糖發(fā)生率,該治療方式更加方便、簡單,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