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鵬 張愛萍
摘要:西北漢簡中有少量的篆書簡,雖多為習字之作,卻是寶貴的手書篆文資料,對于研究漢代篆書形體和西北邊塞地區(qū)的篆書教育具有一定的價值,也可為中學漢字教學提供一些參考材料。篆書簡的內容可分為干支類、字書類、文書類等。邊塞地區(qū)吏卒學習篆書,首先是實際工作的需要,如辨識印文等,其次是從政基本素養(yǎng)的要求。此外,還可能是出于對古典權威的崇尚或個人興趣愛好。
關鍵詞:西北漢簡;篆書;習字
西北漢簡數量龐大、時間跨度長、內容豐富、書手眾多,不僅是研究漢代政治、軍事、經濟、法律、文化的寶貴資料,也是研究語言文字的重要材料。從字體來看,西北漢簡所見主要為隸書、草書,兼有篆書、行書、楷書等。篆書簡的數量雖然很少,且大多屬于習字性質,卻是寶貴的手書篆文資料,反映了篆文的書寫情況,對于探討漢代篆書形體和西北邊塞地區(qū)的篆書教育具有一定價值。目前,西北漢簡中的篆書主要書寫于削衣(多為木觚上所刮削),另有一部分為單札、兩行等。關于漢簡所見篆書,學者在相關研究中有所論及。筆者在已有研究基礎之上,結合新公布的篆書簡牘略做補充,敬請方家指正。
一、西北漢簡中篆書簡的內容
西北漢簡主要出土于漢代邊塞鄣燧、關城、郵驛等遺址,故其內容多為與屯戍、郵驛等相關的各類文書,另有一部分為詔書、律令、歷日、私信、醫(yī)方、典籍等。目前所見篆書簡的內容主要為干支、字書,個別屬于文書?,F將其分述如下:
1.干支類。此類絕大部分為習字簡。例如:
(1)甲子己亥 肩水金關漢簡73EJT10:367B
該簡殘存左半部分,疑應釋作“甲子乙丑丙”。
(2)甲子乙丑丙寅? 丁卯戊辰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敦煌漢簡2114
(3)甲子乙丑丙? 居延漢簡16.1
(4)丁未癸酉? ?居延新簡EPT48:52B
(5)甲子乙乙丑? 懸泉漢簡I90DXT0114①224A
少數簡牘所書為天干,例如:
(6)甲乙? 居延新簡EPTS4T2:94
干支表又稱“六十甲子”,或簡稱為“六甲”,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廣泛應用于天文、地理、時間、方位等的定位、統計與輪替排序。甲骨文中已見干支習刻,說明商代人已將干支作為學習的內容。干支表也是漢代兒童學習的內容之一?!稘h書·食貨志》:“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蓖跸戎t《漢書補注》引顧炎武曰:“六甲者,四時六十甲子之類?!庇帧赌淆R書·顧歡傳》載“歡年六七歲,畫甲子,有簡三篇,歡析計,遂知六甲”。張政烺先生指出,《顧歡傳》中所謂的“甲子”即古代童子習字之《六甲》。據此可知干支表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是初學字者的教材。
西北漢簡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歷日簡。不過,干支類習字簡與其有較為明顯的區(qū)別。普通的歷日簡均以標準的隸書寫就,簡端標明日序,再書寫干支,因編排及查看等需要,字距較大,其間往往記有八節(jié)、伏臘、建除等信息。
2.字書類。此類亦多屬于習字性質。例如:
(1)□毛鞅(?)? 2583
(2)□韓鳴笵? 2569
(3)茍(?)務成史計? 居延新簡EPT59:369A
教后嗣? 居延新簡EPT59:369B
簡(1)和簡(2)為斯坦因第二次中亞考察所獲削衣。據胡平生先生考證,其內容屬于《蒼頡篇》。簡(3)殘損嚴重,簡面正背存八個殘字,除“言”旁外其余為篆書,字體瘦長,且寫得比較大。從殘存筆畫推測其亦為《蒼頡篇》語句。
邊塞地區(qū)的吏卒會因工作需要而進行文化學習。目前所出土的習字簡表明吏卒的習字課本主要是《急就篇》和《蒼頡篇》。邢義田先生注意到凡寫得有篆意的習字簡或削衣,其字句幾乎都出自《蒼頡篇》;凡出自《急就篇》者,均為隸書。這或許與范本不同有關,也可能范本均為篆書,習書者照臨或只取字句而不臨書體。目前,尚未發(fā)現《蒼頡篇》等篆書范本,但吏卒習字似有所本。
3.文書類。此類極少,目前所見為實物楬。
(1)槍五枚? 肩水金關漢簡73EJD:307A
(2)槍? 肩水金關漢簡73EJD:315A
楬即標簽、簽牌。兩簡簡首有網格紋,背面皆有文字,簡(1)為傳,即通行證,簡(2)不易確定。據此可知,兩簡均是原文書簡廢棄后被截短而修治成的簽牌,空白背面被重復利用。此類情況又見于73EJT2:82等。簡(1)中部有一小孔,似乎表明在使用時是以木釘等固定于墻壁之上,而非如常見的木楬系于實物或封緘盛裝器物的橐囊。額濟納漢簡2000ES9SF4:25亦為實物楬,書有“木面衣”三字。該簡出土時頂端的孔內塞有一根木棍,使用時應是通過木棍、木釘等固定在木面衣旁近的墻面等背景上。
另有少數簡牘因過于殘損或字跡漫漶不易確定內容,但均為習字。例如:
(1)□□□□煩? 居延新簡EPT59:896A
(2)□君桑? 居延漢簡108.5
個別為單字重復書寫,如73EJT10:124B書有“尤尤尤”,73EJF3:222書有“又又又”。
漢篆多來源于秦篆,在莊重的場合下繼續(xù)使用,但因為受到隸書影響,篆形可能會發(fā)生一些變化。馬瑞先生曾指出,篆書簡EPT59:896等字體不像秦篆那樣圓轉規(guī)正,筆法稍有方折,橫畫略有波挑,微有隸書味,是變體了的篆書。需要注意的是,篆書簡絕大部分為練字之作,或用筆稚拙,或書寫草率,或形體訛誤,不能全面地體現漢代手寫篆書的特點。整體而言,漢簡中的篆書大多帶有隸書風格,篆法不純正,與肩水金關遺址出土的張掖都尉棨信上規(guī)范的小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與大徐本《說文》小篆的風格也存在差異。學者指出,典范的幡旐柩銘與習字簡上的篆書都是從秦篆發(fā)展而來,風格與“玉箸篆”相近。
二、漢代西北邊塞地區(qū)的篆書教育
西北漢簡中的篆書簡多為屯戍吏卒的習字作品,反映出漢代邊塞基層政治文化的一些信息,有助于我們探討邊塞地區(qū)人們的習字原因、方法等。漢塞的隧長、候史、尉史等基層官吏多是從戍卒提拔而來。據西北漢簡所載,擔任戍吏的基本要求是“能書”“會計”“知律令”。不過,大部分吏卒沒有受過教育,戍邊之后才有了學習的機會。
文字應是吏卒學習的首要內容。根據漢代選拔官吏的規(guī)定,為吏必須能夠背誦和書寫一定數量的常用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史律》:“試史學童以十五篇,能風(諷)書五千字以上,乃得為史。有(又)以八?<K:\廊坊師范\語文\2021\12\月曲豆X.eps>(體)試之,郡移其八<K:\廊坊師范\語文\2021\12\月曲豆X.eps>(體)課大史,大史誦課,取?(最)一人以為其縣令史,殿者勿以為史。三歲壹并課,取?(最)一人以為尚書卒史?!闭碚咧赋?,“十五篇”即《史籀篇》。《漢書·藝文志》《說文解字·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邊塞地區(qū)吏卒學習文字,首先是實際工作的需要,即完成謄抄、起草文書等職責;其次是從政基本素養(yǎng)的要求。漢塞戍卒在掌握五千或九千字后,應具備了為吏的基本素養(yǎng)之一。如果想升遷,還需要掌握八體或某幾體,小篆應在其中。
漢代邊塞地區(qū)使用篆書的機會很少,但吏卒仍會接觸到篆文。文書封檢上的封泥印有篆文,吏卒須能識別方可抄錄官銜或姓名。居延新簡EPT52.385A書有印文記錄“紀音印”,第一字為不太純正的篆文,應是書吏在轉寫時有意為之。此外,一些銅器、陶器等也載有篆文。學者已指出,邊塞吏卒在日常文書雖不再使用篆書,但仍要學習。這是很有道理的。吏卒學習篆書還可能是出于對古典權威的崇尚或個人的興趣愛好。如實物楬73EJD:307A、73EJD:315A均為篆書,且為一人所書。
迄今為止,我們尚未在西北漢簡中發(fā)現篆書范本,推測基層吏卒主要是自主練習篆書。如敦煌漢簡2114、肩水金關漢簡73EJT26:45B等,字形大小不一,多訛誤,拘謹且不熟練。但不能排除某些篆書簡為示范之作。如金關漢簡73EJT26:234A,字形結構修長,用筆圓熟。篆書簡對研究邊塞地區(qū)吏卒的習字原因、文字教育方式等具有一定意義。這方面的探討有待新的更多的材料出土。
參考文獻:
[1] 胡平生.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簡牘中的〈蒼頡篇〉殘片研究[C].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未刊漢文簡牘,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2]張政烺.六書古義[C].張政烺文集.古史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12.
[3]白軍鵬.漢代習字簡初探[C].出土文獻第十五輯,上海:中西書局,2019.
[4]邢義田.漢代《倉頡》、《急就》、八體和“史書”問題——再論秦漢官吏如何學習文字[C].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2011.
[5] 許可.漢篆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學校社科研究2018年度基金項目“漢代篆文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SD181082】
作者簡介:胡永鵬(1980— ),男,廊坊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主研方向為古文字、漢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