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曾麗,楊忠平,李世新,陳邑洪,林瑛
(1. 西雙版納傳染病院/ 云南省登革熱和熱帶病防治工作站,云南 景洪 666100;2. 云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 云南省蟲媒病毒研究中心/ 云南省登革熱和熱帶病防治工作站,云南 普洱 665000)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DV)引起、通過白蚊或埃及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蟲媒病毒性熱帶傳染病,廣泛流行于熱帶和亞熱帶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1]。西雙版納州于2003年首次發(fā)現(xiàn)周邊鄰國輸入性病例,近10多年都有邊境輸入的登革熱病例[2],我州分別在2013年、2015、2017、2019年出現(xiàn)4次本地登革熱流行。我院為西雙版納州主要收治登革熱患者的定點醫(yī)院,本文對我院收治的432例登革熱患者的臨床診治進行回顧性分析,為進一步做好我州今后登革熱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臨床依據(jù)。報告如下[3-4]。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9 年7月至2019 年 11 月收治的432例病例中7月收治20例,8月收治36例,9月收治178例,10-11 月共收住198例。其中男226例,女206例,年齡1-83歲,7歲以下兒童23人,平均年齡35.92;有基礎疾病者101例,其中高血壓36例,糖尿病28例,高血壓合并糖尿病26例,其它疾病11例;重癥預警78例,二次感染者5例。
1.2 診斷標準。參考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下發(fā)的登革熱診療指南(2014 年版)中登革熱的診斷標準[5-6]。
1.3 臨床癥狀與體征。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表現(xiàn)為:發(fā)熱428例(99.1%),乏力400例(92.7%),肌肉骨骼痛373例(86.4%),頭痛346例(80%),皮疹367例(61.8%),納差288例(66.7%),惡心192例(44.5%),畏寒182例(42.1%),嘔吐90例(20.8%),皮膚瘙癢80例(19.9%),腹瀉76例(17.7%),寒戰(zhàn) 75 例(17.5%),咳嗽71例(16.5%),眼痛70例(16.2%),出血(牙齦出血、鼻衄和/或便血、月經(jīng)量增多)71例(16.4%),失眠58例(13.4%),心慌、胸悶55例(12.7%),顏面潮紅69例(10.6%),結(jié)膜充血65例(10.0%),淋巴結(jié)腫大 61例(9.4%),耳痛54例(8.3%),腹痛28例(6.4%),咽痛22例(3.4%),口干、口苦12例(2.7%),其他眼部癥狀6例(1.0%)。
1.4 實驗室檢查。所有病例均經(jīng)查登革熱NS1抗原確診。大部分患者表現(xiàn)為白細胞減少353例(81.71%),最低0.8×109/L;血小板減少371例(85.88%),最低4×109/L,肝功能損傷342例(79.17%)其中谷草轉(zhuǎn)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升高298例,最高達498.7 U/L;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升高321例,最高達758.7 U/L;AST/ALT最高達3.1,心肌酶損傷213例(49.31%);部分患者伴有低血鉀癥66例(15.28%),少數(shù)患者有腎功能損傷18例(4.17%),詳見表1。
表1 342例登革熱患者主要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
1.5 治療。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支持治療及對癥治療。一般處理:臥床休息,清淡普通飲食,多飲水;防蚊隔離至退熱及癥狀緩解;監(jiān)測神志、生命體征、液體入量、尿量、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肌酶、電解質(zhì)、凝血功能及重癥預警指征等。對癥支持治療:本組病例均在西醫(yī)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的基礎上加中成藥炎琥寧粉針劑240 mg加入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以清熱解毒治療,所有患者均治愈,未發(fā)生不良反應,大大減少了重癥患者的發(fā)生率。高熱患者一般采取冰袋物理降溫,必要時可予柴胡或復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退熱處理,杜絕使用酒精擦浴及使用乙酰水楊酸及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降溫,防止溶血和增加出血風險。血小板低合并出血,輕者給予酚磺乙胺或氨甲環(huán)酸止血治療及口服利血生片、鯊肝醇膠囊升血小板藥物對癥支持治療,重癥患者給予輸注血小板。本組有 57例血小板低于 30×109/L,其中7例,輸注血小板治療。對肝功能異?;颊?;予還原谷胱甘肽注射液或肌苷注射液保肝、護肝治療。嘔吐者給予胃復安注射液肌注治療;腹瀉者予蒙脫石散口服治療;鎮(zhèn)靜止痛:可給予安定、羅通定等對癥治療;皮疹瘙癢者予撲爾敏或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療;低鉀血癥者予氯化鉀注射液補鉀。
432例患者住院天數(shù)為最短 6d,最長15 d,平均 7.5 d;退熱時間最短1天,最長5天,平均4.6天;皮疹消退時間最短3天,最長5天,平均3.4天;白細胞及血小板恢復時間最短4天,最長7天,平均4.2天;肝功能及心肌酶恢復時間最短15天,最長30天,平均20.1天;本組所有病人經(jīng)常規(guī)對癥、支持及積極防止并發(fā)癥治療后,病情痊愈出院,零死亡病例。
通過上述資料表明,本轄區(qū)登革熱發(fā)病有如下特點:以青壯年發(fā)病為主,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發(fā)熱、乏力、頭痛、全身肌肉骨骼疼痛、惡心、嘔吐、納差、皮疹等,部分患者有出血癥狀。本組登革熱患者的臨床特征大部分符合典型登革熱的表現(xiàn),除了發(fā)熱、皮疹、乏力、全身肌肉骨骼疼痛外,大部分有明顯的消化道癥狀,少數(shù)患者有咳嗽、眼痛、結(jié)膜充血、淋巴結(jié)腫大、耳痛、口干、口苦12例(2.7%)、咽痛等少見癥狀。實驗室檢查主要表現(xiàn)為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傷,其發(fā)生主要因DV進入機體后形成病毒 - 抗體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tǒng),進而導致血小板溶解,肝功能應急性損傷表現(xiàn)為登革熱急性期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傷,登革熱屬于自限性疾病,DV進化中,其核苷酸的變異會導致病毒毒力的變化,侵入宿主后,宿主能減慢病毒的合成速度,進而降低發(fā)生病毒血癥的可能性。目前登革熱尚無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主要采取對癥支持治療、一般處理及預防性治療等措施。
血常規(guī)檢查是發(fā)熱性疾病的必檢項目。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減少和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是臨床輔助診斷登革熱的重要指標。本組 432 例登革熱,入院時白細胞降低329例(76.2%),入院中期白細胞降低353例(83.5%);血小板入院時血小板降低346例(80.1%),入院中期血小板降低371例(85.9%)。特別是對重癥預警患者,能否及時的得到救治,提供了重要的臨床診斷指征。
總之,登革熱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預后良好.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和及時滅蚊、防蚊、消除蚊蟲滋生地是控制該病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該病流行季節(jié),流行地區(qū)及邊境接壤地區(qū)對疑似登革熱患者要高度警惕,及早行病原學檢查,一旦確診,及時報告衛(wèi)生防疫部門,防疫部門應盡快采取相應措施,防止本病的進一步流行和擴散,并讓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臨床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