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吉芳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腦醫(yī)院,廣西 柳州)
敘事療法是一種后現(xiàn)代主義的心理治療方法,具有獨特的理念、觀點及技術策略,應用于心理熱線危機干預中能夠有效幫助來電者舒緩不良情緒,建立積極的自我認同,減輕其痛苦程度。本文在闡述敘事療法理論基礎及主要觀點的基礎上,對其在心理熱線危機干預中的具體應用進行分析。
敘事療法是指治療師通過傾聽來訪者的故事,運用適當?shù)姆椒?,幫助來訪者找出遺漏片段,使問題外化,從而引導其重構積極故事,以喚起其發(fā)生改變的內在力量的過程[1-3]。它的創(chuàng)始人為澳大利亞臨床心理學家Michael White 和Chery White 夫婦及新西蘭的David Epston。他們認為,來訪者癥狀背后的原因是復雜的,是來訪者自己主觀建構的。問題是被保持在語言中的,所以問題也可以在談話中解決[4]。
敘事療法是后現(xiàn)代主義在心理學領域發(fā)生革命的產(chǎn)物。其基礎是社會建構論[5,6]。社會建構論認為心理現(xiàn)象是一種社會文化的、語言的建構。個人的自我認同,決定于文化脈絡、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與資源。而任何一種社會建構都給我們思維帶來限制,我們的心智其實一直深陷于文化給我們制造的慣性思維和直線式邏輯中[7,8]。
敘事療法的基本理論觀點:(1)敘事療法主張個人及生活是社會建構的, 要能發(fā)現(xiàn)自我資源, 就能取得主導權,就有能力脫離被害的角色;(2)敘事治療提倡咨詢師不是解決問題的專家,來訪者才是[9,10]。咨詢師要帶著好奇和放空的態(tài)度,與來訪者一起尋求生命寶藏,重寫生命故事。(3)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4)問題不會百分之百操縱人, 人的一生中, 總有不被問題影響的例外經(jīng)驗[11]。
廣西心理援助熱線是廣西首條公益性的心理危機干預熱線,2015 年開通至今已接聽來電約2 萬人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熱線延長服務時間至24 小時,多人同時接聽,專職接線員帶領志愿者輪班投入到熱線工作中,對疫情期間有心理困擾的所有來電者提供心理援助。熱線采用國家項目辦統(tǒng)一的標準化的接聽系統(tǒng),同時具備錄音、監(jiān)聽等功能,統(tǒng)一的工作登記工單,工單內容包括來電者的一般情況 (性別、年齡、學歷、 婚姻狀況、職業(yè)、所在地既往史等) ,來電咨詢目的及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本次談話主要內容(包括來電者的主要故事、情緒癥狀、應對方式、認知模式以及后續(xù)解決問題的辦法等),熱線對每一位來電者進行自殺危險評估,包括自殺意念、自殺傾向、自殺計劃、自殺行為等存在生命危險的情況。每次電話結束后都要按要求完成工單記錄。
根據(jù)熱線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在所有的來電中,除去沉默、掛斷、騷擾等來電,來電者的情緒主要以焦慮、抑郁為主,咨詢的主要問題前三位分別是抑郁癥、人際交往問題、家庭婚姻戀愛問題。
廣西心理援助熱線既要承擔自殺危機干預,又要承擔公眾一般心理問題的咨詢,與普通心理咨詢熱線不同的是,更注重對來電者抑郁與自殺危險性評估,確保有抑郁自殺想法的來電者不失去獲得專業(yè)人員干預的機會,積極預防自殺。廣西心理援助熱線接聽程序分四個階段,將在此具體闡述敘事療法在熱線危機干預各個階段的應用。
在這個階段,接線員通過積極地傾聽、尊重、理解、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等,與來電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并識別來電者的感受、情緒,營造一個安全、信任、和諧的通話氣氛,接納、理解及正常化來電者的感受,為來電者疏泄情緒,給予情感上的支持。
通常,在這個階段,來電者所述說的故事充滿了挫折、失望、悲傷,以及一絲希望(有時甚至是絕望)。懷特稱之為“問題故事”。問題故事使得來電者的生活受到主流故事的支配。接線員傾聽并認真的看待并接受來電者對問題故事的描述,同時假設這樣的故事并不是來電者唯一的、全部的故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接線員要保持雙重傾聽,通過外化式提問厘清并延伸拓展支線故事,收集可以作為后續(xù)干預的素材和資源。
為幫助接線員準確判斷來電者情緒狀況,確保資料的準確性,熱線中運用熱線國家項目辦編制的抑郁與自殺危險性評估問卷,共20 個條目,前10 個條目評估情緒狀況,根據(jù)條目多少及癥狀的輕重分輕度、中度、重度抑郁;后10個條目評估自殺危險性,包括自殺意念、自殺計劃、自殺行為及自殺危險因素等。有明確自殺意念及具體自殺計劃或雖無具體自殺計劃但自殺危險因素評分大于5 分為高危來電。運用抑郁及自殺危險性評估問卷,進行抑郁及自殺危險性評估、篩查,并將評估結果恰當?shù)?、巧妙地反饋給來電者,根據(jù)不同情況,提供相應的幫助[12]。
在這個階段要澄清、確定繼而幫助來電者解決問題。邀請來電者給問題命名,使用外化式語言逆轉問題形成的過程,將問題和自我認同剝離開來,讓來電者感受到自己和問題是分開的,在來電者和問題之間創(chuàng)造一個空間,讓問題不再居于生活的中心。當來電者后退一步,與問題分開,就可以思考問題的歷史和消極影響,并從中看到自己的力量、能力和承諾等。當問題不再是生活的核心之后,來電者會感到輕松,談話的中心內容將是一個人對自己生活的認識和處理技巧,重塑故事并開始采取行動。
危機干預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盡可能協(xié)助來電者重新獲取對生活的控制感。來電者通常會因為問題故事而感到無力,無法解決的問題又會導致挫敗感,當接線員有計劃的持續(xù)邀請其外化問題時,把問題當成是一種為來電者帶來影響的外界存在,而不是一個人的內在個性或人格特質。當重新對人、事、物或者不良情緒進行審視、深入了解后,命名會帶來象征性控制感。這個重新看待問題的過程也是澄清問題并常態(tài)化的過程,使得來電者與問題得以保持一段距離,緩解了壓力并為進一步外化、檢視問題、擬定應對方式打下基礎。
在逐層解構的過程中,接線員要保持雙重聆聽,可以留意到一些特殊例外,即讓來電者感到有力量和控制感的某個時刻、想法和做法,探究什么時候這些想法和做法比較薄弱等,致力于構建替代性的新穎故事,重構生命意義,產(chǎn)生新的自我認同,也是來電者解決問題的主要資源和應對方式,這會給來電者帶來希望和鼓勵,授權來電者解決問題的能力。
好的結束可以成為鼓勵來電者解決問題的起點。結束來電應在來電者主要問題已澄清、情緒得到撫慰、決定已經(jīng)做出之后進行。邀請來電者就討論制定的計劃、方法作總結,強調來電者自身的能力和積極面,給予付諸行動的肯定、鼓勵和信心。對有自殺或傷害他人傾向的來電者,與其達成安全協(xié)議,有糟糕想法和情緒無法解決時鼓勵其再來電,最后關懷、友好地宣布結束來電。
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能幫助來電者持續(xù)性的改變和付諸行動,將干預效果延續(xù)到來電者的真實生活中,可以和來電者協(xié)商使用信件、宣言或非文字的形式等治療性文件,以記錄改善的進展、發(fā)現(xiàn)新的觀點和技能,并且不斷確認和強化改變的成果。
實踐證明,運用敘事療法的理念和觀點可以很好的與來電者建立關系并幫助其緩解不良情緒,在通話的前后痛苦程度有所降低。在目前心理專業(yè)人員匱乏時,心理熱線不失為一種快速、有效、方便、經(jīng)濟、實用的心理衛(wèi)生保健服務形式。由于危機干預多是緊急情況下,因此,必須加強管理,培養(yǎng)一支技術過硬的專業(yè)隊伍,及時有效地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危機干預服務是熱線未來的持續(xù)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