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廣吉
在德育教育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現(xiàn)狀及未來發(fā)展需求,關注學生生活環(huán)境、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與行為習慣、生活態(tài)度等,通過價值觀引領、實踐體驗、課堂教學等,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修養(yǎng),為學會生活、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奠定基礎。
一、教育理念,要跟上新時代思政課要求
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德育教育內容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培養(yǎng)目標等認識不夠,難以達到全面培養(yǎng)的目標。因此,教師的教育理念要緊跟新時代思政課教學的要求,轉變固有的觀念。
首先,教師要積極轉變德育教育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不僅為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學到德育知識,也可以將所學的知識加以應用,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其次,教師要學習新時代德育教育的工作指導方針——《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德育教育工作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黨和國家關于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細落小落實,促進德育工作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實效化,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明確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則、學段目標、實施途徑等,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豐富德育教育工作的內涵,拓展學生生活融合點,讓思政課程的實施更加有效。
二、課堂教學,要融入兒童的生活經驗
課堂教學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主陣地,統(tǒng)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是德育課堂的主要教材。教師在教材的教學中,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德育基本知識,形成良好的美育意識和道德評價意識,需要大量的符合兒童認知水平的例子,讓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才能達到導行的目的。
首先,德育課堂導入,要設置適合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有生活經驗的支撐,便于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自主選擇課余生活”導入時,我先設計一個課件“紅紅的課余生活”,展示紅紅在課后與朋友玩游戲、郊游、參觀博物館等場景,然后提問:“你們的課余生活有跟她一樣的項目?”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經歷,逐個回答,在情感上產生了同理心。有的學生還說自己的課余生活比紅紅更加有意義,項目更多等。這樣的導入讓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提了起來,之后也更加專注于課程的學習了。
其次,德育課堂導行,要適應兒童的生活認知水平。從知識到行為,是德育教育影響學生的一個質的飛躍,這個飛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艱難過程。要使學生從知識到行動這個遷移過程順利、高效,就要讓學生產生主動的行動變化。這一行動同時也需適應學生的生活認知水平,既不能提高導行要求,也不能降低標準。這時,教師可以在導行過程中設置生活事例。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自主選擇課余生活”時,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碰到類似于李紅玉的困惑“當課余興趣時間上沖突時”“當爸爸媽媽不同意時”,怎樣聽取爸爸媽媽的意見進行安排和選擇。通過這樣討論,提出自己的建議,就更貼近生活了,并且由于是學生自己的思考,就更能內化為認識,外化為行動了。
教師采取對學生有吸引力的融入學生生活經驗的授課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使學生對德育課提起興趣,有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實踐探究,要結合兒童的社會生活因素
認識來源于實踐,具體的理論都是從實踐中得來,又服務于實踐的。小學階段,要讓德育教育落到實處,需要把德育教育理論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促使德育生活化。
例如,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時,要讓學生認識到,當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與我國的經濟快速發(fā)展息息相關。與此同時,人們的消費觀念、生活觀念、思想觀念也發(fā)生了很大程度的轉變。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量入為出,適度消費,拒絕盲從,理性消費,在消費過程中要多買學習用品,不購買垃圾食品,不購買不適用的用品等,不要在消費中產生從眾心理、攀比心理。
又如,在四年級上冊“我們所了解的環(huán)境污染”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開展調查、課堂辯論等,認識到環(huán)境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是極大的,我們應該減少污染,共同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接著,筆者又結合三官堂小學是河長辦基地校、福建省節(jié)水用水示范學校的事實,引導學生重點開展用水調查:家里一天的用水量是多少?常見的水污染有哪些?怎樣防治水污染……學生結合生活進行體驗活動和探究活動,收獲就更多了,對水污染和如何防治水污染的體驗就更加深刻了。
四、文化建設,要有鄉(xiāng)土文化生活的氣息
學校的德育教育要注重校園文化的熏染,它能讓學生的德育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加以道德影響。校園文化包含精神文化、環(huán)境文化和物質文化等,是學校的精神和靈魂的體現(xiàn)。特別要強調的是,學校的文化建設不是隨意的,要有鄉(xiāng)土文化生活的氣息。
首先是精神文化。如我校確定的“至 臻”核心教育理念,就是“追求完美”的意思,以此為辦學理念,讓學生腳踏實地,在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品德和修養(yǎng)的基礎上,不斷學習,不斷嚴格要求自己,逐步使自己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
其次是環(huán)境文化。學校是影響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場所。學校加強環(huán)境的建設與布置,設置《中小學生守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欄等,學生在每天的潛移默化的感受和體驗過程中,以德育生活化方式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提升明辨是非、感受真善美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文化內涵不斷豐富,道德情操得以陶冶,在無形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氛圍,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最后是活動文化。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既要有學校的特點,也要加入鄉(xiāng)土文化的內容。如學校在開展社團活動時,組建了“沙縣小吃”社團,學生每周在食堂制作沙縣小吃,每次確定不同的品種,餃子、扁肉、豆腐丸等,并聘請小吃技藝傳承人進行指導;在探索“沙縣名人”時,帶領學生參加閩學四賢之一的羅從彥的紀念館,體驗和學習閩學文化,在參加紅色實踐時,帶領學生參觀紅軍村——共荷山村,參觀彭德懷東方軍指揮部——興國寺,學習本土將軍、空軍司令張廷發(fā)的事跡等,學生徜徉在鄉(xiāng)土文化的氣息中,將書本的知識和生活的信息對接,做到知識與情感、知識與體驗結合,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韻味。
陶行知指出“生活就是教育”。德育教育可培養(yǎng)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在小學德育教育中,教師要將德育教育教學工作貼近生活、貼近鄉(xiāng)土、貼近實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qū)三官堂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