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艷
(桐柏縣中醫(yī)院,河南 桐柏 474750)
急性胰腺炎是一種臨床常見急腹癥,同時也是消化系統(tǒng)難治性疾病。該病主要是由于多種因素引起的胰酶激活,可引起胰腺組織出血、水腫、自身消化,甚至壞死等局部炎癥反應。感染、高脂血癥、酒精、膽石癥、創(chuàng)傷等均可誘導其發(fā)生。急性胰腺炎具有起病急、病情發(fā)展迅速等特點,可導致患者突發(fā)持續(xù)性上腹疼痛,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時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因此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尤為重要[1]?,F階段,禁食、持續(xù)性胃腸減壓、營養(yǎng)液補充、抗感染、抑制胰腺分泌等是臨床西醫(yī)治療急性胰腺炎的常用方法。通過上述干預方式減輕消化道負擔,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仍難達到理想治療效果。相關研究[2]指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提高臨床療效?;诖?,2019年1月—2019年12月,筆者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清胰湯加減保留灌腸治療肝郁氣滯型急性胰腺炎43例,旨在進一步觀察其對急性胰腺炎患者相關血生化指標、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 Ⅱ)的影響,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桐柏縣中醫(yī)院收治的肝郁氣滯型急性胰腺炎患者85例,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23~57歲,平均(38.52±9.63)歲;病程4~39 h,平均(11.58±3.49) h;致病因素為酗酒8例,暴飲暴食13例,膽源性17例,高脂血癥5例。對照組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25~58歲,平均(38.61±9.57)歲;病程3~42 h,平均(11.63±3.52) h;致病因素為酗酒7例,暴飲暴食12例,膽源性19例,高脂血癥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急性胰腺炎基層診療指南》[4]中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標準。
按照《急性胰腺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3]相關診斷標準。
肝郁氣滯證。主癥:惡心嘔吐或干嘔,中上腹脹痛或竄痛。次癥:胸脘滿悶,往來寒熱,噯氣,發(fā)熱汗少,大便秘結,尿黃短赤。舌脈:舌質淡紅,苔薄黃或薄白,脈象弦或弦緊。
對照組給予禁食、持續(xù)性胃腸減壓、營養(yǎng)液補充、抗感染等常規(guī)治療;同時給予注射用甲磺酸加貝酯(由哈爾濱三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1026,20190617,0.1 g/瓶)靜脈滴注,初始劑量100 mg/次,1次/d;治療第3天劑量增至300 mg/d,癥狀減輕后劑量降低至100 mg/d。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清胰湯加減,處方:延胡索25 g,梔子15 g,大黃15 g,柴胡10 g,赤芍10 g,木香10 g,胡黃連10 g。加減:燥熱者,加石膏15 g、連翹10 g;濕重者,加龍膽草10 g、茵陳15 g;腹脹者,加枳殼10 g、厚樸10 g;嘔吐者,加竹茹5 g、代赭石10 g。1劑/d,水煎,取濃汁200 mL,溫度至38~40 ℃時保留灌腸,1次/d。
兩組均于連續(xù)治療7 d后判定療效。
①相關血生化指標: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4~5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AU5800)檢測相關血生化指標,包括脂肪酶、淀粉酶、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計數、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②疾病嚴重程度:按照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 Ⅱ)系統(tǒng)[5]對兩組患者疾病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包含急性生理學、年齡、慢性健康狀況3個部分,總分0~71分,評分越高表明疾病越嚴重。
與同組治療前對比,兩組治療后脂肪酶、淀粉酶、WBC、CPR水平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治療組脂肪酶、淀粉酶、WBC、CPR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肝郁氣滯型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療前后相關血生化指標對比
與同組治療前對比,兩組治療后APACHE Ⅱ評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治療組APACHE Ⅱ評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肝郁氣滯型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療前后APACHE Ⅱ評分對比 分,
急性胰腺炎可歸為中醫(yī)學“胃痛”“腹痛”“胸結”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該病主要病因為情志失暢、飲食不節(jié)、蟲積、膽石等導致氣滯邪阻、肝膽不利、濕熱郁結,蘊于中焦。該病發(fā)展迅速,濕、熱、氣結聚不散,釀生熱毒,血熱妄行而致血瘀,熱毒、血瘀互結,導致血敗肉腐成膿[6-7]。因此,臨床應以疏肝理氣、除濕化瘀、導逆攻下為主要治療原則。
清胰湯方中大黃為君藥,具有瀉下攻積、活血化瘀之效。胡黃連、延胡索為臣藥,其中胡黃連清熱解毒,延胡索行血止痛。木香、柴胡為佐藥,其中木香調中止痛、疏肝理氣,柴胡升陽舉陷、退熱散結、疏肝解郁。赤芍為使藥,可起到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之效。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除濕化瘀、導逆攻下之效[8-9]?,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大黃可對腸內水分吸收產生抑制作用,促進腸道蠕動,利于排便,同時還具有抗菌、抗感染的作用[10];胡黃連可增加脫氧膽酸、膽酸、膽汁鹽的排泄,抗肝損傷、利膽作用顯著[11];延胡索具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催眠的作用[12]。該方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脂肪酶、淀粉酶主要由胰腺分泌,其水平升高是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常見的病理改變[13]。WBC為機體重要血細胞,具有吞噬異物、產生抗體等作用,其水平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機體存在化膿性細菌性炎癥或組織損傷等[14]。CRP是反映機體炎癥的敏感標志物,急性胰腺炎發(fā)生及感染侵害階段其濃度均呈上升表現[15]。本研究對上述指標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脂肪酶、淀粉酶、WBC、CRP水平均較對照組降低(P<0.01),提示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上聯合清胰湯加減保留灌腸治療可有效減輕患者炎癥反應,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APACHE Ⅱ評分較對照組降低(P<0.01),提示清胰湯利于減輕急性胰腺炎患者疾病嚴重程度,促進機體康復。
綜上所述,清胰湯加減可改善肝郁氣滯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相關血生化指標,減輕疾病嚴重程度,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