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芝
(北京理工大學 生命學院,北京 100000)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形勢、新理念、新現象、新特點、新問題層出不窮,輔導員承擔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角色,要回答新的時代命題,培養(yǎng)時代新人,一方面要胸懷大局,著眼未來,熟悉了解黨和國家在相關領域的方針政策,能夠基于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對思政工作進行系統設計;另一方面要細嗅薔薇,深入學生,將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像生活中的“鹽”一樣,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提“味”,在具體工作中有效開展教育,為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賦能助力,這對高校輔導員的政治意識、思想水平、理論高度、實踐創(chuàng)新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镀胀ǜ叩葘W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教育部43號令)也明確指出:輔導員要“參加相關學科領域學術交流活動,參與校內外思想政治教育課題或項目研究。”[1]這就要求輔導員加強工作研究,將工作中的遇到的問題,總結的經驗,發(fā)現的現象做一些科學研究工作上升為科學的規(guī)律和方法。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于2009年設立,旨在圍繞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問題,提出新方法、新途徑、新手段。其中設立“輔導員專項”研究課題,限高校專職輔導員申報,這是面向一線專職輔導員設立的最高水平研究課題,處于重要的學術地位。本研究以2010-2019年立項課題為研究對象,用實證的方法,從課題研究內容與課題負責人所在高校和地區(qū)兩個角度分析近十年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的總體特點、發(fā)展趨勢,了解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研究的發(fā)展歷程。雖然2009年教育部就設立了“輔導員專項”,但是當年公布立項結果僅統一列為專項任務項目。2010年—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立項數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任務共立項1461項,其中“輔導員專項”共立項748項,覆蓋了輔導員的九方面工作職責。項目負責人也分布于全國各級各類高等院校。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任務每所學校限報1-2項。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近三年,“輔導員專項”均占有很高比例。充分體現了教育部加強了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踐研究的投入,聚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在提高輔導員思想理論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科學化水平上下功夫。
表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任務項目立項統計表
根據教育部關于高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標準九個職業(yè)功能模塊[2],結合立項課題的研究內容,對輔導員骨干專項立項課題按照研究主體內容進行歸類,選定分類主題詞分別為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學生組織建設、學生發(fā)展和就業(yè)、學生心理健康、學生管理、學生行為和觀念、學生黨建工作、網絡思政工作、輔導員發(fā)展九大類,進行分析,統計如下:
圖1 “輔導員專項”立項課題分類統計
針對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的研究課題立項最多,共213項,其中根據研究重點的不同,在此類別下進一步細化為“方法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研究”、“評價研究”四個小類。針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路徑”、“模式”、“機制”等方法研究的課題有83項,例如2011年“依托朋輩群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研究”;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等不同的重要內容開展研究的課題85項,例如2018年“新時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研究”;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不同開展研究的課題38項,研究的群體有固定特征,例如針對“工科博士”、“少數民族大學生”、“地方高校大學生”等不同對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研究;針對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課題有7項。項目研究的內容和對象各有側重,均來自輔導員工作實踐,針對性強,內容、方法、對象在部分課題中不能完全區(qū)分開來。
關注學生發(fā)展和就業(yè)的課題所占比例列第二位,共有113項。研究學生就業(yè)工作的課題最多,有36項,例如2011年立項“西北欠發(fā)達地區(qū)農科經管類大學生就業(yè)問題調查研究”;研究學生素質培養(yǎng)和學生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課題次之,均為22項,例如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中的大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培養(yǎng)”、2016年“基于大數據時代高校創(chuàng)業(yè)教育生態(tài)系統構建”;研究學生資助的課題19項,例如2016年“高校精準資助機制的研究與實踐”;研究學生學業(yè)輔導的課題14項,例如2019年“基于大數據的本科生學習預警與學風建設研究”。
研究輔導員自身發(fā)展的課題占第三位,為95項。研究輔導員能力素質40項,例如2015年“微時代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yǎng)提升研究——以江蘇高校為例”;研究輔導員隊伍建設32項,例如2017年“我國高校輔導員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建設研究”;研究輔導員具體工作的課題23項,例如2015年“基于輔導員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網絡輔導員構建模式研究”。
網絡思政工作課題75項。研究網絡思政工作方法的課題最多,27項,例如2019年“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問題及對策研究”;研究工作機制的課題18項,例如2017年“新時期高校校園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研究”;研究學生“輿情”引導的課題20項,例如2018年“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研究”;研究網絡思政工作平臺的課題7項,例如2017年“融媒體趨勢下高校校園媒體融合發(fā)展研究”;研究網絡思政文化作品的課題3項,例如2019年“高校優(yōu)秀網絡文化作品培育機制研究”。
研究學生行為觀念研究的課題75項。針對學生行為形成、行為特點、行為管理等方面內容的課題有46項,例如2018年“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生成機制及教育引導研究”;針對學生觀念特點、成因、引導等內容的課題立項29項,例如2017年“新媒體環(huán)境下西方社會思潮對95后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學生管理工作研究課題60項。其中研究學生事務管理的課題29項,例如2019年“大學生事務管理法律風險的類型化研究”;對于不同學生群體管理的研究課題17項,例如2016年“內地高校邊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學生管理模式研究課題14項,例如2016年“互聯網思維視域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轉型”。
研究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課題52項,其中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題33項,例如2014年“團體心理輔導對促進大學生寢室和諧人際關系的探索研究”。研究心理危機管理的課題19項,例如2017年“特質取向的大學生心理危機篩查機制研究”。
研究學生黨建工作的課題較少,只有40項,其中,針對基層組織建設研究的課題有16項,例如2018年“高校研究生黨支部建設研究”;針對學生黨員培養(yǎng)研究的課題13項,例如2019年“全面從嚴治黨視域下高校出國學習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研究”;針對黨建工作方法創(chuàng)新等研究課題11項,例如2017年“基于易班平臺的高校院系學生黨建主題教育網站功能建設與作用發(fā)揮研究”。
研究學生組織建設的課題數最少,一共25項,其中學生班級建設課題14項、學生社團建設課題11項,例如2017年“自組織理論視域下高校學生理論社團活動項目化管理實證研究”。
從以上的分析中,輔導員開展科學研究關注的內容存在不均衡的現象,在教育部發(fā)布的輔導員九個工作職責中,第一個方面是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對此輔導員關注和研究的較多,立項課題也最多。對于第二個方面黨團和班級建設,學生骨干隊伍建設,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養(yǎng)教育工作,學生黨員發(fā)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方面所開展的研究較少,團支部建設相關的內容未有相應的立項課題。近三年學生社團建設存在諸多的問題和困境,還沒有更多的研究和關注。
本文根據不同高等學校的層次與類別,將高校分為“雙一流”高校、“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高職院校”五個類別。文章分析了近十年“輔導員專項”的高校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輔導員專項”高校分類統計
從總體上看,近十年“輔導員專項”普通高校獲得的研究項目占多數,除了2014年、2015年以外,均占到60%以上,“雙一流”高校、“985”高校、“211”高校此類重點高校立項總數接近三分之一;高職院校立項占總數不到10%。根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本科院校1245所,高職(???院校1418所,高職輔導員立項課題的比例與高職院校在全部高校中的比例有較大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大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支持和投入,提高高職院校輔導員科研能力,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從課題負責人所在高校和地區(qū)來看,不同省市的輔導員開展課題研究的活躍程度不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該地區(qū)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對于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專家化建設的重視和支持程度。近十年“輔導員專項”按照課題負責人所在省份統計,如表3所示。
表3 按課題負責人所在高校的所在地區(qū)“輔導員專項”數量統計
統計數據表明,各地區(qū)“輔導員專項”立項課題分布也不均衡。在浙江、江蘇、山東、廣東四個省份,近十年“輔導員專項”立項課題均在50項以上,上海、北京、湖北三個地區(qū)立項課題在40-50項之間,貴州、云南、內蒙古、西藏、山西、寧夏、海南七個地區(qū)均在10項以下,青海省至今還沒有一項課題立項,這也與高等院校在不同地區(qū)發(fā)展的程度和水平較為一致。從分年度統計來看,僅有北京、河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廣東、陜西10個地區(qū)連續(xù)每年都獲得課題立項,其他地區(qū)都有某一年或幾年中斷的情況,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輔導員開展課題研究沒有得到持續(xù)性的重視和建設,存在斷檔的情況。
“輔導員專項”近十年來立項的課題,與輔導員的實際工作密切相關,呈現出以下六個特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發(fā)展完善,要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實現“零時差”、“零溫差”進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融入高校人才培養(yǎng)各環(huán)節(jié)各體系,激勵學生聽黨話、跟黨走,輔導員的對此有較高的關注度,在工作中就如何更好地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將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做到入腦、入心、入行進行了研究探索。
隨著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國家提出了很多新的發(fā)展戰(zhàn)略、制定了新的發(fā)展規(guī)劃,對于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事業(yè)規(guī)劃、人生選擇會產生巨大影響。比如“雙創(chuàng)”提出后,各地也紛紛出臺了針對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制定了支持政策、鼓勵辦法,教育部對高校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還有“一帶一路”倡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等領域新政策的相繼落地,給學生未來事業(yè)選擇和提供了更好的平臺,也是輔導員開展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fā)展的重要研究熱點。
近年來,提出了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等教育“四個服務”的要求,提出要構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完善“十大育人”工作體系,做到“六個下功夫”、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工作目標,都為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工作指南,需要通過一項項具體的工作來落到實處,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
關注每個年代大學生的新特點,分析不同大學生群體產生的新問題,比如民族生、新生、畢業(yè)生、研究生等特殊學生群體的特殊問題,“90后”、“95”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等研究課題。此外,社會的發(fā)展也產生了新的問題,比如“校園貸”問題、“社會思潮”的影響、“師生關系”等問題也是輔導員研究的熱點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3]。近幾年出現了大數據、微信、易班、慕課、直播、短視頻等新技術和新媒體平臺,怎樣合理利用這些新技術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增色,也成為新時代輔導員關注的重點領域。在立項的課題中,從2012年首次出現“新媒體”開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輿情引導就成為每年重點的研究領域。2015首次出現了“大數據”,2019年首次出現了“區(qū)塊鏈”,研究運用新技術實現學生“精準管理”“精準資助”“精準預警”。此外,近年來,“人工智能”促進智能學工建設,“融媒體”在高校的應用,“短視頻”、“直播”中的思想引領、話語體系構建等研究內容也逐漸受到關注,“微博”“微信”等社會媒體和技術平臺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的關注和青睞,也成為了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
新時代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更好地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工作創(chuàng)新是永恒的主題。輔導員直接參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學生特點,及時總結經驗,創(chuàng)新實踐探索,提升綜合素質,始終是重要的研究力量。從“90后”大學生到“95后”“00后”大學生,不同年代的大學生呈現出不同的思想行為特點,有不同的成長發(fā)展需求,始終堅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是輔導員工作創(chuàng)新和研究的出發(fā)點落腳點。
根據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骨干專項課題既往立項情況的實證研究,從研究內容、研究主體、研究熱點三個角度考察我國當前高校輔導員的高水平科研項目的立項特點。2020年度,教育部將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列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其中一項專項任務進行申報立項,加大了輔導員開展科學研究和實踐探索支持力度,有助于推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實踐均衡發(fā)展,探索更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升高校輔導員的理論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