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華
《背叛》
(美)保羅·比第著
鄧曉菁譯
譯林出版社
2020年9月
“我痛,故我寫;我寫,故我痛?!睂τ诒A_·比第而言,這一怪誕的惡性循環(huán)邏輯貫穿著他的生命,扭曲了他的群族的歷史,還籠罩著他及其群族的未來。悖論乃是一朵曼妙的“鷹風”云,出沒在洛杉磯縣“狄更斯”鎮(zhèn)上空,壓抑著比第筆下的雜色人等。
于是有了《白種男孩的混局》,有了《沉睡國土》,有了《塔芙》,有了《扯淡》,更有了《背叛》。2016年,比第以《背叛》摘取了布克文學獎桂冠,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美國作家。
平心而論,《背叛》是一本對讀者不太友好的小說。敘述開篇,將近100頁的文字幾乎語無倫次,時刻在惹是生非,情感節(jié)奏推進與展開令人窒息。比第用文字玩起了搖滾,讀著讀著,讀者將會情不自禁地隨著這震蕩的獨白節(jié)奏、訪談對答節(jié)奏而瘋狂起舞。他用黑人獨特的象征程式表演了后種族主義時代黑人的荒誕生存處境、甚至還有當代人類的荒誕生存處境。
非裔美國黑人,一個特殊的族群。他們遺忘了對家園的記憶,生活在一個后種族主義時代。我們不知道,后種族時代究竟從何時開始?始于廢奴法案?始于馬丁·路德·金的那個偉大夢想?始于新冠疫情下黑人弗洛伊德事件引發(fā)的全球反種族歧視熱潮?好像一切都是標志?!拔覍幙杀痪艂€人復審,也不想被一個人裁決。”一個毫無過錯更談不上犯罪的非裔美國人,在通往美國最高法院的臺階上坐著,抽著大麻,幾百年種族主義與反種族主義的歷史在他狂野的心中如潮涌動。在這個“歇斯底里、危機四伏”的時代,非裔美國人也像其他族群一樣,將“不曾被征服,也不會被征服”的口號銘刻在種族的靈旗上。為了族裔,可以做一切!緊接著另一句話則令人毛骨悚然:離開族裔,什么都不是!以黑人搖滾的文學風格,比第開始敘說一個不可敘說的“破碎故事”,黑人心靈的奧德賽伴隨著搖滾樂的節(jié)奏忘情展開。
故事以洛杉磯縣一個消逝的“狄更斯”小鎮(zhèn)為中心展開。一個無名的敘述者,不知道自己自何處而來,更不知道自己往何處而去。被他變態(tài)的父親當做試驗品,敘述者度過了恐怖而至麻木、好奇而至冷漠的童年。被他的相好稱為“棒棒”,敘述者一頭扎進了秩序混亂、充滿了欺詐與暴力的荒誕人際關系中。他的父親成為警察執(zhí)法暴力的犧牲品。他將父親埋葬在后院,死者的冤魂便成為種族主義時代的幽靈?!拔沂钦l?我怎樣才能成為我自己?”敘述者子承父業(yè),成為一名黑人勸語者。他整個一生,都在用這兩個“不解之問”折磨著他的顧客——一個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緣何而來”的群體。對于敘述者所屬的這個苦難群體,世界距離他們越來越遠,他們的生存境遇越來越凌厲。一如漢娜·阿倫特所說,一旦喪失記憶,一旦失落未來,人就充滿恐懼,從不太友好、甚至萬分凌厲的世界抽身而出,反求諸己。反求諸己的內(nèi)省、沉思、思辨甚至狂想,貫穿在比第筆下無名的敘述者的言說之中:父親慘死,家園消逝,語言喪失,最后主張重建種族隔離制度以便重建人類的和睦關系。
和整個狄更斯小鎮(zhèn)的人沒有什么兩樣,敘述者是他父親的兒子,后種族時代環(huán)境的畸形產(chǎn)物。除此之外,他什么都不是。狄更斯小鎮(zhèn)就是敘述者,敘述者就是敘述者的父親。小鎮(zhèn)淡淡地消逝,父親慘烈地死去,家園和祖先都從他的生命之中被抹去了,沒有留下一點痕跡。于是,背叛就是生命被背叛和自我背叛,記憶的被出賣和自我出賣,歷史的被涂抹和主動涂抹。存在的證據(jù),絕對地消逝了,不留痕跡、不余灰燼地消逝了,天空地白。對《背叛》的作者而言,對“出賣”的敘述者而言,哀悼是不可能的。非裔美國人族群沒有時間觀念,只有瞬息體驗。一切轉(zhuǎn)瞬即逝,執(zhí)手已違,敘述者冷漠地說:“忽然之間,我不知道我是誰了,對于如何成為我自己便是一無所知。”
這種荒誕的美學是黑人搖滾風格的精髓?;恼Q是一種徹底的異化感,一種時刻與悖謬的生存處境遭遇、卻永遠無法克服生存悲劇的生命體驗。呈現(xiàn)荒誕幾乎就是與荒誕抗爭,主動遺忘本質(zhì)上就是與遺忘搏斗。《背叛》將搖滾風格夸張地表現(xiàn)到了極限,將荒誕的美學提升為一種生存的藝術,一種讓整體族群克服苦難的狂歡藝術?;貞獫L石樂隊的采訪,比第坦言,黑人文學的搖滾風格構成了荒誕美學之內(nèi)核:“我的小說迫不及待地擁抱深邃的俗道,也就是說,擁抱荒誕。原因在于,那些極端不得體的素材,卻總是命運之巔峰,美的至境?!薄侗撑选返臄⑹霭性趽u滾樂一般的激劇節(jié)奏之中。諷刺之犀利,遠祧蘇格拉底,近緣斯威夫特和馬克·吐溫。悲劇之徹骨,則比肩梭羅與卡夫卡。在文學的精致與歷史的敏感之間,《背叛》的敘事充滿了強大、深邃的張力,指向玄遠、廣闊的未知。
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話和讓人黯然神傷的悲情,并行不悖地流蕩在敘述的話語詞鋒之中:一方面,穆罕默德、拿破侖、查理曼大帝、古希臘俊美少年,沿著歷史的幽深河流順勢而來,向非裔美國人傳遞著民主和公平競爭的信息,支撐著支離破碎的世界和無家可歸的人;另一方面,好萊塢大片,黑臉丑娃娃,《搗蛋鬼》式的滑稽劇,公交車上的狂歡派對,詹姆斯·迪恩對黑人文化的沉思,又在變態(tài)的世紀和狂熱的當下將人類拖向紊亂的深淵。黑人驅(qū)趕著白人,讓白種男人和白種女人夾著尾巴和假想的歷史離開,消逝在茫茫夜色中。但黑人卻真的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我們的東西”?永遠不明白,黑人和白人都一樣,困境無分種族。
比第將悲劇與滑稽、嚴肅與幽默融為一爐,鑄造黑色搖滾風格,呈現(xiàn)他的種族主義體驗,展開后種族主義時代的人類關切。他半開玩笑地說,要發(fā)明一種“種族主義的里氏震級儀器”。在美國加州,在云煙之城“狄更斯”,小震可能比大地震令人不安,小震預兆大地震,大動蕩即將到來。于是,比第以黑色搖滾開啟了當代黑人的靈魂啟示錄。風趣而又睿智,明快而又緊張,喜劇的至境是悲劇,滑稽的巔峰是崇高。所以,《背叛》便是為了忘卻的記憶,為了永別的哀悼,為了死亡的重生。
黑人家園失落,無名氏重建隔離區(qū)。黑人身份疏離,無名氏竟然養(yǎng)護黑奴。被養(yǎng)護的黑奴,是民間黑人藝術家,自殺未遂,主動為奴。無名氏與老黑奴之間,一種畸形變態(tài)的溫情,在這個凌厲世界、風險社會、敵對沖突的人際關系中,反而顯得是一份令人動容的溫情。奴隸制已經(jīng)廢除200多年,可是黑人仍然在自己的家園流浪,而他們的家園也消逝了,慘淡而且無聲無息。
老奴與無名氏敘述者之間變態(tài)的依戀關系,不妨視為一個新奇的隱喻,意指著族群艱難的自我認同,同類之間惺惺相惜,彼此守望,相對溫暖?!鞍训腋拐一貋怼!薄澳阒肋@是不可能的。城市一旦消失,就再也回不來了?!焙谌酥挥袩o休止地浪游,浪游便是一種自愿的放逐。但是,他們究竟應該到何處去安放“同一個身體、同一種思想、同一顆心靈、同一份愛”?永遠忠誠,永遠時尚。以無名氏父子、老黑奴霍米尼、女公交車司機為代表的非裔美國人,在永無止境的流浪中獲得了一份豐厚的文化資本,其精神光譜涵蓋了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白人文化與黑人文化。在小說中,黑人在特定位置上獲得的文化,并沒有再次展開為一種特殊的文化。他們的文化并非號稱的美國“文化多元主義”的標本。他們的黑色搖滾與荒誕美學,乃是對“文化多元主義”的顛覆性戲仿。
《背叛》的敘事,因此就成為一種黑人文學的意指。小亨利·路易斯·蓋茨指出,黑人文學的意指之中,“意指”和“表意”制造了一種沉默中喧囂的混亂,體現(xiàn)了黑人意指的雙聲性。于是,矛盾、對立、悖論、絕境,成為黑人文學的文化無意識?!侗撑选分校缕娴碾[喻、畸形的象征、含糊的意象比比皆是:敘述者的后院埋葬著亡父,還有一株為閃電燒焦的玉蘭樹;被上帝觸摸過的白人女性白色的肌膚;黑蛾子與老黑奴都長著一副與生俱來屈從的臉;穿越狄更斯城的公交車上有一個通往自身的種族漩渦,老黑奴的座位就是種族主義旋轉(zhuǎn)的中心;敘述者將公交車開成一種文化批判的手段,正如戈達爾把電影拍成斗爭的工具。
因此,黑人文學的意指乃是“述行話語”的典范,它不是記述一段歷史,而是創(chuàng)造一個新天新地。像一切語言形式一樣,文學的意指假設讀者主動參與一場對話,進入一個巨大的話語和知識庫藏,但立即顛覆了這些話語、這些知識。與一切語言形式不一樣,文學的意指要求不斷在非裔美國文化傳統(tǒng)和其他文化傳統(tǒng)之間進行語碼切換。意指黑人就是黑人意指。正如阿多諾所說:“美學的身份同一性……必須襄助非同一身份者反抗統(tǒng)治著外在世界的壓抑性認同強制?!痹诤蠓N族主義時代,壓抑性認同的強權依然存在。《背叛》的敘述者將救贖的希望寄托在復活種族主義、重建種族隔離之上。仿佛種族隔離的幽靈,讓云煙消散的狄更斯城再次凝聚起來。保羅·比第妒忌老黑奴的健忘,但歷史的難題永在。他深知,歷史不是印刷文字的紙,而是記憶,但記憶是時間、情感和歌聲??傊?,歷史是那些與我們?nèi)缬半S形的東西。
(作者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編輯: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