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莊子理想人格之境界探析

2021-01-10 23:54:28錢琨子
西部學刊 2021年24期
關(guān)鍵詞:理想人格心性莊子

摘要:莊子通過塑造種種理想人格來表達他對于理想生命境界的追求。其理想人物形象即“至人”“神人”“圣人”,有時又被稱為“真人”“全德之人”“獨有之人”,他們有時是形體有畸卻德性完備之人,有時是世間社會中毫無身份地位卻有著與道合一、逍遙而游的平凡百姓,有時甚至是莊子為自己所塑造的超越世俗、灑脫率性之形象,他們身上體現(xiàn)著莊子理想中的精神境界。這樣的境界既包涵通過返德歸道的減損工夫,以實現(xiàn)不為外物所累亦不為成心所蔽,心性寧靜與淡泊的超然境界;也包涵對道的體證與實踐,即實現(xiàn)個體真常之性復歸與持守,精神自由自在、自性自得的自然境界。

關(guān)鍵詞:莊子;理想人格;境界;心性

中圖分類號:B2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24-0134-03

莊子哲學雖傳承于以道為本、以自然無為為處世原則的老子思想,但與老子不同,莊子所關(guān)心的是亂世中的個人心靈如何得以安頓而非社會的治亂,是個人的生命價值如何真正展現(xiàn)而非作為社會、家庭的固定角色的捆綁,是個體精神如何自由自得無所拘礙而非深陷物質(zhì)的泥沼,是個體胸懷如何無限擴大開放而非自我禁錮。莊子所要尋求的理想的人生狀態(tài)與境界,正體現(xiàn)于他塑造的各種理想人物形象上。莊子有時稱其為“至人”“神人”“圣人”,有時又稱其為“真人”“全德之人”“獨有之人”等,他們有時是形體有畸卻德性完備之人,有時是世間社會中毫無身份地位卻有著與道合一、逍遙而游之境界的平凡百姓,有時甚至是莊子為自己所塑造的超越世俗、灑脫率性之形象,不論其稱呼為何,均是相較塵世俗人而言的體道之人,現(xiàn)代學者將其統(tǒng)稱為莊子的理想人稱呼格。他們所體之“道”,已不僅僅是老子思想中本體論和宇宙論之道,更多的是內(nèi)化為個體的心性(精神)境界。莊子從不同的角度來塑造的理想人格,其境界歸結(jié)起來有兩個方面:其一,超然:心性的寧靜和淡泊;其二,自然:精神的自由自在、自性自得。而這兩方面境界,正體現(xiàn)了莊子的人生追求與境界。

一、超然:心性的寧靜、淡泊

對于道與德的自覺復歸,是老莊思想的共同特征。老子言“復歸其根”“復歸于樸”,莊子言“性修反德”“反其性情而復其初”。故體現(xiàn)在個體的生命價值與生活意義的思考中,莊子描繪了眾多理想人格的形象,其第一境界即是通過各種減損的修養(yǎng)工夫而實現(xiàn)的復歸于道的體道狀態(tài),即是心性的寧靜和淡泊的超然境界。

《莊子·齊物論》①中關(guān)于至人無懼水火雷風且可以騰云駕月的形容似乎有些玄妙特異不可信,成玄英②:“原澤焚燎,河漢冰凝,雷霆奮發(fā)而破山,風雷詎能驚駭?!盵1]92憨山德清曰:“言至人神超物表,不與物對,故物不能傷?!盵2]而莊子實際所表達的,是至人跳出了常俗之人的思維定式,而表現(xiàn)出了超越習常的不為外物所動、不在乎、無所謂的態(tài)度,如此,世界萬物的變化都不會在其心中生出漣漪。至人以一種達觀、超然的心態(tài)看待生死,他們連自我的生死都不會介懷,更不用說世間利害得失對其會有絲毫影響了。至人既不主動追求名譽(名聲)、謀劃、事業(yè)、知識,也不會為享有盛名、謀略、功業(yè)、知識所動、所攖、所累、所役、所傷。是因為他們通過喪我、心齋、坐忘等修養(yǎng)工夫,達至超然之境,所以能夠心靜如止水明鏡一樣?!捌錇槲餆o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③,他們以其虛靜之心照鑒、包容、接納天地萬物的本然形態(tài),所謂的將、迎、毀、成,并不是至人為之,而是他者自將、自迎、自成、自毀,至人無心于此,亦不會為此所動,不過是以開放的心境來面對如其所是之外界、順其自然而已。至人之心因不為外物所動,亦不為自我欲念成見所擾,因而虛靜恬淡有所定,成玄英:“恬淡無為而用不乖寂,定矣。”[1]437身者神之舍,身亦通天下一氣,故神氣不變,乃心神靜定而不為外物而變動。至人不滯于心,無情、無欲、無知;不拘于物,無事、無功、無為,隨物興感,故利害得失、窮達生死都不足以為其所動。

藐姑射山上的神人超凡脫俗、心神凝定,可以使萬物不受災害疾病,而其“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孰肯分分然以物為事”④,他們不追求功績,卻有功績,明明有功,卻不居功;不追求虛名,卻有名聲,明明有名,卻不為其所累?!按蠼於荒纾蠛到鹗?、土山焦而不熱”④,充分表明神人心神寧靜,“將旁礴萬物以為一”,早已混同萬物與道合一,故而“物莫之傷”,故不會被外物以及自我所攖擾、牽累,而不立于險境、遠避險境。

莊子口中的圣人不同于儒家所標榜之以建功立業(yè)為人生價值追求的圣人,儒家的圣人是人倫之圣,恰恰相反,莊子言之圣人逍遙而游,疏離俗世追求的事務、功業(yè),無事無為于凡塵俗世;不以用的眼光和價值來看待、對待外物,故而不趨利、不避害;隨順萬物,與物無私、無情無欲、無求無攀,無知無言,如此自然無為的表現(xiàn),均源于其虛靜恬淡澄明之心性。作為“天地之鑒”“萬物之鏡”的常然本心,并非靜若槁木死灰般沉寂,而是包容萬化之虛寂,如鐘泰曰:“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明靜非絕物也。內(nèi)保生生之機,而外不絕物,于是靜乃有體有用?!盵3]并非隔離、隔絕外物,而是應物、順物卻不為其所動,乃是一種“獨坐溪邊任水流”之閑適與自得的心性表現(xiàn)與人生境界。

有真人才有真知,世俗之“知”,不過是受各種局限而得的片面的、經(jīng)由世人粉飾加工后的、具體經(jīng)驗層面的極物之知、俗知、小知,而只有悟道、體道、得道之真人,把握了統(tǒng)一整體之道,才得以有真知,因此,第一,真人指向得道之人。第二,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③,表現(xiàn)出其“游于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⑤的社會品格,即他們雖身處人間世與世俗相處,卻與世俗事業(yè)保持疏離狀態(tài)?!暗歉卟焕?,入水不濡,入火不熱”③看似神異,如同前文描述神人和至人的特異之處,實則主要都是在說其不為外物所動。第三,真人嗜欲寡少,心性淡泊,因此能夠眠無夢、醒無憂,飲食不為甘美,呼吸舒緩深沉。能夠做到如此的生命狀態(tài),正是由于真人能保持性命的“純”與“素”,保有本然自我的“無所雜”。第四,真人能夠外其死生,順其性命自然。第五,能達到上述生命境界,在于真人始終認同并貫徹道所昭示的本性,循乎道、順乎自然。依循于道而順應萬物本性,便可保持本心恬淡,氣息恬適。

綜上而言,莊子言之至人、神人、圣人、真人,皆是體道之人,故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他們已經(jīng)完成了“為道日損”的工夫過程。其實現(xiàn)體道的標志,正是他們打破了自我與外物之間的封界,泯除了自我與外界的分別對立,從而與天地萬物、與大道自然渾融一體。如此,個體便失去了對自我的執(zhí)著及以自我為中心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避免了自以為是的狹隘拘鎖與固步自封,取而代之的是更為遼闊無際的胸懷和境界,他們既不主動追求外物,也不會為外物所動,既不為功名利祿所蒙蔽,也不為世俗禮樂所禁錮,更不會在意他人對自我的非譽,而是疏離塵世、與道同游,是“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如此,即是以淡泊、虛靜的心性應而順物,亦即是超然的境界。

二、自然:精神的自由自在、自性自得

自然,是個體真常之性的天然狀態(tài)、本然狀態(tài),他既不會受到來自外部力量的干涉與強迫,也排除了自我內(nèi)在意志的干擾和誘導,而是個體能夠恢復并保持其與生而俱的真常本性,能夠做到自性自得、精神自由自在。羅安憲先生言:“在莊子哲學里,‘自然’是一種狀態(tài),一種人的存在狀態(tài),一種人的精神狀態(tài),也是一種情感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不僅是一種原初狀態(tài)或不造作的真實狀態(tài),也是一種真美狀態(tài)?!盵4]這種自然的存在狀態(tài),亦體現(xiàn)在莊子塑造的各種理想人格之境界中。

莊子刻畫的至人、神人、圣人、真人,不論其具體稱呼如何,均指向脫離俗塵事務、超越自我藩籬,無功、無名、無情、無欲、無知、無事、無為的無己之人。無己才能夠不為外物所動,亦不為自我所困,保守心性的虛靜、淡泊。但此境界只表現(xiàn)出莊子對世俗的超然態(tài)度,不能僅據(jù)此而涵蓋全部的莊子的理想追求,故對于莊子理想人格之限定,不能僅局限于其所塑造的至人、神人、圣人、真人,還應包括諸如形體有畸卻德性完備之人,或是世間社會中毫無身份地位卻有著與道合一、逍遙自得而游之境界的平凡百姓,或是莊子為自己所塑造的獨立、灑脫且有真性情之形象,甚至是莊子在多處描寫自然界中的野雞、野馬、蝴蝶、游魚等動物,亦終是來表達他對生命本性不為物羈、不為物役而精神自由自在、自適自得、自然自性、自足自樂的自然境界向往,此即莊子理想人格境界的另一表現(xiàn)。楊國榮先生提出莊子理想的人格之境不僅以得道為指向,還要在知行過程中始終堅持不違道,“也就是對道的接受、認同、貫徹,而這一過程同時表現(xiàn)為順乎自然(不以人助天)?!盵5]可見,這樣的理想人格,是既能夠體證道亦能夠?qū)嵺`道之人格,是得以超越凡塵俗世后還能重新回到物的世界之中的真實而具體之人格,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⑥之人格。

《德充符》⑦中的王胎、申屠嘉、叔山無趾,《養(yǎng)生主》⑧里的右?guī)?,《人間世》⑨中的支離疏以及《大宗師》里的子輿等,他們在外貌上不同于常眾,但莊子高度評價他們?yōu)椤盎谌硕坝谔臁雹?,“侔于天”,是同于天,融于道。雖然他們是莊子虛構(gòu)出來的人物,但他們每一位都有著具體、真實而鮮活的性格。他們不僅要思考解決養(yǎng)形之物的生計問題、殘酷社會環(huán)境下的生存問題,還要處理周旋各種復雜的社會關(guān)系,他們是身形無法疏離世俗的“方內(nèi)之人”。但不論是先天殘疾還是后天使然,莊子筆下的畸人并不會因自身的外貌特別而慚愧羞恥,反而能將其置之度外,安、順、達于此種無法改變的殘缺,其心性甚至遠高于常人,是“才全”的,即超然于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而后能夠同乎道、合乎天、循乎道、順乎自然地按照本心、本性行事,因此,他們又是實際意義上的“方外之人”。

《莊子》文本中,涉及莊子其人的寓言故事有24則,呈現(xiàn)出來的莊子本人形象大多是以得道者的形象出現(xiàn)的,可以說,莊子本身就是其理想人格的具體化。如首篇《逍遙游》中追求精神自由的莊子,認為世人要破除物累,超越現(xiàn)實生活中對于實用的執(zhí)念,回歸自然,回歸那無何有之鄉(xiāng);《至樂》⑩中他“鼓盆之歌”,突出莊子能夠外生死,以超然和灑脫的態(tài)度面對死亡;《德充符》中莊惠關(guān)于“無情”的對話,體現(xiàn)的是莊子已達到明徹生命本真的得道境界,不再會因不合適的矯飾之情而內(nèi)傷其身,而是能保有自然本真的情感、守持心性的淡泊;莊子釣于濮水,拒絕卿相厚祿,表現(xiàn)出莊子追求自由、擯棄物欲、個性逍遙無羈;《秋水》中莊子視梁國相位為腐鼠,自比“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的鹓鹐,再次展現(xiàn)莊子不被權(quán)勢所動、鄙視一切身外之物、保持心靈的寧靜和精神上的自在自性之境界;著名的“宋人有曹商者”寓言,可充分看出莊子辛辣又率真的一面,針對曹商的趨炎附勢和《列御寇》中的監(jiān)河侯的虛偽吝嗇,莊子反擊鋒利,絲毫不留情面,莊子清高自尊的高尚人格以及其自然英發(fā)、天性飛揚的性命之情,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莊子塑造的上述種種存活于凡塵俗世間的理想人格,并非是要刻板出無數(shù)個一模一樣的人,而是造就了無數(shù)個獨一無二的體道者,是每一個作為真性自我而非某種社會角色而存在的主體。這樣的主體摒除私我欲念、可與宇宙萬物相融合,自然無愧于天地、無愧于他人,可以有質(zhì)量、有意義且有滋有味地活著。他既可以是內(nèi)斂寡言的、也可以是活潑開朗的,都是個體本然天性的發(fā)揚。這樣的主體,是在摒棄了對外物的執(zhí)念以及外物對自我的干擾、泯除了成心所就的小知偏見、消解了自我與萬物之界限后的沒有私念小我的人生狀態(tài),是忘卻了形之擾與心之困的灑脫人生,亦是得以體驗游魚之樂、蝴蝶之志、野是守靜而不為外物所動、是對塵俗的超越,以及識馬之趣的人生,河邊的柳枝隨風而擺、山間的杜鵑肆意絢爛、空中的燕雀錯落飛翔,至美與至樂,自然自爾,自我與天地萬物一切都自足自適、自樂自趣、自性自得、自由自在。

結(jié)語

莊子對于各種理想人格之境界的闡述,并非僅僅通過返德歸道、以減負的退路而實現(xiàn)對世俗人生的超升進路和對形而上之道的復歸體認,還包括再一次地由上而下的落實,即向具體而真切的現(xiàn)實落實。所謂境界之“無”,并非什么也沒有或純粹的無,而是作為一種從反面觀照的思維方式,因為最高的心性修養(yǎng)境界似乎早已超出了人類認識、語言之極限,無法形容名狀,更無法用“是什么”來將其定義,只好以這種思維方式,通過“無什么”“不什么”從逆向、反面作為理想境界的描述特征。理想人格的體道之境向具體而真切的現(xiàn)實之落實與實踐,其心性和行為有著以“無”為特征的超凡脫俗之氣質(zhì):無為,并不是毫不作為、純?nèi)巫匀唬亲非笞匀?、本真、不為物役的不妄為,是守靜而不為外物所動、是對塵俗的超越,以及是超越以后回到塵俗之間的那份自由和灑脫;無知,并非形同槁木,而是洞徹道之博大精深后自知自我之有限與淺薄,不以自我小知障蔽宇宙真知的心性與胸懷;無心,并非喪失心臟的器官機能,而是不再執(zhí)著理智、感官之內(nèi)的智慧與體驗,把握與持守虛靜、空靈的常心;無情,并非冷血或?qū)σ磺惺挛餆o動于衷,而是超越了不合度的情感糾葛后的恬淡、虛靜的心性;無樂,是坦然、達觀面對生命中一切境域時精神上自足、自適、自怡、持久的怡悅。因此,作為理想人格境界的落實主體,便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不受異己力量左右的自性人格,實現(xiàn)了自我天生固有的、本然性、天然性的復歸,玩味著至美與至樂,體驗著自然自爾,自我與天地萬物一切都自足自適、自性自得、自由自在。這就是莊子向往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就是莊子追求的理想人格之境界。

注釋:

①《莊子·齊物論》是《莊子》的又一代表篇目?!褒R物論”包含齊物與齊論兩個意思。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jié)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莊子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但世間萬物既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jié)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

②成玄英(608—669年),字子實,陜州靈寶縣(今河南省靈寶市)人。唐朝時期杰出的道家學者、道家理論家。

③見《莊子·大宗師》。

④見《莊子·逍遙游》。

⑤見《莊子·外物》。

⑥見《莊子·雜篇·天下》。

⑦《莊子》中的一篇,見《莊子·德充符》。

⑧《莊子》中的一篇,見《莊子·養(yǎng)生主》。

⑨《莊子》中的一篇,見《莊子·人間世》。

⑩《莊子》中的一篇,見《莊子·外篇·至樂》。

《莊子》中的一篇,見《莊子·外篇·秋水》。

《莊子》中的一篇,見《莊子·雜篇·列御寇》。

參考文獻:

[1]郭慶藩.莊子集釋[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2]憨山德清.莊子內(nèi)篇注[M].武漢:崇文書局,2015:49.

[3]鐘泰.莊子發(fā)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5.

[4]羅安憲.存在、狀態(tài)與“自然”——論莊子哲學中的“自然”[J].現(xiàn)代哲學,2018(3).

[5]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一種哲學的闡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10.

作者簡介:錢琨子(1990—),女,漢族,浙江杭州人,單位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

(責任編輯:董惠安)

猜你喜歡
理想人格心性莊子
心性與現(xiàn)實
SUMMARIES OF ARTICLES
儒家君子人格的當代意義
道德與文明(2016年6期)2017-02-21 17:29:38
淺論莊子的理想人格思想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5:45:03
儒家理論中女性的理想人格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莊子說》(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
論薛寶釵形象魅力與中國傳統(tǒng)理想人格
文教資料(2014年21期)2014-11-20 04:41:20
河池市| 那曲县| 惠州市| 封开县| 利川市| 皮山县| 康马县| 河东区| 丹东市| 泰安市| 鸡西市| 天门市| 灌云县| 读书| 仁布县| 丰顺县| 滨海县| 左贡县| 塔河县| 开封市| 靖安县| 滨海县| 肃南| 上思县| 苍南县| 张掖市| 平塘县| 当涂县| 枣强县| 商水县| 白山市| 桂阳县| 万全县| 乐业县| 时尚| 漳州市| 合川市| 青神县| 峡江县| 新晃| 白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