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指向
——《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研究》評介

2021-01-16 11:40:44包心鑒
關鍵詞:公共性本質哲學

包心鑒

(山東大學 政法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22)

隨著公共治理實踐的深入推進和公共生活的愈益廣泛,“公共哲學”愈益成為學術界和社會輿論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從歐美學術界到日韓學術界,在理論思考和現(xiàn)實維度兩個層面探索公共性問題,構成了公共哲學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這種現(xiàn)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現(xiàn)實性:一方面,公共哲學代表了人類對“合目的性”良善生活秩序的追求;另一方面,通過公共哲學的價值理性調節(jié)以應對工具理性的張揚。但是,當前公共哲學研究建構的邏輯理路主要集中在公共性、公共理性、公共倫理與公共善等形而上學的追求上,相對地忽視了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理論邏輯與實踐價值?!恶R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研究》(池忠軍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12月版。以下簡稱《公共哲學研究》)一書則全景式地探究了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系統(tǒng)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邏輯理路,初步構建起關于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研究體系和學術框架。

一、科學界定公共哲學的旨歸與特質

何為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首要問題,涉及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是”與“應當”?;卮鸫藛栴},需要清晰地界定何為公共哲學。這個問題需要在理論維度和時代背景中尋找答案。公共哲學觀念的興起源自對公共秩序的追求和基于“美好生活”的社會“治道”理想。[1]西方學者李普曼、桑德爾、阿倫特、哈貝馬斯和羅爾斯等學者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資源,揭示了公共哲學追求公共性的旨趣以及公共性與人的本質關系。在充分闡釋公共哲學是何、為何、應何的框架和西方與日韓的研究路徑基礎之上,《公共哲學研究》一書有理有據(jù)地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基本問題。

作者科學界定了公共哲學研究的旨歸。公共哲學研究源遠流長,自從美國學者沃爾特·李普曼明確提出公共哲學以后,公共哲學的研究和探索展現(xiàn)出多樣形態(tài)和多元進路。公共哲學的研究和探索雖然良久,但其研究對象、范圍、方法、框架等基本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規(guī)范。雖然存在諸多流派和爭議,但公共哲學研究形成了一個大家比較公認的主題,即對于公共性的追求?!豆舱軐W研究》一書開宗明義地提出,公共哲學的旨歸就是追尋公共性價值,并從公共哲學的演進、多元和紛爭的境況中探索追尋人類社會公共性價值的有效路徑。作者指出,公共性價值主要包括:第一,公共性的語義指向。從語義的角度來看,公共性涉及公開的、開放的、共同的、共享的德等范疇,但“公共性”絕不僅僅是“公共”的形容詞表達,二者關涉本體論和認識論的關系問題;公共性既包含功能性的設定,更蘊含本體論的性質。第二,公共性與公共領域的互通性和等同性。第三,公共性與公共的辯證關系。作為公共理性公開運用的公共性,在實踐中,公共性與公共領域具有互為性,即公共性是評判公共領域的標準,與此同時作為公共領域的核心與實體的公共性一定存在于公共領域之間。“從建構論上來說,二者具有同構性;在現(xiàn)象學的詮釋學來說,二者是相互論證的,是一個詮釋學的循環(huán);從批判性來說,二者的同構性具有抵御私人利益擴張的防御功能?!盵2]

作者明確提出,公共哲學的特質就是重建公共性與人的本質關聯(lián)。《公共哲學研究》一書考證了以李普曼、康德和黑格爾為代表的自然法路徑,阿倫特和哈貝馬斯人本學的公共性思想。就自然法路徑而言,盡管對于自然法的確立存在一定爭議,但其核心在于從作為世界本體的公共和作為人的本質的公共性出發(fā),建構公共與人的本質的關系。隨著公共哲學研究的日漸興盛,自然法路徑再次以新的形式復興,以重構人的本質與公共性的邏輯關聯(lián),例如新康德主義路徑、新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新公民共和主義。而在人本學的公共性建構路徑中,阿倫特和哈貝馬斯的公共性概念不盡相同。在亞里士多德的“積極生活”概念和“人的三種生活劃分”基礎之上,阿倫特認為作為實踐的政治生活是人追求自由的彰顯,因而人是一種行動與言說統(tǒng)一的存在。此命題揭示了公共性既是人的本質屬性,也是實現(xiàn)人自由的形式與現(xiàn)實條件。哈貝馬斯則在經(jīng)驗和批判的道路上提出,作為公共權力的公共性如何形成了“批判的公共性”和“操縱的公共性”的對立,基于“交往理性”和“協(xié)商民主”以重構“公眾”的規(guī)范價值。

在上述兩種研究路徑基礎之上,《公共哲學研究》一書總結道:其一,作為本體的公共具有客觀性,通過人來實現(xiàn),公共性以人的本質屬性來規(guī)范;其二,公共性是公共領域辯護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根基;其三,公共性是政體形式和實質利益的檢驗標準;第四,公共性不同于共同性,且有條件地等同于普遍性;第五,公共性與合理性、合法性存在著關聯(lián)且不可分割。

二、深入厘清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研究范疇

《公共哲學研究》一書系統(tǒng)分析了人本學取向的公共哲學研究路徑。20世紀80年代,西方公共哲學興盛于政治學、倫理學、法學和社會哲學等跨學科視角中,如何對公共哲學研究的論題進行定性,成為公共哲學研究領域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作者認為,從西方公共哲學的“主義”路徑入手,既可以與東亞公共哲學研究相區(qū)分,又體現(xiàn)了西方社會文化倫理的差別。總體而言,西方公共哲學是一種人本取向,包括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共和主義和共同體(社群)主義路徑。其一,保守主義公共哲學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李普曼、施特勞斯和阿倫特。李普曼推崇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文明傳統(tǒng),強調自然法的效用以及人的理性感悟能力的天賦——人的公共性的本體承諾。施特勞斯則主張古典自然權利。其二,自由主義公共哲學則涵蓋了從洛克、康德、密爾到羅爾斯的“政治的公共哲學”。這些學者更加強調個人自由權利的思想傳統(tǒng)。如果進行細分,自由主義公共哲學的譜系形成了保守主義、平等主義和批判范式三種類型。保守主義的自由主義公共哲學是個人自由至上的范式,以遵循傳統(tǒng)自由主義和重構自由、市場經(jīng)濟和民主政治為典范。平等自由主義公共哲學則建構了公共理性和公平的正義兩個維度的公共性規(guī)范。批判自由主義公共哲學則以哈貝馬斯為代表,建構了基于生活世界和交往理性的協(xié)商政治的公共哲學。其三,共和主義的公共哲學。理解共和主義公共哲學需要在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的差別中呈現(xiàn),既包括以斯納金為代表的秉持古代人積極自由的現(xiàn)代公共主義公共哲學,核心在于把自由與自治聯(lián)系起來;又包括以佩迪特為代表包容積極與消極自由的現(xiàn)代人公共主義公共哲學,以探索公共精神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的可能性。其四,共同體主義的公共哲學。公共主義哲學主要是應對自由主義的濫觴,主要包括以麥金泰爾為代表的美德倫理、社群傳統(tǒng)價值的共同主義、共同體公民共和主義以及共同體自由主義。

《公共哲學研究》一書明確界定了公共哲學的“是”與“應當”。在公共哲學的多元主義、跨學科視角和繁多研究進路中,對公共哲學進行總體性的一般意義的概括,既無可能也非必要。作者指出,無論是政治哲學、社會哲學抑或是道德哲學,公共哲學自始至終都貫穿一個主題,即對于公共性理念的追求和公共性實現(xiàn)條件的探索。圍繞此核心論題,西方、日韓與中國學者都提出了基于自身社會文化、政治傳統(tǒng)和道德倫理場域的理解和方案。大體而言,歐美公共哲學的致思路徑主要包括作為自然律或理性規(guī)律的公共哲學、作為謀取“良善”生活的公共哲學、作為社會科學的公共哲學、作為政治理論的公共哲學以及作為自由主義的公共哲學。日韓學者則定位于東亞文化傳統(tǒng),批判地吸收西方公共哲學資源,建構了基于公私之辨的東方現(xiàn)代公共哲學。主要代表作有《何為公共哲學》《關于公共哲學的一些問題》《公共哲學:21世紀公共哲學的展望》和《公共哲學——民主主義和市場的新視角》等。中國學者對于公共哲學的探索與日韓學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展現(xiàn)出試圖融合中國傳統(tǒng)公共哲學思想和西方公共哲學理論的馬克思主義路徑。此種路徑專注于公共哲學是什么與應當是什么。但正如萬俊人所言:“事實上,公共哲學本身的存在理由和可能性不成問題,成問題的是如何確定其理論限度,言說或表達方式,以及建立一種公共哲學解釋的方法?!盵3]因此,公共哲學的“是”與“應當”成為一個根本問題,也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問題域的根基。對此,作者從公共哲學的哲學學科屬性、哲學譜系的具體類別以及與其他學科傳統(tǒng)的關系出發(fā),在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進行了論證。公共哲學是實踐哲學,不是以形而上學為思考對象的思辨哲學,而是將熱情傾注于“做”以實現(xiàn)“善”的生活。實踐哲學的特質也就賦予了公共哲學是關涉公共事務的哲學,即公共事務處理與應對的原則和方法。由此,公共哲學也就形成了以公共性為核心范疇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既具有公共哲學的一般性質,又展現(xiàn)出自身獨有特性。它根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哲學,以實現(xiàn)“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核心特質,敞現(xiàn)了實踐辯證法的獨特品質。在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建構中,作者從青年馬克思哲學人類學的公共哲學出發(fā),揭示了人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確證。何為人的本質?該書創(chuàng)造性地通過闡釋馬克思、恩格斯經(jīng)典文本中有關人的十個典型定義,論證了人的自由的世俗根基、自由活動和真正共同體的確立,且對抽象的人的本質進行了批判。在此基礎上勾勒出人的本質能力所蘊含的精神生產(chǎn)力與物質生產(chǎn)力的雙重辯證之維,進而從“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目的論”出發(fā)深度揭示了人的本質:“自由個性”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

三、系統(tǒng)構建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是如何確立的?深入回答這一問題,關鍵在于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本體論的建構和關于公共性社會歷史規(guī)律的定位。《公共哲學研究》一書的基本理論建構就是,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建構植根于對社會歷史規(guī)律深入把握基礎之上,實質是“人自由個性的歷史生成與實現(xiàn)”。作者通過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以“自由個性”核心范疇統(tǒng)籌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以實踐唯物主義為路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中揭示其本體論承諾,即“現(xiàn)實的個人活動的自由個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學說,人的本質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核心命題,自然也是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邏輯理路的根本出發(fā)點。作者指出:“人的本質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公共性?!蹦敲春螢槿说谋举|?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是如何界定的?對此,作者在馬克思、恩格斯經(jīng)典文本的學術脈絡中進行了系統(tǒng)探索與梳理。

首先,馬克思超越了抽象的人的本質。作者指出,如何超越人的本質的抽象理解,關鍵在于如何理解人的自由,即自由的根基是什么、如何實現(xiàn)自由。在《萊茵報》的論文、《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等早期重要著作中,馬克思確立了人的自由的世俗根基。自由是人的本質,而人的自由植根于現(xiàn)實生活,而非黑格爾所賦予的神秘精神實體。“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盵4]因此,馬克思反對黑格爾式先驗的、抽象的、普遍的自由概念,而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揭示人的自由本質與國家、社會的關系。特別是,馬克思明確反對宗教創(chuàng)造人的學說,反對把人的自由本質歸結為人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和現(xiàn)實的虛幻反映。對人自由的宗教解釋的批判必然導向將人的本質探尋之路定位于社會歷史境遇之中,而市民社會的批判成為探索此路的引導者。對此,馬克思洞察到黑格爾抽象人學的內(nèi)在矛盾以及國家與市民社會關系的顛倒,提出從市民社會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質,并將人的最高本質與無產(chǎn)階級的解放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即人的本質既存在于市民社會及其超越之中,更是無產(chǎn)階級自我解放的使命與課題。由此,馬克思提出了人的自由活動構成了人的本質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條件。

其次,何為人的本質現(xiàn)實性。作者從五個層面詳細論證和闡釋了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人的本質的現(xiàn)實性。第一,現(xiàn)實性對抽象自由的批判。第二,人的本質能力標識即生產(chǎn)力。第三,精神生產(chǎn)力和物質生產(chǎn)力的辯證關系。第四,社會意識是塑造人及其關系的生產(chǎn)力。第五,意識形態(tài)是政治生產(chǎn)力。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生產(chǎn)力標志著人的自我超越能力與自然必然性之間的矛盾互動關系,即人的本質在于人是一種合目的性和合規(guī)律性的存在;而自由個性是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最深層次的揭示,即自由個性實現(xiàn)的歷史進程與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具有內(nèi)在一致性。

在深入揭示人的本質即公共性特質的基礎之上,《公共哲學研究》一書建構了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本體論。作者指出,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本體論關涉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何以區(qū)別于其他公共哲學;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植根于社會歷史理論之中,而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理論的本體論指明了如何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作為整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唯物的、歷史的、辯證的與實踐的,進而言之,即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作為馬克思主義成熟標志的實踐唯物主義,內(nèi)在地包含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的統(tǒng)一,是認識社會歷史本體論的途徑,成為打開馬克思主義公共性本體論的鑰匙。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本體論蘊藏于何處?答案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據(jù)此,作者進一步指出,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本體論需要在實踐唯物主義中探尋。對此,作者在人的自由個性歷史實現(xiàn)和創(chuàng)制的邏輯之上,剖析了共同體、社會和人的自由個性的關系,澄清了有關馬克思市民社會概念的誤解和曲解。

總而言之,在黑格爾精神本體批判之上,馬克思認為世界是現(xiàn)實的人能動生成的世界,是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雙重實踐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由此,人的本質即自由個性實現(xiàn)的再生產(chǎn)自身歷史,而共同體、社會和市民社會則構成了自由個性實現(xiàn)的條件,真正的共同體定然能夠實現(xiàn)人的自由個性和達成自由人聯(lián)合體。在闡釋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本體論之后,《公共哲學研究》一書繼續(xù)在人的本質的社會歷史維度中論證馬克思主義公共性的生成,以超越西方唯心主義哲學先驗的、抽象的偽公共性。作為社會實體的勞動以及由此而來的物質生產(chǎn)力、交換與交往,建構了一切人類社會歷史階段的公共性,在此之上也就揭示了“階級利益的相對共同性”,“國家、法律與意識形態(tài)的斷裂公共性”以及“資產(chǎn)階級公共性的虛偽性”。只有重構“自由人聯(lián)合體”,才能從資產(chǎn)階級虛幻的共同體中解放出來,從而真正實現(xiàn)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公共性。具體而言,作者在馬克思主義公共性的歷史生成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公共性兩個進路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公共性的社會歷史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公共性歷史的生成是人們合目的性再生產(chǎn)自己生活的社會歷史進程。第一,公共性的歷史與實踐唯物主義辯證統(tǒng)一。具體體現(xiàn)在公共性的實踐辯證性、作為自由個性功能的勞動是貫穿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的公共性、作為生產(chǎn)能力的工具性創(chuàng)造和人類本質能力凝結的物象化的物質生產(chǎn)力是人創(chuàng)造的工具化公共性。第二,相對的公共性即階級利益的共同性。在階級社會中,只存在階級成員共同利益的公共性,而不存在所謂超階級的公共性。第三,政治公共性的實體是社會權力。作為無產(chǎn)階級公共性的社會權力,其功能和目標在于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就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公共性,作者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基于社會形態(tài)劃分與演進的歷史辯證法探討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可能;在共同體和市民社會的矛盾運動中求證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公共性辯證法;論證了自由人聯(lián)合體與科學社會主義公共性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提出了自由人聯(lián)合體與個人所有制的同構性。

四、著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的公共哲學邏輯理路

深入論證社會主義的公共性建構原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性實踐奠定哲學基礎,是《公共哲學研究》一書的一個重要貢獻。作者指出,社會主義公共性建構必須超越市民社會的歷史語境和歷史運動,終結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制度、財產(chǎn)制度和分配制度,消滅私人利益支配的生產(chǎn)關系和自然分工,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作為改造世界的目的性。馬克思把共產(chǎn)主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顛覆資本主義生產(chǎn)再生產(chǎn)的共產(chǎn)主義發(fā)展的歷史時期。其科學性在于:在此階段,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是合目的性和合規(guī)律性的辯證統(tǒng)一,包含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人在自然必然性基礎之上的歷史創(chuàng)造。盡管現(xiàn)實的社會主義社會離第一階段的共產(chǎn)主義還有很大距離,但作為共產(chǎn)主義公共性的歷史時代,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為目的,建構社會主義國家政黨、意識形態(tài)以及國家組織,成為實踐社會主義公共性的根本要求。作者指出,馬克思主義政黨和人民群眾是構建社會主義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主體,正確處理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公共性的關鍵,也有利于推動社會建構國家和國家建構社會雙向互動。

作者認為,在“實現(xiàn)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公共性原則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性的實踐路徑應該是實體、形式和社會三種公共性的辯證統(tǒng)一。實體公共性即馬克思主義政黨與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是一種“國家—社會”均衡模式,在此之間,黨的領導既是國家與社會關系的主導,也是二者的中介,更是公共精神形成的主要推動者。形式公共性彰顯于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制度體系安排中。具體而言,形式公共性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形式公共性的一般規(guī)范,涉及開放性、公正性、合法性、公開性等規(guī)范;第二個層次涉及公共性的實體即公共權力主體,主要特征是現(xiàn)實性和評價性,核心在于公共利益的表達及其相關政策的制定、選擇、實施;第三個層次是驗證與評價。社會公共性關涉人民相互關系和生產(chǎn)生活,因而社會公共性應當定位于現(xiàn)實的歷史階段的公共利益之中。

總之,《公共哲學研究》一書系統(tǒng)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基本原理,批判和澄清了西方公共哲學的理論局限,揭示和闡明了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性必須堅持的以人民為中心、實現(xiàn)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的基本原則,形成和彰顯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這是一部融學術性與實踐性為一體的學術研究著作,值得向廣大讀者推薦。

猜你喜歡
公共性本質哲學
虛擬公共空間中的鄉(xiāng)土公共性重建
間隙、公共性與能主之人:楠園小記
菱的哲學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回歸本質
童年的本質
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性研究述評
對求極限本質的探討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WUU——讓“物”回歸其使用本質
論網(wǎng)絡空間的公共性
博客| 汝阳县| 兴文县| 平乡县| 锡林浩特市| 合肥市| 绥滨县| 横峰县| 定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铜陵市| 城市| 安徽省| 万年县| 木里| 巴楚县| 康马县| 新巴尔虎右旗| 施秉县| 富源县| 通渭县| 洞口县| 肥西县| 保亭| 镇坪县| 孟州市| 夹江县| 黄平县| 利津县| 从江县| 赤壁市| 巴南区| 上蔡县| 张掖市| 马尔康县| 英山县| 昌江| 高淳县| 罗江县| 奉节县| 明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