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軍 徐清華
古人最早用水作鏡照面,后來隨著青銅器的出現(xiàn),就用青銅盆盛水作鏡,古人所說的“鑒”其實是用青銅盆或缸盛水作的鏡,與后來所說的銅鏡的鏡還不太一樣。唐朝是銅鏡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唐代銅鏡的紋飾圖案和表現(xiàn)技法,與其他朝代有著顯著不同,在繼承了以前的傳統(tǒng)紋飾以外,唐早期主題紋飾以靈異瑞獸為主,如瑞獸葡萄鏡、四神鏡等。此時期銅鏡布局和諧,形象生動,豐腴柔健。盛唐時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題材內(nèi)容,如花鳥、瑞獸、人物故事、盤龍、對鳳等,珠圓玉潤,繁花似錦,表現(xiàn)了吉祥寓意,盛世太平。通過青州市博物館收藏的這些銅鏡,可一窺唐代銅鏡主題紋飾之特點。
唐 瑞獸葡萄鏡(圖1)
直徑9.3厘米。圓形,伏獸紐。一道凸棱將鏡背分為內(nèi)外兩區(qū)。內(nèi)區(qū)有4只瑞獸,搖頭擺尾伏臥于花葉間。外區(qū)6只禽鳥或展翅飛翔,或靜靜佇立于葡萄枝蔓上,成串的葡萄掛滿枝頭,花葉紋緣。這些紋飾刻劃細膩,栩栩如生。
葡萄是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后傳入中國的一種果品,東漢開始作為裝飾藝術(shù)的紋飾出現(xiàn)。唐代時,西域的于闐國每年都向唐王朝進貢最好的葡萄。這種清香甘甜的外夷貢品深受人們的喜愛,葡萄紋也相繼裝飾在織錦、瓷器、銅器和金銀器等器物上。葡萄紋的裝飾分為兩種形式,一種以隔梁將鏡背分為內(nèi)外區(qū),在內(nèi)區(qū)外區(qū)分飾葡萄紋。另一種為內(nèi)區(qū)葡萄紋跨越隔梁與外區(qū)葡萄紋連成一片,這種裝飾叫過梁葡萄紋。成串的葡萄象征富貴,漫長的葡萄藤象征長壽,被稱為瑞獸的動物,似獅、虎、豹、馬、狼、羊、鼠,是人們臆想中仙境里的神獸,代表吉祥的意思。整個畫面反映出人們對美好愿望的追求,有著強烈的時代感。
葡萄鏡除圓形外,也有方形、菱花形,直徑在10多厘米到5、6厘米不等,經(jīng)常被當成禮品由皇帝賞賜給寵官信臣、外夷官員。同時,又通過“絲綢之路”傳入其它國家。在日本、朝鮮、韓國、伊朗和前蘇聯(lián)等國家都有瑞獸葡萄鏡出土。日本奈良縣明日香村冢古墓出土的瑞獸葡萄鏡,還成為確定該墓年代的重要依據(jù)。瑞獸葡萄鏡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唐 盤龍紋鏡(圖2)
直徑8.5厘米。圓形。半球形紐,通體呈銀白色。鏡背浮雕一龍,呈矯健飛騰之態(tài)。龍首較小,向紐作口吞紐狀,4條腿下各有3趾利爪,鱗甲清晰逼真。尾向上卷曲。整個構(gòu)圖大氣生動,制作富麗堂皇,把人們想象中的神物塑造得雄奇莫測。龍是我國銅鏡中留傳最久的裝飾紋樣,但如從氣勢雄偉、造型生動、刻畫精細等來看,非唐代盤龍鏡莫屬。唐玄宗千秋節(jié)時頒賜和進奉之鏡,主要是帶“千秋”銘文的盤龍鏡,稱“天子鏡”。白居易曾有詩云:“背有九五飛天龍,人人呼為天子鏡?!崩畎讓懺娰澝辣P龍鏡,有“美人贈此盤龍之寶鏡,燭我金縷之羅衣”的佳句。詩人孟浩然也曾寫過“妾有盤龍鏡”的詩句。從皇室到民間盤龍紋鏡都是倍受人們青睞的銅鏡之一。
唐 寶相花鏡(圖3)
直徑19.2厘米,1984年9月青州市建材廠出土。六出葵花形,素緣,圓紐,花瓣形紐座,上飾連珠紋。主題紋飾為兩種不同紋飾的花卉紋各3朵相間環(huán)繞,一組為6瓣寶相花,圓圈中間一黑點外圍6黑點表示花蕊,一組為旋轉(zhuǎn)式6葉片組成花瓣內(nèi)心,外排列三葉及三弧形瓣,似綻芬吐艷的牡丹,刻畫逼真,富麗堂皇。
寶相花是指把一些自然界的花卉,如蓮花、菊花和牡丹花等進行藝術(shù)加工,使其成為一種裝飾性極強的花卉圖案。隋至初唐,寶相花的表現(xiàn)圖案加強,紋飾繁縟,富麗莊嚴,花團錦簇。盛唐以后,其表現(xiàn)趨向?qū)憣嵭?,出現(xiàn)了散點式和放射式構(gòu)圖。該銅鏡即屬散點式構(gòu)圖的寶相花圖案,這時的構(gòu)圖趨向清新,富麗工整。
此鏡通體呈銀白色,亮度極高。這是由于自隋唐開始銅鏡含錫鉛的比例大增,從而使鏡的亮度提高了。
唐 雙鸞銜花枝鏡(圖4)
直徑27厘米。八出葵花形,素緣,圓紐,花瓣紋紐座。主題紋飾以一對首尾相接的雌雄鸞鳥,口銜葡萄枝蔓果實,挾紐飛翔起舞。雄鳥體態(tài)雄壯,呈俯視狀;雌鳥體態(tài)修長,呈上仰狀。鸞鳥羽翅挺勁,拖著細長的尾羽,振翅上翔,迎風飛舞。一條中間打花結(jié)兩端有連珠的長綬帶,將雌雄鸞鳥緊緊相連。二鸞鳥成雙成對,比翼齊飛,充滿浪漫的情趣。整個構(gòu)圖生機勃勃,完美流暢。
“銜”與“獻”,“綬”與“壽”均諧音,“長綬”象征“長壽”,唐玄宗詩有“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之佳句,李賀《美人梳頭歌》有“雙鸞開鏡秋水光,解鬟臨鏡立象床”之句。鸞鳥是我國古代象征吉祥的一種禽鳥,常用于比喻祥和、夫妻恩愛、家庭和諧、美滿幸福?!霸谔煸笧楸纫眸B,在地愿為連理枝”,是人們對美滿愛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唐 雙鵲銜綬云龍紋月宮鏡(圖5)
直徑15.1厘米。八出葵花形,圓紐,素緣。鏡紐兩側(cè)為口銜綬帶,展翅飛翔的喜鵲,尾羽舒展,綬帶飄搖,畫面極富動感。紐下方為蛟龍出水圖,龍身屈曲盤繞,身旁流云飛動。紐上月宮內(nèi)有桂樹、蟾蜍和搗藥的玉兔。月宮兩旁分飾一朵祥云。構(gòu)圖簡潔,紋飾清雅,白光。中國文化講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喜鵲是報喜鳥,象征吉祥。綬帶乃是印之系,代表著官秩祿位。
花鳥圖案是唐代銅鏡的主要紋飾之一,被譽為總集當時工藝圖案的大成。紋飾布局主要有雀繞花枝和對稱花鳥兩種形式。這些禽鳥主要為:鴛鴦、鵲、雀、鳧雁、鸞、鳳等。它們或足踏花枝、或靜靜對立、或展翅飛翔,線條生動流暢,刻劃逼真,生趣盎然。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全盛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藝術(shù)等方面百花齊放,鑄造工藝也攀登上空前的高峰,制作的銅鏡工藝之精美,形式之繁多,紋樣之豐富均超越前代,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反映在唐代銅鏡上就是制作精細、質(zhì)地優(yōu)良,呈現(xiàn)出一派富麗堂皇,千姿百態(tài)的式樣。青州市博物館館藏銅鏡圖案刻畫生動飄逸,無不體現(xiàn)了唐人的樂觀、自信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