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的重要性,并讓學生擁有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文學鑒賞的能力。這便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個性、掌握教學尺度、認真聽取學生意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學生的獨特的個性,因材施教,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吸收課堂知識,完成教與學的銜接。
關鍵詞:語文教育;教與學;高中
語文教學強調傳道授業(yè)解惑,唯有準確把握學生之“惑”,才能更好地“傳道授業(yè)”。語文教師應當準確把握學生學習動態(tài),幫助學生查缺補漏,并提出能夠提升學生寫作與閱讀能力的切實方案,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助力學生提高鑒賞能力,使教學與學習有效地聯系起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共情力、創(chuàng)作力、能動性的全面發(fā)展。文章將淺談高中語文教與學的銜接,通過教師對學生采用傾心把脈、精準開方的教學模式,尋找教與學的平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 了解學生層次,樹立尊重意識
(一)分層教學,尊重學生差異性
教師必須仔細了解學生的學習層次,并對學生的個性進行認真的分析,提前做好教學備案,表現出高度重視學生學習狀況的教學態(tài)度,并引入分層教學法,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并立足于學生學習層次,提出符合其能力層次的問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先秦諸子散文《論語》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應當根據學生語文基礎能力,制定合理的教案。在教案中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該課文原文中包含生僻古漢語詞匯的句子,如“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等。其次,教師應根據學生水平進行提問,向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提問:“課文原文‘往日不可諫,來日猶可追中的‘諫是什么意思?”向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提問:“你們還能想到那些同該句具有相同含義的古詩文嗎?”向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提問:“你們認為這句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上述例子可知,教師通過根據學生學習水平精心設定提問難度的教學方式,能夠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力,使不同層次學生都能逐步取得進步,穩(wěn)健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大方鼓勵,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在學生完整作答后,對其答案進行改良,糾正其觀點。教師要切忌在學生出現理解錯誤時,粗暴地打斷學生的回答,導致學生自信心受挫,影響學生的回答熱情。同時,教師在糾正學生觀點時,還應當考慮學生的自尊心,注重點評的方式方法,以鼓勵為主,以批評為輔,并及時考查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教師向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提問:“你認為‘往日不可諫,來日猶可追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后,學生作答:“作者旨在提醒我們珍惜光陰?!贝鸢覆⒉粶蚀_,這便要求教師悉心引導學生,向學生重點講解“追”的含義,表明“追”代表“挽回”,引導學生回答正確答案:“作者旨在提醒我們往事已經不可挽回,與其回憶往昔,不如腳踏實地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p>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的思維發(fā)散能力,增強學生的答題熱情。此外,教師在發(fā)現學生在閱讀、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存在理解性偏差時,應當在糾正學生錯誤、給予其正確指導后,肯定學生嘗試答題的態(tài)度。
二、 定位教學難點,提出合理解決良方
(一)課堂競賽,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
文字是內心情感的外化,語文科目作為以文本為主的科目,對于學生的鑒賞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高中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學生思維能力跳躍、競爭意識較強等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方案,通過課堂競賽的教學方式對癥下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共情能力。
例如,在《離騷》的學習過程中,首先,教師應當舉辦為時10分鐘的小型競賽,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解釋課文原文中較為晦澀的句子,如,“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并在稿紙本上寫下答案。10分鐘后,教師公布正確答案,要求同桌之間互相批改,要點完整、能夠準確表明該句含義者可得滿分,缺少要點扣1分,學生批改結束后,教師再統(tǒng)計學生得分,得分最高者無需回答下一題。以此類推,當免于回答的學生人數超過課堂總人數四分之三時,結束競賽。
綜上所述,課堂小競賽不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還能夠提升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鞏固學生所掌握的古文知識,使其能夠有效提升文學修養(yǎng)并展現出強大的學習潛能。
(二)引入實例,提升學生感悟能力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表現出缺乏共情能力、無法同文章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的缺點,導致其難以提升自身文學素養(yǎng)。這便要求教師通過引入實例的方式,更加淺顯易懂地向學生解釋古文內涵,達到提升學生感悟能力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在《老子》選讀《有無相生》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朗讀古文——“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并將古文轉化為白話文——“柔弱者比強大者的層次更高”。由于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單憑熟讀譯文,并不能真正了解該文蘊含的哲學智慧。因此教師應當在課堂上引入實例——鯀禹為治水修建了高達三仞的堤壩,卻沒有疏通河道,功用不成導致水害不息,最終堤壩也被沖毀。其子大禹治水,將重心放在疏通河道上,使河水順利流入東海,解決了水害。通過父子治水的不同結果,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提醒學生可以將該實例與剛才學到的“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概念相聯系,使得學生對“柔弱勝于剛強”的哲學思辨概念有進一步的認識,提升他們的感悟能力。
上述例子可知,語文學科強調培養(yǎng)學生語感、情感共鳴。教師能夠通過引入實例對語文概念進行講解,解決高中生身上普遍存在的——語感能力差、理解能力弱、概括水平低等問題,使得學生的感悟能力得到迅速成長,共情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 改良指導方式,提升學生自信心
(一)強調引導,保障學生主體地位
語文學科涉及的文字概念較多,在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中,經常出現教師急于打斷學生判斷,直接公布正確答案的現象。教師忽視學生主體性、越俎代庖的做法,實際上忽視了教學的本質——學是教的基礎。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必須認識到提升學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性,明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例如在《致云雀》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簡單問題:“你能從原文中的哪句話感受到作者對云雀的喜愛之情?”使得學生能夠輕松作答:“作者通過將云雀比喻為‘歡樂的精靈的方式,表達了對云雀的喜愛之情。”通過簡單問答,有效增強學生自信心后教師應當循序漸進地提升問題難度,向學生提問:“本詩共21節(jié),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哪個部分通反問方式抒發(fā)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意識到,唯有及時對現有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進行反思和優(yōu)化,在課堂活動中加入引導環(huán)節(jié),制定適宜本班學生的教學策略,保障學生主體地位。才能制定出更適合現代學生學習節(jié)奏的合理教學計劃,穩(wěn)步提高自身教學素養(yǎng)。
(二)適當提示,提升學生積極性
教師向學生提出超過其學習水平的難題,很容易造成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后果,不但不能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還可能導致學生出現厭學心理。為進一步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精神,教師應當在提出難題后,給予學生適當的提示,促使其在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保持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例如,在《沁園春·長沙》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向學生提問:“你認為本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當學生無法回答時,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提示:“修辭手法包括排比、比喻、夸張、借代、對偶等,‘糞土當年萬戶侯中的‘萬戶侯暗指大地主、財閥,根據上述提示,你認為‘糞土當年萬戶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經過教師的提點,學生回答:“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在學生正確應答后,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口頭表揚,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綜上所述,教師能夠通過提問、引導、提示等方式,向學生傳達了語文內涵的深奧精妙,使得學生掌握古文譯為白話文的方法的同時,掌握修飾詞匯的用法。經過教師的點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空前高漲,有效地增強了其在語文課堂中的參與活躍度。
四、 加強師生互動,有效活躍課堂氛圍
高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課堂活躍度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等學習問題。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當提高教學方式的生動性、有趣性,不應當照本宣讀地向學生強制灌輸文本概念,要力圖構筑一個與時俱進的語文課堂,運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多元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首先,在《祝?!返膶W習過程中,教師應當要求學生接力朗讀本章節(jié)課文,使學生在大聲朗讀的過程中梳理課文脈絡,并使其通過聆聽其他學生的朗讀,彌補自身朗誦技巧的不足之處,從而提高自身的朗誦能力。其次,教師應當要求學生熟讀通篇課文,了解課文中不同人物的鮮明性格。最后,教師策劃統(tǒng)籌短劇表演,要求學生表演該課文的片段,并指定學生飾演祥林嫂、魯四老爺等角色。在表演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一些細節(jié)提出自己的看法,師生不斷交換意見,促使學生對該文有更深層次的見解。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設置課堂小短劇的教學方式,既加深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深度、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幫助學生牢牢地記住了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文中人物的核心思想,以及作者寄托在文字背后的深遠哲思,達到了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質量的目的,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教與學之間的銜接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教師有必要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對教與學進行平衡,以此鞏固學生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同時,確保自身在課堂上發(fā)揮引路人、輔導者的作用,主動擔起銜接教與學的重任,適應時代發(fā)展不斷革新教學手段,并通過傾聽學生的心聲,精準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此外,教師還應當通過積極與學生互動、定位教學難點等教學方式,達到富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計劃的目的,取得逐步提升學生學術水平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鄒金晶.傾心“把脈”精準“開方”:談高中語文教與學的銜接[J].求知導刊,2019(38):18-19.
[2]陳若軍.初、高中語文教與學的銜接探討[J].龍巖學院學報,2012,30(S1):71-75.
[3]周月霞.教與學視域下部編本與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體系對比研究[D].喀什:喀什大學,2020.
作者簡介:何春虹,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