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峰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云南 怒江 673199)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簡稱慢阻肺,是一種以持續(xù)氣流受限為特征的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病,和有害氣體及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聯(lián),因而有比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慢阻肺患者臨床常表現為慢性咳嗽、咳痰、氣短或呼吸困難、喘息、胸悶、疲乏、消瘦、焦慮等癥,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工作及生活均帶來很大影響,若不及時進行治療,還可進一步發(fā)展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威脅患者的預后。呼吸衰竭是慢阻肺患者臨床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常采用機械通氣對患者進行治療。有創(chuàng)正壓機械通氣技術在臨床應用已有近百年歷史,具有管路密閉性能好、人機配合較好、有空氧混合氣、可以準確設置吸入氧濃度、氣道管理容易保證、通氣參數和報警設置完善,能夠保證精確通氣,并及時發(fā)現問題等優(yōu)勢,而無創(chuàng)正壓機械通氣技術因保留患者說話、咳痰、進食等正常生理功能,而且痛苦較小、耐受性強,降低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的并發(fā)癥,更好的減少鎮(zhèn)靜劑的應用,患者所承擔的醫(yī)療費用較低等優(yōu)勢,近些年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兩者各有利弊,又存在著必然聯(lián)系。為此,還需進一步探究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本文圍繞對慢阻肺合并嚴重呼吸衰竭的患者施予有創(chuàng)與無創(chuàng)序貫性機械通氣治療的效果進行探究,現總結如下。
研究時間:2019年6月~2020年6月。研究對象:擇期納入因患有慢阻肺合并嚴重呼吸衰竭與我院進行治療的7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化組法對其分組,將其中的39例患者列為參考組,將余下的患者列為研討組,兩組男女比例分別為22:17、23:16;兩組患者年齡分別為6 6 ~8 4 歲、6 5 ~8 3 歲,分別平均為(72.23±3.15)歲、(71.96±3.09)歲。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差異不明顯,對比結果無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參照《2018 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創(chuàng)議更新解讀》慢阻肺診斷標準,經病理檢查,患者均被明確診斷為慢阻肺合并嚴重呼吸衰竭;②經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后簽署研究協(xié)議書。
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患者;②急性心肌梗死者;③心腦肝腎等器官有嚴重疾病患者;④嚴重神經功能障礙者;⑤藥物過敏者。
參考組單純給予患者有創(chuàng)通氣治療,準備呼吸機,進行氣管插管,實施間歇正壓通氣,依照患者的呼吸能力及病情等實際,調整壓力,設置模式為PSV+SIMV。PSV降低到8 cmH2O時,設置SIMV頻率為9次/分,可拔管處理。
研討組參照有創(chuàng)通氣治療方法,給予患者有創(chuàng)與無創(chuàng)序貫性機械通氣治療:依照患者實際情況以及呼吸功能恢復情況間斷性應用口罩或者面罩進行無創(chuàng)序貫性通氣治療,設置通氣模式為S/T,針對性的調整吸氣壓力、氧氣濃度,通氣時間不少于2小時。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以及血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飽和度(SaO2)變化情況。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討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7.44%(38/39)顯著高于參考組76.92%(30/39),差異顯著(P<0.05)。
比較兩組患者的PaO2、PaCO2、SaO2:治療前,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且研討組高于參考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癥以及肺氣腫等,慢支以及阻塞性肺氣腫尤為典型、常見。慢阻肺的確切病因不清楚,與病毒和細菌感染、吸煙、空氣污染、過敏因素、抗體抵抗力降低、呼吸系統(tǒng)受損以及內分泌失調等因素有關。該癥起病較慢,病程較長,復發(fā)率較高,患者若不予以重視、及時治療,一旦發(fā) 展到終末期,常引發(fā)嚴重呼吸衰竭。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PaO2 、PaCO2 、SaO2 [n=39,( ±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PaO2 、PaCO2 、SaO2 [n=39,( ±s)]
組別 PaO2(mmHg) PaCO2(mmHg) SaO2(mmH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考組 53.2±5.7 65.4±4.3 78.8±4.6 65.4±2.5 78.8±4.6 87.8±6.3研討組 52.9±6.4 89.3±5.5 79.0±4.4 77.8±6.5 79.7±6.5 95.4±6.6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隨著我國醫(yī)療事業(yè)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機械通氣新理論和新技術的臨床應用,有創(chuàng)與無創(chuàng)序貫性機械通氣被廣泛應用于慢阻肺患者的治療當中,且在臨床上取得了較高的成效。有研究表示,有創(chuàng)與無創(chuàng)序貫性機械通氣治療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再插管率和死亡率得到降低,療效良好,成為臨床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嚴重呼吸衰竭的一種可行方法,值得我們在臨床工作中推廣使用。
有創(chuàng)通氣(I M V)和無創(chuàng)通氣(N P P V)相比較而言,無創(chuàng)呼吸機的特點主要是設置相對簡便,患者發(fā)生繼發(fā)肺損傷和肺部感染等癥狀的幾率低,患者更加容易接受。因此,適用于輕中度呼吸衰竭患者,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點,主要體現在人機同步困難、潮氣量不能穩(wěn)定、不利于氣道分泌物引流等;反過來,看有創(chuàng)呼吸機的有點主要表現在:管路密閉性能高、人機配合較高(有空氧混合氣)、設置準確的吸氧濃度、更好的保證氣道管理、通氣參數精準完備、很好的報警裝置等,適用于重度呼吸衰竭患者,但是也有易導致面部損傷、操作復雜不便、無法保留患者正常的生理功能、需給予患者鎮(zhèn)靜或肌松藥物、引發(fā)并發(fā)癥、呼吸機依賴、費用高等缺點。在通氣技術方面,有創(chuàng)與無創(chuàng)序貫性機械通氣作是新的技術,依照患者不同病情階段,可給予不同的動態(tài)決策、適當的機械通氣方式,例如,在對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早期可以應用NPPV治療,病情一旦加重可應用IMV治療,如果病情得到有效緩解方可提前拔管繼續(xù)NPPV治療,從而降低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的并發(fā)癥發(fā)生。
綜上所述,對慢阻肺合并嚴重呼吸衰竭的患者施予有創(chuàng)與無創(chuàng)序貫性機械通氣治療的臨床效果明顯,更加高效的改善血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血氧飽和度,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