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堅
【摘要】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擁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要在農(nóng)村小學順利開展閱讀教學卻是困難重重。學生閱歷淺、見識少、閱讀興趣不高、閱讀量少,等等因素都導致了他們的閱讀教學質(zhì)量不高。要走出這些困境,學校、教師和學生本身要不斷努力去尋求途徑解決這些困難。
【關鍵詞】教學困境;局限性;閱讀量;閱讀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遍喿x是人類認識世界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徑。通過閱讀,人們可以獲取各類信息,認識人生,了解世界。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語文教學中所占的比例最重,閱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所花的時間和精力也往往是最多的。閱讀教學質(zhì)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重視閱讀教學。然而,作為一名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師,深深地體會到了在農(nóng)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的艱難。
一、農(nóng)村小學閱讀教學困境
對于學生來說,閱讀與作文是學習中的重中之重,但也是難中之難。他們在閱讀教學中遇到的困境不是單一的。首先,遇到閱讀教學中的問題時,他們急需幫助?,F(xiàn)今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村學生都是留守兒童,他們在家的學習很少有人管,爺爺奶奶基本上只能照顧到他們的起居飲食,在學習上很少起到監(jiān)督與幫助的作用。那么,只要學生在學習上遇到了難題,除了教師在學校可以幫助之外,其它時間他們就“茫然無措”。相比于識字寫字,閱讀方面的學習是更難的。學生遇到問題沒有及時得到幫助和解決,那么,學生就會對閱讀教學產(chǎn)生害怕心理,只能“望而卻步”。
其次,農(nóng)村的學生生活經(jīng)歷很有局限性,見的世面少得可憐。圖書館、書店、電影院、游樂園等等,這些地方對于他們來說只是書面上的詞語。經(jīng)歷少、見識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學生就很難體會文中作者的經(jīng)歷與感受,做不到“感同身受”。記得筆者在教學《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因為去過桂林,所以在看到作者的文字所描繪的桂林的山和水的語句時,能產(chǎn)生共鳴。然而,在筆者聲情并茂地對學生進行課文講解時,學生都是一種“旁觀者”的姿態(tài)看著筆者。如,在說到桂林的山是“奇、秀、險”時,一個學生說:“老師,我們這里的山都不高,都是泥土,長的是普通的樹,桂林的山我不懂它到底是怎樣的‘奇、秀、險?!蹦菚r,筆者深深體會到,沒有足夠的經(jīng)歷,真的很難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
再者,農(nóng)村學生閱讀量少。平時,他們除了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學校發(fā)下去的書外,課外書他們是很少接觸的。首先,農(nóng)村家長不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有些甚至覺得除了語文數(shù)學英語,其它書都是沒用的。其次,由于條件有限,很多農(nóng)村小學是不具備閱覽室的,所以,學生又少了個接觸課外書的機會。學生課外閱讀量的缺乏,極容易導致學生忽視語文,對語文提不起興趣,使學生成為了“井底之蛙”。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學生缺少生活經(jīng)歷、缺乏課外閱讀量等,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去感知語文、體驗情感,認識世界。為了走出這一困境,下面筆者通過學校、教師、學生三方面闡述相關策略。
二、走出農(nóng)村小學閱讀教學困境的策略
(一)學校、教師方面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它的硬件、軟件等方面的完善程度很大地決定了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因此,學校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閱讀機會,無論是課堂上的文本學習,還是課外的閱讀學習。
課堂上,學生很怕閱讀,要么讀不懂文章內(nèi)容,要么抓不住作者的情感。作為教師,首先,筆者覺得要讓學生喜歡上讀這篇課文,讀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小組讀、分角色讀、指名讀、默讀等,把課文讀通了讀熟了,才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其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走進課文。由于農(nóng)村學生的見識與經(jīng)歷有限,文中講述的很多情節(jié)學生是無法感受的。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把文中的語段給學生進行講解,有點“對牛彈琴”了,因為學生只知道文字,腦海中沒有影像,就不會有情感。如果遇到這種課文,筆者覺得,教師可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借助多媒體。現(xiàn)在很多學校都已經(jīng)有多媒體教室了,即使沒有,可以使用教師的電腦,再沒有,手機也行。這些多媒體,很大程度上能幫助學生去感受文本。比如說,筆者之前教授《黃河大合唱》這一課時,筆者是知道學生都沒有看過黃河的,只有文中的圖片和文字,學生怎么可能輕易感受出光未然筆下的黃河的磅礴氣勢呢?因此,筆者先在課前用自己的筆記本電腦放出有關黃河的影像給學生看,課后又給學生聽《黃河大合唱》的交響曲,去感受冼星海曲下的民族戰(zhàn)斗力。果然,那一課學生是收獲滿滿的。第二,多舉實例。對于學生來說,文中講述的事情總是與自己相隔遙遠,甚至覺得那些事情很假很虛幻。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多舉生活中的實例。在教學《永生的眼睛》這一課文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捐獻器官毫無感受,根本體會不到文中人物對捐獻眼角膜這一壯舉的自豪之情,因為學生都覺得這一事情與實際生活很遙遠。于是,筆者就把最近從新聞上看到的有關捐獻器官的事例一一給學生講解,再讓學生設身處地談說法,很快學生都能懂得其中的無私與偉大。想方設法地讓學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地走進閱讀,對于提高閱讀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課外,學校要多提供機會給學生增加閱讀量。據(jù)筆者了解,現(xiàn)在很多的農(nóng)村小學還不具備有閱覽室,但這并不是不開展閱讀課的借口。沒有閱覽室,有課外圖書;沒有課外圖書,有雜志報紙等,這些都是可以給學生去讀去瀏覽的素材。對于農(nóng)村學生來說,他們的讀,除了語、數(shù)、英這些教科書外,實在是貧乏。因此,每當筆者讓學生去看課外書時,他們都是歡呼雀躍的??赐旰?,筆者會布置寫讀后感的作業(yè),也會檢查他們的讀后感,有時是口頭上的談話交流,有時是讓他們把所見所聞記錄在自己的積累本子上,讓學生讀中有感,讀后有收獲。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可以幫助學生愛上閱讀,幫助他們認識世界、認識人生,幫助他們積累素材,提高閱歷等。
(二)學生自身方面
閱讀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而要讓學生走出閱讀教學困境,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讓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文本感興趣了,才會精神飽滿地去了解文本,體驗情感。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要讓學生嘗到“甜”。比如,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去閱讀,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間,不管是讀得好還是讀得不好。課堂上,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回答問題,不管是答得好還是不好,教師的表揚是學生愛上閱讀和分析文本的動力。第二,學生自身要多多主動選擇書去讀,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品味,增加閱讀量。第三,學生的閱讀要有目的性,不能茫然無措,像無頭蒼蠅似的。閱讀無目的,只是為了讀而讀,那是毫無意義的。我們教學上各種各樣的讀,都是為了能更好地去了解文本,了解作者。比如,在閱讀有關人物的文本時,學生要帶著認識人物形象的目的去閱讀,讀完后,要對文中的人物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閱讀有關寫事的文本時,要理清故事的六要素,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等。
三、結語
農(nóng)村的學生,是一個特殊的學習群體,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等經(jīng)歷,都與城市學生不同,他們的見識有限,條件有限。要在他們身上順利地開展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因材施教,不斷努力去尋求更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筆者相信,在教師的不斷努力下,我們一定能順利走出這一困境,帶領我們的學生走進閱讀大舞臺,去展示屬于他們的精彩。
參考文獻:
[1]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