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鵬程
(西南政法大學 法學院重慶401120)
當前,我國刑事犯罪高發(fā),司法機關辦案壓力大增,在堅守司法公正的前提下,在刑事訴訟中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認罪、自愿接受處罰、積極退贓退賠的應及時簡化或終止訴訟,落實認罪認罰從寬政策。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出發(fā)點,就是為了提高司法效率,緩解辦案壓力,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項重大制度的革新,勢必會影響與其相關制度的變化與發(fā)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自然也在其列。隨著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施行,刑事辯護制度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zhàn)與困境。本文旨在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探索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刑事辯護的困境,并尋求解決辦法,為司法實務打下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刑事訴訟法修改后的一項重要制度,通過該制度對部分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予以量刑上的寬待和適用更為簡易的程序,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起到有效打擊犯罪、保障人權的目的。然而實務中,辦案機關有時難以準確判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是真心自愿認罪認罰的也易引發(fā)冤假錯案。因此,必須尋求該制度與刑事辯護制度的動態(tài)平衡點,以發(fā)揮其最大效用。刑事辯護是指在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依法享有的對公訴機關的指控進行辯護的一項制度。刑事辯護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其理論根基主要是“尊重人的尊嚴”這一思想理念。古羅馬法學家認為,被告人在被定罪以前都是無罪的,為了更好地保障他們的合法權利,此時應當允許其為自己進行辯護,或者委托他人代其進行辯護。而現(xiàn)代刑事訴訟制度中刑事辯護存在的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由現(xiàn)代刑事訴訟制度的基本構造所決定。刑事訴訟是在權益沖突的事實要素和相關法律要素的相互作用下所構造而成的一種國家活動。[1](P16)而現(xiàn)代刑事訴訟制度的基本構造就包括了控訴、辯護及審判環(huán)節(jié)。其二,由現(xiàn)代刑事訴訟中的無罪推定原則所體現(xiàn)。無罪推定原則意指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前,推定被控告者無罪。在這一原則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需要也沒有義務自證其罪,而對犯罪指控的義務就全部落在公訴機關的身上。面對公訴機關的指控、追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進行辯駁的權利,這是他們的一項基本訴權,也是我國憲法所明確規(guī)定的。因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刑事辯護制度二者的聯(lián)系密不可分、相輔相成,該制度的出臺直接影響著刑事辯護的命運。其實不單單是刑事辯護,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刑事訴訟以往的制度設計、程序運行等許多方面都因此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有的甚至可以稱之為顛覆性的影響。[2]
刑事訴訟程序的最高目的就是減少犯罪、改造犯罪人,刑事辯護作為刑事訴訟程序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亦帶有這樣的屬性,然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出現(xiàn)也給刑事辯護帶來了不少的變化。首先,在制度施行初期,辯護律師可能會有疑惑,既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已經認罪認罰了,為何還需要辯護,但事實并非如此。在認罪認罰案件當中很可能會出現(xiàn)雙向錯誤的情形,一向是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懂法,他們有可能會基于錯誤的認識而認罪認罰,例如某被告人所實施的行為明明是正當防衛(wèi)或者緊急避險,卻出于錯誤的認識而投案自首。另一向錯誤可能會來自公訴機關,例如公訴機關將此罪認定為彼罪,無罪認定為有罪等。此時,辯護律師存在之價值就體現(xiàn)為確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認罪認罰過程中的自愿性、明智性、真實性、合法性。其次,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重要立法目的之一在于緩和社會矛盾。律師在此過程中,不應僅是一個消極的辯護者,而應當調整定位充分發(fā)揮其積極的調和作用,促成被告人與被害人雙方達成和解或調解協(xié)議,發(fā)揮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應有效益。再次,律師應努力促成辯訴交易,在審查起訴前,可以爭取不起訴;在審判階段,可以爭取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1.“認罪認罰”概念不確定?!靶行谭尚枰邆涑浞值目深A測性、明確性和可操作性?!盵3](P112)因而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施行中,有必要厘清“認罪認罰”的概念,使其在司法實務中更加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遺憾的是,當前理論界對“認罪認罰”概念的厘清尚不理想,一些細節(jié)仍待商榷,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是指承認指控事實還是承認構成犯罪,抑或是承認指控罪名。對于這一問題,諸多學者與法律實務人士參與了討論,并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有法官提出認罪其實就是承認犯罪的事實;[4]有學者提出認罪不僅僅要求認事實,還得要求認性質;[5]有學者則認為認罪的要求必須達到認事實、認性質、認罪名的程度。[6]其二,認罪與相近情節(jié)概念的交叉混同。筆者認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提出有其必然性,其存在之獨立性毋庸置疑,不應當將其與相近的量刑情節(jié)混淆。誠如學者所言:“誠然,作為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最新樣態(tài),認罪與自首、坦白、如實供述有著歷史傳承般的聯(lián)系。不過,認罪又明顯不同于后幾種量刑情節(jié),否則,改革者完全沒有必要重復提出一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方案?!盵7]如此種種都表明了當前制度中的“認罪認罰”概念并非明確具體,亟需對其進行厘清與闡明,否則制度推行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也將會損害法律適用的公平與統(tǒng)一。
2.“從寬”概念模糊。據(jù)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在司法實務中,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從寬”概念的界定并非清晰明確,如對于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應當從寬還是可以從寬、從寬的幅度范圍及量刑建議是應當精確還是模糊處理等都需要進行準確的厘定。筆者認為,“從寬”必須要有一個精確的標準,如何從寬、從寬幅度都應當標準化、精確化。因為“從寬”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來說是其最關心的問題,通俗地說就是“判多少年”“怎么執(zhí)行”的問題,如果說這些最基本的量刑都不能夠精確化,那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又談何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信任。因此在司法實務中,精確的量刑建議是一項既有必要又有現(xiàn)實可能性的任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為一個有完全行為能力的人來說,在認罪認罰案件中,他們必然會下意識地去權衡認罪認罰對最終的刑期具有多大的影響。公訴機關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的量刑建議越精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越能快速地作出判斷,這樣就越能保障其認罪認罰的穩(wěn)定性。另外,公訴機關在作出量刑建議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利害關系。即雖然公訴機關給出了精確的量刑建議,但是最終的定罪量刑權仍然掌握在法院手中,并不是只要控辯雙方達成合意之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能得到公訴機關所建議的量刑結果,因而公訴機關必須將這一事實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使其對制度產生實質性的誤解。
1.值班律師數(shù)量少且權利有限。依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法律援助機構也沒有指派辯護人的情況下,可由值班律師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相關的法律咨詢。值班律師的職責主要是為被追訴人解答相關法律問題,提供法律咨詢,對案件的定罪量刑給出專業(yè)的法律意見,同時根據(jù)被追訴人的具體表現(xiàn)可申請變更強制措施。然而,值班律師制度在司法實務中卻面臨著兩大難。一是,值班律師在數(shù)量上無法滿足司法實踐的需求。在實踐過程中,部分試點地區(qū)的被追訴人獲得值班律師法律幫助的比率偏低,且絕大多數(shù)的律師幫助存在“走過場”的現(xiàn)象。[8]二是,值班律師權利有限。在實踐中,值班律師的功能呈現(xiàn)出一種異化的趨勢,即從應然的法律幫助人蛻變?yōu)樵V訟權利行為合法性的“背書者”。[9]其實,值班律師作為法律幫助人,應當起到權力制約者的作用,然而遺憾的是,這種作用在實踐中往往名存實亡,值班律師不需要對案件進行實質性參與,只需要在一些比較重大的場合證明辦案機關辦案程序的合法性。[10]值班律師的權利受限首先表現(xiàn)為在實踐中幾乎沒有閱卷權。值班律師在實踐中一般只是根據(j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主觀陳述來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很可能會對自己實施的行為作出避重就輕,甚至是無中生有的陳述,此時值班律師在沒有經過閱卷的情形下所給出的法律意見就會有失偏頗。其次表現(xiàn)為會見困難。相比閱卷權,會見在實踐中基本可以實現(xiàn),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一些地區(qū)往往會將值班律師的會見手續(xù)按照法律援助律師的手續(xù)來處理,這明顯是一種于法無據(jù)的行為。一些地區(qū)值班律師雖然可以進入看守所見到犯罪嫌疑人,但是沒有單獨會見的時間,且一般是在辦案人員在場的情況下,由值班律師詢問犯罪嫌疑人是否自愿認罪認罰,是否需要向律師咨詢。這樣一來,值班律師仿佛只是起到程序見證人的作用,與其本身存在價值之所在相去甚遠。此外,由于值班律師薪酬待遇較差,少有律師愿意擔任。律師本身就是通過代理案件而獲取報酬的群體,而其工作的積極性與質量與其所獲得的報酬往往呈正相關。目前,在我國各地對于值班律師的補貼制度無一例外都是以日為單位來計算,并且補貼的標準普遍較低。據(jù)北京市海淀區(qū)法律援助中心介紹,北京的值班律師薪酬標準是每個工作日500元。據(jù)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法官透露,廣州市一個值班律師一天的薪酬為600元。這種情況在全國各地基本大同小異。而與這種較低薪酬標準相對應,案件量較大地區(qū)的值班律師有時一天要處理四五十個案件,面對如此繁雜的工作,在這種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的情形下是難以要求值班律師提供高效又高質的法律服務的。
2.控辯雙方平等協(xié)商失衡。我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制度化體現(xiàn),其具有協(xié)商性司法的基本形式,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認罪并放棄其接受正式審判的權利,據(jù)此獲得定罪或量刑的利益。[11]在整體對抗性(緊張性)的事實真相的查明模式中,嵌入?yún)f(xié)商(合作)性司法理念或模式,既能提高訴訟效率,也能增強被追訴人的主體地位,從而能夠抑制權力并保持權力與權利的動態(tài)平衡。然而,制度的設想與現(xiàn)實仍然存在一定的距離。有學者指出控辯協(xié)商呈現(xiàn)出“閉門造車”式協(xié)商形態(tài)的趨向,控訴方基本掌握協(xié)商話語權,被告方則明顯處于被動和劣勢地位,[12]而實踐中控訴方在協(xié)商過程中往往占據(jù)主導地位。例如,在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以后,檢察官以《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試行)》和《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為依據(jù),結合相關案情單方面地擬定量刑建議和程序適用建議,以此與被追訴人進行“協(xié)商”。最終,被追訴人同意量刑建議和所適用的程序,并直接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在整個協(xié)商過程中,公訴方占有絕對優(yōu)勢,協(xié)商機制所體現(xiàn)出來的大多為“權力意志”而少有控辯雙方溝通協(xié)商的痕跡,這顯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被追訴人的協(xié)商參與性。筆者認為,控辯平等協(xié)商失衡的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國刑事司法的職權主義色彩并沒有被徹底清除。在程序運作中,權力主體總是控制著程序開展和事實發(fā)現(xiàn)的過程,被告人則難以避免成為權力主體開展調查行動的對象。[13]二是,我國正當程序建設不足。如學者指出:“在正當程序建設不足的情況下實施這項制度,可以說是一個‘早產兒’,勢必存在某些‘先天不足’,導致控辯失衡問題更加突出,如果制度程序設計未能有針對性地予以彌補,實施中的負面效應將難以避免。”[14]
1.“認罪認罰”概念的厘清?!罢J罪認罰”的過程其實可以說是表達道歉的過程,究其本質更像是刑事領域的道歉行為,屬于一種特殊的道歉。[15]對“認罪認罰”概念的理解可以劃分為“認罪”與“認罰”兩個部分。其中,“認罪”在“認罪認罰”當中又處于前置地位,是該項制度得以適用的前提基礎,因此首先應當厘清“認罪”的概念。所謂“認罪”,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予以承認。但是具體到司法實踐中,對“認罪”內涵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認為“認罪”是指對犯罪事實的一種客觀承認,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只要在客觀上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便是“認罪”行為。第二種認為“認罪”是承認構成犯罪,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承認自己客觀所作所為的同時還應當意識到自己已構成刑法意義上的犯罪,否則不能構成“認罪”。第三種認為“認罪”是承認指控的罪名,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但要承認自己客觀的所作所為,認為自己的行為已構成刑法意義上的犯罪,同時還應當承認公訴機關對自己所指控的具體罪名,即認事實、認犯罪、認罪名。這三種觀點對構成“認罪”的難易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其中最容易也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有利的應當是第一種觀點,即認事實,最難的則是第三種觀點認罪名,而認犯罪則處于中間位置。
筆者支持第一種觀點,理由如下:其一,從節(jié)約司法資源的角度來說,如果給“認罪”加上不必要的條條框框,客觀上只會加重司法人員的工作量,這與節(jié)約司法資源的初衷背道而馳。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旨在通過實體法上的從優(yōu)來支撐程序上的改革,通過給予被告人實體上的優(yōu)待來提高刑事司法效率。[16]其二,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保障。正所謂“法不強人所難”,我們不能苛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意識到其行為構成刑法意義上的犯罪,更不能強迫其在面對公訴機關的指控時“俯首稱臣”而沒有辯駁的余地,換言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為究竟是否構成犯罪以及構成何罪都是司法機關的職責,而將此強加在被告人的身上是有損司法正義的。對此,最高法院人民法院的法官也表示贊同:“認罪”實質上就是“認事”,即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這里的犯罪事實應指主要犯罪事實。因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指控的個別細節(jié)有異議或者對行為性質的辯解并不影響“認罪”的認定。[17](P78)另外,《關于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第6條規(guī)定:“承認指控的主要犯罪事實,僅對個別事實情節(jié)提出異議,或者雖然對行為性質提出辯解但表示接受司法機關認定意見的,不影響‘認罪’的認定?!边@也就意味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只要達到認事實的程度就是“認罪”。
“認罰”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公訴機關所提出的有關刑罰種類、刑罰執(zhí)行方式以及量刑幅度等建議均沒有異議的行為。然而在實踐中有關認罰的刑法定義卻存在諸多分歧,關于“認罰”概念的厘清,筆者認為應當明確以下幾個關鍵點。首先,“認罰”應當以認罪為前提。在實踐中有的辦案機關對于不認罪但是認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仍以認罪認罰從寬來處理,這樣的做法有待商榷。所謂認罪認罰,從邏輯上來講認罪就應當是認罰的起點,如果被告人認為自己無罪,又何來處罰。其次,國家對認罪認罰的被告人在量刑上予以激勵性的從寬,最根本的是要考慮被告人的人身危險性以及提高預防刑的必要性的降低,如果被告人并沒有認罪,就說明其仍具有一定的人身危險性,提高預防刑的必要性仍舊存在。總之,不認罪卻認罰是一種虛假認罰的表現(xiàn),認罰必須以認罪為前提。再次,對認罰涵蓋的內容應當作限縮性解釋和適用,即不能將不認可量刑建議但表示愿意接受刑罰處罰的理解為“認罰”。最后,不能將不認可量刑建議,但愿意接受行政處罰、民事賠償?shù)睦斫鉃椤罢J罰”。
2.“從寬”概念的厘清。首先,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當中的從寬,是可以從寬而并非應當從寬。筆者認為,是否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從寬處罰,應當結合他們認罪認罰的態(tài)度、所犯罪行的嚴重程度、對查明案件事實是否具有切實價值等各個方面來綜合考慮。例如,同樣是認罪認罰,但是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態(tài)度非常消極或半推半就,而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卻積極主動,那么對后者從寬的可能性就要高很多。而在司法實務中就存在對于罪與非罪界限較為模糊的案件,因行為人認罪認罰便可予以出罪的情形。這里的“出罪”不是因為案件的性質,而是因為“情節(jié)”。[18]其次,認定從寬幅度應當綜合考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程度、認罪認罰的階段、認罪認罰對于訴訟資源節(jié)約和司法效率提升的作用等來進行評判,具體可以參照坦白、自首制度法律后果來合理認定。另外,基于訴訟經濟原則,對于假意認罪認罰以求騙取輕緩量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考慮對其認罪認罰的上訴權進行一定限制,并給予一定程序性的制裁措施;或者考慮法官提出的建議:“在認罪認罰具結書之外簽署認罪認罰保障書,將相關的規(guī)定詳述、認罪認罰效力以及反悔可能產生的相關程序和實體后果予以明示,提高認罪認罰的真實性和實效性?!盵19]最后,就量刑建議方面,筆者認為,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犯之罪的量刑為三年以下的,檢察院可以給出確定的量刑建議。如果量刑在三年以上,特別是十年以上,甚至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緩的案件,最好不要給出明確的量刑建議,因為這種案件往往情節(jié)嚴重、性質惡劣,如果給出明確的量刑建議,會對法官最后的裁決提前設限,使其無法應對審判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可變性。
在司法實踐中,筆者認為,首先,應當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對接刑法中具體出罪、緩刑、免予刑罰處罰、減輕處罰、從輕處罰等現(xiàn)有的從寬定罪量刑制度。具體而言,可以參照有學者提出的認罪認罰階梯式從寬量刑的理念。[20]其次,應當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坦白、自首、當庭自愿認罪等量刑情節(jié)予以區(qū)分。它們之間雖然有重合之處,但實際上是有顯著區(qū)別的:第一,可適用階段不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可以適用于刑事訴訟的全過程,而當庭自愿認罪僅僅局限于庭審階段,坦白也僅僅適用于被采取強制措施之后,一審判決之前。第二,是否需要接受處罰不同。認罪認罰除了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認所指控的犯罪事實以外,還要求自愿接受處罰,而自首、坦白、當庭自愿認罪沒有這個要求。第三,給司法機關留下的裁量余地不同。認罪認罰中的“從寬”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刑事法概念,因為它包括從輕、減輕、免除處罰等多種情形,而自首、坦白、當庭認罪認罰等較為局限,相對而言司法機關沒有過多的裁量余地。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尋求一種適當?shù)姆绞絹砑m正長期以來形成的“嚴打”思維慣性。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推出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對“嚴打”思維慣性的改變。因此,在司法實踐當中,要讓“從寬”中的“寬”寬到實處,真正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感受到國家對其承諾的兌現(xiàn),提高司法的威信。
1.優(yōu)化值班律師制度。針對司法實務中的值班律師少且供不應求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首先可以考慮與律所協(xié)商,由律所定期安排律師輪流來司法機關值班,同時司法機關應對值班律師給予一定經濟上的支持。其次,對于確實缺乏律師的地區(qū),可以考慮返聘退休法官、檢察官回到司法機關頂替值班律師的位置。再者,面對值班律師權利有限、待遇較差、少有律師愿意擔任值班律師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切入點:一是,應明確規(guī)定值班律師的閱卷權。刑法史上的“客觀歸罪”或“主觀歸罪”都是為我國刑法所絕對禁止的?!爸饔^歸罪”是指在認定罪與非罪的過程中,僅片面考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觀方面的因素,而不考慮犯罪客觀方面因素的一種定罪模式。如僅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面之詞就作出法律意見,既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不負責任,也在無形中加大了值班律師的職業(yè)風險。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言,其對法律知識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供述其犯罪事實的時候,很可能會遺漏一些對其有利的情節(jié)或者證據(jù),或者是將一些明顯不是犯罪的行為供述成犯罪。在這種情況下,僅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值班律師就草率地作出法律意見,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來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而對值班律師而言,如果僅僅依據(j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來作出法律意見,并且最終還要為該法律意見負責,這也無疑加大了律師的職業(yè)風險。二是,沒有必要安排律師蹲點式的值班,其實也可以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值班律師通過電話或語音通話的方式來咨詢相關法律問題,當然前提是應當保證電話不被錄音。三是,提高值班律師的福利待遇。應將以按日為單位且數(shù)額固定的模式改為以量計酬的模式,具體而言,可以按照值班律師參與案件或者環(huán)節(jié)的數(shù)量來計算報酬。在多勞多得的模式帶動下,將會大大提升值班律師的工作的積極性及其辦案質量和效率。
2.平衡控辯雙方關系。就控辯雙方而言,控方往往會占據(jù)信息優(yōu)勢,而辯方往往相對被動,對此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知情權。該知情權是一項基礎性權利,具有憲法性權利的屬性,應當以犯罪嫌疑人可以知曉的程序事項的方式加以具體體現(xiàn)。其次,應當明確從寬權利供給。在實踐當中,辦案機關應當從實體和程序從簡兩個方面來具體落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從寬利益,讓從寬真正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得到體現(xiàn)。在實體上,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明確的量刑預期,提升認罪認罰的積極性。在程序上,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認罪認罰的情況下能夠盡快脫離訴訟程序。最后,保障控辯雙方對話規(guī)則的公平,因公平的訴訟過程必須以控辯雙方對話規(guī)則的平等作為基本前提。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若雖有規(guī)矩,但規(guī)矩本身就是一種謬誤,那么依據(jù)其所形成的方圓也將是“畸形”的。
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制度的適用,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保障人權與司法效率的有機結合。然而,法律從來不是公式,現(xiàn)實情況也不應被機械化地處理。[21](P66)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面對制度實施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理論與實務問題,必須要不遺余力地解答與闡明,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以此更好地推動司法實踐。從理論上,我們必須準確地界分認罪認罰從寬的概念與標準,準確界定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關系。實踐中,應當保障法治原則與司法效率的平衡,推動值班律師制度的發(fā)展,保障控辯雙方協(xié)商平衡,唯有如此才能讓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發(fā)揮其應有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