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偶云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北學校初中部 226300)
當前,深度教學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方向,成為課堂教學的基本定位和走勢.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教師深度地“教”,才能促進學生深度地“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立場出發(fā),引導學生深度探究,促進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的整合.深度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教學理念,更是一種教學策略、教學方式.通過深度教學,能讓初中生的數學學習真正發(fā)生,能讓初中生的數學學習深度發(fā)生.
如何真正地展開深度教學?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站到學生立場上去.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只有秉持學生視角,才能把握學生的具體學情,才能讓教學設計切入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驅動、引領學生的發(fā)展.學生視角,是教師深度教學的基點.只有立足于學生的“學”, 才能更為清晰地“教”.同樣,只有秉持學生視角,站到學生立場上去,才能充分地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數學教學有的放矢,讓教學富有針對性、實效性.
以初中數學《同底數冪乘法》的教學為例,“同底數冪乘法”這一部分內容,要求學生理解“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經歷“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的推導過程,掌握“同底數冪的乘法性質”,從而能夠熟練運用法則進行化簡、計算.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將自己設想為學生,對教學內容、方式作出考量:哪些數學知識、技能我已經掌握?學習這部分內容我會遇到哪些困難?我希望得到怎樣的幫助?等等.顯然,學生已經學習過乘方,因此,筆者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將新知轉化為已有知識解答.首先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一種電子計算機每秒可進行1014次運算,,那么它工作1013秒一共可以運行多少次?為此,學生根據乘方的意義進行運算探討.在具體的運算基礎上,學生對“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展開一般性猜想:am·an,并據此運用乘方的意義進行推導.從而,學生不僅從“同底數冪乘法”的運算方法上進行探索,更注意運算形式,并將兩個同底數冪乘法推廣到三個以上同底數冪乘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從特殊到一般,建構了同底數冪相乘的法則.
對于“同底數冪相乘”的法則,學生常常存在著以下的認識誤區(qū),其一是認為“同底數冪相乘,底數不變,指數相乘”;其二是認為“同底數冪相乘,底數相乘,指數相乘”.而接通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讓學生基于已有知識經驗展開探究.只有站到學生立場上,秉持學生視角,才能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變學生的無序、無理思維為有序、有理思維.
深度學習,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作為教師,要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深度思維,從而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意義理解、靈活應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任務驅動、問題導學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學、合作研學、適度反思,從而助推學生的數學學習走向深入、走向深度.
比如教授《完全平方公式》(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這部分內容,教師要以學定教、因學施教、順學而導.“完全平方公式”是初中數學中的重要公式,有著廣泛地應用.比如“配方法”的依據就是完全平方公式.此外,在因式分解、分式運算、整式乘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制定教學目標,設計、研發(fā)教案、學案.對于“完全平方公式”的結構特征、幾何解釋和應用都是其重點.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過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多項式乘法法則”“平方差公式”的探索過程,具有一定的探究基礎和探究能力,但學生深刻理解完全平方公式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障礙.基于此,筆者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探究.有學生畫出正方形圖進行推導;有學生兩次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推導,等等.在深度研討、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建構出“完全平方公式”.并且通過“口訣”,概括、提煉出這樣的計算法則,即“首平方,尾平方,首尾相乘的兩倍在中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先借助圖形面積,形成了對“完全平方公式”的本質直觀認識,同時又從代數視角運用“多項式乘法法則”推導公式.在數形結合以及轉化的過程中,學生將數學新知納入到已有認知結構之中.
思考探究是學生數學學習真實發(fā)生的核心.沒有獨立、深刻的思考,沒有獨立、深度的探究,就沒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全面、清晰、合理、深入的認知.教學中,只有將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才能幫助學生從被動學習、膚淺學習、碎片化學習中解放出來,從而讓數學學習深度發(fā)生.隨著初中數學教學研發(fā)、設計不斷實踐與發(fā)展,一定能提升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助推初中數學教學向專業(yè)化、深層次發(fā)展.
深度教學,從根本上說就是為了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整合、融通,從而讓學生能夠進行數學知識的靈活、靈動、靈巧地應用.初中數學教學應該化抽象為形象、化復雜為簡單、化膚淺為深刻.只有當數學知識被廣泛應用時,才能彰顯數學知識的生命活力,才能將知識作為開啟學生心智的力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勾連,引導學生思考數學知識的本質.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只有當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生動、鮮活時,才能奏出數學教學變革的最強音.
南京大學的鄭毓信教授指出,“學生數學學習淺表化、碎片化、機械化,已經成為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精準把握數學知識、方法之間的關聯,并用聯系的觀點指導自己的教學,進而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深度發(fā)生.以《數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教學為例,基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筆者在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小學階段已經學習的“分數”“負數”等概念,讓學生認識到,在表示物體個數時,產生了“自然數”;在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時產生了“負數”;在對自然數進行平均分時產生了“分數”,等等.由此,學生深刻認識到,數學知識是自足的,為了彌補數學知識的系統(tǒng)性缺陷,產生了許多數學知識.數軸是如何產生的呢?這樣的基于原型啟發(fā)的問題,引發(fā)了學生的深度思考.有學生認為,數軸應當是數與形的結合體.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筆者充分運用“溫度計”這一生活原型,引導學生建構數軸.同時,讓學生比較數軸與溫度計所代表的直線的不同點.學生在建構數軸的過程中,從整體上感知到“數字和點的位置”的對應關系,展開了“數字、點關系的探究”.不同的學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視角,比如“某些數字只有符號不同”,比如“某些數字在數軸上的位置關系”,比如“數字大小比較”,等等.
數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強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各部分之間的關聯.整合融通,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部分與部分的關系的視角設計問題,從而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意義的理解.作為教師,要挖情景、催矛盾、揭本質、助引申、引回顧、促總結等.教學中,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整合融通,才能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數學知識之間的融通,形成更高層次的概括.
“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深度發(fā)生”不僅是一個時代命題,更是初中數學教學實踐的價值取向.深度的“教”促進學生深度的“學”.作為教師,要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供有效支持,引導學生拾級而上,從而不斷提升學生數學思維水平、探究水平.只有教師深刻把握數學知識本質、深度剖析數學知識形成過程、深入挖掘數學知識蘊含的思想、深層揭示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 才能讓數學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中“落地生根”,“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