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水英,曾志靈
(1.廣東培正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廣州510830;2.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廣州510665)
庚子事變后,清政府搖搖欲墜,為了挽救土崩瓦解的封建王朝,當政者積極推行新政。于是, “ (1901年)八月初五上諭各省派遣學生,加以獎勵與限制的督促,自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五六年間,留日學生達萬余[1]” 。文中 “ 獎勵 ” 是指 “ 學成領有憑照回華,即由該督撫、學政按其所學,分門考驗?!绻麑W成得有優(yōu)等憑照回華,準照派出洋學生一體考驗獎勵,均候旨分別賞給進士、舉人各項出身,以備任用,而資鼓舞 ”[2]。清政府在兩年時間里修訂了考驗章程,并于1905年7月進行了第一場留學畢業(yè)生考試。金邦平等14人被授予進士、舉人出身,同時被賜予官職[3]772。同年9月,科舉制被廢除,學部設成。自1906年起,留學畢業(yè)生考試分為每年10月進行的學成考試(授予進士、舉人等出身)及翌年5月進行的入官考試(授予官職)。據(jù)統(tǒng)計,學成考試專業(yè)分為政法、醫(yī)科、理科、工科、農科、商科、文科等7科,順利通過考試者共1252人,其中法政科有813人,約占總人數(shù)的65%,為首位[4]??梢?,留日學生中法政科為熱門學科。
當時在開設法政科的學校中,日本法政大學極富盛名。 “ (1904年)四月,(法政大學)為清國留學生特設法政速成科,乃應清國人之請,并與駐日清國公使協(xié)議之結果。該科為清國留學生提供華語通譯,教授法律、政治和經濟等科,修學期限為一年,已于五月七日舉行開講式,且停廢暑期假期[5]6” 。
法政速成科于1904年5月7日開班。到1905年12月底,法政速成科獲批分設法律部和政治部。1906年3月,清廷開始限制速成科,要求 “ 習速成科者或政法或師范,必須中學與中文俱優(yōu),年在二十五歲以上,于學界、政界實有經驗者方為合格,否則不送 ”[6]3。受之影響,法政速成科5月班未開班。另 “ 特為卒業(yè)生設補修一科,以一年修了 ”[5]18。補修(亦記作 “ 習 ” )科修業(yè)各學期自十月到第二年四月,自四月到九月。是年8月,清廷認為習速成科者已足以解決急需問題,于是下令停派速成師范、法政生[6]105。1908年法政速成科停止辦學。
為系統(tǒng)研究法政速成科的粵籍留日學生,本文以該群體為切入點,通過深入挖掘相關史料,考證法政速成科粵籍留日生的名單信息及活躍情況,并以此為依據(jù),考察他們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和影響。
法政速成科存續(xù)的時間雖不足四年(1904.5.7-1908.4.26),但入學人數(shù)超過1868人,且順利畢業(yè)者有1215人??甲C當中粵籍留日學生的人數(shù),將有助于掌握粵籍留日學生的基本情況及生源特征。
《法政大學史資料集第11集》[5]137-167上記錄的名單如下:
“ 第一班(1904.5-1905.6)畢業(yè)生1名 ” ,為 “ 嘉應人鐘銑,官費生 ” ;此外,同班還有從化人自費生謝汝霖[7]3。
“ 第二班(1904.10-1906.6)第一學期修業(yè)生41人,分別為南海人孔昭焱、張澍棠、曹受坤、陳慶貢、章若衡、陳融、鄒永譽、杜之杖、劉學毅、陳天球、陳文、潘元敉、黃軒佐、陶汝霖、李文范;番禺人汪兆銘、金章、朱大符、胡衍鴻、古應芬、張樹坍、姚禮修、何湛霖、呂達英;東莞人祁耀川、崔斯哲、莫鴻秋、張福照、張伯楨;??等藚翘鞂?;順德人蘇啟元、黎慶恩;花縣人駱鴻翔、駱鴻年;歸善人陳熾昌,以及州府不明者章仲希、陳百東、柴起標、倪敏敷、李鳳威、張萬梓。 ”
“ 畢業(yè)生36人:孔昭焱、汪兆銘、金章、朱大符、張澍棠、曹受坤、李文范、胡衍鴻、祁耀川、張樹坍、吳天寵、姚福修、陳慶貢、黎慶恩、崔斯哲、章若衡、陳融、鄒永譽、蘇啟元、杜之杖、駱鴻翔、章仲希、劉學毅、駱鴻年、陳天球、張伯楨、陳百東、陳文、潘元敉、黃軒佐、柴起標、莫鴻秋、倪敏敷、陳熾昌、梁秉鈞、李鳳威 ” 。
比較修業(yè)生和畢業(yè)生的名單可發(fā)現(xiàn),順德人梁秉鈞不在第一學期修業(yè)生名單上,卻出現(xiàn)在畢業(yè)生名單中,不排除有以下兩種可能:一是中途入學,一是他沒有參加第一學期的考試,因暫無史料可證,留作日后進一步研究。古應芬的籍貫標注了兩種,分別是廣東和福建,姚禮修標注為 “ 姚禮修 ” 和 “ 姚福修 ” 兩種[5]139,148, “ 福建 ” 為誤標, “ 姚福修 ” 為誤寫,因此第二班畢業(yè)生多一人。另日方名冊記錄的 “ 杜之杖 ” 和《東方雜志》[8]以及章宗祥[7]4記錄的 “ 杜之杕 ” 是同一人,因此本文遵循中方的史料,標記為 “ 杕 ” 。
此外該班還有3人:一是高明人崔通約[7]7,一是金福保[8];一是番禺人呂存誠[9]。因此,第二班粵籍畢業(yè)生的實際總人數(shù)是38人,同一班的金福保、張福照、陶汝霖、呂達英、張萬梓、何湛霖、崔通約并未畢業(yè)。
“ 第三班(1905.5-1906.11)畢業(yè)生4名 ” ,分別為潮州人鄭浩,嘉應人何天翰,以及州府不明者李玉林、黃祖詒。此外,同班學生還有瓊州府人林文英[10]53。
“ 第四班(1905.10-1907.5)畢業(yè)生13名 ” ,分別為東莞人陳官桃、葉衍華;番禺人黎祖健;嘉應人邱心榮;恩平人陳天輔,以及州府不明者蘇敬、區(qū)樞、陳瑞麟、呂存晟、蘇緯綸、廖云藻、鄭典、邱樹人。
“ 第五班(1906.10-1908.4)法律部畢業(yè)生10名 ” ,分別為南海人黎湛枝;順德人岑光樾、陳國鏞;東莞人張景宗、葉毓侖(亦記作 “ 崙 ” );番禺人陳道華,以及州府不明者石述彭、張烜、嚴光第、袁體經 ” 。
“ 第五班(1906.11-1908.4)政治部畢業(yè)生4名 ” ,為州府不明者衛(wèi)作忠、區(qū)桐、謝兆榮、周鏘銘 ” 。
“ 補修(習)科(1906.11-1907.11)畢業(yè)生13人 ” ,分別為清遠人朱汝珍;番禺人商衍鎏;東莞人陳高第、陳官桃、葉衍華;新會人陳啟輝、李翹燊;南海人李慶萊、區(qū)大原;恩平人陳天輔,以及州府不明者蘇敬、呂存晟、區(qū)樞。
雖然清廷于1906年8月明確下令停派法政速成科留學生,但為了維持科舉廢止后進士館的運營, “ 學部奏定變通進士館辦法,甲辰科內班三十余員送入日本法政大學補修科,其外班、及未經到館之學員送入日本法政大學第五班速成科 ” ,其中,送入法政大學補修科的粵籍學員有 “ 區(qū)大原、李翹燊、陳啟輝、商衍鎏、朱汝珍、李慶萊 ” 等6人,選入法政大學速成科的有 “ 黎湛枝、江孔殷(南海人)、岑光樾 ”[11]等3人。這9人,除了商衍鎏、朱汝珍是編修外,其余7人均是庶吉士的身份。補修(習)科13人中陳官桃、蘇敬、呂存晟、陳天輔、葉衍華、區(qū)樞均是第四班畢業(yè)生。另外,由于補修(習)科只招速成科畢業(yè)生入學,因此班內學生陳高第應是該校畢業(yè)生,畢業(yè)生名單沒有登記在案,是否漏登,有待進一步考證。
綜上所述,目前名字可考的粵籍畢業(yè)生人數(shù)為77人,入學者87人。由于當時去日本留學無需辦理護照,不少自費生繞過學部備案直接入學,所以實際人數(shù)多于此數(shù)字。
粵籍留日生的生源地具體分布如下:廣州府53人,其中南海19人、番禺13人、東莞10人、順德5人、花縣2人、清遠1人、新會2人、從化1人;嘉應州3人;惠州府1人;潮州府1人;肇慶府2人;雷州府1人;瓊州府1人。另有25人暫無據(jù)可查。
如前所述,法政速成科于5月開班,楊樞呼吁各省派學生入學,廣東8月便考選學生,在這短短三個月內,除了身處省城廣州府的人能夠及時了解粵督發(fā)出的通知并備考,其他州府的人獲知信息相對滯后,因此第二班入學的粵籍學生便有35人(或以上)來自廣州府。加之廣州府是廣東省的經濟中心,教育條件較為發(fā)達,生活相對富庶,具備自費的經濟條件,且易得風氣之先,廣州府自費生亦相對較多。另外,張伯楨、陳官桃、黎祖健、葉衍華、陳國鏞、孔昭焱曾在萬木草堂師從康有為,而這些人亦都是廣州府出身。清廷銳意憲政改革,作為當時維新變法的召集人康有為也抓住此機遇,呼吁弟子前往日本學習法政,而法政速成科的成立正好為其提供了學習的機會。
清末粵籍留日學生在法政速成科畢業(yè)后,有人繼續(xù)升學亦有人選擇回國。回國者從事教育,培育新式人才。此外,也有人通過學成考試、入官考試,踏入仕途。
陳官桃、陳高第、吳天寵、崔斯哲、葉衍華、陳國鏞、葉毓侖(崙)、張景宗畢業(yè)后,考入法政大學專門部法律科,鐘銑考入法政大學專門部法律科又研究科,祈耀川考入中央大學,鄭浩、陳天輔、張伯楨考入法政大學法律科,區(qū)樞考入法政大學,邱心榮考入早稻田大學專門部政經科,周鏘銘則考入明治大學專門部法律科。他們之所以選擇升學深造,與速成教育效果多少有些關系。由于法政速成科重在速成,所以短期內無法掌握到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加之清廷鼓吹立憲,僅習法政速成科,難以為厘革立法行政效力。他們審時度勢,認識到自身法律知識的局限及不足,遂做出如此選擇。
1906年5月廣東法政學堂開學,初期教學對象為本省官吏士紳,以培養(yǎng)推行新政人才為教育宗旨。成立伊始,需材恐殷。適逢法政速成科第二班畢業(yè)生學成回國,因此張樹坍、莫鴻秋、金章、姚禮修、張澍棠、曹受坤、朱執(zhí)信、駱鴻翔、陳融、鄒永譽、陳慶貢、杜之杕、李文范、黎慶恩等人皆執(zhí)教于此。另劉學毅任總監(jiān)學官、章若衡任監(jiān)學官、姚禮修任總務長、古應芬等人任文案官。區(qū)大原畢業(yè)后,亦加入教習隊列。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該學堂為粵省培養(yǎng)了225名法政人才[12],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法政人才短缺的局面。此外,黎慶恩編述的《地方自治制要論》對地方自治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另該學堂為普及法政教育,還刊行了《法政叢志》。該雜志刊錄的金章撰文《占有為一種意思表示否耶》、張澍棠譯文《英律原理》、張樹坍譯文《代理權之發(fā)生》、黎慶恩譯文《論行政裁判》等,起到了普及外國法律知識的作用[13]。
在1906-1911年(1906、1907沒有法政速成科畢業(yè)生獲舉人出身)的學成考試中,獲得法政科舉人出身的粵籍法政速成科畢業(yè)生有16人:鄭浩、區(qū)樞、陳官桃、陳高第、祈耀川、陳天輔、邱心榮、吳天寵、崔斯哲、張伯楨、葉衍華[3]813,832,838,841-843,陳國鏞、鐘銑[14],葉毓侖(崙)、周鏘銘、張景宗[15]。且在1909-1911年的入官考試中鄭浩、陳官桃、崔斯哲獲內閣中書補用,陳高第、區(qū)樞以七品小京官按照所學科目分部補用[3]884-885,914。祁耀川任法部主事,吳天寵任外務部小京官,葉衍華、張伯楨、陳國鏞任法部小京官,陳天輔任大理院小京官,邱心榮任學部小京官[10]146-147,150,鐘銑任安徽知縣[10]152。
以上歷屆學成考試、入官結果表明,從法政速成科畢業(yè)后選擇繼續(xù)深造的粵籍留學生都參加了學成考試和入官考試,被賜予進士舉人出身者16人、被賜予官職者13人,約占粵籍畢業(yè)生的20%和16%??梢姡非竺蚧孟胪ㄟ^入職官場來挽救清廷的粵籍學生不在少數(shù)。與此同時,亦不難發(fā)現(xiàn),優(yōu)等生汪兆銘、李文范、朱大符等人卻不在列[5]147。至于具體原因,是否與其政治立場有關,尚待挖掘史料和進一步研究。
由于法政速成科的學生 “ 有為貴族富豪之子弟者,有出身貧寒來自田間者,有為秘密會黨之領袖以亡命來著,有已備有官紳之咨各來此為仕進之捷徑者……而其政治思想則可大別之為‘革命’與‘?;柿棥瘍膳?”[16]22。政治思想的不同,使得他們加入不同的團體,并因此引發(fā)了兩場論戰(zhàn)。
張伯楨等人曾是康有為的弟子,加之第五班學生多是官紳,思想陣營上多傾向于?;柿?。他們接受的知識及個人見聞,以及赴日前的出身使得他們在立憲團體中發(fā)揮著一定的作用。
1.政聞社。1905年10月9日,梁啟超等人在東京發(fā)起政聞社。其宗旨為:確立立憲政治,使國人皆有參與國政之權;對于內政外交,指陳其利害得失,以盡國民對于國家之責任心;喚起國人政治之熱心,及增長其政治上之知識與道德。因此,加入該組織的人,皆有推動立憲改革的志向。在政聞社,有不少粵籍法政速成科的學生身擔要職。如:
陳高第,任庶務科員;陳國鏞,任書記科員;陳官桃,任會計科員;葉衍華、張伯楨、鄭浩、黎祖健、陳高第、陳官桃,任編纂科員。其中,陳高第、陳官桃等還負責東京社務[17]351-352。該組織積極鼓動立憲,曾拉攏民間團體,一同參與簽名運動,請愿速開國會。此次國會是由上海 “ 預備立憲公會 ” 發(fā)起,除了政聞社的成員外,還有 “ 粵商自治會 ” 成員及其他省份的人員參與[17]356。由于康、梁在聯(lián)合海外二百埠僑民上請愿書中,提到遷都江南,及改大清國號為中華民國等內容,犯清廷之大忌,政聞社于1908年8月25日被查封。
2.廣東地方自治研究社。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后,各地立憲團體應運而生。廣東地方自治研究社成立于1907年11月,由推崇憲政的士紳和廣東省法政學堂的教習莫鴻秋等人發(fā)起,社長為梁慶桂,以忠君愛國為首務,以研考憲法為宗旨。該研究社刊有《廣東地方自治研究錄》,張樹坍任總編輯。不久,張病亡,莫鴻秋替任?!稄V東地方自治研究錄》秉承該社宗旨,以研究立憲政體,宣傳和普及地方自治知識為己任。刊登了大量有關憲政、地方自治的文章。主要撰稿人有張樹坍、杜之杕、黎慶恩、莫鴻秋、張澍棠,曹受坤、駱鴻翔、駱鴻年等人[18]。他們在該研究錄發(fā)表文章,通過介紹日本戶籍法、地方行政機構特征、提議設立羊城市會私議,向社會民眾普及地方自治相關的法政知識,以此加深人們的認知。
3.粵商自治會?;浬套灾螘霈F(xiàn)在廣東地方自治研究社之后,它是由七十二行商人設立的商界立憲團體。 “ 參與新政,興商富國 ” 是其口號。江孔殷是該商會的主要人物之一,曾師從康有為。由于康、梁派人從中暗中操持,自治會追隨政聞社活動的頻率越來越多[17]358。該商會為協(xié)助城鎮(zhèn)成立自治會、鼓動爭取實現(xiàn)立憲,還創(chuàng)辦了自治研究所,舉辦立憲政治講習班。
1.加入同盟會。新式知識分子到日本接受西方法政知識后,思想受到極大沖擊和影響,汪精衛(wèi)因 “ 留學法政,從憲法學到了國家觀念及主權在民觀念,從前所謂‘君臣之儀’撇至九霄云外,固有的民族思想勃然而興,與新得的民權思想會合起來,便決定了革命的趨向 ”[19]。胡漢民亦曾在個人自傳中寫道: “ 余尤與汪精衛(wèi)、朱執(zhí)信、張伯翹、李君佩、古湘芹、陳協(xié)之契洽,與共晨夕,為學問道義之切嗟。汪、朱固有民族革命思想,余尚氣敢言,而汪、朱器量之宏遠,心思之精密,皆足以匡余不逮,則交益深 ”[16]17。受汪、朱的影響,胡漢民等人的革命思想益發(fā)強烈。1905年,胡漢民返粵巧遇廖仲愷,并聽聞孫中山先生抵達日本,組織革命黨,胡漢民于是急返東京。未至,同盟會已成立。同盟會成立當日,汪兆銘、朱大符、李文范、張伯喬、古應芬、金章、杜之杕、張澍棠、姚禮修9人一同加入[20]。后胡漢民亦加入。胡任秘書,保管秘密文件,汪任評議部長,朱為評議部評議員兼書記。胡、汪二人因職務關系,與孫中山也日漸親近。不久,胡漢民辦《民報》,該刊成為同盟會的喉舌。
2.與?;柿椗傻膬蓤稣搼?zhàn)。1906年,《民報》與 “ ?;柿?” 派的《新民叢報》展開了激烈的首場論戰(zhàn)。其導火線為康、梁等人借追悼戊戌庚子烈士之名,吸收新成員,恰逢胡漢民在場。為此,胡漢民登臺力說三小時,抨擊?;逝傻奶搨涡袕?,并將演說稿載于《民報》,另印小冊子廣而告之。對此,保皇立憲派借列強瓜分中國之惡行以此妖言惑眾,言革命必生內亂,導致國家被瓜分。后汪精衛(wèi)撰文《革命不致召瓜分說》力駁之,胡漢民、朱執(zhí)信、李文范則詮釋民生主義之真理,駁斥梁啟超等人對革命本質的污蔑。梁亦毫不示弱,竭力反擊。由于 “ 革命黨從民眾利益立場,于客觀事實無所隱蔽;保皇黨則反之,其言僅代表新官僚之利益;兩者相形,已足使人聽取其是非,而為公正之評判 ”[16]29。最終,《民報》大獲全勝,1907年《新民叢報》停版。通過這場論戰(zhàn),胡漢民、汪精衛(wèi)、李文范等人打擊了留日學界?;蕜萘Φ臍庋妫⑿麄髁藢O中山提出的 “ 三民主義 ” ,讓外界對革命有了較為客觀的基本認識。
1907年8月,主張 “ 開啟民智,使華僑愛國愛種 ” 的《中興日報》刊行于新加坡,主筆為汪精衛(wèi)和胡漢民等人。當時,新加坡早有康有為等保皇派所發(fā)行的《南洋總匯新報》,不明外界形勢的華僑多信康有為的言論,反對革命。為掃除?;蕜萘Αl(fā)展華僑革命力量,1908年6月,《中興日報》刊行文章向《南洋總匯新報》發(fā)起論戰(zhàn)。徐勤在《南洋總匯新報》上重提保皇派舊調,謂革命足致列強瓜分。汪精衛(wèi)奮起力駁,在《中興日報》上發(fā)文《申論革命決不招致瓜分之禍》?!赌涎罂倕R新報》繼而反駁汪精衛(wèi),并刊行文章渲染革命必致列強瓜分之說。胡漢民發(fā)表《駁總匯報懼革命招瓜分之說》,汪精衛(wèi)亦以《革命可以杜絕瓜分之實據(jù)》一文正面反擊,這場 “ 革命、?;手搼?zhàn),幾若在日本之所為 ”[16]50??怠⒘鹤陨洗握搼?zhàn)失敗后,元氣大傷,第二場論戰(zhàn)更是表現(xiàn)遜色,短時間內便敗下陣來。此場論戰(zhàn) “ 筆槍墨炮,此來彼往,殺聲四起,把南洋昏聵的同胞,從夢中驚醒起來,不論反對革命的或支持革命的,多要爭讀中興報 ”[21]。華僑逐漸認識到革命的宗旨,南洋的革命風氣亦由此開拓起來。
通過以上兩場論戰(zhàn),革命派將?;逝傻?“ 革命招致瓜分詭論 ” 駁斥得體無完膚,革命主張受到廣泛推廣及認同,為革命實踐提供了巨大的宣傳效果。
3.發(fā)起革命。同盟會的粵籍留日學生時刻不忘宣傳革命。朱執(zhí)信在廣東法政學堂、兩廣方言學堂任教時,利用課余時間向學生介紹西方民主政治學說、灌輸革命思想,以此發(fā)展革命種子。據(jù)同事張次溪回憶: “ 學生之加入同盟會者甚多,皆執(zhí)信為之介也 ”[22]。其中,鄒魯、陳炯明便是他在法政學堂執(zhí)教時的高足。1908年,光緒和慈禧相繼死去,朱執(zhí)信認為時機大好,和鄒魯?shù)热瞬邉潖V州起義。但由于中途走漏了風聲,廣州起義失敗。接著,朱執(zhí)信和李文范等同盟會成員積極籌辦新軍起義,盡管接連受挫,朱執(zhí)信并不氣餒,與李文范等人繼而發(fā)起了震驚海內外的黃花崗起義。起義雖敗,卻深入民心,激發(fā)了人民擁護革命的情緒。1911年,武昌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全國各地革命黨人紛紛響應。朱執(zhí)信帶領廣東革命黨人迅速進軍廣州,胡漢民成功說服掌握廣東軍事實權的水師提督李準棄暗投明,1911年11月廣東正式宣告獨立。廣東的獨立,彰顯著革命軍的階段性勝利,為之后辛亥革命的勝利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此外,保皇立憲派和革命派皆有人加入廣東咨議局。廣東咨議局成立于1909年10月。該局91名議員半數(shù)來自廣東地方自治研究社,可以說,研究社基本掌控了咨議局。這些議員的政治傾向大致劃分為三派:占多數(shù)的封建頑固派,其次是資產階級立憲派及少數(shù)革命派。書記長古應芬、議員朱執(zhí)信都是同盟會的成員。革命派進入當時言論最高機構是為了爭取決策權。1909-1911年間,議員們提出議案147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丘逢甲、古應芬等提出的禁賭議案。通過激烈的斗爭,他們成功促成該議案的通過,為廣東摘除了阻礙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毒瘤。雖然其為廣東當時稅收的第一大來源,經濟暫時受到影響,但以長遠目光來看,有百利而無一害。咨議局的出現(xiàn),打開了知識分子參與政治的先河,它成為當時傳遞民意的重要機構。然而由于重大事件的裁定權仍在督撫[23],為朝廷服務之性質始終沒有改變,廣東獨立后,咨議局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綜上所述,持保皇立憲思想的粵籍學生加入各種立憲團體,爭取實現(xiàn)立憲;持革命思想的粵籍學生在掃除?;蕜萘Φ耐瑫r,利用各種途徑宣傳革命,壯大革命力量,并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法政速成科的入學人數(shù)超過1868人,而名字可考的粵籍學生共有87人。這87人多出身于相對富庶的廣州府,觀念上更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在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前后,曾師從康有為的粵籍學生積極加入立憲團體,宣傳地方自治及立憲相關的法政知識。而朱執(zhí)信、胡漢民、汪精衛(wèi)等部分學生接受民族、民主共和思想后,選擇追隨孫中山。他們積極宣傳革命,并打擊?;柿椗傻膭萘Α榕囵B(yǎng)更多革命苗子,同盟會成員到法政學堂、兩廣方言學堂執(zhí)教。待時機相對成熟后,朱執(zhí)信、李文范等人毅然發(fā)起起義,實現(xiàn)了廣東獨立,并為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統(tǒng)治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在晚清的最后幾年時間里,粵籍留日生的身影遍布廣東法政界、教育界、商界。他們共同喚起了青年知識分子對參與政治的覺醒,促成民主革命運動的最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