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麗娜
(上海市徐匯區(qū)業(yè)余大學 上海 20003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挖掘非思政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實現(xiàn)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但聾生的教育一直偏重技能的培養(yǎng),理論基礎薄弱,思政教育更是處于邊緣地位。有關聾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研究表明,在思政課程的設置方面,目前各大高校尚未形成成熟的思政課程體系,有的高校開設一門,有的高校開設兩門,開設隨意[1]。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目前各大高校選擇的教材都為教育部統(tǒng)編的教材,脫離聾人大學生的生活歷程,與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水平與能力都難以匹配。在教學策略與方法方面,同專業(yè)課一樣,語言成為影響課堂效果的最大障礙,手語不熟練不規(guī)范,專業(yè)詞匯轉化的困難,以及地方手語的差異等因素,阻礙了信息的有效傳遞與交流。在師資隊伍的建設方面,大多數(shù)思政課教師只是將思政課堂從健聽學生的課堂搬到聾生的課堂,并不具備因材施教的能力與意識。[2][3][4][5][6]
因此,課程思政大背景下的教學改革浪潮,對于聾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巨大的挑戰(zhàn),更是突破的良機。大學語文課程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課程思政的實踐中更應發(fā)揮其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守好這段渠,種好責任田,成為課程思政的育人主渠道、主陣地。
對于大部分聾生來說,手語是他們的母語,而漢語則是第二語言。手語是一種以手勢動作為載體的視覺空間語言,具有象形立體多維的特征。它有視覺形式但沒有文字形式,嘴型、表情、肢體動作等是其重要的輔助手段。由于手語和漢語擁有兩套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對于聾人來說,漢語書面語學習在語言環(huán)境、語言輸入、學習程度上更接近外語[7]。手語是基于物象和動作模仿的形象性語言,聾生在認識事物或表達事件時,習慣于將重要的、強調的、具體的以及簡單的內容放在前面,將次要的、輔助的、抽象的、繁瑣的內容放在后面[8],因此在手語表達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語序顛倒的現(xiàn)象。受到母語的負遷移影響,聾生在書面語表達時也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語序顛倒錯亂的問題,影響書面語的表達與認知。由于具象的事物比較容易用手語表達,而抽象的概念則難以用手語表達,這也造成了聾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與健聽人有一定的差距,難以理解一些抽象概念。語言理解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的落后,加上知識面的狹窄,造成聾生在學業(yè)上會遇到更大的困難,也給聾生融入主流社會,適應社會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
大學語文是一門集基礎性、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審美性于一體的課程。不同作品的思想內涵、情感細膩的語言文字、多種多樣的文學形式、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感人肺腑的人物故事……不僅能夠讓學生習得聽說讀寫的語言運用能力,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其美好的情感與情操、熏陶其人文精神、夯實其文化底蘊、塑造其健全人格、促進其生命成長。因此,在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樹立大語文觀,不僅把語文教學視為工具課,更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
《關于推進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了課程思政的內涵,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公民人格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等都為思政教育的主要內容。其中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可以對照的德育要素有科學理論、政治制度、語言文字、身心健康、誠信盡責、自強合作等,自然科學課程可對照的德育內容有科學思維、職業(yè)素養(yǎng)、邏輯思辨、價值取向、耐挫能力等等。作為教師,必須強化課程思政意識,深入領悟課程思政內涵,樹立大思政觀。
大學語文課程與思政課程本身就形式互補,內容互滲,樹立大語文觀與大思政觀,能夠更有效地在大學語文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
有研究表明,聾生與健聽生相比,在書面水平上至少要低三個年級[9]。上海徐匯區(qū)業(yè)余大學動漫班的大部分聾生,為普通全日制高校的落榜生,其文化水平還要低于普通全日制高校聾人大學生的平均水平。因此,這門課程使用的教材選擇了浙江特殊教育職業(yè)學院語文教研組編寫的《大學語文》聾人高職教材。該教材的目標定位為提高聾生的溝通能力、更好地適應主流社會、提高聾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健全人格、加強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與提高綜合素質。教材結構分為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媒介素養(yǎng)綜合實踐活動三大學習板塊,內容分為自尊與自強、文學與人性、人與自然等七個主題單元,比較貼合聾生的語文實際水平、學習特點以及生活實際。
結合大學語文原有的教學目標、聾生的學情以及課程思政的要求,筆者梳理了針對徐匯區(qū)業(yè)余大學動漫班聾生的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一)樹立健康正確的三觀。大部分聾人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較為封閉,導致其社會交往不足,社會經(jīng)驗缺乏,加上信息傳遞通道的阻滯,知識范圍的狹窄,導致聾人群體的心智發(fā)展水平總體來說要落后于普通人群。在各類思想觀念與文化思潮的碰撞中,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評判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就需要大學語文課程擔負起價值引領的職能。要突出大學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讓學生在鮮活的語言文字中理解歷史事件、欣賞傳統(tǒng)文化、感受人物魅力。在思維的碰撞中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關心國家大事、思考人類命運,從而增強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意志品格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熱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華,對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很有益處。例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漢語為聾生的第二語言,教師要深入研究二語習得理論,引導學生感受漢語言文字之趣味,領略文化經(jīng)典之魅力,理解中華文化之精髓,激發(fā)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興趣,繼承優(yōu)秀的人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三)樹立正確的職業(yè)理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生崇尚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消費至上,認為讀書的目的是就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這讓一些學生在畢業(yè)走向社會后禁不住社會中的各種誘惑,被物欲左右,容易上當受騙甚至誤入歧途。因此,針對成年聾生這個特殊群體,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與職業(yè)信念,提升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追求,懷抱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面對生活和工作,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一)從教學內容中挖掘思政元素。教學內容是實施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要在潛移默化中開展課程思政,就需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元素,充分利用這一教學載體。結合教材的單元主題與思政目標,筆者打破原有的教材架構,依據(jù)思政主題重組教學單元,將思政教育特色比較鮮明,主題較為接近的篇目或者內容放在一起教授。例如將《我很重要》《我與地壇》《熱愛生命》等篇目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引導學生體味“只要我們在時刻努力著,為光明在奮斗著,我們就是在無比重要地生活著”,感受主人公堅強不屈的精神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探討生命的尺度與價值,加深學生對于自我的認識,樹立自信、自立、自強的意識。將《藏羚羊的跪拜》《最后一片樹葉》《鵲橋仙》等篇目組成一個教學單元,通過文本的閱讀與賞析,引導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藝術之美與震撼人心的力量,引發(fā)學生對于親情、友情、愛情等美好情感的感悟與思考,提升情感道德品質,塑造健康心智。將《論語十則》《敬業(yè)與樂業(yè)》《工作,從賣燈泡做起》等篇目組成一個教學單元,通過經(jīng)典篇目的賞析,引導學生領悟修身做人的道理,領會有業(yè)、敬業(yè)、樂業(yè)的思想境界。啟發(fā)學生一定要本著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把事情做細做好,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找到理想的工作。
(二)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滲透思政內涵。
1.以學生的關注點為切入點。在大學階段,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一直處于劣勢地位不受重視。如何發(fā)揮語文課程的價值引領、能力達成與知識傳授的功能,首先要抓住學生的關注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疫情大背景下的大學語文課程導學課中,筆者以“疫情下的詩詞大會”導入話題,引導學生欣賞中華優(yōu)秀的詩歌文化,體會海內外同胞同舟共濟的情誼,在課堂上引起了強烈共鳴。在此次抗疫大戰(zhàn)中,中國的表現(xiàn)令世界矚目,令國人驕傲。筆者以中國在抗疫中創(chuàng)造的奇跡為討論話題,從火神山、雷神山到方艙醫(yī)院,彰顯“中國經(jīng)驗”“中國速度”與“中國力量”的同時,帶領學生挖掘奇跡產生背后的國家力量、人民團結、文化因素等,在同頻共振的思考中,增強對于國家與文化的認同感。
此外,還要以生為本,關切學生,走進學生。班主任的工作讓筆者更加了解這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很單純,很善良,也很脆弱。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筆者會梳理一些發(fā)生在學生身上的真實案例,在課堂上,筆者充分利用這些源自學生群體的真實案例素材,引發(fā)學生的共鳴,達到情感上的共振,從而讓課堂教學內容入腦入心。比如在自尊與自強的篇目賞析中,筆者引入發(fā)生在聾生身上的自殘案例,引發(fā)學生討論生命與挫折的關系,探尋應對挫折與負面情緒的方法,在自主的思考中健全人格,重塑精神。在應用文簡歷的教學中,以歷屆畢業(yè)生的優(yōu)秀簡歷與作品集為示范,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樹立學習目標,堅定努力學習的決心。
2.注重學生自身的個體體驗。視覺化的母語特點,決定了比起“喋喋不休”的填鴨式教學,聾人學生更青睞“做中學”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學生自身的個體體驗,通過主題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思考、感悟、反思。比如“傾聽生命成長的聲音——我的成長歷程”實踐活動,思政教育目標可以設計為對挫折、幸福、陪伴、成長、感恩的思考?!白哌M文學百花園——探究人性的美與丑”實踐活動,可以通過人性美與丑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靶旅襟w傳真情——溝通無極限”主題活動,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總結現(xiàn)實生活中溝通的困境、原因以及有效溝通的策略等。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將課堂交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分組討論、準備制作PPT、展示成果、課堂討論等環(huán)節(jié),可以深入學習實踐主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聾人抗逆力的研究中指出:“共同交流”(shared communication)是幫助聾人獲取信息、獲得支持、理解世界的最佳途徑,是一個適用于每位聾人的保護性因素[10]。在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交流的機會,營造交流的氛圍。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信息檢索、閱讀、篩選、重組的能力得到了訓練,合作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領導能力也可以得到鍛煉。在實踐過程中的思考與反思,還能帶來深刻的情感體悟,留下觸及心靈的印記。比如在“我的成長歷程”實踐活動中,一位同學分享父母因為自己參加茶藝比賽而欣喜不已的故事,雖然這位學生的文筆有些生澀稚嫩,但流露的真情打動了所有同學。
3.跳出教材拓展課程內容。教材是教學的載體,但教學并不限于教材。面對成年聾生這個學生群體,教師面對的是更為復雜的學情,我們的教學更應以生為本,立足于學生,而不是囿于教材內容,課程思政亦是如此,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順勢延伸教學內容,滲透思政元素。比如在《藏羚羊的跪拜》一文,筆者給學生設計了有關白色污染的思考題,通過觀看有關視頻,讓學生自主認識白色污染的危害、原因以及如何減少白色污染,從而引發(fā)學生關注生活的環(huán)境,提升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在《論語十則》的學習中,除了引導學生理解所選的十則語錄所蘊含的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和修身做人的相關道理外,還可以利用課前預習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通過相關影視資料以及文本資料的學習,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在課堂上可探討儒家思想對于后世產生的深遠影響。對于文化底蘊比較好的學生,還可以引發(fā)他們去探究儒家思想的時代意義等,采用分層的教學目標與策略,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學習的體驗感與獲得感。
不同于其他技能型課程,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并非立竿見影,而是潛移默化。雖然在學生心目中語文課程的地位無法與專業(yè)課程相比,但只要教師用心用力去上好每一堂課,學生自然會進入課堂的情境,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有所體驗、有所思考、有所獲得。
在課程思政與疫情的雙重背景下,如何開展聾生的語文線上教學,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歸根結底考驗的是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課堂駕馭能力。大學語文課程是把人文精神滲透到所有學科中去的一門課程,教師應當努力塑造自身的大語文觀、大思政觀、大文化觀,以生為本,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提升人文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大學語文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而行,協(xié)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