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廣順
當代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是家中的焦點,在與人交往時,往往會過于強調自己的需求與利益,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取向。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社會適應力變差,致使誤解與沖突的產生。針對以上問題,相關學者開始關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來自鍛煉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張勇等對4305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體育鍛煉具有開放性和集體性的特點,為大學生提供了滿足交往需要的場所和機會;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人際交往機會,有助于促進青少年適應社會能力的提高,讓青少年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困難,形成獨立的人格。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高低與體育鍛煉方式的選擇密切相關,參加集體項目鍛煉為主的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明顯高于參加個人項目鍛煉為主的大學生;在一定限度內,體育鍛煉的強度、鍛煉頻次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隨著體育鍛煉經歷的增加,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在提高。以上研究顯示體育鍛煉與人際交往存在一定,不同程度鍛煉量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究竟如何,是本研究所要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樣,選取江蘇省蘇南、蘇中、蘇北各一所高校,進行抽樣。
每所高校發(fā)放40份,平均每個年級10份,共120份;回收110份,有其中效問卷91份。
運動量通過梁德清的《體育鍛煉等級量表》進行測量,該量表從鍛煉的強度、時間和頻率的三方面來衡量運動量。運動量的公式為:運動量=運動強度*時間*頻率。根據程度強度分為1-5分、時間為0-4分、頻率為1-5分。本研究中問卷的重測信度為0.82。
人際交往能力通過王軍所編寫以及修訂的《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調查的問卷》進行評定,該問卷具有較強的普遍性,問題設計、選用較廣泛,共52題,正反向題各半,采用0-4分來計分。從認知評價、感受性、社會退縮、意向性四個維度來衡量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的能力。
表1 人際交往能力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性分析
由表1可知:在性別上,大學生的感受性取向、社會退縮、及人際交往總體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認知評價取向與意向性取向存在顯著差異(P<0.05),且均是女生水平高于男生。在專業(yè)上,大學生的感受性取向、認知評價取向、意向性取向、社會退縮、及人際交往總體均不存顯著性差異性(P>0.05)。
對不同年級和專業(yè)的人際交往能力及其四個因子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感受性取向、社會退縮、及意向性取向在年級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認知評價取向與人際交往能力總體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多重比較發(fā)現,大一與大二的認知評價取向水平存在顯著差異(P=0.003<0.05),大一顯著高于大二;大一與大三的認知評價取向水平亦存在顯著差異(P=0.007<0.05)大一顯著高于大三。大學生的感受性取向、認知評價取向、意向性取向、社會退縮、及人際交往總體在地區(qū)上均不存顯著性差異性(P>0.05)。
表2 運動量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性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性別大學生的運動量具有顯著性差異(p<0.005),男生運動量大于女生。不同專業(yè)大學生的運動量具有顯著性差異(p<0.005),體育專業(yè)的大學生運動量比非體育專業(yè)大,可能是因為體育專業(yè)的學生在教學安排上,對運動強度、負荷量有一定的要求。不同年級大學生的運動量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性(P>0.05)。不同地區(qū)大學生的運動量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性(P>0.05)。
表3 人際交往能力與運動量的相關分析
運動量與感受性取向、社會退縮、意向性取向、人際交往能力總體之間不存在相關(P>0.05);與認知評價取向之間存在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233(P=0.026<0.05),表明認知評價取向越高,體育鍛煉水平越低。
社會中存在各種復雜的人際交往網絡,人際交往能力是對社會適應程度的重要體現。本研究結果顯示人際交往能力在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指明男生與女生在人際交往中對關系的認知存在差別,女生對于關系的界定和評價比男生更好,低年級的比高年級的更好??灼G贇等在對小學高年級及初中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城市適應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女生適應好于男生,由此可見性別上的差異產生可能是男女生與生俱來的性格所決定的;年級上的差異產生可能是大一的學生剛剛入校,對大學生活充滿興奮與好奇,對友誼存在期待,而大二、大三的學生入校已有一段時間,有一定的交際圈,對于人際交往的認知和評價不如新生積極。
運動量在性別和專業(yè)上顯示,男生的運動量比女生更大,體育專業(yè)學生的運動量比非體育專業(yè)更大;體育專業(yè)學生受專業(yè)限制,課程對運動量有一定要求,加之課后作業(yè)亦與體育運動相關,故兩者之間的差異較大,從均值上來看,體育專業(yè)學生運動量是非體育專業(yè)學生的3倍。對不同專業(yè)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行差異性檢驗,并未顯現出差異,較大差異的運動量并未提示人際交往能力的差別,說明體育鍛煉與人際交往能力之間并無直接聯系。但結合實際情況分析,此結果并不能完全證明體育鍛煉與人際交往之間不存在聯系:鍛煉可以為學生提供交友的場所和機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發(fā)展;而體育專業(yè)學生雖有大運動量,但由于課程要求,較非體育專業(yè)學生多出的課上練習時間中,運動情景與伙伴相對沒有沒變,運動量雖大,但缺少開放性,故此結果僅能說明人際交往能力并非受運動量大小的影響,鍛煉可能是通過運動的其他特性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產生效應。有研究結果顯示,體育活動在情緒、認知、自我表露、人際信任等四個方面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較為顯著;體育拓展訓練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和人際信任具有正向促進作用;此類研究皆肯定了鍛煉的情緒調節(jié)與開放性作用。
前文結果顯示運動量與認知評價取向存在負相關,與以往研究結果不太一致。有研究表明集體性體育游戲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可起到較好的干預效果;籃球公選課教學干預與團體心理輔導干預相比,對高校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影響效果更好;說明體育鍛煉對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存在項目差別,集體性的項目與個人項目相比,更容易對人際交往能力產生積極影響。本研究對于體育鍛煉的測量僅針對運動量的測量,對于運動項目并無統計,無法顯示開放性運動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如今 “夜跑” 是現代大學生運動的新潮流,學生在跑步時,大都是戴著耳機聽音樂,缺乏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機會,運動量過大,認知與評價取向卻下降可能是因為運動者過多從事個人性的運動反倒失去了同學交流的機會。
1.女生的認知評價取向水平與意向性取向水平高于男生;大一學生的知評價取向水平高于大二和大三。男生運動量大于女生的運動量;體育專業(yè)大學生運動量是非體育專業(yè)的3倍。
2.運動量與認知評價取向之間存在負相關,體育鍛煉水平越低,認知評價取向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