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杰,甘肅靈臺人。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散文》《陽光》《飛天》等。
一
蜀中才子蘇軾在北宋嘉佑七年(1062年)春天,經過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終于到達了西北邊陲的鳳翔府,開始就任漫長仕途的第一個職務: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此前一年,在仁宗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中,蘇軾取得了“制科三等”的好成績。由于一等二等全部空缺,所以他其實是以事實上的第一名被朝廷外放鳳翔的。
鳳翔府在夏代以前稱雍州,屬先秦地理志《禹貢》所稱的“九州”之一,在商代又名歧州,是先秦發(fā)祥之地、嬴秦稱霸之區(qū),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十九位公王在此建都,后來統(tǒng)一六國的秦始皇又在此加冕,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初到鳳翔,除了一些并不繁雜的政務工作要做之外,蘇軾有大把的閑暇時間隨時親近山水。然而與山清水秀的蜀中相比,眼前山禿水濁荒涼萎頓的景象讓他失望透了。在《東湖》一詩中,他這樣寫道:“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藍。爾來走塵土,意思殊不堪。況當岐山下,風物尤可慚。有山禿如赭,有水濁如泔。”所幸的是,在府城緊東處蘇軾發(fā)現了一泓名為“飲鳳池”的清澈湖水,讓他頗有心曠神怡之感,仿佛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川蜀之地,于是筆鋒一轉,他又在詩中記下了自己的喜悅:“不謂郡城東,數步見湖潭。入門便清奧,恍如夢西南……新荷弄晚涼,輕棹極幽探。飄搖忘遠近,偃息遺佩篸?!?/p>
和鳳翔一樣,飲鳳池也源遠流長。相傳周文王元年瑞鳳飛鳴過雍,在此停駐飲水,人皆以為祥瑞,因此而得名:“聞音周道興,翠鳳棲孤嵐,飛鳴飲此水,照影弄毿毿?!钡进P翔次年的秋天,蘇軾組織勞工在古飲鳳池基礎上進行深鑿和擴充,修筑亭臺,栽花植樹,并且上溯源頭,引泉水至護城河從而東流入湖。正是在他的經營下,修葺一新的古飲鳳池水荷交融,古柳搖曳,奇石林立,翠竹成群,曲徑通幽,湖面相通巧分為三,亭榭棋布四周,岸渚交映成趣,成了一片讓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勝地。這首《東湖》詩,也因之而名傳千古。
北宋時期的鳳翔府,和西夏接壤,慶歷四年的宋夏議和加重了當地人民的負擔。蘇軾才到鳳翔,就對老百姓的境遇感同身受,一面上書宰相韓琦為民請命,一面又在自己職權范圍內想方設法為百姓排憂解難,很快贏得了老百姓的愛戴。關中地區(qū)春旱由來已久,嘉佑七年的春天又逢大旱,蘇軾代替太守四處求雨,以一片赤誠奔走于山川寺廟之間。他寫的祈雨文,既對山神大加贊揚,又含蓄批評其未盡職責,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軟硬兼施,恩威并舉。今天看來,這種行為多么具有喜劇色彩,但在當時表現出的為國為民的衷情熱懷卻叫人由衷感佩。巧合的是,正在這時天降甘霖,旱象消滅,人們喜形于色。蘇軾欣慰之余,把自己后院在建的亭子改名“喜雨”,并寫下了著名的《喜雨亭記》。今天的東湖邊上,有復原的喜雨亭,亭下有《喜雨亭記》原文碑刻,細細讀來,蘇軾那顆憂民之心躍然其上,他身上體現出的儒家文化的功德善美感人至深。
今天再看蘇軾疏浚東湖,其實并非單純?yōu)閿U建游玩遣興的娛樂場所,其中的深意還在于增強東湖的實用功能。經他一修,東湖湖體驟然擴大并趨于完美,使東湖在作為游玩憩息之所的同時,兼具蓄水灌田作用,“水多則蓄之,以防漲溢;干旱則泄之,以潤田疇,湖成而民利普焉”(清道光二十六年,鳳翔知府白維清《重修東湖碑記》),這是之前他人未能為之的豐功碩德。從這個意義講,蘇軾的《喜雨亭記》,其實就是《東湖》詩的續(xù)篇。人生總有不可預知的機緣巧合,在修筑鳳翔東湖之后二十年,蘇軾又在杭州疏浚了西湖,兩湖南北遙望,人稱兩湖為姊妹湖。西湖之水明凈,東湖之柳高潔,人們又常言西湖的水、東湖的柳,所以有人這樣贊美蘇軾:“東湖暫讓西湖美,西湖卻知東湖先”。
在東湖的蕩滌下,蘇軾的才華不可抑止地一發(fā)而不可收拾,為鳳翔創(chuàng)作詩文近二百篇,千古傳唱的名篇除《喜雨亭記》外,還有《凌虛臺記》《鳳鳴驛記》和《思治論》,為東湖和鳳翔留存了一筆豐厚悠長的文化情韻。
二
盡管少年得志的蘇軾名聞天下,但遠離親人宦居異途,他多少還有些許心神不安。多虧了兄弟蘇轍(子由)寫詩和他酬唱,才讓他漸漸安下心來。有一首與蘇轍的唱和詩今天廣為傳頌,成了蘇軾詩歌代表作之一:“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p>
另有一件事情,也讓身處東湖之濱的蘇軾有些郁悶。初到鳳翔,蘇軾和太守宋選關系不錯,但這種愉快的同僚關系持續(xù)的時間不足一年,在嘉佑八年(1063年)正月陳希亮調任鳳翔府知府之時劃上了一個句號。陳希亮成為蘇軾的新上司,但他們的關系卻未能像他和前任太守相處那樣和諧。他們性格如冰炭不相融合,加上蘇軾少年得志,難免渾身傲氣鋒芒太露,不斷產生的摩擦造成兩人成見日深。蘇軾由是落落寡合,倍感憋屈,在許多事情上故意消極抗爭,找借口不配合太守。而陳希亮對此毫不留情,直至上奏朝廷糾劾,越發(fā)造成蘇軾內心的失落。陳希亮在官舍內筑造凌虛臺,讓蘇軾執(zhí)筆作記,他趁機表達不滿,語含譏誚說,“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陳希亮對這篇《凌虛臺記》不易一字,吩咐刻石立碑。陳希亮本是眉州青神人,和出身眉州眉山的蘇軾份屬同鄉(xiāng),他比蘇軾的父親蘇洵還高了一輩。陳希亮曾經慨然對別人道:“吾視蘇軾猶孫子也。平日故不以辭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懼夫滿而不勝也,乃不吾樂耶!”蘇軾后來才認識到陳希亮的苦心,明白老太守是在有意裁抑他這個鋒芒太露的后輩,因而日后在為其做墓志銘的時候說,“公于軾之先君子為丈人行(長輩),而軾官于鳳翔,實從公二年。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形于言色,已而悔之”,充分表達了對這位長者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對于蘇軾的這種倔脾氣,其父蘇洵其實早就看到了,所以才給他取名“軾”。軾的意思是車上供人憑倚之橫木,《左傳》中有“憑軾而觀”之語。蘇洵希望他含蓄內斂,為他人提供倚靠。他最怕的是兒子鋒芒畢露,不會藏拙。在《名二子說》一文中,他曾憂心忡忡地說:“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蹦晟俣嗖诺脑娙丝梢匀涡裕鳛轶w制內的一名官員,無疑是必須含蓄內斂的。陳希亮對蘇軾的苦心,可以說和蘇洵如出一轍。
離開東湖之后,好運就不再一直追隨,蘇軾的人生之旅漸漸變得坎坷多難起來。在外做官的二十多年里,蘇軾飽受顛沛流離不能稍事停留。歷史早已證明,文人總是與政治無緣的。屈原、賈誼、柳宗元、白居易這些第一流的才子,一生都在政治的漩渦中顛沛流離,空把一腔報國熱忱付諸東流。大約文人不是以某個政治集團的利益為著眼點,而是以人本身為出發(fā)點,所以他們注定要與政治錯位。一心想要革除“財之不豐、兵之不強、吏之不擇”這三患的蘇軾,后來一系列的遭遇,無非是給這個定律多增加一個例證而已。在著名的“烏臺詩案”中,身陷囹圄一百多天,遭到嚴刑拷問,險些丟掉性命。當時有一名和蘇軾同姓的囚犯住在隔壁,寫詩說:“遙憐北戶吳興守,垢辱通宵不忍聞?!北睉魠桥d守,說的就是蘇軾。后來有天夜里,牢里進來一人一言不發(fā)在他身邊倒頭便睡,次日清晨離去之時對他說:“放心吧,你很快就可以出去!”蘇軾對此還不明就里,原來此人是皇帝的探子,見他酣睡如常,便匯報皇帝,他能安然入睡定是問心無愧。由此他才得以獲釋,這簡直成為天大的諷刺。對于天性耿直的蘇軾,如果沒有當年在東湖之濱經受過陳希亮的“挫折教育”,遭受天大的不白之冤,他能如此心無芥蒂安然酣睡嗎?
西湖美景激發(fā)了蘇軾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讓他寫下無數詩詞佳作,而唯獨東湖的山水,才讓他感到心靈的安慰。有了東湖的粼粼波光對蘇軾的浸潤和沉淀,不管后來政治上的打擊怎樣接踵而來,他都能始終如一地快樂著,享受著生命給他安排的盛宴。今天我們在蘇軾的詩詞文賦中找不到一絲絲的悔恨,相反看到的更多是“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和“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林語堂說蘇軾是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可謂一語中的。雖然兼容儒、釋、道三家,滲入蘇軾骨子里的,是莊子的那種瀟灑和超脫,代表了古代文人對待生命的最高境界,不管遭際如何,都能珍惜每一刻時光,如水銀瀉地般無孔不入地享受短暫的生之樂趣,從不曾顧影自憐,怨天尤人,把生命白白浪費。蘇軾天生的才情我無論如何也是無法企及的,那些錦繡文章我一萬年也寫不出,但他對待生活的這種樂觀、曠達的態(tài)度,千年之后猶叫我感動,這才是我要向他學習的精髓啊!
三
東湖寧靜,似乎在等待;東湖熱烈,仿佛在歡迎。在東湖的等待和歡迎中,在蘇軾離去千年之后,我終于來到鳳翔,踏上了東湖的環(huán)湖路,任誰也不能想象我的激動到底有幾分。
東湖現有內外二湖,內湖為蘇軾疏浚,外湖是清光緒年間開鑿。在東湖北門有座小型的“蘇軾廣場”,東西兩邊各有一排高數丈的垂柳,枝葉茂密,像百尺瀑布傾瀉而下,又似妙齡青娥,在陽光下輕撫秀發(fā),清風徐來,淡香沁人心脾,讓人心曠神怡。廣場中央巨型雕刻取《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意,刻著“酹江月”主題的蘇軾塑像,蘇軾依靠在青山綠水之中,沐浴著日月的光輝,長須與浪花融為一體,放眼大江東去,胸懷古今,心系蒼生;背面刻記著蘇軾在鳳翔任職期間修渠引水、秉公執(zhí)法、修建東湖的典故,蒙太奇的藝術手法展示出蘇軾的高潔志趣、曠達胸懷和豐功偉績。北門依照宋代建筑風格恢復,門懸匾額為蘇軾“東湖”二字墨跡,左右楹聯是清陜西巡撫畢沅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題:“百頃匯泉源偕周鼓秦碑共數八觀雄右輔,千秋留宦績比穎川杭郡還應兩地配西湖。”上聯概述蘇軾引流疏浚,修建東湖,使東湖與石鼓秦碑等一起組成鳳翔八觀,名垂史冊,下聯說蘇軾在潁州和杭州兩地為官,鳳翔的東湖和潁州的西湖都可以和杭州的西湖相媲美,評價可謂切中肯綮。
蘇軾留給東湖的不光有名垂千古的詩文,更有很多建筑遺跡。沿環(huán)湖路前行,到處是垂柳、綠水和亭閣,很多都是蘇軾所留下的。在蘇軾當年親自栽下垂柳的地方,后人建起“蘇軾植柳處”石碑紀念,這些白發(fā)如云的北宋古柳,讓人頓生滄桑之念。宋代之前東湖中栽種有荷花,蘇軾在湖上建起新的亭子之后,因其有“寧可食無魚,不可居無竹”的追求,又在周邊栽植幾百桿竹子。蓮花和竹子都是君子,“亭亭凈直”的荷花、“圓通有節(jié)”的竹子和亭中的人形成對照,因取花、竹、人三君子之意,命名“君子亭”。距“君子亭”不遠,還有一座亭子,也是蘇軾創(chuàng)建,亭子的名字則是清乾隆太守朱偉業(yè),據詩經秦風“伊人宛在”之意所取,表示對蘇軾的懷念。后人到此,莫不佇立感懷蘇軾的君子之風,宛如和這位先賢隔空交流。
蘇軾在東湖之濱任職四年,時間說長也不算太長,但他卻深得鳳翔百姓的敬仰和愛戴。百姓們?yōu)樗袅⒈?,不少人家還掛著他的畫像。據清鳳翔知府熙年重修東湖碑記載,后人對蘇軾景仰蕓徽,在湖岸建祠,興廢疊作,蘇文忠公祠今天依然屹立在東湖之濱,祠前楹聯曰:“道學寓風流,當時帝許奇才,一代文章高北宋;宦游同石隱,此日人懷舊德,百年笠履寄東湖?!弊x來讓人如坐春風,油然而生緬懷敬仰之情。為東湖題寫過大門楹聯的清乾隆朝狀元陜西巡撫畢沅,是蘇軾的超級粉絲,每到陰歷十二月十九蘇軾生日,會專門騰出工夫,中堂懸掛明代畫家陳洪綬所繪蘇軾肖像真跡,兩廂下排列數以百十計的藝人笛簫演奏其自作的“迎神”“送神”曲,他親率幕僚、門生和當時有名的文人騷客冠戴整齊拜謁蘇軾遺像,隨后大宴來賓,即席賦詩唱和,是當時人人稱道的文壇盛事。蘇軾在后人心中的地位和重量,可見一斑。
蘇軾留下了如此眾多的詩詞文章,如此多情地歌詠過以東湖和西湖為代表的詩意山水,讓今天人們在漫步東湖和徜徉西湖的時候,能夠輕輕歌吟行云流水的蘇氏詩文,感受生命的歡愉和高貴,實在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緣分。生在蘇軾之后的人們,實在有福了!
四
不知道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在調任汝州的路上,是否還夢到過東湖的山水?途中,他想著一定要順路去金陵拜訪辭官隱居在金陵府半山園的王安石。這對外人來說,是件難以理解的事情,畢竟王安石大權在握的時候讓蘇軾倒了那么大的霉。但他執(zhí)意要去。而王安石聽說蘇軾要來拜會,等不及他上門,自己早已騎上小驢跑到江邊船上主動去見蘇軾。這次會見無疑是十分耐人尋味的,盡管因政見不同兩人幾成水火之勢,但一定有一種東西在潤物無聲地彌合著他們中間的那道鴻溝。這種東西,無疑就是二人光明磊落的人品。這次會見,足可證明兩人當年的爭斗完全一心為公,毫無私人恩怨。相別之際,王安石嘆惋:“不知更幾百年,方有此人物!”我們不必有一絲懷疑,王安石的嘆息是無限真誠的,蘇軾作為歷史中絕版的傳奇,確然難以再現。那些和蘇軾生在同一時代的人們,能夠親自耳聞目睹感受他光風霽月的人格魅力,更加是有福了!
千年之后,歷史的真實在東湖還原,浪漫的故事也依舊在東湖流傳。新建的基座高4米、主體高10.62米(蘇軾到鳳翔是1062年)的漢白玉蘇軾雕像,矗立在東湖南門廣場。我懷著無限的崇敬,和這位文化巨人拍照留念。蘇軾詠湖之作《東湖》詩,由中書協副主席言恭達無償創(chuàng)作成隸書長卷,勒石刊刻于南門廣場“鳳儀門”前的30多米巨石之上,線條厚實、凝重,表現出寬博、宏大、古樸的審美特征,厚重如高峰墜石,飄逸似翔龍在天,完美再現了蘇軾詩歌的神韻。
明日即是中秋節(jié),站在東湖岸邊,吟詠著蘇軾的《水調歌頭》,心中洋溢著一種暖暖的情韻。我一直覺得,鳳翔和我的家鄉(xiāng)一衣帶水,相距咫尺,以其愛好山水的性格,蘇軾一定會縱情游玩,一不留神也會走到我如今生活的地方。我若有幸生在北宋,說不定還可以見到這位大文豪呢。昔日鄭板橋仰慕徐渭,曾自制一枚刻章云:青藤門下走狗。真要生在北宋,我也像鄭板橋愿作徐渭門下走狗一樣,愿作蘇軾面前的一頭牛、一只貓??!
無論時光如何變遷,蘇軾都是永遠的!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