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逸
對于冷戰(zhàn)時期的中法關系,學界相關研究成果主要是對兩國建交過程的探討。隨著對中法兩國解密檔案的使用,近十年來涌現(xiàn)出一批新成果。①對于中法建交的研究成果,姚百慧在《論美國與中法建交的關系》(《世界歷史》2010年第3期)與《中法建交談判中關于臺灣問題的“三項默契”——〈周恩來總理談話要點〉形成考釋》(《當代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2期),翟強在《美臺對中法建交的反應(1963—1964)》(《史林》2013年第2期)都對2013年之前國內(nèi)外學術界就中法建交問題的成果進行了詳盡的梳理。在2014年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紀念前后,亦有新成果涌現(xiàn):黃慶華著有《中法建交始末——20世紀40—60年代中法關系》(黃山書社2014年版);李洪峰用法語著有《穿越風雨的中法關系1949—1980》(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年版);姚百慧撰寫有論文《中法建交與臺法交涉——基于臺灣檔案的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16年第1期)。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涉及中法建交后兩國政治關系的學術成果較少。楊元華的《中法關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和李洪峰的著作都談到了“文化大革命”對中法關系的影響,并認為蓬皮杜總統(tǒng)的訪華是中法關系發(fā)展中的新高度。而黃慶華的著作,則主要集中討論了中法建交后使館建設與大使互派等問題。然而,學界對于中法建交后兩國的互動卻鮮有探討。1973—1975年間,世界形勢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動。中國和西方陣營的關系實現(xiàn)破冰,美蘇關系在歐洲也呈現(xiàn)出緩和態(tài)勢。在此背景下,中國加大了對歐洲局勢的關注。法國是第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國,同時也是推動歐洲形勢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因而,中法高層就歐洲問題的磋商變得頻繁,但卻在其中產(chǎn)生了諸多分歧。本文擬基于法國解密檔案以及中國公開資料對這段歷史進行梳理,并探究中法在歐洲問題上矛盾的起因、結果及其影響。
在1972—1975年間,冷戰(zhàn)中的國際體系對中法而言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首先是1972年年初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Richard Nixon)訪問中國,開啟了中美之間關系的解凍,隨后便帶來了中國與西方陣營政治關系的升溫。同年11月,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CSCE)籌備會召開,并計劃于1973年7月舉行第一階段會議。1973年5月末,尼克松與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的會談明確了法國在歐洲的重要作用,并確保了美軍在歐洲的繼續(xù)駐扎。①喬治-亨利·蘇圖:《蓬皮杜總統(tǒng),東方政策與緩和戰(zhàn)略》,王卓譯,《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第五卷,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版。1975年8月,蓬皮杜的繼任者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宣布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已經(jīng)確定了歐洲緩和的重要原則,即在歐洲勢力均衡的基礎上實現(xiàn)和平。②Georges-Henri Soutou,La guerre froide de la France,1941-1990,Paris:Tallandier,2018,p.423.法國的緩和政策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對蘇關系上,蓬皮杜和德斯坦希望比戴高樂走得更遠,他們寄希望于同蘇聯(lián)保持一種“特殊關系”,維持與推動歐洲的緩和并爭取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能夠取得成果。③Melvyn P.Leffler and Odd Arne Westa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volume II,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pp.166-170.為此,在德斯坦時期,法國甚至向蘇聯(lián)保證不在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上提及“人權”和“自由化”等問題,并希望借助蘇聯(lián)的力量制約西德以確?!皻W洲的平衡”。④Georges-Henri Soutou,La guerre froide de la France,1941-1990,pp.425-427.如此,法國便可以在“法歐美”“法歐蘇”“法美蘇”等三角關系中扮演特殊的角色,最終排除歐洲被“美蘇共管”的擔憂。
1973—1974年,中國的外交政策則經(jīng)歷了兩次改變。1973年年初,美越在巴黎簽署停戰(zhàn)協(xié)定,越南戰(zhàn)事告一段落。中國開始設想通過“一條線,一大片”戰(zhàn)略以期聯(lián)合美歐對抗蘇聯(lián)。⑤沈志華、李丹慧:《中美和解與中國對越外交1971—1973》,《美國研究》2000年第1期。然而,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訪美,美蘇出現(xiàn)了緩和態(tài)勢。盡管美方向中方保證美蘇緩和將確保中國的安全,但是中國對美國和蘇聯(lián)簽訂的限制戰(zhàn)略武器的一系列條約感到極度失望。“一條線,一大片”戰(zhàn)略很快便被毛澤東主席提出的“三個世界”理論所取代,并在1974年的聯(lián)合國大會上由鄧小平副總理首次向世界公開。⑥楊奎松:《中美和解過程中的中方變奏——“三個世界”理論提出背景探析》,《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第四卷,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版。1975年,鄧小平訪問歐洲,并就該戰(zhàn)略與包括法國領導人在內(nèi)的西歐政要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盡管在短時間內(nèi),中國的外交戰(zhàn)略做出了兩次調(diào)整:“一條線,一大片”的“聯(lián)美抗蘇”思想被放棄,“三個世界”理論從階級分析角度,一切以反對美蘇兩霸為標準。⑦同上。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國外交戰(zhàn)略中,歐洲所能起到的作用并未發(fā)生實質(zhì)性的改變。無論是處于“一條線”中的歐洲,還是處于“第二世界”中的歐洲,中國都希望其能夠配合自身對抗蘇聯(lián)霸權主義的目標,尤其是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法國。
從大方向上看,中法的歐洲政策從本質(zhì)上來說都是為了打破美蘇所左右的冷戰(zhàn)進程,在國際舞臺上體現(xiàn)自身的獨立地位,并試圖推動兩極格局的演變。這是中法能夠就歐洲問題進行探討的基礎。然而,就政策的細節(jié)而論,法國著重于維持歐洲地區(qū)的獨立、和平與穩(wěn)定,故而苦苦周旋于美蘇之間。而中國則著重于對抗美蘇兩個霸權國家,因此在對待歐洲緩和與一體化問題上較為理想化。在1973—1975年間,雖然兩國領導人都深入交換了意見,但中法始終無法在歐洲發(fā)展形勢上達成共識。這成為冷戰(zhàn)后半期中法政治關系中的一個主要矛盾。
在1973—1975年的中法高層互訪期間,兩國領導人就歐洲局勢緩和的問題產(chǎn)生了爭論。其主要圍繞美蘇“共同均衡裁軍談判”(MBFR)與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展開。中國政府認為即將分別于維也納與赫爾辛基召開的上述國際會議不能消除戰(zhàn)爭威脅,卻有可能導致整個西歐防御的癱瘓。于是,在中國領導人眼中,上述國際會議僅僅是蘇聯(lián)在和平共處幌子下實現(xiàn)其全球霸權的陰謀。①AMAE,752INVA/2173,Compte-Rendu de l’audience accordée par M.PompidouàM.Chi Peng Fei,le 13 juin 1973.
對于共同均衡裁軍談判,中法之間未有重大分歧,中國支持法國的相關決策。1973年6月5日,周恩來總理詢問訪華的法國波爾多議員沙邦-戴爾馬(Jacques Chaban-Delmas):法國政府是否認為該談判能夠保證歐洲的和平?曾任蓬皮杜政府總理的沙邦-戴爾馬回答說,法國政府從一開始就對該談判持保留意見,并認為該談判是一個陰謀。他打了個比方,如果讓美國從歐洲撤出一個師,而蘇聯(lián)僅僅是將自己的一個師后撤200公里,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因為蘇聯(lián)可以很快將軍隊調(diào)動到歐洲,而美國則沒有這樣的地理優(yōu)勢。周恩來表示贊同,并認為共同均衡裁軍談判不符合實際。他預計美國只會撤出少量軍力。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66—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598頁。752INVA/2166,Entretien du 5 juin 1973 entre M.Chou EnlaietM.Jacques Chaban-Delmas.1973年6月,中國外交部長姬鵬飛訪問法國。12日,在與法國總理梅斯梅爾(Pierre Messmer)的會晤中,梅斯梅爾表示,法國不會寄希望于維也納會議來實現(xiàn)緩和,因為這會進一步削弱西歐總體的軍事實力。他同時表示,法國也不希望美國從歐洲撤軍,因為法國和西德孱弱的軍力無法面對來自蘇聯(lián)的軍事威脅。姬鵬飛對此表示贊同,他指出,歐洲最大的威脅來自蘇聯(lián)。③AMAE,752 INVA/2173,Compte rendu de l’entretien entre M.Pierre Messmer,Premier Ministre et M.Chi Pengfei,Ministre chinois des Affaires Etrangèresàl’H?tel Matignon,le 12 juinà11 heures 30.13日,蓬皮杜總統(tǒng)在接見姬鵬飛時表示,雖然法國總體上是希望和蘇聯(lián)維持合作關系。但是,第一,法國不會放松警惕,并會繼續(xù)加強國防建設工作。第二,法國強烈反對兩個超級大國主宰世界。他指出,法國從一開始就反對即將在維也納舉行的共同均衡裁軍談判。美蘇就中歐駐軍去留問題的談判會導致法國在美蘇爭霸中被中立化,因此,蓬皮杜表示法國希望尼克松能夠不從歐洲撤軍。姬鵬飛贊同法國不讓美國撤軍的做法,但是也希望法國能繼續(xù)奉行獨立的軍事政策,而不被美國所左右。④AMAE,752INVA/2173,Compte-Rendu de l’audience accordée par M.PompidouàM.Chi Peng Fei,le 13 juin 1973.
然而,中法兩國在對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的看法上卻多有沖突之處。1973年6月3日,沙邦-戴爾馬告訴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法國對蘇聯(lián)的緩和政策是逐步推進的,主要為實現(xiàn)經(jīng)濟與文化領域的合作。他說,這種法蘇之間的交流比用真槍實彈來交流要好得多。召開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的意圖在沙邦-戴爾馬看來就是要通過談判的方式化解威脅。但是,他強調(diào),法國堅決反對在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上討論共同均衡裁軍問題。⑤752INVA/2166,Compte-rendu de l’Entretien du 3 juin 1973 entre M.Jacques Chaban-Delmas et le vice-minist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Chiao Kuanhua.但中國對法蘇關系的發(fā)展還是心存疑慮的。1973年9月,蓬皮杜總統(tǒng)訪問中國。毛澤東主席在9月12日與其的會談中就指出,他不認為美蘇能夠實現(xiàn)緩和,也不認為法國的緩和政策能夠避免戰(zhàn)爭的發(fā)生。他說:“戰(zhàn)爭總有一天是要打的。寧可放在這個‘打’字上,第二個才放在和平上?!雹拗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第6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498—499頁。AG/5(2)/1030,Entretien entremonsieur le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et le Président Mao Tes-Toung.在9月12日的會談中,周恩來告訴蓬皮杜總統(tǒng),中國認為法國支持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沒有充分考慮到蘇聯(lián)政策的危險性與欺騙性,法國的緩和政策容易讓蘇聯(lián)在歐洲騰出精力來實行霸權主義擴張。蓬皮杜則解釋道,法國的政策絕不是想解放蘇聯(lián)的“雙手”,把對歐洲的威脅轉移到亞洲,轉嫁給中國,從而實現(xiàn)歐洲的緩和。法國尋求與中國合作,實現(xiàn)良好的國際互動關系,維護歐洲的和平。但是,他指出,這種緩和絕不是盲目的緩和。法國不僅要建設強大的國防,同時也與美國結盟,維護美軍在歐洲的存在。⑦AG/5(2)/1030,Entretien entre le président Pompidou et M.Chou En Lai le 12 septembre 1973àla résidence du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法國外交部并不認為周恩來接受了蓬皮杜的觀點。法方認為周恩來總理對法國的緩和政策持保留態(tài)度。⑧752INVA/2166,Télégramme circulaire,N°544,le 18 septembre,1973.中法這一分歧在1973年9月17日的《中法公報》中體現(xiàn)了出來。在歐洲問題上,中國僅表示贊同歐洲人民維護自身獨立與安全的正義訴求;而法國則強調(diào)自身緩和政策的重要性,只有在緩和的基礎上才有一個真正的歐洲共同體的建成。①《中法公報》,《人民日報》1973年9月18日。
隨著中國“三個世界”理論的提出,中國對于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的態(tài)度也愈發(fā)強硬。1974年4月11日,前往參加聯(lián)合國大會的鄧小平副總理在會見法國外交部部長若貝爾(Michel Jobert)時就指出美蘇緩和只是暫時性的。他認為該會議不會有任何結果,僅是“美蘇合謀制歐”的表現(xiàn)。②AMAE,752 INVA/2173,Entretien du Ministre avec M.Teng Hsiao-ping,Chef de la délégation chinoiseàla 6ème session extraordinaire de l’ Assemblée Générale en présence de M.Chiao Kuan-hua,Vice-Ministre des Affaires Etrangères et Chef-adjoint de cette délégation.1975年5月,鄧小平出訪法國。5月12日,法國總理希拉克(Jacques Chirac)告訴鄧小平,對于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法國并不寄希望其能解決安全問題,或者使該會議制度化。法國希望將重點放在東西方的合作上。對于解決安全問題,法國則在尋求其他出路。會議只是希望在尋求合作上達成共識,而非在安全問題上有一致意見。鄧小平則指出,法國的緩和政策并不能改變歐洲的現(xiàn)狀,美蘇將依然在歐洲對峙。該會議只是勃列日涅夫轉移國內(nèi)矛盾的一個做法。蘇聯(lián)的目的是要欺騙歐洲人。在中國看來,蘇聯(lián)希望制度化該會議,并為建立亞洲安全體系做出樣板。③AMAE,118QO/21,Compte-rendu verbatim des Entretiens de M.le Premier Ministre avec M.Teng Hsiao Ping,le 12 mai1975.對于蘇聯(lián)駐法大使就鄧小平訪法的情況詢問,法國外交部告知蘇方,中法兩國在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上有重大分歧,并指出,法國將繼續(xù)奉行緩和政策,不同意中國的觀點。④AMAE,118QO/21,Entretien de M.Zemskov avec le Secrétaire général,Visite de M.Teng Hsiao-pingàParis,le 16 mai 1975.
在歐洲一體化問題上,中法兩國都支持、維護和推動歐洲一體化,但是兩國在推動該進程的速度與軍事準備上卻存在分歧。中國對歐洲在經(jīng)濟一體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贊賞,并向布魯塞爾派遣了代表團。1973年5月,當法國駐華大使馬納克向周恩來總理介紹歐洲貨幣統(tǒng)一的計劃時,周恩來總理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并表示這一進程不應該受到來自蘇聯(lián)方面的阻力。因為在法方看來,蘇聯(lián)并不贊同該計劃,而是更傾向于與歐共體內(nèi)的各個國家分別進行貿(mào)易。⑤AMAE,752INVA/2141,Entretien du 14 mai 1973 entre M.Chou En-lai d’une part,MM.Jean Marin et l’Ambassadeur de France de l’autre.而當法方向中方表示1973年石油危機導致歐洲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不穩(wěn)定時,中方表示中國可以就此向中東的石油輸出國施加適當?shù)挠绊?。⑥AMAE,752INVA/2141,Télégramme N°981/82,le 27 septembre 1974.當然,中國并不滿足于歐洲在經(jīng)濟一體化上取得的成就,而是希望看到歐洲能夠盡快實現(xiàn)政治與軍事的一體化。1973年6月姬鵬飛外長就告訴法國總理梅斯梅爾和蓬皮杜總統(tǒng),中國希望歐洲能夠聯(lián)合起來,擁有獨立的政治決策與軍事力量來抗衡美蘇。⑦AMAE,752 INVA/2173,Compte rendu de l’entretien entre M.Pierre Messmer,Premier Ministre et M.Chi Pengfei,Ministre chinois des Affaires Etrangèresàl’H?tel Matignon,le 12 juinà11 heures 30.AMAE,752INVA/2173,Compte-Rendu de l’audience accordée par M.PompidouàM.Chi Peng Fei,le 13 juin 1973.1975年5月訪問法國的鄧小平也向希拉克總理和德斯坦總統(tǒng)表示,中國希望歐洲能夠建立起統(tǒng)一而有效的防務機制。他表示,在中國看來,歐洲的局勢并不能讓人感到滿意,歐洲緩慢的政治一體化導致歐洲在軍事上的不統(tǒng)一。⑧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42—45頁。AMAE,118QO/21,Compte-rendu verbatim des Entretiens de M.le Premier Ministre avec M.Teng Hsiao Ping,le 12mai 1975.AMAE,118QO/21,Verbatim des Entretiens du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avec M.Teng Hsiao Ping,Vice-premier ministre de la Ré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le 13 mai1975.中方的要求在法國看來是不符合實際的。沙邦-戴爾馬告訴喬冠華,歐洲的局勢比中國想象的要復雜。對于政治聯(lián)合,歐洲各國的想法各異。法國與意大利、英國與德國等暫時無法達成共識。他指出,歐洲政治一體化不是只有大的政策方向就能實現(xiàn),還需落實于具體的領域。沙邦-戴爾馬表示歐洲一體化將先集中力量于解決貨幣統(tǒng)一問題。①752INVA/2166,Compte-rendu de l’Entretien du 3 juin 1973 entre M.Jacques Chaban-Delmas et le vice-ministre des affairesétrangères Chiao Kuanhua.希拉克則告訴鄧小平,法國正在努力建設歐洲,盡管法國同樣希望歐洲能有自己獨立的政治與防務,但首要任務還是著力于解決經(jīng)濟一體化上所面臨的困難。對于軍事領域,目前法國正在加強自身的國防建設,并依托北約體系與美國開展合作。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第42—43頁。AMAE,118QO/21,Compte-rendu verbatim des Entretiens de M.le Premier Ministre avec M.Teng Hsiao Ping,le 12mai 1975.德斯坦總統(tǒng)則進一步說明,這種合作是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而不是所謂的“美國保護歐洲”。他認為,對于政治與軍事統(tǒng)一,最大的問題集中于西德。因為西德尋求美國的保護,而不希望建立聯(lián)合的防御體系。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第44—45頁。AMAE,118QO/21,Verbatim des Entretiens du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avec M.Teng Hsiao Ping,Vice-premier ministre de la Ré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le 13 mai 1975.
中國急于希望看到歐洲政治與軍事一體化的主因還是來源于對蘇聯(lián)威脅的擔憂。周恩來數(shù)次告誡來訪的法國政要,不能放松對蘇聯(lián)的警惕,必須緊抓軍隊的建設與訓練。④752INVA/2166,Entretien du 5 juin 1973 entre M.Chou Enlaiet M.Jacques Chaban-Delmas.AG/5(2)/1030,Entretien entre le président Pompidou et M.Chou En Lai le 12 septembre 1973àla résidence du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AG/5(2)/1030,Compte-rendu de l’entretien restrient entre M.Pompidou et M.Chou En Lai le 13 septembre 1973à 15h.30.但是,在法國看來,歐洲的一體化進程是為了實現(xiàn)緩和并進而消融兩極對抗所引起的戰(zhàn)爭風險。⑤AMAE,752 INVA/2173,Compte rendu de l’entretien entre M.Pierre Messmer,Premier Ministre et M.Chi Pengfei,Ministre chinois des Affaires Etrangèresàl’H?tel Matignon,le 12 juinà11 heures 30.這與中國希望通過歐洲一體化對抗蘇聯(lián)霸權主義的策略是相抵觸的。隨著“三個世界”理論的提出,中國就蘇聯(lián)霸權主義擴張對世界影響的分析進一步加深了中法之間的分歧。1975年5月在會見德斯坦總統(tǒng)時,鄧小平副總理就表示,中國認為美蘇是世界動蕩的源頭。至少在10—30年間會有新的全球沖突。美國和蘇聯(lián)必將在歐洲展開爭奪。在中國看來,蘇聯(lián)比美國更加危險,因為美國此時正在實施收縮戰(zhàn)略,必須得到歐洲的支持才能有實力抗衡蘇聯(lián)。⑥AMAE,118QO/21,Entretiens franco-chinois,le 13mai 1975.德斯坦總統(tǒng)贊同中方認為世界形勢正在起變化的說法,但是,他并不理解中國為何悲觀地認為會爆發(fā)全球沖突。他表示,法國認為美蘇兩國總體保持平衡,而且美國持有的核武器數(shù)量超出蘇聯(lián),即使如中國所言,美蘇真的在歐洲爆發(fā)沖突,那也必然是一場核戰(zhàn)爭。而為了防止戰(zhàn)爭的爆發(fā),法國認為就必須依靠核威懾。因而核威懾是實現(xiàn)局勢緩和的一個基礎。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第44—45頁。AMAE,118QO/21,Verbatim des Entretiens du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avec M.Teng Hsiao Ping,Vice-premier ministre de la Ré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le 13 mai1975.畢竟法國外交部的分析曾指出,盡管中國認為蘇聯(lián)會實行霸權主義來控制中國,但是蘇聯(lián)在中國北方的駐軍并不足以發(fā)動對中國的戰(zhàn)爭。中國雖然有軍事壓力,但爆發(fā)中蘇沖突的可能性很小。不過,蘇聯(lián)在歐洲布置的武裝力量卻能夠輕松地攻占西歐。⑧AMAE,118QO/21,Rapports de la Chine avec l’URSS,les Etats-Unis et le Japon,le 25 avril 1975.在此情形下,依托核武力的歐洲緩和在法國看來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故而德斯坦無法理解中國對戰(zhàn)爭爆發(fā)的擔憂。但鄧小平指出,中國認為爆發(fā)常規(guī)戰(zhàn)爭的可能性更大,美蘇雙方都將克制使用核武器,美國在歐洲的常規(guī)武力又弱于蘇聯(lián)。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國認為法國不應該僅僅注重核武器的發(fā)展,而是應當將重點放在常規(guī)武力的建設上。鄧小平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可能會由蘇聯(lián)挑起。不過,并不是會馬上爆發(fā)。他認為和平可能還將持續(xù)20—30年,在此期間,中國和歐洲都需要為戰(zhàn)爭做好準備。德斯坦對此只能表示歐洲一體化進程在這段時間中應該會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能夠克服不同文化帶來的差異,而中國在此期間也將強大,到那時世界局勢可能就不會如中國所預言的那般悲觀。①AMAE,118QO/21,Verbatim des Entretiens du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avec M.Teng Hsiao Ping,Vice-premier ministre de la Ré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le 13 mai1975.
在蘇聯(lián)因素的影響下,中法兩國在對歐政策上產(chǎn)生了共鳴,但亦有諸多分歧。蘇聯(lián)從20世紀70年代起,積極推行“亞洲安全體系”建設,加強在印度的介入,在中國北方增加駐軍等。這一系列措施不得不讓中國領導人認為蘇聯(lián)想要全球稱霸,并利用緩和的幌子控制歐洲。歐洲將要面對的不僅是蘇聯(lián)的核武器威脅,更是常規(guī)軍力的重壓。中國因而希望歐洲的防御力量必須在蘇聯(lián)核打擊和常規(guī)打擊下能夠幸存。從此分析得出的結果便是歐洲需要在政治、經(jīng)濟與軍事上團結一致并起到穩(wěn)固西方陣營的作用。雖然中國并未公開譴責法國對蘇緩和的外交策略,但是卻想說服法國,讓其認識到蘇聯(lián)的危險性。中國領導人認為法國為首的西歐國家低估了蘇聯(lián)的威脅。在中國看來,所謂的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不過是一場蘇聯(lián)操控的虛假和平。法國對該會議的支持必定會導致蘇聯(lián)霸權主義政策的成功。同時,中國也反對實質(zhì)性的歐洲軍力削減。歐洲軍力的削弱意味著蘇聯(lián)在西方壓力的減少,從而能騰出手來增加對中國北方的壓力。
法國卻希望中國能夠理解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僅是法國爭取緩和的一個步驟。法國的緩和政策并不意味著放棄防備來自蘇聯(lián)的軍事威脅,所以法國反對在歐洲安全會議和裁軍談判間建立聯(lián)系。②AMAE,752INVA/2173,Compte-Rendu de l’audience accordée par M.PompidouàM.Chi Peng Fei,le 13 juin 1973.但是,法國與蘇聯(lián)的交流也讓法國確信自身在歐洲事務上的重要性已被蘇方認可。而蘇聯(lián)也的確在重工業(yè)領域給予了法國有效的幫助。法國因而拒絕接受中國提出的“聯(lián)法抗蘇”或者“聯(lián)歐抗蘇”的構想。他們試圖讓中國理解“反蘇主義”僅存在于冷戰(zhàn)初期階段。③752INVA/2167,Voyage de M.le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en Ré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le 20 juin 1973.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歐洲問題上法國對于蘇聯(lián)的看法是矛盾的。蓬皮杜與德斯坦既不希望迎合蘇聯(lián)在歐洲咄咄逼人的進攻姿態(tài),也不想放棄戴高樂時期以來與蘇聯(lián)形成的特殊合作關系。也正是這一搖擺不定的態(tài)度與中國堅定對抗蘇聯(lián)霸權主義的政策產(chǎn)生了沖突,最終導致中法政治關系的不確定性。這也讓從中法建交以來就已產(chǎn)生的“法蘇合謀”的陰影無法散去,在共同抗衡兩極體系的框架下貌合神離。同時,這也表明雖然中法兩國都在兩極格局中謀求發(fā)展空間,但是,在此時對全球局勢的判斷上,中國依然強調(diào)大規(guī)模沖突在歐洲爆發(fā)的可能性,而法國則更偏向于認為和平穩(wěn)定已成為主流。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雖然雙方在對歐政策上各持己見,但是這樣的交流加深了彼此的認知。在與西方關系緩和的歷史背景下,如此深入地探討歐洲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與西歐國家建交的步伐。到20世紀70年代末,除了安道爾、摩納哥與梵蒂岡等少數(shù)國家外,中國與西歐主要國家都建立了外交關系。④王泰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三卷)1970—1978》,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版,第289頁。這為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此外,作為1969年中法關系緩和后,優(yōu)先與法方發(fā)展經(jīng)濟與文化關系政策的延續(xù)⑤AMAE,119QO/747,Note pour le Cabinet du Ministre,le 23 mai 1969;Compte-rendu de l’entretien entre le ministre et l’ambassadeur de Chine,le 4 juin 1969.,在政治關系上因蘇聯(lián)導致的矛盾并未影響到兩國在貿(mào)易與科技文化上的交流與合作。1974年,中法貿(mào)易額達到了9.14億美元的歷史高位。⑥王泰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三卷)1970—1978》,第314頁。這樣的嘗試使得中國的外交政策更為多樣靈活,并對西歐國家廣泛開展貿(mào)易與文化外交。1975年5月6日,中國與歐洲經(jīng)濟共同體建立外交關系,從而進一步促進了與西歐國家經(jīng)貿(mào)關系的穩(wěn)定發(fā)展。⑦同上,第3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