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曦
《浮生六記》是蘇州文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集。沈復,字三白,號梅逸,乾隆二十八年(1763)出生于幕僚之家,未參加過科舉考試,一生輾轉游幕,家計艱難,以致賣畫維生、典當借貸。他與妻子陳蕓情深意篤,相知相敬二十三載,可惜沒能白頭到老。
他四十六歲時回憶往昔,有感而發(fā),訴諸文字,成《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yǎng)生記道》六篇小記。詩仙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有“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沈復便以“浮生六記”為文集命名。
而《浮生六記》寫完后,沈復又有怎樣的人生際遇,再無只字片語記述。一開始,和大部分文人筆記的命運相似,《浮生六記》只流傳于沈復的朋友圈中。后來輾轉散佚,流落書攤。光緒初年,楊引傳在蘇州的小書攤上偶然淘到了《浮生六記》殘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的“尊聞閣王”王韜,以活字版刊行于1877年。這是最早的通行本,然而已缺最后二記。1936年,國學大家林語堂先生將殘存的四記翻譯成英文,并在序言中寫道:“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睍r隔一百多年,《浮生六記》終于收獲好評,自此閃耀文壇。
有人將《浮生六記》比作小《紅樓夢》,真是十分貼切。從傳世過程來看,這二者的確如出一轍?!都t樓夢》在曹雪芹死后風靡坊間,可惜只有前八十回抄本,于是號稱古本、全本的偽作層出不窮。在林語堂先生期待“在蘇州家藏或舊書鋪一定還有一本全本”時,《浮生六記》“全抄本”也應運而出。
老實說,就內(nèi)容和文筆而言,《浮生六記》比《紅樓夢》差了十萬八千里,但《浮生六記》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卻絲毫不遜于《紅樓夢》?!都t樓夢》也好,《浮生六記》也罷,再延伸到所有好的文學作品,無論古今中外,最重要的不是結構、內(nèi)容、文筆、技巧,而是感情。好的文學,就算描寫悲劇,文字都是暖的,飽含深情。越是冷漠的世界,人們越向往這份真情。
要說《浮生六記》究竟寫了什么,無非日常瑣事。這是一部毫無野心的著作,沒有精心構建的架構,也不是宏大深刻的題材,更沒有曲折燒腦的情節(jié),如涓涓細流,任意東西,清澈見底。你會不由自主跟著它笑、跟著它哭、跟著它發(fā)愁、跟著它痛快。無論趣事還是苦事,都溫潤如玉,可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若用類比,沈復像極了賈寶玉,沒出息,沒野心,沒能耐,只會在女人叢里混,窮困潦倒,一事無成。蕓娘則匯聚了許多紅樓女子的質(zhì)素?!敖鹆晔O”各有各的可愛,也各有各的毛病。黛玉靈秀,有才情,卻小心眼,嘴上不饒人,對寶玉一心一意,也常噎得他說不出話來。蕓娘聰明、敏感,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教育就能吟詩作對,紅袖添香是文人的理想伴侶。同時,她還發(fā)明了不少生活小妙招,既有情趣又實用、便宜,跟她在一起永遠不會無聊。寶釵端莊穩(wěn)重識大體,雖然勸來勸去總惹寶玉不快,但真心為他的前程著想,持家待人八面玲瓏,是難得的賢妻良母。蕓娘亦然,無條件支持丈夫,盡心盡力侍奉公婆,和家人朋友關系都很好。湘云是大家公認的可愛女子,性情率真,有些男孩子氣,心大不矯情,翻臉耍脾氣卻不記仇,對人掏心掏肺。她小時候的淘氣軼事跟蕓娘真有一拼。湘云喜歡穿男孩子的衣服,有一回她穿了寶玉的大衣,老太太認錯了,直叫“別站在燈底下,小心落了灰迷了眼”,她還憋著笑不言語,后來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老太太才知道怎么回事。蕓娘女扮男裝出去看熱鬧,人潮擁擠,她不小心碰了個姑娘,人家以為是浪蕩子,正怒氣沖沖要打要罵,她趕緊翹翹三寸金蓮說明自己也是女人,實在俏皮。此外,蕓娘“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高潔品性也與邢岫煙相仿。蕓娘匯聚了紅樓群芳的優(yōu)秀品質(zhì),完全配得上林語堂先生的盛譽。
讀《紅樓夢》時,大家都為寶、黛不能終成眷屬深感遺憾,《浮生六記》恰恰滿足了人們的希望。它就是《紅樓夢》故事的延伸。如若寶玉娶了黛玉,八成會過著沈復和蕓娘的生活,夫妻固然互為知己、和和美美、妙趣橫生,但難以融入大家族。黛玉謝幕時還是個閨中少女,以她之前的表現(xiàn)來看,病體孱弱,樹敵頗多,賈母疼愛她、賈政欣賞她,但最關鍵的王夫人并不喜歡她,何況還有趙姨娘等一干小人沒事都要找事,她根本應付不來如此之多的“風刀霜劍”。寶玉呢是個沒剛性沒脾氣的少爺,既無心讀書上進考科舉,也懶得去管家長里短,更不屑鉤心斗角算計這個算計那個,他自己無權無勢,只能做家族的寄生蟲,哪里護得住黛玉呢?沈復和蕓娘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蕓娘從小肩負養(yǎng)家重任,比黛玉這種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嬌小姐成熟許多,為人更像寶釵,能隱忍,會調(diào)停,不得罪人。她是沈復母家的親戚,沈母一開始很喜歡她,她也很小心地伺候公婆,無奈一系列陰差陽錯的誤會,竟令她接連得罪二老,乃至公公放狠話,沈復要么休了蕓娘,要么離開沈家。所幸沈復對蕓娘始終如一,不離不棄,真的為她離家出走了。沈復和父母骨肉分離,蕓娘和子女也天各一方,這種痛苦是無法抹平的。連番摧折,蕓娘的身體也終于垮了。她的死沒有“林黛玉焚稿斷癡情”那么詩意,也沒有“苦絳珠魂歸離恨天”那么神奇,卻能讓人為之動容,痛徹心扉。臨終能與摯愛的丈夫依依話別,是她的幸運,但得不到公婆諒解、見不了兒女一面,她是多么委屈、多么無奈、多么不甘、多么痛苦??!她的死,讓我想到了“抱屈夭風流”的晴雯,欲哭無淚,欲訴無門。寶玉、黛玉也好,沈復、蕓娘也罷,毫無心機卻身處眾矢之的的他們終會無立足境,“恩愛夫妻不到頭”。雖然是悲劇,但已是最好的結果。這是性格使然,命運使然。
《浮生六記》又比《紅樓夢》更加接地氣。因為《紅樓夢》描寫的重點是上層社會,那些煩瑣的禮儀、奢華的場景、精致的衣食住行離我們很遠,這世上絕大部分人過的是沈復的生活,一邊掙扎著養(yǎng)家糊口,一邊苦中作樂努力活得有情趣。沈復和蕓娘是“煙火神仙”,他們粗茶淡飯、徒步窮游、廢物利用,從最簡單、最廉價的生活中收獲快樂。這種快樂,即便到了相隔兩百多年的今天,依然是百姓們期待且易得的。
借鑒學習也好,發(fā)人深省也罷,總之,當你開啟《浮生六記》,沈復和蕓娘的人生就因為你的閱讀再度鮮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