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 剛,許 僑,林 叢
(1.西安市高陵區(qū)醫(yī)院骨科,陜西 西安 710200;2.西安北車醫(yī)院骨科,陜西 西安 710086)
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頸椎退行性病變,患者發(fā)病后頸部血管及神經(jīng)往往受到壓迫而出現(xiàn)肩頸疼痛、頸部活動受限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近年來,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髓核成形術逐漸用于頸椎病治療中,但關于該術式對頸椎病治療效果的研究報道仍較為少見,本研究為探討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髓核成形術對頸椎病的作用,針對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西安市高陵區(qū)醫(yī)院100例頸椎病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
將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西安市高陵區(qū)醫(yī)院100例頸椎病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各50例。對照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40~76歲,平均(58.34±10.47)歲;ASAⅡ級26例、Ⅲ級24例;頸椎病變節(jié)段C4-516例、C5-624例、C6-710例;病程3個月~4年,平均(2.07±0.69)年;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31例、椎動脈型頸椎病19例。觀察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40~75歲,平均(58.09±10.51)歲;ASAⅡ級27例、Ⅲ級23例;頸椎病變節(jié)段C4-514例、C5-625例、C6-711例;病程3個月~4年,平均(2.13±0.70)年;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32例、椎動脈型頸椎病18例。一般資料比較,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①符合頸椎病的診斷標準[2],確診為頸椎病;②具備頸椎病手術治療指征[3];③成年人;④術前CT、MRI檢查可見頸椎部位無脊髓受壓情況。
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障礙;②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③嚴重感染;④惡性腫瘤;⑤中途失訪,脫落研究。
對照組實施頸部硬膜外阻滯術,根據(jù)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于頸椎病變節(jié)段對應的皮膚進行標記,于標記點進針,觸及橫突后將注射器回抽,如回抽后注射器內(nèi)無腦脊液、積血,連接硬膜外導管,沿著進針方向將導管置入硬膜外腔內(nèi),拔除穿刺針,固定好導管,患者采取俯臥位,將2.5 mL 2%利多卡因、2.5 mg地塞米松與生理鹽水混合,稀釋成10 mL,將混合液注入硬膜外腔內(nèi)。如患者雙側均存在明顯癥狀,可進行交替阻滯。阻滯后觀察10 min,如患者未出現(xiàn)異常情況,可拔除硬膜外導管。
觀察組先實施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髓核成形術,再于5 d后實施頸部硬膜外阻滯術,具體為:①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髓核成形術:患者采取仰臥位,于頸部下方墊一枚軟枕,頭頸部向后仰,使頸前部位充分顯露,在C臂機透視下對病變頸椎節(jié)段進行定位,于皮膚表面作標記,采用2%利多卡因浸潤麻醉,于健側前內(nèi)臟鞘與頸動脈鞘的間隙為入路,內(nèi)推內(nèi)臟鞘,外推頸動脈鞘,穿刺進針,針尖抵達椎間盤中后1/3處,對穿刺針進行固定,將針芯拔出,連接低溫等離子刀頭;選擇配備腳控開關的射頻消融設備,踩壓消融腳踏10 s后,將刀頭順時針旋轉360度,再踩壓熱凝腳踏10 s,將刀頭逆時針旋轉360度,使其固縮成形,將穿刺針向頸前側撤出2 mm,再重復消融、熱凝,直至頸部或上肢出現(xiàn)刺激癥狀。②頸部硬膜外阻滯術:手術步驟同對照組。
臨床療效、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在術后隨訪6個月,比較2組術前、術后6個月的頸性眩暈評分、頸椎殘障評分、疼痛評分。
1.3.1 療效評價標準[4]①痊愈:異常體征、臨床癥狀均完全消失,頸椎活動功能恢復正常;②好轉:異常體制、臨床癥狀均有所緩解,頸椎活動功能有所改善;③無效:異常體征、臨床癥狀未見緩解,頸椎活動功能未見改善??傆行?痊愈率+好轉率。
1.3.2 頸性眩暈評分[4]采用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分量表評估,總分最低0分,最高30分,得分越高眩暈程度越低。
1.3.3 頸椎殘障評分[4]采用頸椎殘障功能量表評估,評估頸椎殘障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該量表包括10個條目,單項0~5分,總分0~50分,得分越高殘障越嚴重。
1.3.4 疼痛評分[4]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總分最低0分,最高10分,得分越高越疼痛。
臨床總有效率觀察組96.00%,高于對照組82.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n(%),n=50]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n=50]
與術前相比,2組術后6個月的頸性眩暈、頸椎殘障、疼痛評分均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頸性眩暈評分更高,頸椎殘障、疼痛評分均更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頸性眩暈、頸椎殘障、疼痛評分比較分)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如患者病情較輕、頸椎功能障礙不嚴重,往往推薦采取非手術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癥狀,改善頸椎活動功能,但對于病情嚴重且頸椎功能障礙嚴重的患者來說,非手術治療往往無法取得良好效果,還需選擇手術治療[5]。頸椎病的手術治療方法較多,尚未形成統(tǒng)一規(guī)范體系,本研究對照組實施了頸部硬膜外阻滯術,該治療方法主要是針對頸椎病患者的神經(jīng)根受壓迫情況進行治療,可通過將具有鎮(zhèn)痛作用的藥液注入至患者病變頸椎節(jié)段硬膜外腔內(nèi),對患者感覺神經(jīng)進行阻滯,阻斷神經(jīng)通路對疼痛進行感知,可有效減輕疼痛癥狀,解除神經(jīng)根受壓迫狀態(tài)[6],但該種治療手段對頸椎病患者的療效不夠理想。本研究針對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髓核成形術用于頸椎病治療的效果進行了研究,與頸部硬膜外阻滯術進行比較后發(fā)現(xiàn):①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82.00%,術后6個月,觀察組的頸性眩暈評分較對照組更高,觀察組的頸椎殘障評分、疼痛評分均更低,說明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髓核成形術用于頸椎病治療切實有效,可起到控制癥狀、改善頸椎功能等作用,療效良好,這主要是因為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髓核成形術利用等離子刀頭,生成低溫射頻能量,在低溫能量作用下,等離子顆??上蝾i椎髓核組織細胞間的肽鏈進行撞擊,促使髓核內(nèi)膠原蛋白分子收縮,進一步縮小椎間盤髓核體積,解除椎間盤髓核對頸椎神經(jīng)和血管的壓迫,消除癥狀[7];②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00%與對照組2.0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髓核成形術后并發(fā)癥風險低,安全性良好。本研究與劉琰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此研究中未選擇對照組,對64例頸椎病患者統(tǒng)一實施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髓核成形術治療,治療后,患者總有效率為92.2%,眩暈評分、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綜上所述,頸部硬膜外阻滯術聯(lián)合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髓核成形術可有效緩解頸椎病患者癥狀,療效顯著,并發(fā)癥風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