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漯河市第二實驗小學語文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先后獲得全國小語十大青年名師、中原名師、河南省模范教師、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教師教育專家等稱號。
我出生在一個教師之家,童年時我常坐在爸爸的自行車后座,盯著他那落滿粉筆灰的外套,聽村里人親切地喊他一聲“陳老師”。也許從那時起,一顆種子就在我心里生根發(fā)芽。長大后的我選擇到師范院校求學,并踏上了教學崗位。
初登講臺:雪夜家訪,從教學走向育人
初到工作崗位,我毫無經(jīng)驗,對于怎么開展教學也無從下手。恰逢學校德育處布置任務,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家訪6個學生。我在將近3個月的時間里走訪了47家。在家訪接近尾聲時,我去了小張家。
那天,天上飄起了雪花。我沿著小胡同往小張家走去,沒有路燈,胡同又窄,我被電線桿的牽線絆倒了。在一排小平房里找到小張家時,我看到了一個小小的身影,趴在一張小板凳上寫作業(yè)。我輕輕推了推門,叫了一聲他的名字。孩子猛地轉(zhuǎn)過頭來,像一只受驚的小鳥??吹绞俏遥杆俎D(zhuǎn)過頭去,把頭埋在臂彎里一聲不吭。我走過去問他:“你不是最喜歡陳老師嗎?為什么現(xiàn)在不說話了?”我扳起他的肩膀,看到一張哭泣的臉。孩子抽咽著說:“老師,爸爸媽媽離婚了,我們家太破了,我不想讓你看見。”我的心猛地刺痛起來,在這間簡陋的屋子里,我終于知道孩子作業(yè)本上那大滴大滴的油漬是怎么來的,知道為什么10月底孩子還光著腳穿鞋子,知道為什么在這樣的風雪夜只有孩子一個人在家(因為孩子爸爸還在外面送煤球)。那一刻,我無比自責:我們總是以我們認為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求孩子,卻不曾俯下身子看一看,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這是改變我教師生涯的重要事件,這個孩子也是促使我成長的重要人物。我開始研究兒童成長的秘密,了解多元智能發(fā)展理論;我自修心理咨詢師課程,成為家庭教育指導師;我提出“愛育精彩,讓每一個孩子都閃光”的班級管理理念,用善意和寬容去對待每一個孩子,做一個向日葵一樣的老師。
春風吹過,大地知道。只要用心,任何一個灰暗的開場,都必然迎來一個光明的結(jié)尾。在一屆屆學生身上,我深深感到教育是個非功利的過程,是滿懷期待的過程。也是在孩子身上,我看到了生命最初的美好,懂得了教師職業(yè)的最大魅力就是生命對生命的影響。我相信從我們的教室走出的一群又一群孩子,他們將來不僅是幸福的感知者、幸福的追隨者,更有能力成為幸福家庭的締造者。因為,我們在竭盡所能為他們的幸福人生奠基。
專注研究:扎根課堂,讓自己努力長成一棵樹
有人說,我天生適合做教師。可能是吧,一個見了孩子就忍不住微笑、交談幾句就能發(fā)現(xiàn)孩子優(yōu)點的人,為什么不把教師作為終身事業(yè)呢?工作不到半年,我就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講了第一節(jié)校級優(yōu)質(zhì)課,后來還代表學校參加市級優(yōu)質(zhì)課評選,獲得一等獎。
在我看來,課堂是最能體現(xiàn)教師生命價值的地方。我對自己的課堂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依據(jù)課程標準和兒童認知心理,引入了大量文學性課程資源,給學生閱讀自由。我還開設了豐富多彩的班本課程,堅持每周一句贈言,每課一個趣點,為學生舉行專題講座,為學生辦班報等。
研究表明,一名教師從他踏上講臺到他教學10年之間,是成長最快的階段。從2003年起,我開始參與省級課題的研究,試圖從最棘手的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入手,研究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提煉教學成果。在“十一五”期間,我參與的課題獲得全國課題優(yōu)秀成果獎,兩個信息技術課題分別獲得河南省優(yōu)秀成果特等獎、一等獎。
作為語文教師,我堅信閱讀是生命在行走,寫作是靈魂在呼喚。我把教育思考變成一篇篇教學設計、教學論文;我?guī)ьI工作室成員,將工作室讀書與教育寫作成果匯編成冊;我把創(chuàng)意研修成果變成了一部10萬多字的書稿……回顧成長經(jīng)歷,我發(fā)現(xiàn)教育寫作帶給我的是一種由內(nèi)而外的自主發(fā)展,鞭策著我不斷深入研究。
打造團隊:從一個人的行走到一群人的成長
2015年7月,我被推選為中原名師培育對象。自此,我踏上了一條更為艱辛的成長之路。
工作室隊伍怎么建?我放棄了選擇一批成熟教師的常規(guī)做法,而是面向全市,特別是縣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選拔了一批年輕教師。在工作室的團隊里,我們喚起自我的成長意識,引導彼此不斷進行自我構(gòu)建、完善自己;我們按照“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家指導”的基本思路,通過備課磨課、課例分析、課題實驗、專題講座、教學展示和專業(yè)讀寫等方式,促進工作室成員專業(yè)素質(zhì)提高。
5年多過去了,我們的團隊依然年輕。至今,我們的團隊已取得培養(yǎng)省優(yōu)質(zhì)課大賽一等獎獲得者1名、省骨干教師4名、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1名的成績。我們努力創(chuàng)新教研形式,創(chuàng)設線上工作室研修活動,利用CCtalk開展網(wǎng)絡教研,利用微信公眾號引領教師成長。2020年疫情期間,我?guī)ьI工作室成員,聚焦“快樂讀書吧”,主動錄制系列公益微課,為更多家庭和孩子服務,還積極承擔市級骨干教師培訓任務,在漯河小語千人釘釘群里連續(xù)做了4場專題講座。
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以名師工作室為依托,結(jié)合學校教師的實際成長需求,漯河市第二實驗小學啟動教師系列培育工程。為使培育項目真正落地,我們設計了精細化培訓模式,推出項目導師制,聘請學有專長、教有余力、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的教師作為我們的項目導師,沿著共讀、共練、共寫、共研四條路徑,帶領成員逐步成長;為激勵教師成為閱讀者,我們在喜馬拉雅APP開設“靜學吧”電臺,鼓勵教師輪流做電臺主播;為提升教育生活的幸福感,我們鼓勵教師拿起筆來,參與到共寫項目,記錄自己的教育故事。
寄語青年教師:
請帶著愛與責任,把自己種在教室里,和學生一起努力成長。用樸素的學術精神,讓教育研究真實發(fā)生,在小小的教室里,種下夢想和希望。
(責編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