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珍
《中國民俗文化》教學實踐研究的重點,是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需要和學習情況采取有效的授課方式,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樹立一個觀念——生態(tài)課堂觀。當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多樣、有序的民俗學習環(huán)境時,學生能自主獲取民俗文化知識,研究民俗文化現象,從而提高民俗文化鑒賞能力,不斷改善和發(fā)展內在素養(yǎng),最終達到課堂教學效益與人文修養(yǎng)共同提升。
《中國民俗文化》的生態(tài)課堂至少包括兩個要素:一是自主,以學生自主學習中國民俗文化文本、探究民俗現象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為主;二是充滿活力,強調把教師的“民俗現象預設”與學生的“文化探究”結合起來,把課堂“民俗學習感悟”與課外“文化閱讀拓展”聯系起來,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
《中國民俗文化》的生態(tài)課堂要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通過問題設計,學生分組討論與交流,把獲得的信息與成果進行展示與評價,對民俗文化產生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究。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活動成為學習的載體,這就是《中國民俗文化》生態(tài)課堂的要義。
《中國民俗文化》的教學要秉承兩個原則——有趣與有用。怎樣才能做到有趣呢?
一、積極參與。理解中國民俗文化的關鍵就在于參與,讓學生去看、去聽、去問,去讀、去說、去寫。
二、創(chuàng)設情境。學習首先要進入情境,如講《更衣記》,讓學生欣賞服裝從古至今的演變,把他們帶入美的情境。
三、人格魅力。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精心備課,課堂上學養(yǎng)豐厚;要有厚重的品德修養(yǎng),關愛學生,課堂外待人誠摯。教師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讓學生對民俗文化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怎樣才能做到有用呢?這里的“有用”包括三個方面:對生活有用,對做人有用,對提高學生素養(yǎng)有用。
一、對生活有用。民俗文化的學習就是讓學生把語文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生在學習民俗文化時,處處留心:走路時,民俗文化是遍布各處的民風民情;睡覺時,民俗文化是宿舍高低吵鬧的方言俚語……
二、對做人有用。學民俗也可學做人。清明節(jié)讓我們緬懷先烈、敬畏生命,端午節(jié)讓我們學習屈原的愛國情懷,重陽節(jié)讓我們愛老敬老。民俗禮儀讓我們進退有度、文質彬彬……
三、對提高學生素養(yǎng)有用。分析民俗現象、鑒賞民俗作品、觀看民俗表演、參與民俗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
要想讓《中國民俗文化》課真正“活”起來,必須讓學生“動”起來。只有這樣,教學才能“多快好省”,文化傳承才有源頭活水。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