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玲玲
(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江蘇 南京 210000)
眾所周知,開設外國語學校是一項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其特色主要在于外國語學校濃厚的語言氛圍。學生們通過在外國語學校學習,語言素養(yǎng)往往能達到較高層次。達到如此效果,依靠的不僅僅是每天多出來的課時教學,也不是像理科學習方式那樣大量的課后刷題,而是多種教材的使用以及多元化、全方位的閱讀活動的開展和實施。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與日常教學相得益彰,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們的語言素養(yǎng)。
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以下簡稱“南外仙林分?!保┮恢币詠碜⒅赝庹Z教學,彰顯外語特色,一個自然班級配備兩名外語教師,實行小班上課,同時實施外教執(zhí)教、中外教材并用和聽說領先,讀寫結合,高頻率、大容量、快節(jié)奏的先進外語教學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外語素養(yǎng)。而基于主題意義的英語閱讀活動則是英語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拓展知識面、培養(yǎng)英漢語言和對比中西文化的有效方法。本文結合南外仙林分校的英語教學情況展開分析,以深入探索基于主題意義的英語閱讀活動。教學實踐證明,主題式教學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和經驗,還有利于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學習。主題式英語教學并不是一種完全獨立的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很多一線教師經常把主題式教學與其他教學模式或方法相結合。[1]
眾所周知,閱讀是一個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進行符號解碼和意義建構。閱讀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如果脫離這樣的復雜認識過程,單純地把閱讀以習題的形式硬塞入課堂,就違背了認知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鑒于此,初中英語的閱讀活動應基于這樣的理念,力爭使課上、課下的閱讀效果相互促進,并將之與其他教學活動相結合,充分給予學生輸出的空間。英語教學中,有必要系統(tǒng)規(guī)劃,將閱讀活動進行課堂課外對接互補,全方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閱讀思維能力。
原版English in Mind(英音版,以下簡稱EIM)是劍橋大學出版社的原版作品,英語原汁原味,內容頗具時代特色和西方文化氣息,是我國眾多外國語學校、省市重點學校、外語特色學校、國際學校和雙語學校采用的原版英語教材,南外仙林分校多年來也使用該教材,就目前情況看來,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和教師均喜愛此教材。
平心而論,與其他同類教材相比,EIM作為外國語學校教材的確存在一些特色和優(yōu)勢。首先,該教材是一套綜合性、系統(tǒng)性、立體化、國際化的英語語言學習資料,書上的語言表述地道、原汁原味,思想內容及其選材十分新穎、與時俱進。其次,該教材能夠把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等要素有機融入語言教學內容的編排和教學實踐中,讓教師深刻了解學生的成長特點,進一步融通師生和諧關系,提高課堂興趣和教學質量,因此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再次,這套教材提供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庫的概念,并且相關配套資源較齊全,為教師備課及教學研究改革研討等提供便利。最后,這套教材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這與南外仙林分校的英語教學模式尤為契合。
此外,教師使用EIM時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上各種文明、文化與藝術的發(fā)展情況,探討社會熱點及全球性問題和趣味性話題,也可以參與一些特定的小組合作完成指導性課題。
在課堂主講EIM的基礎上,外國語學校課外閱讀目前用得比較多的是《典范英語》(Good English)。該教材是從英國原版引進的一套家喻戶曉的英語母語學習材料,在英國十分流行,在國際上頗有名氣,目前已成為我國中小學生不可多得的一套英語經典學習材料,國內多位英語教育專家倡導和推薦使用該教材。
《典范英語》這套教材特色鮮明:讀幻燈,講故事,品味其中的道理,訓練邏輯思維能力。這套教材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還為他們在日后閱讀真正的經典名著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筆者在自己的班級做了個小范圍的調查,很多學生都已經開始陸續(xù)閱讀經典名著,比如原版的《哈利·波特》《飄》《小婦人》等,以及《三體》英文版。
針對閱讀的定義,這里其實探討的是廣義的閱讀。如上文所述,閱讀不是單純的認知過程,而是語言習得的方法和手段,包括交流和分享,這正是人類的本性之一——社會性的體現(xiàn)。如果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只讀不享,何來趣味性可言?
突出主題意義,值得推介外國語學校的特色英語活動——Daily Report(每日英文簡報/英文主題陳述)。筆者在南外仙林分校多年教學實踐中一直提倡Daily Report的活動安排,給予每一個學生口頭陳述的機會,讓學生每學期有多次上臺展示的機會。毋庸諱言,Daily Report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課前熱身(Warming up),活躍課堂氣氛,持續(x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強每一個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此外,在許多公開課上,相關教師都使用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并且取得較好的效果,課堂逐漸進入佳境,師生活動也愈發(fā)自然。
Daily Report對英語課堂教學有多方面的具體作用。課堂上安排Daily Report,教師給每一個學生提供開口說英語的機會。學生通過課前準備、課堂展示,在真正意義上融入學習英語的情境。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缺乏這樣的情境,則讓學生英語學習進步、提起興趣往往會變得很困難。反之,Daily Report活動的持續(xù)和推進,教師為班上的所有學生創(chuàng)造說英語的任務和機會,配以適當?shù)那榫?,通過學生的展示反過來檢驗他們的閱讀,并且教會他們如何有效組織和表達信息,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之效。[2]
比如近期筆者在班級做的一期Daily Report,主題是“I’m the Spokesman of…”。即假設學生是某個組織的發(fā)言人,在新聞發(fā)布會上介紹該組織,并且回答其他同學(設定為出席發(fā)布會的記者)的問題。為了能夠介紹好他們自選的組織,他們需要自己動手通過很多渠道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并且為了能夠應對各方“記者”的提問,還需要進一步思考自己查閱的資料內容。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當他們的付出有了收獲,英語口語比以往有了進步,或者得到班上的同學、老師的肯定與表揚,他們便更加愿意積極參與英語課堂,發(fā)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增強效果;當然,即使學生說得不是太好,或者時常出現(xiàn)語音語調不對,表述不流暢,或者出現(xiàn)語用失誤等問題,教師也沒有嚴厲地批評他們。[3]畢竟英語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進步和努力成正比,進步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鼓勵和指引。
以牛津英語8A (2013年版)中的Unit 6(第六單元)ReadingThe Taiwan Earthquake為例展開分析。本單元的主題語境是新課標提倡的人與自然部分。其中Reading 部分呈現(xiàn)整篇文本,講述在1999年臺灣大地震中,一位名叫Timmy的小男孩幸運地逃過一劫的故事。
文本其實很簡單,比較好理解和梳理,因此導入相當順利。但是,在最后討論這個故事主人公時,如果希望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或者回憶,就要學生經歷地震或火災逃生,單純依靠圖片和視頻,學生一般只能達到了解的程度,在情感上很難產生共鳴,會阻礙學生從情感上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不能對Timmy驚險的死里逃生的心境有深刻體會。通過對文章的多次尋讀和揣摩,筆者認為,文章的真實主旨其實是給學生們這樣的暗示:在任何困境中都不能放棄希望,努力尋找,最后一定能夠成功擺脫困境。也就是說,本課如果從本義分析,可以很簡單,就是教育學生們勇敢、機智、冷靜地處理各種突發(fā)災難或者事故,具有自我保護意識,這樣的教學對于學生,尤其是語言能力強的學生,大可半自學完成。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語言教師成了機械的語言傳輸帶,課上很難制造出“天花板”讓學生產生躍起而觸之的欲望。只有向學生們揭示課文背后的真正主題意義,才能從宏觀層面做好對學生人生的積極“育”和“導”。
本篇課文根據Timmy的經歷可分為被困前、被困中、被救后三個部分。課文的明線是Timmy在事故前后的動作和表現(xiàn),暗線是通過不斷操練句型“How did Timmy feel when/while he was ...”,體 會Timmy在事故前后的心理變化,從worried、frightened到nervous、calm及最終happy、lucky的情緒波動。
因此,以體會心理變化為主線,設計遵循英語學習活動觀逐層深入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探究主題意義,使課文真正體現(xiàn)出育人的價值。整體的授課環(huán)節(jié)比較順利,絕大多數(shù)學生不僅能按要求掌握相應的語法知識、篇章結構,還能準確地復述課文,為他們今后表述同類型文章打下了基礎。此外,在課堂尾聲,當討論到學生們各自曾經面對的各種困境和難題時,課堂氛圍開始變得極其熱烈,大家爭先恐后地講述自己經歷的各種困難、“絕望”、尷尬的情形,很多學生還用了超越授課詞匯范圍的詞描述自己的心情,如desperate、awkward、 embarrassed、 terrible、 manage to get out、 succeed 等,說明他們的語言應用潛能在有意義的主題語境中能夠被充分激發(fā)。
主題意義探究強調學習者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構建信息,并且能夠組合信息從而表達信息。教師首先要引領學生基于文本,通過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間的關聯(lián),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感知并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和語篇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取向。與上述表達不謀而合的是多年以來形成的外國語學校中的結構—情景—交際的英語教學模式。在課堂的導入部分,筆者嘗試以最直接的方式引領學生梳理文本,盡快將本課的新授知識結構呈現(xiàn)給學生。課堂教學步驟如下。
Step 1: Lead in
Teacher shows a picture of Timmy to Students and invites them to think about what happened to the boy.
Teacher: Look at the picture. The boy, called Timmy, is from Taiwan. What’s wrong with him?
Students: He was trapped. / He couldn’t get out of the bricks.
Teacher: Have you ever been trapped?
Students: Yes, I was trapped in a car accident/ a cave/a traffic jam...
在導入的時候, 重點在trapped 這個詞,它既可以用來描述Timmy 被困在地震廢墟中的境況,又可以用來表述其他的困境,如困于車禍、火災、交通堵塞等,為后續(xù)主題意義的遷移留下伏筆。
Step 2:Read the story
(1)First reading: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2)Second reading: to get to know Timmy in the story.
What was Timmy doing when the earthquake started?
What were people doing while pieces of glass and bricks were falling down?
(3)Complete Part B2 & B3 and check the answers.
Step 3: Presentation
(1)Present the six photos on Page 95. Have students make a recall of the earthquake?
(2)Describe the earthquake.
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圖片回憶Timmy在震中的所見所聞,討論地震的危害;出示表格,用系統(tǒng)的方式幫助學生尋找并描述Timmy的情感變化。
采用五步閱讀法:第一步站在語篇的高度,抓好文章主旨大意。第二步通過了解主人公不同時間段的行為,初步認識Timmy,為下文的人物性格解讀做鋪墊。同時融入本單元的語法項目,即理解并熟練運用句型“How did Timmy feel when/while he was …?”“ What was he doing when/while he was …?”逐步引導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眼中的Timmy。
Step 4:Extension
(1)Think and discuss.
(2)Think and judge.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把這篇課文深入地放到哲學層面,地震可以看作困境的象征,Timmy擺脫的不僅是地震災難困境,還有人生中可能以任何其他形式再次出現(xiàn)的困境,這種困境或大或小:小至解不出數(shù)學里的一道難題,大至家庭的變故或者人生的重創(chuàng)。每一次困境的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成功擺脫困境,需要具備相似的心理素質和品質,如勇敢、冷靜、機智、永不言棄等。在遇到任何人生的難題和岔路口時,學生需要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才能解決困境,而這是需要教師進行培養(yǎng)和引導的。
從南外仙林分校的語言教學實踐來看,初中生的語言素養(yǎng)在濃厚的英語文化氛圍中可以得到很大提升。外國語學校的英語教學模式,通過課內課外有機結合,取得較好的效果,突出主題的Daily Report嘗試值得推廣和堅持,所有這些都源于學生真正意義上愿意閱讀、善于閱讀,并且能從閱讀中獲取知識的營養(yǎng),提高思維水平和學習效率,達到不斷進步的學習效果。因此,突出主題的英語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接觸外語信息、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不斷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是進行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而如何更加行之有效地開展課內課外閱讀,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水平,需要學界繼續(xù)探討和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