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蘭州城市學院
文章從文旅融合的視角研究了敦煌地區(qū)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從其藝術特征、創(chuàng)新與實踐形式展開論述,探討了敦煌本土音樂的社會價值和商業(yè)價值。
敦煌本土音樂的繁榮發(fā)展,一方面需要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和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有效利用和依托旅游提高民眾參與程度,使其逐步由搶救性保護向生產性保護發(fā)展。近幾年,敦煌有約500萬人參與體驗了敦煌的非遺項目,如壁畫、彩塑、剪紙、敦煌舞等,敦煌民間藝術與旅游的關聯(lián)度越來越密切。文章就文旅融合視角下分析研究了敦煌旅游產業(yè)的現(xiàn)有規(guī)模,以及敦煌本土音樂于文化旅游產業(yè)的已有實踐和呈現(xiàn)模式。
本文所指的本土音樂主要特指敦煌地區(qū)的民間音樂,其按類型大致可分為兩種。
敦煌舞出現(xiàn)于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古典舞蹈藝術的一個新流派。敦煌舞是依據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彩塑及相關記載研究創(chuàng)編出來的,它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充分表現(xiàn)出了敦煌畫塑的神韻。1979年首演的舞劇《絲路花雨》,是敦煌舞出現(xiàn)的標志。從此,敦煌舞開啟了一個新的舞蹈藝術時代。
曲子戲(敦煌曲子戲)是甘肅省敦煌市的傳統(tǒng)戲劇,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它源于明清時期的民間俗曲,最盛行的時期是清末明初,當時幾乎村村都有自己的曲子戲班。曲子戲大多講述的是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及民間社會生活,演出形式有舞臺演出和地攤坐唱兩種。
近年來,甘肅省著力打造河西走廊的文化旅游,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河西走廊》一播出,尤其是新世紀音樂大師課雅尼創(chuàng)作的主題曲《河西走廊之夢》,樂器都都克笛那蒼涼悠遠、雄渾古樸的音色,一下子就把觀眾帶到了河西走廊和華夏文明綿長厚重的歷史長河中,被其吸引來到河西走廊的游客越來越多。敦煌是名氣斐然的河西重鎮(zhèn),其圍繞本土元素,做了各種各樣的嘗試,在本土音樂元素方面的創(chuàng)新也取得了很多成果,這都促使敦煌成為絲綢之路的旅游勝地和甘肅省旅游快速發(fā)展的典范。
1.《絲路花雨》
“中國民族舞劇的典范”“東方的天鵝湖”—《絲路花雨》是甘肅敦煌藝術劇院(甘肅省歌舞團)編演的大型民族舞劇,它在全世界巡演了近1800余場,先后訪問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觀眾人數達到500多萬。并于2004年10月入選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成為“中國舞劇之最”。2017年5月,新版《絲路花雨》在敦煌大劇院正式常態(tài)化演出。
2.《敦煌古樂》
1993年,甘肅敦煌藝術劇院舞蹈家許琪、張聚芳、張強等根據敦煌學者席臻貫先生解譯的《敦煌古樂》曲譜,并結合中國傳統(tǒng)樂舞藝術形式創(chuàng)作了大型樂舞《敦煌古樂》。該劇首次將敦煌學的科研學術成果以舞蹈這種直觀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抖鼗凸艠贰酚植粏渭兪俏璧福且环N涵蓋了詩、樂、舞三種題材的大型舞劇,該舞劇獲得了中國文化部第五屆“文華新劇目獎”和“挖掘古典音樂獎”。
3.《天馬蕭蕭》
《天馬蕭蕭》是本世紀初甘肅敦煌藝術劇院以甘肅武威出土的銅奔馬(馬踏飛燕)為創(chuàng)作源泉精心創(chuàng)排的大型民族舞劇。該劇講述了漢武帝為富國強民尋找西域良種馬的故事。該劇自上演以來,已先后赴省內部分地區(qū)、北京多地巡演。
4.《伎樂天·三十六姿》
《伎樂天·三十六姿》是北京舞蹈學院教師史敏根據敦煌壁畫編排的8支敦煌舞舞蹈,它表現(xiàn)了伎樂天三十六種舞姿,生動地展示了1600多年前敦煌壁畫中描繪的部分古代舞蹈姿態(tài)。通過《啟示·冥想》《伎樂·弄腰》《步態(tài)·生蓮》《伎樂天·三十六姿》《反彈琵琶品》《聞法飛天》《羽人·縱技》《禮畢·虔心》八個組合對氣、意、神、手、舞姿、技術的訓練,讓舞蹈者掌握敦煌舞所特有的風格和韻律。
5.《大夢敦煌》
《大夢敦煌》是陳維亞導演執(zhí)導,蘭州歌舞劇院排演的一部經典舞劇。該劇位居2003—2004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榜首,首演至今,已榮獲中國“文華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舞蹈“荷花獎”等多個國家及獎項,成為對外宣傳敦煌文化的“西部藝術第一品牌”。
6.《敦煌韻》
《敦煌韻》是甘肅省歌劇院2004年創(chuàng)排的大型樂舞。它集歌、舞、樂為一體,通過《飛天》《美音鳥》《魚月神泉》《妙音反彈》《鼓魂》《千手觀音》《駝鈴傳情》《霓裳羽衣舞》《莫高盛世》等歌舞樂場景,以全新的藝術手段全方位展現(xiàn)出了中國古代舞蹈和敦煌壁畫、音樂、詩詞賦等博大恢弘的藝術形式。樂隊演奏所用的大阮、小阮、排簫、箜篌均仿制敦煌壁畫中的古樂器。
隨著現(xiàn)今社會娛樂方式的多元化,喜歡曲子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敦煌曲子戲已瀕臨失傳。面對這種狀況,敦煌市舉辦了多種活動,其中有利用敦煌曲子戲形式,新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小品小戲,如劇目《合作醫(yī)療進農家》《遷墳》《二寶智斗胡半仙》;有敦煌文化館定期舉辦的曲子戲培訓班;還有敦煌市用以獎代補的方法,舉辦的敦煌曲子戲大獎賽。除了上述舉措,讓這一傳統(tǒng)藝術走進景區(qū)是最重要的舉措,有一些民間自樂班常年在莫高窟、月牙泉等旅游景區(qū)及部分賓館飯店、農家園演唱曲子戲及民間小調,他們也演奏曲子戲曲牌。曲子戲走進景區(qū)活動,不僅渲染了景區(qū)的地域文化特色,推動了曲子戲的保護、傳承和交流,同時也為自樂班帶來了收入。敦煌曲子戲也成為了傳播敦煌民間文化、宣傳敦煌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自創(chuàng)排至今,共演出了1800余場,票房收入達3億元;《大夢敦煌》從2000年創(chuàng)排至今,共演出800多場,票房收入逾8000萬;大型樂舞《敦煌韻》在南粵演出近7個月,共演出185場,票房也有130余萬元的收入。這充分說明敦煌樂舞的對外宣傳敦煌旅游得以升溫,而且也蘊含著巨大的商業(yè)潛力。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與敦煌相關的現(xiàn)代音樂,如由雷佳演唱的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絕色敦煌之夜”的原創(chuàng)主題曲—《敦煌謠》,F(xiàn).I.R飛兒樂團單曲《月牙泉》,薩頂頂演唱的“誅仙”手游敦煌主題曲—《大夢天華》;還有著名作曲家譚盾以敦煌壁畫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交響樂《敦煌慈悲頌》,這部交響樂于2018年在德國首演,隨后在澳大利亞、洛杉磯等地巡演,于2019年開始在中國巡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來甘肅、蘭州、敦煌觀光旅游,讓文明蘭州、精致蘭州的城市名片更加響亮。因此,這些有著鮮明本土元素的音樂,不僅可以給人帶來精神的滿足和愉悅,其商品化還有助于拓展文化遺產的內涵、增強文化遺產的傳播力,同時獲得經濟效益。
“敦煌”旗幟的藝術產業(yè),成就了享譽中華、名揚海外的藝術品牌。人們一提起敦煌樂舞,就要提到甘肅,自然也會聯(lián)系到如《絲路花雨》《千手觀音》《大夢敦煌》等樂舞品牌,就要贊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類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質,還有與日俱增的精神文化。文化與旅游融合發(fā)展,能讓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fā)展服務,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敦煌文化被稱為“包容互通的世界文化”,其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歷久彌新。2014年6月,甘肅省出臺的《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在保護方面還特別指出,在保護傳承敦煌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全面提升敦煌非遺文化的附加值,打造一系列非遺項目品牌,其中“音樂敦煌”品牌也位列其中。因此,敦煌本土音樂從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出發(fā),并與旅游相融合,必定會越走越遠,踐行非遺的活態(tài)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