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規(guī)則》的出臺,旨在確保教師對手中的懲戒權會用、善用、能用、敢用,但要避免濫用。在我看來,還要慎用、活用,讓懲戒不起風波。
記得在一次籃球比賽中,我們班輸給了二班,隊員們垂頭喪氣,同學們也是怨聲載道。頒獎后,同學們以小軒和小恒兩人為代表,分成隊員和觀眾兩派,互相指責對方在比賽期間的種種過失:球員不傳球,觀眾不喊“加油”……倏忽轉為互相謾罵,隨之引發(fā)了幾人推搡……我趕忙上前制止。
很明顯,個別同學言語失范,需要教育懲戒。可我轉念一想,懲戒是一種教育行為,而不是一種權力。教師教育學生的常態(tài)行為有教導和管教兩種手段,我為何不先心平氣和地教導一番?如果能解決沖突豈不更好?
我集合好隊伍,首先指出雙方都有錯,需各自冷靜,順勢組織學生展開“頭腦風暴”:請大家關注比賽,思考如何在下一次籃球賽中爭取獲勝。在積極的氛圍中,剛才“發(fā)泄憤怒、指責他人”的言行轉為“建言獻策、改正過失”的言行。在七嘴八舌的討論聲中,一場風波似乎平息下去了,我也有點沾沾自喜。
殊不知,一場潛伏的風波正在醞釀。
作為主力隊員的小軒對這種處理并不滿意,當天下午回家后,一直悶悶不樂。父母問清楚原委之后,認為兒子在賽場上表現(xiàn)出色,但因為輸了球就遭到班級其他同學“排斥”,班主任干涉之后,孩子并沒有得到“安撫”,而“挑事者一身輕松”……于是,其母聯(lián)系其他隊員的家長在微信群討要說法,指責班級中存在“語言暴力”——眼看微信群就要沸騰!我的心“咚咚咚”跳個不停。怎么會這樣?我“拉偏架了”嗎?藝術懲戒怎么不討好?
其實,教育懲戒行為的取舍如果以教師的個人情感、習慣、好惡為參照,那么極有可能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具體情境;如果懲戒只實現(xiàn)了教師的“平息事態(tài)”愿望,就有可能讓有的學生“涼了人心”。
懲戒,對事,是治標;育人,是治本。我對整個事件進行了復盤,合情合規(guī)的懲戒應該是這樣的:第一,按常理有側重地進行懲戒教育,肯定隊員們賽場上的辛苦付出和團結精神,合理引導其他同學的求勝欲,對挑事同學進行口頭訓誡;第二,在協(xié)同中適度懲戒,讓雙方家長代表參與調(diào)查、提出申辯、事后監(jiān)控,了解雙方的訴求,消除對抗心理;第三,用情感撫慰教育,尊重學生當時的質(zhì)疑權利,安撫在風波中情緒激動的學生;第四,完善班級比賽活動機制,消除風波隱患。
多少教育懲戒敗給了輿論!教育懲戒行為一旦不合理、超范圍傳播,在情緒的催化下,極易產(chǎn)生連鎖反應,帶來不良影響。對于一般教育懲戒和較重教育懲戒,《規(guī)則》沒有規(guī)定必須事前告知家長和聽取陳述申辯,但是育人不是死板的。上述事件風波再起,充分說明老師想當然的處理可能會給學生帶來心理創(chuàng)傷、價值觀紊亂。
因此,我和任課老師分工合作,主動聯(lián)系相關家長,詢問他們的想法,耐心聽取意見,幫助家長復原事情經(jīng)過,肯定孩子的表現(xiàn)……原來,家長只是想替孩子表達一下委屈,想看到老師主動積極的態(tài)度。于是,他們放下對抗心理,圍繞孩子的日常表現(xiàn)親切攀談起來。
不可否認,懲戒教育帶有一定的對抗性:教師與被懲戒學生的對抗,被懲戒學生與其他學生的對抗,教師與家長的對抗。有對抗就難免起風波。為讓懲戒不再起后續(xù)風波,我們對學生要育人為本,因人而異;對家長要坦誠公開,協(xié)同執(zhí)行。風波息,班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