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華
【摘要】語文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必修的主課程之一,小學語文課程的設置為小學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打下堅實的語言文化基礎,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動下,教育部強調各學科課程教學要培育學生相關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使適應新時代的變化。因此,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采用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在實際課堂教學活動中采用多種教學資源和方法,以此來促進學生綜合性學習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語文教學;綜合性學習
在2001年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第一次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性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主要指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從而使小學生通過學習形成科學人文素養(yǎng)、語言表達交流等基本能力,在語文課程教學中開始研究與應用。當前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筆者通過分析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運用的意義以及當前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由此來培育小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課程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育學生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指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培育小學階段基本的語文運用和理解能力、領會語文課程基本常識、鍛煉語文思維品質、促進品德修養(yǎng)學習等等方面的綜合思維和運用能力。由于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內(nèi)容涉及的領域較廣,內(nèi)容較多,所以小學語文課程極具綜合性。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運用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有利于綜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促進跨學科知識的連接與學習,擴寬語文學習視野,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的語文基礎知識與自身學習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培育其綜合理解與運用能力,通過小學語文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利用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采用綜合性教學策略,從而促進小學生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與發(fā)展。
(二)有利于學生綜合性思維的養(yǎng)成,培育創(chuàng)新精神
小學語文課程極具綜合性,其課程內(nèi)容設置整合了生活與社會的各部分內(nèi)容,對于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活動中,促進小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其課程教學內(nèi)容從開始的選取,再到教學資源的整理與搜集,最后使資源有效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從而促進學生通過小學語文課程知識的學習,能夠掌握知識與技能,可以解決日常語文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由此有利于小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綜合性思維的養(yǎng)成。與此同時,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學是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的擴展,有利于學生接觸課堂之外的新知識,時刻保持好奇心,對事物充滿興趣,使學生具有探索精神,鍛煉他們的思維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動手能力,使得學生更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事物,從而促進學生綜合性思維的養(yǎng)成與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其有效地推進了基礎教育階段的不斷深化與改革。
(三)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有效結合
語文學習需要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從小學語文課程設置的地位來看,語文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等特點。小學語文課程的綜合性體現(xiàn)在小學語文課程內(nèi)容極具多樣化,涉及多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與其他學科知識緊密聯(lián)系,從而使得語文教學內(nèi)容豐富多彩。同時,小學語文課程進行綜合性的學習活動,離不開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相互配合,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突破了語文本身的界限,將教學活動與其他學科知識點相互融通,從而帶給學生更加豐富和完整的活動體驗,由此增長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
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運用存在的不足
(一)語文教師在教學理念與行為方面存在不足
新課標指出要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倡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實現(xiàn)課堂的靈活性,激發(fā)課堂吸引力,但由于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長期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其難以適應新的教學目標所需的教學方法,其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存在不足。與此同時,部分語文教師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應用策略的研究欠缺,無法準確闡述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性質和本質,對其開展目的、特點、要求的理解也未達成共識,其必然會使得學生對語文綜合性學習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對于語文教學理念的模式,使得對于語文綜合性學習定義上也發(fā)生了偏差,從而局限于課程目標設定的框架,導致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情況趨于定型化,教師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中缺乏科學性的理念指導以及合理的教學行為的運用。
(二)學生的學習觀念與行為易走向片面化
由于小學生自我身心發(fā)展有限,思維、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受到老師一定的導向,所以在進行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其學習觀念和學習行為易走向片面化、功利化。同時,他們往往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看成展示自我、贏得肯定的平臺,僅僅重視教師的評價以及考試成績的高低,卻忽略了對語文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自我歷練,忽視自身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和發(fā)展。與此同時,受傳統(tǒng)語文學習模式、學習思維的影響,小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的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學習思維定式,學生對于語文課程的學習會不自覺地將寫作、演講、朗誦方面結合,進而影響其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培養(yǎng)。由于小學生自身理解上的偏差和教學觀念與教學行為上的片面化,由此導致在進行語文課程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
(三)缺少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
由于長期以來固有的評價方式注重成績的考核和人才的選拔,其評價多以考試的方式來進行,這種評價方式過于關注學生取得的成績,以及考查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掌握的基本情況,其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考核以及小學語文課程整體的學習狀況。同時,語文綜合性學習效果的考核本身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由此給評價機制帶來了一定的實施難度,使得單一化的評價方式和評價內(nèi)容難以關照到學生各方面的表現(xiàn),由此導致評價內(nèi)容過于片面,采用的評價方法也過于偏頗,最終影響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效果。
三、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
(一)開發(fā)課程資源,引起綜合性學習興致
進行綜合性學習要注重語文課程資源的挖掘,加強課與課之間、課程與學生自身發(fā)展之間建立緊密關系,連接課堂內(nèi)外,溝通學校、社會、家庭,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小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教學資源,開闊學生自身的視野。對于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只有統(tǒng)合有效資源,才能促進學生綜合性學習,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中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再者,在小學語文課程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學要激發(fā)學生興趣,教學活動中引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知識、文化,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樂于學習,由此才能走進語文課程這片小天地。與此同時,小學教師要以綜合性學習作為學生學習的起點,鼓勵學生獨立自主地思考與探究,同時加強合作性學習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交流溝通,思維對換,從而培養(yǎng)他們綜合性學習思維。教師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而使學生能夠對于所獲得的信息進行選擇、整理和歸納,從而能夠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二)注重學生實踐,加強綜合性學習教學
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要基于課程內(nèi)容實際,基于學生自身的發(fā)展的實際,教學目標設定不宜過高或過低,設定的目標應在學生理解和領悟的范圍內(nèi),由此學生才具有一定的學習效能感,才能引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才能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與自身生活所遇的實際內(nèi)容相聯(lián)系,從而積累學習經(jīng)驗。與此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善于觀察一切,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從自己的學習實踐生活中獲得感知。再次,在進行綜合性學習過程中,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善于探索,富于思考,由此投入到自身學習實踐中,使學生勇于實踐,敢于嘗試,從狹小的課堂和書本中解放出來,從而進行綜合性學習。
(三)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
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著重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yǎng),要對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成效進行多方位的考核與評價,要注重總結與評價交流,采用即時性評價和生成性評價模式,使學生的認知、思維在全體師生的交流、碰撞與互動中進一步明晰和深入,進一步升華,實現(xiàn)學生的知、情、意、行的良性循環(huán),最終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從而能夠學有所得和學以致用。總之,綜合性學習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樂于進入語文學習領域中,能夠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全方位發(fā)展。
四、結論
本文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下對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作了初步的探討,探索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的模式以及如何建構更為有效的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由于筆者教學經(jīng)驗有限以及研究上的不足,希望對于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的相關問題,在今后進一步去探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郭根福.試論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教學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3(3).
[3]王寧.語文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課程的特質[J].中學語文教學,2016(11).
作者簡介:林東華,女,1991年生,福建東山人,本科,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