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選修課作為必修課的補充與拓展,與必修課有著共同的課程教學目標,但在具體教學策略上又有所不同。擬以選修課《清兵衛(wèi)與葫蘆》為例,探討在語文新課改背景下,如何體現選修課程的獨特性,如何設計合理有效的教學內容,如何在選修課中實現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以期凸顯“選修”特色,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選修課;語文核心素養(yǎng);《清兵衛(wèi)與葫蘆》
2017 年版新課標關于高中語文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地位描述中明確指出:“必修的學習任務群構成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目標、內容的基本框架,體現高中階段對每個學生基本、共同的語文素養(yǎng)要求;選修的學習任務群則是在此基礎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滿足學生對不同發(fā)展方向、不同發(fā)展水平語文素養(yǎng)的追求?!笨梢姡x修課作為必修課的補充與拓展,在全面呈現語文課程價值、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選修課的教學卻時常陷入誤區(qū):或被當做與必修一樣的基礎課程,逐篇落實,深入講解;或被束之高閣,無辜漠視。在語文新課改背景下,如何體現選修課程的獨特性,如何設計合理有效的教學內容,如何在選修課中實現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筆者以選修課《清兵衛(wèi)與葫蘆》為例,探討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策略,以期凸顯“選修”特色,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一、 勾連單元目標,重視學法指導
《清兵衛(wèi)與葫蘆》是 《外國小說欣賞》選修教材第五單元“閱讀”下的第一篇課文,小說淺顯易懂,講的是一個叫清兵衛(wèi)的孩子因癡迷葫蘆導致其精心挑選的葫蘆被教員沒收、被校役變賣,剩下的葫蘆也被父親用錘子一一砸碎,最終不得已放棄葫蘆,轉而熱衷繪畫的故事。在執(zhí)教過程中,有的教師仍按必修課的一般教學模式安排教學,不僅教學思路僵化,把一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小說“講死了”,而且未能體現出選修課文的特性,忽視了選文指向的單元話題——“情節(jié)”,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面對如此淺顯易懂的小說,“寫什么”不應該成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怎么寫”才是課堂的真正要義。這就不得不考慮《外國小說欣賞》這一選修教材的編排體例,因其每個單元均是依據小說的基本元素設定,所以每篇課文都與單元話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以《清兵衛(wèi)與葫蘆》一課為例,教師應考慮到“故事與情節(jié)”的關系,尤其是文章中情節(jié)運行的方式——“搖擺”。在小說中,無論是“客人來訪”情節(jié),還是插敘“教員愛好”,抑或是“教員家訪”,都是作者有意放緩敘事節(jié)奏使小說避免向前奔突,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呈現出猶疑不定“搖擺”狀態(tài)的寫作技巧。正如教材編者曹文軒所說:“好看的、并且是有意味的小說,不是一支離弦之箭,而更像一群有著好心情的鳥。它們在天空下盤旋、躍升、俯沖,在留下無數撩人的無形曲線之后,才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試想一下,倘若作者讓教員在家訪時直接撞見清兵衛(wèi)的父親,則無法描摹出清兵衛(wèi)母親的心理感受,也就無法呈現“強權壓迫人性”這一主題;如果讓教員在家訪時一下子注意到清兵衛(wèi)的葫蘆,并直接將其全部砸碎,就無法凸顯父子間的沖突,這將嚴重削弱小說的悲劇性。在教授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改寫法”,引導學生嘗試刪去或改寫部分“搖擺”情節(jié),并與原文作比照,體會不同的藝術表達效果,也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續(xù)寫未完的結局,通過寫作實踐進一步體會“搖擺”這一情節(jié)運行方式對豐富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從而真正理解該篇小說成為經典的緣由。
選修課文的教授應注意勾連單元目標并不是說教師完全不可以用一般教學模式講授選修課文,而是強調教師在教授中應注意選修課文的獨特性,重視學法的指導,在核心素養(yǎng)的幾個維度上重點發(fā)力,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聯(lián)系社會生活,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
《清兵衛(wèi)與葫蘆》一課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或與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正飽受家長對其愛好的粗暴干涉;或深受小說啟發(fā),開始思考自身愛好的意義……基于此,教師可引導學生由文本到現實,通過聯(lián)系社會生活,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繼而由現實回歸文本,以便更好地發(fā)展與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其核心素養(yǎng)。
新課標明確指出:“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發(fā)展和表現的載體。”在教授《清兵衛(wèi)與葫蘆》一課時,若能創(chuàng)設多種具體的實踐活動則能更好地實現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對實際生活的體悟。教師可在課前通過辯論的形式,引導學生以“家長是否應該支持孩子的愛好”為題開展辯論賽,通過正反方激烈的辯論,學生自然而然代入“家長”角色,思考家長的責任與義務,繼而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課文中“清兵衛(wèi)”癡迷葫蘆以及其父親的態(tài)度做理性辯證的思考。教師也可從課堂調查“你有什么興趣愛好?家長又是如何對待你的愛好的?”這一話題著手,引導學生進一步將文本的閱讀體驗與實際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創(chuàng)造真實情境,思考父母對其愛好的態(tài)度,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清兵衛(wèi)”的困境。教師可以在課后通過角色體驗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清兵衛(wèi),你會否始終堅守自己的愛好?如果你是清兵衛(wèi)的父親,又會怎么做?如果你是老師,會怎么對待違反紀律的清兵衛(wèi)?當下的你們想對家長老師說什么呢?……”這一系列問題既與小說息息相關,又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僅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父親與清兵衛(wèi)之間審美的沖突以及“強權之下的壓迫”這一主題,而且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發(fā)展其核心素養(yǎng)。
文學與人生從來都是相互映射,學生學習文學不是接受干巴巴的知識,而是應該通過將文本與自己實際的社會生活相關聯(lián),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文學對話,與作者交流。與必修課的基礎性、均衡性相比,選修課應更注重聯(lián)系社會生活。通過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既深入理解文本,又加深生活體驗,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
三、整合教學資源,開展群文閱讀
如果說必修課程因其明確指向性更側重對文本的深度挖掘,關注的是“點”的開掘,那么選修課程則以其文本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更多的關注“面”的拓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授選修課文時積極整合教學資源,將選修課文的這一篇和那一篇整合,將選修課文和必修課文整合,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整合,以群文閱讀的形式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學習語文、運用語文、享受語文?!?/p>
基于選修課的群文閱讀可以是同題異構的兩篇課文,也可以是同種藝術手法的相互關涉。以《清兵衛(wèi)與葫蘆》中“粗暴扼殺兒童個性”這一主題為例,可用課外閱讀魯迅的《風箏》一文予以比照?!讹L箏》一文通過弟弟喜歡風箏,“我” 卻粗暴地折毀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風箏的故事,批判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響、無端壓制孩童天性的父兄,與《清兵衛(wèi)與葫蘆》“呼吁個性自由”的主題一致。在寫法上,二者一篇是散文,一篇是小說,教師可“同中求異”,進一步引導學生比照兩種文體不同的表達效果,如此一來,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生成新的閱讀體驗,達到“常讀常新”的閱讀效果,而且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發(fā)展其核心素養(yǎng)。
以《清兵衛(wèi)與葫蘆》中的“搖擺”手法為例,教師可以選取同為選修課的《牲畜林》或必修課中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施耐庵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篇目作群文閱讀。其中《外國小說欣賞》第六單元的《牲畜林》,通過主人公六次舉槍準備射擊,但前五次都因為種種原因受阻的故事,在情節(jié)上形成了重復式“搖擺”,與《清兵衛(wèi)與葫蘆》中的“搖擺”同中有異,在教授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利用選修教材,靈活貫通不同的單元文本,深度整合選修資源。同時,還應善于挖掘選修課文和必修課文的聯(lián)系,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熟悉的必修課文和選修課文比照閱讀,使學生在古今中外優(yōu)秀作品的閱讀鑒賞中感受不同的文化,拓寬文學視野,提升鑒賞水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無論是以哪種議題為形式的群文閱讀,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形成多樣化、立體化的閱讀方式,為其終身閱讀奠定基礎,從而真正實現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總之,選修課和必修課共同致力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但選修課具體教學策略還應綜合考慮課程的獨特性和選文的針對性,優(yōu)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過程,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實現新課程改革目標。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基于漳州地域文化的STEAM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 立項批準號:FJJKXB19-617】
作者簡介:鄭淑蓉(1987— ),女,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語文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