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婷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描寫人物、風景等課文占比較多,其中《爬天都峰》一文,作者將人物、風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文章語言精煉,內容生動,如“掛”“發(fā)顫”“白發(fā)蒼蒼”“小猴子”“笑呵呵”“汲取”等。天都峰是黃山諸峰中最為壯麗、雄偉的山峰之一,與光明頂、蓮花峰并稱為黃山三大主峰,攀登天都峰需要拾階而上15公里,平均坡度超過70度,最陡峭處接近于90度。文中的“我”和“老爺爺”相互鼓勵,互相支持,最終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這個過程是對“我”和“老爺爺”身體的考驗,也是對“我們”意志力的磨煉。
一、生本教育與生本語文
生本教育是由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創(chuàng)立的一種思想教育方式,是為學生好學設計的教育模式,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在我國內地、香港、澳門等100多所中小學、職業(yè)學校、幼兒園進行了實驗,成效非常顯著。生本教育主張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進行轉變,是相對于“師本教育”而言的新興教學理念,能夠使學生活潑、健康的發(fā)展。了解了“生本教育”后,“生本語文”的解釋就相對簡單了。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為核心,所有教學內容都要圍繞學生展開,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從“學什么”轉向“怎么學”,這與新課改的基本要求如出一轍,都是以學生為本的有益教育改革。
二、賦予教材新的內涵
精讀課文是習作單元重要的構成部分,承載著重要的教學功能。學生借助閱讀能夠感受文章的寫作特點、寫作方法。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這些素材,使學生從“閱讀”向“閱讀+寫作”轉變,挖掘、梳理、加工并重組素材,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一)審視單元功能
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是讓學生了解作者怎樣寫清楚事情的。寫好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寫作能力,將事情寫清楚是寫作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師應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寫作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學生寫作時,要特別注意寫作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闡述一件事情可以按照事件的發(fā)展順序(正序)進行描述,圍繞事件內容記錄自己的所看、所聽、所想。
(二)關注課后練習題
《爬天都峰》是第五單元第二篇精讀課文,課后習題指向“如何準確寫清楚一件事”,文章圍繞三個時間段——爬山前、爬山中、登頂后進行了敘述。文中由于“老爺爺”的參與,“我”的情感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害怕(發(fā)顫)、猶豫、鼓勵到喜悅,這樣就描寫出了“我”登山前后的“心路歷程”,將人物的思想情感與事件交織在一起,能夠扣動讀者的心弦。
(三)制訂教學目標
語文教師應立足于新的視角,根據(jù)教學內容和課后習題,制訂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識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準確識記10個字詞,能夠熟練書寫這些字詞,并能夠借助這些字詞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
2.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寫事,圍繞“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將事情的發(fā)展過程描寫清楚。
3.情感體驗。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感受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三、增加學習內容
(一)根據(jù)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課文內在聯(lián)系
1.教師要按照敘述過程進行板書,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板書1:爬。你爬過山嗎?同時畫出山的簡筆畫。板書2:天都峰。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座山的海拔、主要特征(云在山腰、鯽魚背、極目云天),你爬過這座山嗎?
2.小作者是怎樣爬天都峰的。作為“題眼”和“文心”,教師要準確把握“爬”字,可以與學生進行問題談話:“你是否爬過山?”“你爬過這么陡峭的山嗎?”結合天都峰的圖片繼續(xù)追問:“你當時是怎么爬的?”這樣,學生仿寫《爬天都峰》時,也會用“抓”“扣”“踩”“蹬”“跳”等詞匯,描繪自己爬山時的感受。
(二)理順事情發(fā)展的順序
1.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讀課文時要讀準字音,要語句流利,還要思考課文主要講述了什么事情,引導學生根據(jù)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2.師生交流。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文章是按照事件發(fā)展的順序描寫的,共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爬山前、爬山中、登頂后,并讓學生嘗試描述文章的主要內容。
3.有序表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已初步了解了要按照一定順序描寫事情發(fā)展的方法。這時,教師出示圖片(過生日、拔河比賽),讓學生說一說可以按照什么順序來寫,以此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三)體會人物情感的變化
學生熟讀課文后,會發(fā)現(xiàn)“我”的心情變化過程,且能夠在文中準確找到相關的語言描述,并圈畫出來慢慢品味。
1.爬山前——不自信(發(fā)顫)。在教學過程中,我告訴學生“發(fā)顫”這個詞的含義是因害怕、緊張等,心理發(fā)生變化后身體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并引導學生了解“顫”字的構成,“頁”代表頭,當人的頭不自覺搖晃時就是緊張害怕,由此引出文中的“我”為什么發(fā)顫。進而告訴學生寫作時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結合在一起,這樣就能夠將事情描述清楚了。
2.爬山中——老爺爺?shù)摹凹尤搿痹黾恿宋业挠職狻!肮膭?奮力”“我們一起爬吧”……可以看出“老爺爺”與“我”面對這座大山時,都有不自信的心理,但“我們”互相鼓勵,克服了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文中用了“奮力”“一會兒……一會兒”“手腳并用”“爬呀爬”“終于”等詞語,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艱難,又表現(xiàn)了他們不怕困難的勇氣。
3.登頂后——相互致謝。這也是通過“我們”的對話表現(xiàn)出來的,在相互道謝中體現(xiàn)了文章的主題:我們需要相互鼓勵,要學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勇氣和力量。
文章的三個部分層層遞進,從事情的發(fā)展過程與人物的心理變化等角度揭示了人物的情感變化,并且這些情感隨著爬山已悄然發(fā)生了變化。教師可以順勢提出問題:文章寫的是爬天都峰,但重點卻是寫人物之間的對話,這是為什么?學生通過前面的鋪墊,就會理解這樣描寫是為了突出文章的主題。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小練筆:仿寫作文《登泰山》,要求學生選擇一兩個方面把過程寫清楚。這樣一來,極大地降低了寫作的難度,學生通過仿寫作文,就能夠靈活運用本課所學的表達方法,對他們掌握“如何把一件事情寫清楚”的方法很有幫助。
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一)披文得意
由于統(tǒng)編教材中“習作單元”部分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能力,或者說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因此,教師要選擇精讀課文相關的文本題材。以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習作目標是讓學生寫清楚一件事。由于該單元都是敘事類文章,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就應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指向。
在《爬天都峰》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交流:“你爬過什么山?”“你爬過的山很陡峭嗎?”“你爬過的山比天都峰(圖片、視頻資料展示)更陡峭嗎?”這種“開門見山”的形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快速打通“我—學生—天都峰”之間的“通道”??梢宰寣W生按照“自讀—默讀—閱讀”的順序開展閱讀,進而從“寫什么”向“有序寫”轉換。教師還可以借助文章前面的大篇幅鋪墊,以及登頂后的快速收尾,讓學生明白“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使他們明白一個人只要有決心、有勇氣再大的困難都能夠克服。
(二)緣意學文
“緣意學文”是讓學生掌握巧借語言表達自己心情、想法的方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教材中零距離感受語言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其逐漸從“怎么說”向“說什么”轉變,以此發(fā)揮“精讀課文”的作用。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文章的典型段落,提升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規(guī)范表達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習作單元的教學目標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并在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以及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使學生能夠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作者單位? 陜西省城固縣潤東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