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入人教版新編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教讀古詩28首、詞7篇,這些膾炙人口的古詩詞分布于各冊教材中:初中一年級上下冊各有詩4首與6首;初中二年級上冊詩9首、詞1篇,下冊詩4首;初中三年級上冊詩2首、詞1篇,下冊詩3首、詞5篇。另外,每冊教材最后一個單元選編優(yōu)質(zhì)“課外古詩詞誦讀”8篇,目的是讓學生從教讀古詩詞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及方法遷移到“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為學有余力的優(yōu)生“加餐”,中等生嘗試學習。教材所選古詩詞皆為傳承不衰的名篇,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在陶冶學生情操,美化學生心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導和教育意義。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初中學生閱讀部分第11條明確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然而,古詩詞語言精練,內(nèi)涵深厚,意境深沉含蓄,藏而不露,理解難度大,誦讀無規(guī)律。初中學生涉世淺,知識儲備不多,社會實踐少,要想完全解讀含蓄蘊藉,字詞的音形義、語法古今不盡相同,句意欠連貫,缺少故事情節(jié)的古詩詞,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部分學生把古詩詞的學習掌握看成一大難點,缺乏學習興趣,甚至避而遠之;有的學生是在老師的“逼迫”下死記硬背課文,根本談不上品讀、體會、欣賞。評價教學是否有效,著眼點應(yīng)落在學習的主體——學生身上:學生是否愿意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積極主動地傾心跟進、共鳴、投入;學生是否學有所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否得到提高。古詩詞教學要做到有效,筆者采取以下教學策略: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收獲愛好學習古詩詞的樂趣,從而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品讀,提高古詩詞教育教學質(zhì)量。
一、激趣欲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積極學好古詩詞的欲望。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摹仿作者賦予文中的讀法、情感、動作、景物等,再現(xiàn)文中的形象,盡量讓靜止的文字轉(zhuǎn)換成生動的形象,讓古詩詞內(nèi)容“活”起來。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展開想象的翅膀,敢想敢說,質(zhì)疑解難,在無拘無束的思維碰撞中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給古詩詞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激發(fā)學生欲學、好學、會學、學好的迫切渴求。
1.學詩先入境
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訴諸感性的引導和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多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儲備為教學內(nèi)容配以合適的圖畫、音樂、視頻等,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趣味性,創(chuàng)造出生動形象的藝術(shù)氛圍;或者在教學中穿插作品涉及的名人趣聞,課件展示教材中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jié)等,增加課堂的魅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欣賞作品,能更容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實現(xiàn)個人的沉醉化體驗。
例如《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詩寫寺院的閑雅幽靜和詩人寄情山水的忘情脫俗,淡泊寧靜。教學時,要營造出幽深寂靜的意境,教師借助幽雅空靈的古箏曲《空山鳥語》,以配樂朗讀導入新課,用音樂詮釋古詩,烘托氣氛,讓學生在彌漫鐘磐之聲的古曲中展開聯(lián)想,進入詩歌的意境。
2.誦讀打根基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書讀百篇,其義自見”,可見,大量誦讀是培養(yǎng)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要欣賞一首詩,誦讀是必有的。古詩詞篇幅短小精悍,語句字數(shù)少,文字精準凝練,內(nèi)容含蓄隱情,形式較為整齊,自然停頓分明,聲韻協(xié)調(diào)配合,一般勻稱押韻,便于感情朗讀,喜聞動神。抑揚頓挫的誦讀,讀出詩詞內(nèi)在的神韻,讀出詩詞流動的美感,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
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多誦讀古詩詞,“讀”要注重層次之分:一要讀準字音,二要讀準節(jié)奏,三要讀出感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誦讀指導,如教會學生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形式,讀出輕重緩急等,這些指導幫助學生更好進入角色,身歷其境,與詩中景、詩中情相融,與詩中人相通,充分發(fā)揮主動性,讀出語言的味道,讀出語言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
引導學生勤誦讀,采取多樣化的誦讀形式,如齊讀、分組讀、領(lǐng)讀、交叉讀、問答讀、賽讀等等。首先以小組為單位,學生自選古詩詞朗讀,其余同學擔任評委,從讀音、表情、背景音樂和對聽眾的感染吸引力等諸方面評判,選出各小組朗讀優(yōu)勝者。然后再參與小組之間的循環(huán)輪回評比賽讀,師生為評委,評選出正確、流利、有感情誦讀領(lǐng)先者,予以獎勵與弘揚,目的是讓學生愿意讀、喜歡讀、重視讀。讀得多,讀得好,經(jīng)過長時間的訓練和積累,學生由誦讀順利過渡為感情背誦,古詩詞內(nèi)化為學生自身的財富。
3.“故土”識原味
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刻地全面解讀古詩詞的內(nèi)容和主題思想,教師引導學生穿越時空的隧道,追隨作者的現(xiàn)實生活,將詩詞回歸作者“故土”,揭開詩詞產(chǎn)生的歷史緣由,融合作者創(chuàng)作詩詞的情感體驗來品讀與欣賞作品,定能準確領(lǐng)會其內(nèi)涵和潛藏的魅力。留心課文注釋,查閱相關(guān)資料,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涉及作者衣、食、住、行的生存狀況,作品中的人物與作者交往關(guān)系的感情如何,“籠罩”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形態(tài)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作者心靈的影響怎樣,激蕩在作者心靈中的喜怒哀樂和作者悲歡離合的生活環(huán)境對作品的浸潤思想,等等。因此,學生了解作者,熟悉寫作背景,品味詩詞“原味”,有助于走近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與情感的共鳴。
比如,教學李清照的《武陵春》,讓學生結(jié)合課文注釋和查閱作者作詞前的處境,比較李清照前后截然不同生活狀況,尤其是她后半生的流離失所、孤苦凄慘,飽受國破、夫死、家亡的悲痛人生,借暮春之景的不堪入目和心神的傷害之深,凝固此篇佳作。學生了解作者作詞前的人生軌跡,因勢利導領(lǐng)悟作品貫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心聲和對故國的眷念、家人的深沉哀悼。學生對此句的理解掌握也就水到渠成,從而準確把握作者流露在作品中的主旨。因而鼓勵學生查閱并收集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善用文學常識,對他們深刻解讀古詩詞大有幫助。
二、學會品讀
古詩詞文學言簡意賅,蘊涵豐富。學生在品讀中深解內(nèi)涵,德智美三育受益,催己自新。因此,教師要切實提高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能力,培養(yǎng)授之以漁的技能技巧——教會學生品讀古詩詞的一般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品讀詩詞法:
1.題目解讀,以簡馭繁
“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從精確理解古詩詞的題目為切入口解讀詩詞內(nèi)容,起到以簡馭繁、以一馭萬的效果。
從古詩詞的題目可以看出詩詞類別,如:送別詩一般含有“送”“別”等字眼;邊塞詩一般含有“塞”“軍”“征”“涼州詞”“從軍行”等字眼;懷古詩的題目一般為“詠+古跡(人)名”或“古跡+懷古(詠懷)”;寫景詠物詩的題目一般為“詠(題、贊、贈)+物象”。不同類別的作品會趨向不同的風格與感情色彩,比如:山水田園詩一般表現(xiàn)恬淡清新的意境或向往閑適的感情;邊塞詩則悲涼慷慨,雄渾豪放,表達愛國思鄉(xiāng)之情;詠物詩一般是借物抒情言志或借物說理,等等。讀古詩詞從題目入手,有助于整體把握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及寫作風格,謂之解讀的第一步。
2.意象賞詩,披情入境
意象是作品中的滲透作者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個體形式存在,多個個體連接起來的整體,再融入作者的觀點,充分表達文中的主題思想,便是我們常說的意境。閱讀古詩詞要在抓住意象,品味物象特征及其中所寄寓的感情基礎(chǔ)上作整體理解,體會意境。
例如:杜甫的《春望》,詩歌中的意象有:國(都)、山河、城、草木、花、鳥、烽火、家書、白頭、簪等,把它們分出虛物、實物,眼前物、心中物,就可以較為清晰地呈現(xiàn)出一些瑣碎的畫面:草木繁盛、花香鳥語、烽火不斷、白首踟躕……從中設(shè)想境況:盡管是春天,風景優(yōu)美,但因為戰(zhàn)火不斷,到處是破壞情景,實在令人傷心;惦記著家人,但在這戰(zhàn)亂時候,想到頭發(fā)白了也無法得到音訊。通過把詩歌中的意象組合解讀,原來作品營造的是感傷之情,也就不難體會詩人內(nèi)心那種憂國思親的情感。
3.詩眼品析,一字傳神
作者詩興大發(fā),將自己的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或者情感體驗凝聚于作品中的一字或一詞中,在文中起到歸納、傳神、畫龍點睛的作用,即是文中“詩眼”。教師引領(lǐng)學生閱讀古詩詞,重點抓住作品中的“詩眼”,深入細致地多次品讀、賞析、聯(lián)想,有利于快速醒悟作者的寫作意圖,明知作品內(nèi)容概況,初獲詩詞意境。如讀杜甫的《石壕吏》,只要抓住“苦”和“怒”,就不難理解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讀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抓住曲眼“斷腸人”三字,由景入情、層層深入地感悟抒情主人的無奈和在困境中掙扎的痛苦;讀陶淵明的《飲酒》,先理解詩眼“心遠”就是思想感情遠離世俗世界,再思考詩人“心遠”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是棄官歸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悠然”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悠然”是恬靜、閑適、對生活無所求人生態(tài)度。一連串的思考,對作品的主題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些詩詞沒有明顯的詩眼,但有名句,這些名句也是我們學習關(guān)注的重點,稱之為“類詩眼”。譬如有些詩句很有哲理性或啟迪性,具有精神美和教育意義,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啟示我們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表明不斷創(chuàng)新是永葆活力的源泉……這些語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解讀作品。
4.意境再造,出神入化
詩詞是語言的藝術(shù),善用含蓄凝練的語言表露作者的感情,往往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1]”的特點。有人說讀古詩詞的最高境界就是領(lǐng)悟詩詞的意境。意境的產(chǎn)生,需要讀者思維的介入。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詞,更無意境。要很好地解讀古詩詞,教師引導學生在合符情理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填補詩詞中的空白。學生從古詩詞原文中折射出來的知識積累,經(jīng)過自己頭腦的藝術(shù)加工進行補充完善,完整地用另一種易于掌握的方式全部粘貼出來,能起到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作用。借景抒情類的古詩詞改寫成富有啟迪性和教育意義的散文,如陸游的《游山西村》,杜甫的《望岳》等;情節(jié)性強的詩詞改寫成故事劇,如《木蘭詩》,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畫意濃郁的詩詞繪成精美的圖畫,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等;舞蹈性強的詩詞改編成優(yōu)美的歌舞,如李清照的《漁家傲》,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等;還可以根據(jù)古詩詞的意境攝制成相應(yīng)的短片或制作成電腦動畫等。
意境再造的過程,既需要學生“入乎其內(nèi)[2]”,又要“出乎其中[3]”。這期間,學生理解古詩詞內(nèi)容的本真,重塑詩詞完整的意境,不但加深了對古詩詞的復習鞏固與內(nèi)容的完善,而且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升華了情感、靈魂,對學生真、善、美的熏陶得以全面落實。學生發(fā)現(xiàn)了美,認識了美,交流了美,更是創(chuàng)造了美,完整地享受了美感,鑒賞能力再次得到提高。
5.技法分析,出情入理
作者在創(chuàng)作古詩詞時,常常運用一些寫作手法,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與世界觀含蓄地融入作品中。譬如詩詞中常用一些修辭手法(對偶、擬人、比喻、雙關(guān)、夸張、移情等)把自己的情感形象生動地外化出來。理解這些修辭手法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體會古詩詞的形象,感悟作者蓄積的情感。
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一詩中頷聯(lián)“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運用比喻和對偶的寫法,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南宋王朝山河殘遭蹂躪的慘狀和自己坎坷起伏的人生經(jīng)歷,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又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等運用移情手法將詩人的主觀感情賦予客觀外物。正確分析這些詩句,方能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
用典也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既使詩詞語言精練,又增加內(nèi)容的豐富性,表達效果的生動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如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中,活用“聞笛賦”和“爛柯人”兩個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達了世態(tài)的變遷,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惆悵的心情。抓住這一點來品讀,詩人那種被貶謫、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古詩詞運用的寫作手法還有很多,品讀詩詞時,抓住運用的藝術(shù)寫法將更容易體會其深藏的情感。
學生掌握了學習古詩詞的正確方法,并把自己的品讀用語言表述出來,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多記憶一些古詩詞鑒賞的術(shù)語。例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語言特色、詩詞意境等,在完成鑒賞題時根據(jù)題目的具體要求準確作答。
教學有法,又教無定法。古詩詞教學中,可供選擇的教學策略有很多,教師要根據(jù)作品的特點、師生的現(xiàn)狀,綜合兼顧,恰當準確運用。一切教學方法的選定和運用,都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趣味學習。學生只有充滿激情又樂意積極配合教師參與課堂最佳學習的方法,才會在輕松、愉悅、渴求知識的學習競爭中勤于高效學好古詩詞,從而整體提升教育教學質(zhì)量,真正實現(xiàn)初中古詩詞課堂教學的蛻變與提升。
參考文獻:
[1]出自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2]出自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nèi),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夢見。入乎其內(nèi)指入世,即進入而置身其中;出乎其外指遠而觀之,超然看世界。
[3]由“入乎其內(nèi)”演變而來。
杜貴昌,四川省閬中市彭城鎮(zhèn)中心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