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靈性與智慧的學科,是人類“詩意地棲居”的精神家園。但長期應試教育的頑癥使語文學習如數(shù)理化一樣變成了題海大戰(zhàn),單一的教學形式,僵硬的思維方式,被動的求學狀態(tài),讓語文本色盡失,文本生動形象的描繪、含蓄豐厚的底蘊被悄悄隱藏,學生的靈動個性、創(chuàng)新精神幾乎無展現(xiàn)時機。當語文課程改革再提語文核心素養(yǎng)時,每一個語文老師眼中都很黯然,因為那是語文能力!而真正的語文能力絕不是會做一兩道語文高考題!但是如何讓學生從題戰(zhàn)競技中解脫出來,讓學生善感的心靈、青春的敏思在語文學習中彰顯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把各樣活動引進語文教學,在活動中轉變學習方式,在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一、利用競賽強化記憶,積累知識
72篇高考必考背誦篇目是被語文老師認為最接地氣的高考內(nèi)容,但是事實卻讓老師們無語,從新授到復習,日日讀,月月背,學生還是錯字不斷,丟詞少句。怎么辦呢?我想到了“小組出題競賽”活動。以小組為競賽單位,把每一篇需要背誦的課文設成情境考題,少則十題,多則不限,精細者加分有獎。先是個人出題,然后組內(nèi)互填,最終每組展示一份重組的最佳試題,通過全班演練,點贊超80%的是真正的優(yōu)秀試題,有小小獎品以資鼓勵。如此,被動重復的背誦記憶變成了主動思考用心琢磨的競技,如此的角色變換,學生興致大增,商量討論在無意間展開,讀背寫數(shù)量飆升,何愁默寫不過關?隨著,難寫的字一次次設成考點,句意典故亦理解透徹,背誦的包圍圈越來越小,突圍已成定局。
《論語》集傳統(tǒng)文化之大成,也是整本書閱讀的必讀篇目。雖然是篇幅短小的語錄體,但多是思想深刻富含生活哲理,對此,學生難有興趣。怎么能讓學生吸納其中的精華?在利用早讀時間充分誦讀每章之后,我又拿出了“競賽小招”。第一輪是競選最佳背手。組內(nèi)選拔,組間比拼,不但背得對還要背得熟,既為小組添彩,也為自己爭榮,一時班級背誦之風盛行。第二輪是競選故事大王。語錄是經(jīng)典,背后往往是有感人的故事支撐??鬃油菩腥寮覍W說,“禮”“義”行天下,游說各國,何其辛勞、何其執(zhí)著;孔門弟子三千,七十二賢各有性情各有才華,子路剛直率真,冉有才藝雙馨,顏回德行最佳,自貢頭腦精明,公西華擅長外交。師生諸人在踐行儒學主張的途中,各具風采,留下許許多多精彩動人的故事,將它們講出來內(nèi)化于心,方是對經(jīng)典的有效解讀。這一活動打開了很多講故事大王的“少年情懷,“論語故事”、諸賢的美好品質就這樣悄悄都銘記在學生心中。
意蘊豐富的成語是傳統(tǒng)文化存留的積淀,說成語用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成了高考人的備考點。面對浩如煙海文化精粹,記憶成語便如同大海撈針搬艱難而無效。如何能在詞匯的海洋中含英咀華,多多積累呢?我嘗試讓學生拋開乏味的單純背誦詞義,將常用成語化作各式競賽題,分期比賽。有搶答詞義,有情景猜詞,有選成語講故事,有用成語即興寫文,有活用成語新解,頗有一番成語大賽的情調。去掉俗套,翻新花樣,同一事,兩結果。相比之下,學生最終收入囊中的成語數(shù)量也極其可觀。
二、利用活動多樣思辯,提升寫作
閱讀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雙翼,能閱讀會寫作是一個人語文能力的最大體現(xiàn),更能助學生在高考大戰(zhàn)中斬將奪魁。初中是記敘文的天下,學生對議論文知之甚少。而高中對學生的寫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能記敘描繪,更要能闡釋見解,橫縱思辯。看似體裁的變化,更是對學生思維方式、表達能力的要求。如何讓學生快速融入論述的氛圍感受論證的特點及魅力呢?只靠單純講解灌輸知識是不行的,我想到了辯論賽。提議一出,掌聲四起。這是一項不小的“工程”,不可隨意、小視,需要一舉有得。首先我給學生播放精彩辯論賽視頻。學生立刻被選手們快速的反應、縝密的思維、精彩的表達折服,不僅連連驚呼,還將瑣碎的辯論環(huán)節(jié)、細節(jié)記得清清楚楚。然后,我布置辯論題目。要求全班齊上陣。分成九個小組,正反方各有三組的成員,自選辯手,集體查找材料,整合論據(jù),精心備戰(zhàn)辯論過程。最后三組組成評審團,選出五名主審人,要求寫出清楚評價的意見和建議,評出雙方各自的最佳辯手,定出勝方。在辯論結束,正反方成員二次整合自己論題的辯論思路和材料,寫成一篇小論文。一學期共辯論四次,得意之處有四:一是無須教師高談闊論,學生在演練中學會了議論,成就完成整議文;二是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唇槍舌劍間,個性張揚,思辨雄起,頗有大將風范;三是集體參與,團結協(xié)作,沒有觀眾沒有看客,小組組合輪換,每人至少一次上場機會,有能者被薦,多才者上前,自主合作大放異彩;四是課堂精彩,成就語文教學的盛宴,學生的積極性令人有瞠目結舌之感。
進入高三,時評作文成為備考的重頭戲,學生不免心中嘩然。怎么寫,不會寫成為作文課的口頭禪。固然,封閉學校的青年不可能時時耳聞目睹生活大事,但是思考卻不能因此而停止。于是,課前五分鐘我開展“時事推介”“時評采擷”等分享活動,意在讓學生有意識地搜集整理信息,并及時篩選、鑒別他山之石,慢慢提升自己的認識;要求學生在假期中整理自己感興趣的時評,包括材料回放、專家針刺和成文評析,選出素材佳品在班內(nèi)張貼展示,以示鼓勵。這樣的集錦活動是寫好時評文的鋪墊,積累材料,積淀思想,因為有了思維,有了辯證,才可能提筆有思,下筆有言。
三、化讀書為知心交流,升溫課堂
讀書使人充實,使人睿智,豐富的思想、智慧的靈性源自海量閱讀。高中生學語文,離不開閱讀、思考、深悟。雖然人人深諳此理,但是題海、技法充斥了學校的課堂,進而顛覆了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認知。任語文老師如何提出要求,但學生大都不屑,一個“沒時間讀”就將閱讀變成了空中樓閣。
學習語文不能不讀!我一方面喋喋不休地宣講閱讀的意義,一方面將讀書作為教學內(nèi)容進課堂——上閱讀交流課。以選修教材中《中外傳記作品選讀》為例,我和學生約定,同題閱讀,比高下分優(yōu)劣,十篇傳記,一周一篇,同題閱讀,寫出詳實的讀書摘記和讀后感,每周利用一晚自習小組交流閱讀體會,而后選出優(yōu)秀的讀書筆記,小組群策群力,利用休息時間制作幻燈片,集體潤色讀后感的文字。下周晚自習,大型的讀書分享活動拉開序幕,推選的主持人,在應景的背景音樂中,開場白生動優(yōu)雅,銜接語自然得體,結束語真切動人。交流者或深情誦讀,或鏗鏘評議,沉浸在閱讀后的享受中;傾聽者時而掌聲迭起,時而無聲靜悟,行走在經(jīng)典作品的故事里。讀者、聽者,心聲共鳴,讀書之樂在那一刻洋溢出了笑聲。
課前五分鐘的“激趣”是必須要利用的。我提出“每日微博”分享活動,正課之前學生輪流推介今日所見所聞所感,或校園新風新事,或社會時評要聞,鑒于學校封閉管理的局限,“微博”內(nèi)容大量集中于讀書所得,人物故事,風景勝地,哲思感悟紛紛現(xiàn)于課堂??此埔槐P的“大雜燴,實是書海徜徉的碩果,此活動收效最佳!
同樣,面對高三備考詩歌閱讀的特大難題,我沒有一味讓學生做詩歌試題,而是大力提倡將讀詩納入“讀書”的行列,一天一首詩,一詩一摘記,并且題材分類,選自己所愛,抄高考所需,如按“送別詩、田園詩、邊塞詩、羈旅詩、詠史詩”等題材,一周讀六首,摘錄整齊后小組長自定時間開交流會,每人一首,集成本組最佳賞析特色的“小詩集”。像六組的“羈旅天涯”,三組的“邊塞風韻”,九組的“詠史嘆古”,個性解讀,創(chuàng)新十足。有的既總說特點,又精講方法;有的細化詩情,精讀意象;有的擇典型詩人賞精妙詩句;有的溢詩情盈畫意心境豁然??粗粌詢哉J真謄寫精心組合手工打造的詩集,我驚喜、感動,一個小活動,竟彰顯學生的才氣靈氣,細膩的小心思瞬間爆棚!
一次次的實踐,一次次的收獲,充分證明著活動帶給語文學習的活力。不進題海,遠離單調,牽引學生自發(fā)融入到他們喜愛的活動中,讓語言建構在聽說中運用中形成,讓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在閱讀中彰顯,讓審美鑒賞在交流中提升,讓對文化的理解在分享中落實,如此,語文教學定會有一片新天地!
李曉華,河北省黃驊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