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盅盤舞是流傳于海南文昌地區(qū)的嶺南民間舞蹈,2005年入選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社會價值與文化價值,它聚集了社會實踐、傳統(tǒng)儀式、節(jié)慶活動三種意識形態(tài),蘊含豐富的宗親文化、宗教文化,體現(xiàn)了海南島寶貴的革命歌舞價值。本文重新解讀文昌盅盤舞文化內涵,探尋盅盤舞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關鍵詞:文昌盅盤舞宗親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價值,是在各個歷史時期、各個地域、各個民族的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都存在并發(fā)揮作用的價值,其中包含: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精神價值、科學價值、和諧價值、審美價值、教育價值、經濟價值?!?我們對任何一個具體的舞蹈歷史文化形態(tài)的研究,總是要透過其“歷時性”的形態(tài)演變來審視不變的內核,并從而揭示出沉淀在其中的歷史精神。②
“文昌盅盤舞由海南藝人使用盅、盤、筷等日常生活餐具作為道具相互敲擊起舞,其表演詼諧風趣,情緒歡快,鄉(xiāng)土氣息濃郁,技藝挑逗性強,深受當?shù)厝藗兿矏?。③文昌盅盤舞于2005年入選第一批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海南省傳統(tǒng)舞蹈項目,有著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社會價值與文化價值。傳統(tǒng)的文昌盅盤舞有著獨特的角色扮演(生、旦、丑),主要由一對童男童女扮演“新郎”和“新娘”(即生角、旦角),另有一男童扮演丑角“月老公公”(丑角),三人共同表演。新娘在新郎的配合下,雙手各持疊起的瓷盅,上下相擊,翩然起舞;新郎以筷擊盤;丑角則戴著胡須,手拿雞毛扇,邊舞邊戲逗“新郎”“新娘”,動作稚拙詼諧,氣氛熱烈,場面歡快,喜氣洋洋。表演時由“海南八音”(海南省的傳統(tǒng)民間音樂,既包括樂器、樂曲,也包括樂隊。)伴奏,故盅盤舞也被稱為八音舞。
一、“為人而舞”一宗親文化
從古至今,宗親文化是中國人獨特強烈的信仰,是對祖先供奉、崇拜的一種習慣。有了宗親文化的凝聚,人與人之間溝通成本會降低,溝通時間會縮短,信任會增加。元宵節(jié)“送燈”中的盅盤舞,是宗親文化的實質體現(xiàn),更是宗親文化的傳承載體。
文昌部分鄉(xiāng)鎮(zhèn),在每年正月初四至正月十六期間舉行“送燈”,一般以村為單位,舉行日期不一,但都是在元宵節(jié)前后。《咸豐文昌縣志上冊》載:“自十二夜起,日開燈。作燈市,剪彩為花及魚蝦、走馬各樣……人或掇燈球歸家,置席下以許生兒則‘送燈④海南方言中“丁”與“燈”發(fā)同音,“送燈”同于“送丁”,寓意“添丁發(fā)財”“麒麟送子”。盅盤舞表演是“送燈”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無論這個村子是否富裕,都會以村為單位邀請八音盅盤舞隊(由民間的盅盤舞藝人與海南八音演奏藝人組成的表演隊伍。)前來表演,這期間也是盅盤舞藝人最忙碌的時段。
在節(jié)慶活動中盅盤舞表演用一種游藝的形式,給整個村子帶來福澤,藝人們所走過之處必定放鞭炮相迎接。這些簇擁著八音盅盤舞隊的花燈火苗,在熱熱鬧鬧的盅盤舞表演中滋滋作響的燃燒著,照亮了寫在花燈上的心愿,代表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在這一天受到了儀式化的盅盤舞表演的祝福,得以實現(xiàn)。除了村子里的居民外,還有許多親戚、朋友會選擇這一天前來拜年,晚飯過后隨著“送燈”隊伍游行,觀看盅盤舞表演,也是一種共同祝愿,沾染福氣的表現(xiàn)。
八音奏響“出場鑼”鼓聲,盅盤舞藝人兩人一對出場(節(jié)慶活動中表演人數(shù)以雙數(shù)為吉,成雙成對),擺出道士齋醮科儀念咒決時的手勢,面向神龕面對面做踏蹲步、行進步,隨后半蹲下跪叩拜三下起身,向后走“雙龍吐珠”隊形,轉身再回到神龕前祭拜,這樣的叩拜重復三至四次,在神龕前跳起那愉悅人心的盅盤舞。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每家每戶都會在八仙桌上放有紅包,紅包裝的錢不多,一元到十元不等,每當盅盤舞表演完畢,會對著神龕祭拜三下,便拿走紅包,這也是家主對盅盤舞藝人的祝福。當每家每戶盅盤舞表演結束后,村民與八音盅盤舞隊還要返回到公廟,將這些全程跟隨的花燈全部送到公廟當中,然后掛在專門擺放花燈的架子上,會有一部分花燈供村民來搶。村民說,如果能夠在這一天搶到一盞花燈,那么在未來的一年當中,他們都會有非常好的財運,而旦人也會非常的旺。此外,盅盤舞藝人還需在公廟前表演,結束后才可散去。如今“送燈”表演的盅盤舞,已發(fā)展成“邊打邊跳邊唱詞”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送燈”這一節(jié)日加入特定的海南方言祝福唱詞:“祝老老小小一年四季日日夜夜順順利利,好人相逢,壞人閃避,求財?shù)秘?,求利得利,做啥得啥,無論遠洋和內地,小小生意是大大賺錢,東做東成,西做西就,南來南往是北來北合,日日當官是年年高升,養(yǎng)雞成群,養(yǎng)鴨成摞,養(yǎng)個豬是千幾百斤響,魚漲滿塘是羊跑滿坡,胡椒檳榔是生(產)得一滿坡,摘得幾千筐是裝的幾千車,一年是幾千萬元上。是大順利啦,知否(知道嗎)!”舞蹈加入特定唱詞,符合表演場合,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也是與時代同進的具象表現(xiàn)。
除了隆重的送燈,八音盅盤舞隊時常會被邀請到村里的祠堂門口進行表演,為各房子孫辦理婚、壽、喜宴等場合作為文藝環(huán)節(jié)所出現(xiàn)的賀喜舞蹈。根據不同的慶祝內容,藝人還會變換道具、更換祝福唱詞,迎合現(xiàn)場觀眾的心理需求去靈活表演使用:婚慶就告祖先孩子們結婚,男才女貌,天作之合;壽宴就告祖先子孫多福,長壽好運等。在村子街坊鄰居中能出資邀請八音盅盤舞隊,有時還會成為家族顯赫的象征,代表著家族的財力,還代表著對祖先的崇拜與懷念的真誠,能邀請文藝表演的家族,都是和和氣氣,團結互助的。
不管是送燈還是各類喜慶環(huán)節(jié),盅盤舞表演蘊含著老人對后輩的祝福與鞭策,青年一輩撐起家族,繼續(xù)努力經營維系家族的繁榮昌盛,小輩則在家族的樹蔭下歡快嬉戲、茁壯成長。即使再困難,盅盤舞的表演從不缺席,可見文昌人重親情、講倫理,這樣的宗親活動是有助于人們凝聚、團結、誠信、守序、互助,對維護地方秩序、促進地方統(tǒng)一有著深遠意義,這種思想認識的轉變促進了各地宗親組織的發(fā)展,維系著文昌人的根,壯大了文昌人的魂。
二、“為神而舞”一宗教文化
宗教信仰是人們對精神世界的探求、尋覓,讓人們在精神世界采用宗教的形式獲得歸宿感,得到慰籍和庇護。盅盤舞在多數(shù)人眼中與宗教并沒有任何聯(lián)系,但通過深入挖掘則可發(fā)現(xiàn)盅盤舞也具有濃厚的宗教文化內涵。
原海南省舞蹈家協(xié)會副主席吳名輝著《筆舞池邊》載:“海南漢區(qū)的《盅盤舞》是這樣的: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二日是軍坡節(jié)。瓊山、文昌等地的村民將冼夫人的塑像,用寶輦抬來游村(坡),供人們焚香朝拜。此時‘裝軍’隊伍里往往吹響《鬧煙坡》曲,伴起撲撲翻騰的獅子舞,以及跳盅盤舞時,一般是‘一生一旦一丑’;丑角戴著假面具,戲逗生旦角,生旦角則邊擊盅盤邊起舞?!?在紀念冼夫人的“軍坡節(jié)”中表演傳統(tǒng)儀式形態(tài)的盅盤舞已有三百年以上的歷史,文昌盅盤舞為冼夫人而舞,實則是為海南人民心中的守護神而舞。冼夫人結束了海南島自東漢中原政府棄置六百五十多年的遙領狀態(tài),為海南的統(tǒng)一與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冼夫人在海南人民心中地位不僅僅是一位巾幗英雄,更是如神靈般保佑著海南這一片土地。除此之外,盅盤舞還有濃厚的道教色彩。
約在宋代,隨著閩南、粵東的移民不斷遷移海南島,文昌水路暢通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南移遷徙的先民選擇落地文昌的漸漸增多,道教也隨之傳入了文昌地區(qū)。因躲避戰(zhàn)亂而來到海南的人們比例眾多,以黃老之學為主旨的道教在海南傳播條件優(yōu)越,齋醮活動迅速盛行于民間,據1949年陳植編著《海南島新志》:“道教之于本島,相當普及,大多數(shù)寺廟均屬之,侍奉寺廟者,謂之道士,惟仍可返家生活,與常人無異。本島人均信仰之。全島道教徒計三十萬人?!?此時,道教徒幾乎占全島總人口的40%,對于海南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的民間信仰,均有受到道教的影響,如:土戲、做齋、音樂、舞蹈等。道士在做齋醮整個過程中都有口中唱念符文,身段搖擺舞動之舉,既有演也有唱,既有表情,也有發(fā)自內心的情感,以演來酬神怡人,以唱來念誦演繹經文符義。“道教齋醮與民俗結合的根本原因,在于齋醮能夠滿足民眾的心理需要。在天災人禍之后,開建驅邪禳災的齋醮儀式,藉道教神靈之信仰,以撫慰死者,振奮生者。道教祈祥祓厄的齋醮儀式,能充分滿足民眾紅白喜事所需,民眾普遍的心理需要,會蘊積轉化為社會需要,社區(qū)定時舉行地域性的祈安大醮,以表達民眾懷德報恩、敬謝天地祖先之情,此已成為近現(xiàn)代民間祭祀習俗的重要內容?!?/p>
起初道教在祭壇前跳大神,圍著祭壇轉跳,手勢、步伐等對盅盤舞影響頗深。盅盤舞民間藝人從此中吸取道士齋醮、道場法事的內容唱念符文、手持法器等加入盅盤舞傳統(tǒng)儀式表演如“送燈”到每家每戶跳盅盤舞,在祖屋中由一旦角(或生角)手執(zhí)笏板面向祖宗神龕跪拜祈求,丑角則雙手展開一卷“圣旨”宣讀“玉帝旨意”,其形式明顯吸收了道教齋醮中拜表、請圣的科儀。在前幾年的盅盤舞表演中,一些年齡稍大的演員,還十分重視腳下“步虛”和手上手勢的變化,尤其在公廟中,面對的神靈,表演時突出“步虛”的腿法和變幻掌法,這顯然也是受道教齋醮科儀的影響。⑧
三、“為革命而舞”一紅色文化
盅盤舞曾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中起到鼓舞士氣、打擊敵人、保衛(wèi)家園的積極作用。這種群眾性的舞蹈,加上海南伴奏,氣氛熱烈,場面熱鬧喜悅,讓人沉浸于勝利喜悅之感。從近現(xiàn)代的舞蹈史、文學與電影作品等資料可以看出盅盤舞飽含紅色革命文化。
劉青弋所著《劉青弋文集10中華民國舞蹈史1912-1949》中對海南島革命根據地歌舞有所記載,“海南島革命根據地的舞蹈活動主要和女子軍連有密切的關系?!捎谒齻兊膸?,加之海南島的黎族、苗族、壯族軍民本來都是能歌善舞,在當時傳承與創(chuàng)造了許多舞蹈。流傳至今的‘棍舞'‘藤圈舞’‘盅盤舞’‘竹帽舞’等,都是經過那時保存與發(fā)展而來的。這支女子軍連,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紅色娘子軍連⑨“1960年上海電影制片廠制作反映海南革命斗爭的電影《紅色娘子軍》,在電影74分40秒時,戰(zhàn)士們吹拉著海南《盅盤舞曲》,手拿筷子敲擊碟子,跳著歡快的盅盤舞,慶祝豐收,并為阿貴和符紅蓮辦喜事,祝福這對革命伴侶白頭偕老。”?
馮衍甫、謝才雄著的《王文明傳》第八章中描寫紅軍戰(zhàn)士被包圍封鎖在母瑞山上,在缺衣斷糧、饑寒交凍的情況下戰(zhàn)士們開起了聯(lián)歡會:“接著邢慧學跳起盅盤舞,不少戰(zhàn)士也紛紛加入進去,邊唱邊跳。屋子里,一片歡樂?!?紅軍戰(zhàn)士在唱歌、跳舞中仿佛忘記了饑餓與寒冷。
劉振華著《海南之戰(zhàn)》記錄了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與1945年9月的一個深夜,第一次聽到從延安電臺傳來的呼叫海南的呼號,戰(zhàn)士們高興極了:“有的同志唱起了黎族山歌,有的同志跳起了海南盅盤舞,特委領導也出了節(jié)目?!?《解放海南》、《浴血天涯:馬白山(下)》亦載。?“1950年初,林彪“四野”的40、43軍在瓊崖縱隊的配合支持下,成功渡海登陸,摧毀了國民黨的‘伯陵防線'當年5月5日,南下大軍與瓊崖縱隊在??谂e行了會師祝捷大會。為了慶祝海南島解放,當黨組織組建了若干個盅盤舞演出隊,上街表演慶賀。”?《全國戰(zhàn)斗英雄陳理文》一書中記載“1955年4月,‘世界第五屆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lián)歡節(jié)’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海南特等功臣、全國戰(zhàn)斗英雄、黎族優(yōu)秀青年陳理文,被中央提名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團成員前往參加。代表團由全國工農兵學生模范和青年代表組成。出發(fā)前,青年藝術團進行了一場文娛節(jié)目彩排。當彩排到《海南盅盤舞》時,陳理文等許多代表團成員也被邀請同臺表演?!?革命英雄陳理文抵達華沙后參加歡迎酒會,在國際舞臺上與團隊跳起盅盤舞,展示獨特的海南鄉(xiāng)土文化藝術,令國際友人豎起了大拇指,得到國際友人贊賞,讓盅盤舞走向了世界。
類似的記錄還有非常多,足見盅盤舞在戰(zhàn)爭年代,拓展了其功能及意義,重新賦予了它迎接戰(zhàn)爭勝利、表達喜悅興奮情緒的新內涵,讓盅盤舞的發(fā)展歷史,也成為了一段紅色革命的勝利史。
結語
“可解讀性是指我們能夠從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上辨識、解讀出它的歷史年輪、演變規(guī)律,尤其是內在的精神蘊含?!?隨著歷史的演變,文昌盅盤舞其中的文化內涵也是不斷變化的。文昌盅盤舞本身融合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其內在也具有歷史階段性。文昌盅盤舞鮮活生動地記錄了文昌甚至海南島上各民族、各群體的杰出智慧和聰明才智,是認識海南島文化史的活化石。文昌盅盤舞保留了海南自古以來以民間信仰為基礎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承載著海南人重要的歷史文化印記和原始記憶,體現(xiàn)了海南民眾豐富的宗教信仰,有民俗學研究價值,亦有民間文學的研究價值。
本文重新解讀文昌盅盤舞文化內涵,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從中又認識到其所包含的宗親文化、宗教文化,有助于發(fā)掘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建立文化自信;深入剖析文昌盅盤舞在特殊時期所代表的紅色文化,尋找其中的革命精神價值,是維系民族強大、民族文化復興、民族文化整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源泉。
2018年4月13日舉行的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qū)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代表黨和國家對外宣布:“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qū),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wěn)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在這自由貿易經濟區(qū)、國際旅游文化島的開放平臺上,文昌盅盤舞能夠充分展示海南地域文化特色和中華文化的多元格局,在未來定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在更大的平臺上展示,讓世界人民知道海南民間傳統(tǒng)藝術的底蘊與魅力,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
注釋:
①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② 于平.舞蹈形態(tài)學[M].北京舞蹈學院,1998.
③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海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9.
④ 【清】張霈纂修,顏艷紅,賴青壽點校.咸豐文呂縣志[M].??冢汉D铣霭嫔纾?003.
⑤吳名輝.筆舞池邊[M].??冢憾h(huán)出版社,1999.
⑥ 陳植,陳獻榮.海南島新志[M].??冢汉D铣霭嫔纾?004.
⑦ 張澤洪.道教齋*科儀與民俗信仰[J].宗教學研究,1999,(2)133.
⑧ 梅志強.送燈與盅盤舞的魅惑[J|.泛旅FunTravel.2013,(6)
⑨ 劉青弋.劉青弋文集10中華民國舞蹈史1912-1949[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⑩ 林彥汝.海南盅盤舞與內蒙古盅了·舞的形態(tài)比較研究[J].內蒙古藝術,2018
(3).
?馮衍甫.謝才雄著.王文明傳[M].??冢汉D铣霭嫔?,2010.
?劉振華.海南之戰(zhàn)[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劉振華.解放海南[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282:馬必前.浴血天涯:馬白山下[M].??冢耗虾3霭婀荆?007:260.
?吳冠玉.遠去的盅盤聲[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009,10(1).
?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廳等.全國戰(zhàn)斗英雄陳理文[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qū)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詁[N].人民日報,2018-04-14(002).
379050190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