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蓓蕾,馬向明
(臨海市中醫(yī)院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共同體針灸科·浙江 臺州 317000)
腦中風是我國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超過50%腦中風患者在發(fā)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足內翻是最常見的下肢運動功能障礙,其發(fā)生率占17%~43%,足內翻影響行走的效率與能力,增加跌倒的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祻椭委熌苡行Ы档椭酗L后足畸形發(fā)生率,改善步行能力[2]。研究顯示針刺結合康復治療卒中后足內翻療效顯著[3-4],筆者運用針刺陰陽蹺脈治療中風后足內翻患者獲得良好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針灸科收治的120例中風后足內翻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0例。其中對照組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32~75歲,平均(57.3±6.3)歲;病程35~98 d,平均(53.1±5.8)d;腦卒中類型:腦出血26例,腦梗死34例。觀察組中男37 例,女23 例;年齡31~72歲,平均(60.1±5.9)歲;病程34~90 d,平均(57.3±6.1)d;腦卒中類型:腦出血29例,腦梗死31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標準 1)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 2014》和《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 2014》相關診斷標準,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5-6]。2)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意識清晰,首次發(fā)病,單側肢體癱瘓者,足內翻角度>90 °且<180 °。3)年齡30~80 歲。4)病程1~6個月。
1.3 排除標準 1)其他病因導致足內翻者;2)治療部位損傷及感染者;3)合并周圍神經病變、各類骨關節(jié)病變者;4)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
2.1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改善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等常規(guī)內科基礎治療,并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包括神經生理學療法、運動再學習、強制性運動療法、下肢生物反饋療法、功能性電刺激、電動起立床、配穿踝足矯形器等[7]。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針刺治療,穴選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外丘、懸鐘、解溪、三陰交、太沖、丘墟、照海。患者取仰臥位,消毒后,選用0.30 mm×40 mm 一次性針灸針直刺約20 mm,其中丘墟向照海的方向透刺,其余諸穴直刺約30 mm,得氣后留針3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共治療4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陰陽蹺脈腧穴(患側風池、風府、然谷、照海)。操作:患者取仰臥位,皮膚消毒后,選用一次性針灸針直刺,風池向鼻尖方向刺入25 mm,風府向下頜方向刺入25 mm,不留針;然谷、照海直刺15 mm,得氣后留針3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共治療4周。
2.2 療效標準 參照《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8]中相關療效標準,具體分為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無效。
2.3 觀察指標 1)足內翻角度:在治療前、治療后測量患者足內翻角度。2)下肢運動功能評定:根據(jù)FMA評定患者患側下肢運動功能,總分為34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好[9]。
3.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3.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足內翻角度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足內翻角度比較
3.3 2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分)
足內翻是腦實質損傷后引起肌肉牽張反射紊亂,踝關節(jié)以及小腿周圍肌群失衡,脛后肌、屈趾肌及小腿三頭肌痙攣,腓骨長短肌、脛骨前肌、伸趾肌等肌力減弱,最終出現(xiàn)足內翻??祻陀柧毷桥R床常規(guī)治療方法,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減輕患肢肌肉痙攣,平衡痙攣肌與拮抗肌,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jié)僵直,改善足內翻角度,增強其步行功能,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10]。
中風后足內翻中醫(yī)基本病機為陰陽失調,陽緩而陰急。即陽蹺脈弛緩、陰蹺脈拘急而導致足內翻[11]。陽蹺脈經風池走行至風府,陰蹺脈起自然谷與照海之間。然谷、照海穴位于距舟關節(jié)附近,是連接前足和中后足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刺然谷、照海穴可調整跟骨、距骨的生物力線,穩(wěn)定足踝結構,加強足踝的核心穩(wěn)定,改善足內翻角度。研究顯示然谷、照海、風池、風府位于筋膜鏈中螺旋線上下兩端,螺旋線下部包含脛骨前肌,針刺兩端可使力沿著筋膜方向傳導,維持螺旋線平衡,針刺下端能夠改善脛骨前肌的肌肉功能形態(tài),增強脛前肌的肌力,從而改善足內翻[12]。
本研究對照組中常規(guī)選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外丘、懸鐘、三陰交、解溪、太沖、丘墟、照海等穴。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陽明經多氣多血,主潤宗筋而利機關,穴下分布有脛骨前肌、脛骨后肌,主要使踝關節(jié)背屈、跖屈、足內翻,針刺能夠糾正踝關節(jié)背屈、跖屈、足內翻。陽陵泉為筋會,陽陵泉可濡潤筋骨,通利關節(jié),治療肢體偏癱及麻木不用。陽陵泉穴下為腓骨長肌、趾長伸肌,穿行腓腸外側皮神經、腓總神經及其分支以及下肢的動、靜脈。外丘穴屬足少陽膽經,位于小腿的外側,外丘穴可減輕下肢攣急痹阻,通絡活血,減輕患者的疼痛癥狀;外丘穴下分布有腓骨長肌、趾長伸肌, 腓骨長肌使足做外展和踝部跖屈運動,可保證足底和足弓的穩(wěn)定性,可幫助恢復正常的步行功能;趾長伸肌可上抬足趾、足背背屈以及足趾。懸鐘別名絕骨,位于外踝上三寸,為髓會,針刺可治療中風后肢體偏癱;懸鐘穴下為腓骨短肌、趾長伸肌,腓淺神經經過,腓骨短肌使足部外翻,針刺可改善背屈功能。三陰交位于內踝上三寸,為三陰經之脈之相交匯,可用于中風后偏身癱瘓、 下肢痿痹; 三陰交配伍懸鐘穴,一陰一陽,可疏通陰陽,調節(jié)足踝部氣血?!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罚骸肮噬朴冕樥撸瑥年幰?,從陽引陰?!苯庀ㄎ挥谧惚?,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可提升足踝部之氣血,通暢氣機,舒利筋節(jié);現(xiàn)代解剖學解溪穴位于足背橫紋正中,趾長、拇長伸肌腱之間,淺部經過足背內側皮神經,深部走行腓深神經,脛前動脈、足背靜脈在其下經過[13-14]。
本文觀察結果針刺陰陽蹺脈結合康復治療治療中風后足內翻患者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改善中風后足內翻患者的足內翻角度,升高FMA評分,改善下肢運動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