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古時期的音義材料

2021-03-19 06:19畢謙琦
辭書研究 2021年2期

摘 要 音義材料是研究中古音非常重要的材料。相比于韻書、韻圖、字書注音,對音義材料的利用還不十分充分。文章分類介紹了存世的中古時期的注音材料情況,對研究者利用這方面材料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文章也對這些音義材料在音韻學研究中的價值進行了闡釋。

關鍵詞 音義材料 《經(jīng)典釋文》 佛典音義 中古音

一、 引言

研究中古音可資利用的注音材料,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 中古韻書和韻圖。第二類: 中古字書的注音材料。第三類: 訓詁專書和訓詁材料中的注音材料。第一類和第二類最為顯著,利用得也最充分,本文將不再介紹討論。第三類在學術界有一個名字,叫作音義材料。所謂音義,指的是隨文注音釋義。這類注音材料的特點是零散,但數(shù)量巨大,利用情況并不如前兩類充分。本文著重介紹第三類: 中古時期的音義材料。

(一) 漢語注音方式

早期的經(jīng)典及其闡釋主要靠口耳相傳。紙張的發(fā)明和書籍的普遍流通,使得古代學者可以通過閱讀書籍來學習經(jīng)典。學習過程中遇到生字,就靠前人的注音釋義來學習。在反切興起之前,古人的注音方式主要有譬況、讀若、直音等。譬況法是通過打比方或簡單描述發(fā)音部位與發(fā)音方法來為漢字注音。主要有急言、緩言、長言、短言、內言、外言等術語。如《淮南子·墬形訓》“其地宜黍,多旄犀?!备哒T注“‘旄讀近‘綢繆之‘繆,急氣乃得之?!弊x若法指的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給漢字注音。格式一般是:“A讀若B”,或“A讀如B”。如,《說文解字·口部》:“噲,讀若快?!薄秴问洗呵铩ぶ丶骸罚?“其為飲食酏醴也,足以適味充虛而已矣?!备哒T注: “酏,讀如《詩經(jīng)》‘虵虵碩言之‘虵?!敝币舴ㄖ傅氖怯猛糇謥頌楸蛔⒆肿⒁簦?,《穆天子傳》“道里悠遠,山川間之”,郭璞注: “間,音諫?!?/p>

這些注音方式有不少的弊端,如注音不精確,適用范圍受限等。反切作為一種更為先進的注音方式逐步取代了上述注音方式。反切是用兩個漢字為一個被切字注音,其原理是: 反切上字取聲母,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介音的信息有時反映在反切上字,有時反映在反切下字,大部分情況下反映在反切下字。如: “噬: 市制反。”一般認為反切是漢代梵文傳入中國后,受梵文拼切原理啟發(fā)創(chuàng)制的。反切相比之前的注音方法,更為科學,標音更精確。

(二) 音義學的產(chǎn)生

注音方式的精確化,使得經(jīng)師們能夠標注出異讀之間的語音差異。訓解方式也從之前只注重揭示字義,到音、義并重,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訓詁體式“音義”。音義也叫音訓、音詁、音注、音釋、音解、音證、音考、音隱、音義隱、釋文等。音義包含注音和釋義兩方面的內容,辨析字音即為“音”,以音別義即為“義”。音義集注音、訓詁、??睘橐惑w,以注音明意義,義隨音轉。語音是語義的載體,以辨析異讀來明確語義的差別,是解經(jīng)精確化的需求和體現(xiàn)。

音義和傳注、韻書都有區(qū)別。傳統(tǒng)的傳注以釋義為主,注音次之。而音義則以注音為主,義隨音明。傳統(tǒng)的韻書為辨析聲韻調結構,確定文字的標準讀音,為詩賦押韻服務。音義則是為辨析該字在具體句子中的具體讀音和相應的語義,往往會因語境、師說的不同,同一個字的語音、語義都會改變。

二、 音義學的代表——《經(jīng)典釋文》

反切興起后,音義著作隨之大量出現(xiàn)。唐之前為儒家經(jīng)典做音義的學者和著作很多,黃坤堯(1997)在《音義綜論》一文中羅列了《經(jīng)典釋文·序錄》和《隋書·經(jīng)籍志》中記載的音義書有38家學者62部音義著作。嚴學宭(2008)在《廣韻導讀》中羅列了從漢魏到唐初108家學者160種音義著作的名字。這些唐以前的音義著作幾乎全部亡佚了,幸賴《經(jīng)典釋文》的征引,少部分內容得以保存?,F(xiàn)存儒家經(jīng)典唐以前的音義著作就只有《經(jīng)典釋文》存世。

《經(jīng)典釋文》是一部集大成的音義著作,它為儒道兩家十四部經(jīng)典做音義,全面吸收了在此之前音義著作的精華,同時也啟發(fā)了之后的其他音義著作,影響十分深遠。下面我們先詳細介紹《經(jīng)典釋文》,然后再介紹其他中古音義著作。

(一) 《經(jīng)典釋文》的內容

《經(jīng)典釋文》是陸德明創(chuàng)作的一部空前的音義著作。是一部音義學的集大成著作,它博采前代二百三十余家經(jīng)師的音義著作,在選擇性保留前代經(jīng)師音義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注解。在上述漢魏六朝音義著作基本全部亡佚的情況下,《經(jīng)典釋文》更顯得彌足珍貴。

《經(jīng)典釋文》的作者是陸德明,名元朗,以字行。蘇州吳縣人,生活于陳至唐初。《經(jīng)典釋文》創(chuàng)作于南朝陳后主時期,完成于隋大業(yè)年間[1]。據(jù)《冊府元龜》記載,《經(jīng)典釋文》可能又有《經(jīng)典音義》的別名。

《經(jīng)典釋文》一書包括《序錄》和《音義》兩大部分?!缎蜾洝凡糠郑榻B了寫作緣起、條例、儒道十四部經(jīng)典的內容簡介、各經(jīng)的歷代經(jīng)師及其著作簡介等內容?!兑袅x》部分是十四部儒道經(jīng)典經(jīng)注的音義內容。全書共三十卷,具體為: 《序錄》(卷一)、《周易音義》(卷二)、《尚書音義》(卷三、卷四)、《毛詩音義》(卷五—卷七)、《周禮音義》(卷八、卷九)、《儀禮音義》(卷十)、《禮記音義》(卷十—卷十四)、《春秋左氏傳音義》(卷十五—卷二十)、《春秋公羊傳音義》(卷二十一)、《春秋穀梁傳音義》(卷二十二)、《孝經(jīng)音義》(卷二十三)、《論語音義》(卷二十四)、《老子音義》(卷二十五)、《莊子音義》(卷二十六—卷二十八)、《爾雅音義》(卷二十九、卷三十)。

(二) 《經(jīng)典釋文》的體例

《經(jīng)典釋文》的體例是: 根據(jù)經(jīng)典經(jīng)注的行文順序,擇取詞目(亦有著作稱為“出文”“出字”)。詞目有單字,如: “咎: 其九反,《易》內同?!保?9/a/11)[2]有的詞目摘取雙字,如: “元亨: 許庚反。德也。訓通也。余放此?!保?9/a/7)多字,如: “身體發(fā)膚: 方于反?!保?41/b/3)甚至全句,如: “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 呼報反,一本作季康子,鄭本同。”(350/d/7)不是詞目中的每個字都會注音釋義,詞目的主要目的是標識所釋字在原文的位置。所以,有時所出詞目并不成詞,只是為了標注其在原文中位置,如:“屈也: 丘勿反,下同?!保?2/d/7)詞目注釋的內容,主要包括注音、釋義、羅列異文、辨別各家異讀等。

下面我們先介紹《經(jīng)典釋文》的注音方式。

《經(jīng)典釋文》的注音方式主要是反切,另外還有如字、直音、某某之某等。反切的注音方式上文已經(jīng)介紹過了,下面我們介紹如字、直音、某某之某這幾種注音方式。

“如字”,就是指被注字的音義當取其最常用的讀音和詞義。如《禮記·大學》: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薄督?jīng)典釋文》: “惡惡: 上烏路反,下如字?!保?48/d/4)“好好: 上呼豹反,下如字?!保?16/c/2)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字的音義關系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在陸德明時代的常用讀音到了現(xiàn)代可能已經(jīng)不是常用讀音,這類“如字”的情況不多,但要格外小心,仔細辨別。如: “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孫,皆聽朕言,庶有格命。”(《尚書·呂刑》)《經(jīng)典釋文》: “聽: 如字,又他經(jīng)反?!保?1/b/5)“聽”在《經(jīng)典釋文》中的如字音為去聲,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此類例子還有“大”字,《經(jīng)典釋文》中“大”字的如字音為“定母泰韻去聲”,也不同于今日“大”字的常讀音。古今語音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如字音和非如字音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可能變成了同音,這需要在中古音音系中來理解這些如字音。比如,“敗”字,“敗”在《經(jīng)典釋文》中有“幫母夬韻去聲”和“並母夬韻去聲”兩讀,其中后者為如字注音,“欲?。?必邁反,又如字”(247/d/6),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二讀折合過來都讀bài,完全同音。再如,“上”字,在《經(jīng)典釋文》中有“禪母陽韻上聲”和“禪母陽韻去聲”兩讀,后者為如字音,“而上: 如字。又時掌反”(29/d/10),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二讀折合過來都為shàng,完全同音。這些情況需要格外注意。

“直音”,即用一個同音字來注音的方式,往往徑標作“音某”。有的是單純注音,如“於簞: 音丹,笥也”(155/b/2);也有部分此類體例音義兼賅,如“而辟: 音譬,下及注同,謂譬喻也”(216-140),指明“辟”的讀音和詞義都同“譬”;也有部分是辨析字形,如“日戒: 音越,又人栗反”(76/b/6),該條是通過注音來辨析日和曰的字形。

“某某之某”,此類體例是通過組詞的方式標注注音。這類往往是多音字,通過組詞的方式消除異讀。最常用的有下面幾個: 附近之近、應對之應、爭斗之爭、間廁之間、污穢之污、拯救之拯、牧養(yǎng)之牧、州牧之牧、朝旦之朝、收斂之斂等。如:“上下敵應。不相與也?!保ā吨芤住蕖罚督?jīng)典釋文》:“敵應: 應對之應,又音膺。”(28/d/2)從《經(jīng)典釋文》的體例來看,如果是組詞解釋,一定和出文的字相同,如,爭: 爭斗之爭。組詞的“爭”和出文的“爭”一定相同。不會出現(xiàn)“箏,爭斗之爭”這種情況。這是這類注音方式的一個不常被人注意到的特點。同時,這類組詞的方式也有指明詞義的作用。

由于音義中的注音方式多樣,有反切、有直音、有組詞注音等,學界將上述注音方式統(tǒng)稱之“音切”。

《經(jīng)典釋文》音切排列的先后順序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陸德明會將他認可的音切放在第一個位置,稱為“首音”。首音之后再羅列諸家經(jīng)師異讀作為參考,根據(jù)出現(xiàn)順序,稱為二音、三音、四音等。

《經(jīng)典釋文》在不同音切前冠以不同的術語,表達對所屬音切的態(tài)度。大致有以下幾種: “又(音)”“一(音)”“或(音)”“舊(音)”“俗(音)”“今(音)”等。據(jù)萬獻初(2004)觀察,這些術語之間有細微差異,這些差異表明了陸德明對這些音切的態(tài)度。一般來說,音切前不加任何術語,是陸德明認可的讀音,即首音一般不加任何術語?!坝郑ㄒ簦笔顷懙旅髡J可度較高的讀音,僅次于首音,“或(音)”的認可度要低于“又音”,而“一(音)”的認可度則更低,陸氏一般對“一(音)”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芭f(音)”是指已經(jīng)不通行的讀音,但保留在經(jīng)師們的文讀音中。“今(音)”是指陸德明時代的普遍讀法?!八祝ㄒ簦笔侵覆槐徽J可的流俗讀音。

《經(jīng)典釋文》共征引了二百三十余家經(jīng)師的音切,在許多音切前面,陸德明會列出經(jīng)師的信息,一般只列出經(jīng)師的姓氏,如: “解: 音蟹,施佳買反?!保?35/b/3)這就需要結合《序錄》去確認經(jīng)師的姓名。根據(jù)《經(jīng)典釋文》第一卷《敘錄》中“注解傳述人”一節(jié)中的信息,可以知道“施”指“施乾”。再如: “絺: 徐勅私反,又勅其反,馬同,鄭陟里反,剌也?!保?9/b/5)其中“徐”指的是徐邈,“馬”指的是馬融,“鄭”指的是鄭玄。但少數(shù)情況下,陸德明也會列出經(jīng)師的全名,如: “利牝: 頻忍反,徐邈扶忍反,又扶死反。”(19/c/8)。再如: “斯禁: 如字,劉昌宗音賜?!保?83/d/6)

《經(jīng)典釋文》的上述注音術語被之后的其他音義著作所繼承。了解這些術語對理解其他音義著作很有幫助。

(三) 《經(jīng)典釋文》的版本

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釋文》的版本非常復雜,但均有缺陷,無一為善本。理清《經(jīng)典釋文》的版本情況,有助于我們更為深入地利用和研究《經(jīng)典釋文》。

《經(jīng)典釋文》撰成以后,一直以寫本的形式流傳,《經(jīng)典釋文》原本以朱墨雙色謄寫,“以墨書經(jīng)本,朱字辯注,用相分別,使校然可求”。然這種雙色謄寫的格式很早就不遵用了,即使是敦煌出土和日本存世的多種唐代《經(jīng)典釋文》寫卷也均是墨色一體。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釋文》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1. 第一類為唐代寫卷

有敦煌寫卷和日本寫卷。敦煌寫本殘卷中包含的《經(jīng)典釋文》殘卷有: 《周易經(jīng)典釋文》(S5735、P2617)、《尚書釋文》(P3315)、《禮記釋文》(殷44)、《毛詩音》(S27293、IIX13660、S10背、P3383)、《毛詩周頌》(S5707)、禮記音(S20532)、《論語鄭注音義》(殷42)、《爾雅郭注殘卷》(P2661、P3735、P5522)、《春秋后語釋文》(S1439)、《莊子集音》(P3602)、《莊子音義》(S6256)。

上述敦煌殘卷全部收錄在張金泉、許建平(1996)《敦煌音義匯考》中。

目前,這些敦煌殘卷的研究利用,主要在??鳖I域。

日本現(xiàn)存的《經(jīng)典釋文》唐寫卷僅一種,是日本奈良興福寺藏《禮記音義》唐寫本殘卷。該殘卷內容為《經(jīng)典釋文》卷第十四,即《禮記音義》之四,內容起自《中庸》第三十一至《昏義》第四十四的內容。脫漏《奔喪》一篇,其中《中庸》《緇衣》《大學》《冠義》《昏義》內容亦有缺損。該唐寫殘卷已由中華書局2011年影印出版,書名為《日本奈良興福寺藏兩種古鈔本研究》。該卷子是所有現(xiàn)存唐代《經(jīng)典釋文》寫卷中篇幅最長、最完整的。楊軍、儲泰松(2016)《從興福寺本〈禮記音義〉殘卷論今本〈釋文〉的“首音”》對此本做過對勘,發(fā)現(xiàn)此唐寫本和今天的通行本之間存在不少差異,可知后世的傳本對《經(jīng)典釋文》的行文順序、音切、釋義做了改動。因此,此唐寫本非常值得關注,可借此得知《經(jīng)典釋文》早期的面貌。

2. 第二類是刻本《經(jīng)典釋文》

《經(jīng)典釋文》從成書起,開始一直以單經(jīng)本的形式流傳。從《玉?!肪硭氖伴_寶?!夺屛摹贰睏l記載可知,《經(jīng)典釋文》從后周顯德二年開始雕版,北宋初期已經(jīng)全部刊刻完成。但是北宋時代并無全本《經(jīng)典釋文》刊刻出版,均是以單經(jīng)單刊的形式刊刻流行。這種單經(jīng)單刊的形式到了南宋、明、清一直存在。關于《經(jīng)典釋文》單刊本流傳情況,可參看虞萬里(1994)《〈經(jīng)典釋文〉單刊單行考》一文。

目前存世的單刊《經(jīng)典釋文》有以下五種:

A. 清乾隆雅雨堂叢書《易釋文》一卷。該書是翻刻自某一亡佚的明《易釋文》單刊版本。

B. 士禮居影刊的《三經(jīng)音義》,包括《孝經(jīng)今文音義》一卷、《論語音義》一卷和宋孫奭撰《孟子音義》二卷。

C. 清末黎庶昌古逸叢書影刊宋大字本《尚書釋音》二卷,首尾皆小殘。

D. 南宋撫州公使庫單刊本《禮記釋文》四卷,首尾完整。

E. 日本天理圖書館藏南宋單刊《莊子音義》,該書刻于南宋理宗時期,據(jù)長澤規(guī)矩也考證,可能曾是宋刊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的附刻本。該《音義》現(xiàn)藏于日本奈良天理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影印出版了《日藏宋本莊子音義》一書,書后附有黃華珍撰寫的《??庇洝?。

3. 第三類是整本《經(jīng)典釋文》

《經(jīng)典釋文》整本刊刻的本子最早始于何時,目前并無線索?,F(xiàn)存最早的整本《經(jīng)典釋文》刻本是南宋中期國子監(jiān)的刻本,進入元朝后版片歸西湖書院。這個版本的《經(jīng)典釋文》,歷史上有兩本產(chǎn)生過學術影響,一本是明末錢謙益絳云樓收藏的宋版《經(jīng)典釋文》,是從明朝宮內逸出的宮內藏書。葉林宗從絳云樓借出雇人精工影寫了一部,后不久絳云樓大火,該宋本《經(jīng)典釋文》被焚。清納蘭性德通志堂本《經(jīng)典釋文》(實由徐乾學主持其事)、盧文弨抱經(jīng)堂本《經(jīng)典釋文》均出自葉林宗影寫本。后葉抄本亦不存。清代學者所使用的《經(jīng)典釋文》基本就是通志堂本和抱經(jīng)堂本,或這兩個本子的翻刻本。通志堂本《經(jīng)典釋文》收入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出版,中華書局于1983年四拼一影印出版。抱經(jīng)堂本《經(jīng)典釋文》由商務印書館1935年《叢書集成》影印出版,中華書局1985年用《叢書集成》本影印重刊。

另一本現(xiàn)存的該版《經(jīng)典釋文》亦為宮內藏書。該書存在不少元代補版,所以學界稱為“宋元遞修本”。從該本上的歷代印章特別是八思巴文印章可知,其早在元代就已經(jīng)藏在宮廷,元明清三代一直為宮內藏書。民國初年被溥儀帶出宮后散落書肆,新中國成立后被國家圖書館收藏至今。198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目前可以得到的全本《經(jīng)典釋文》就是上述三個版本: 宋元遞修本、通志堂本、抱經(jīng)堂本。通過對勘,可以得知三者的版本特點: 宋元遞修本最古,但錯誤最多;通志堂本影刻葉抄,既最大限度保存了宋本原貌,又做了初步??保瑢⒎浅C黠@的錯誤加以改正,但是仍有未改和改錯的地方;抱經(jīng)堂本對葉抄做了深度??保瑫r更改了版式、字體,其價值在于???,其失在于去古。綜合而論,通志堂本最優(yōu)。

4. 第四類: 經(jīng)典注疏本所附《經(jīng)典釋文》

《經(jīng)典釋文》的另一個系統(tǒng)是南宋以來散入各經(jīng)的《經(jīng)典釋文》,這類形式學界稱之為“經(jīng)傳附《釋文》”根據(jù)《經(jīng)典釋文》散入各經(jīng)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三種形式:

第一種形式: 將《經(jīng)典釋文》附刻在各經(jīng)書末,閱讀者可以隨時翻到書末查閱《經(jīng)典釋文》,這種形式見于早期的經(jīng)傳附《經(jīng)典釋文》本,是這一形式最原始的形式。這種形式的《經(jīng)典釋文》現(xiàn)存計有以下四種:

A. 南宋刻本《周易兼義》九卷,書末附《經(jīng)典釋文》一卷、《略例》一卷。阮刻《十三經(jīng)注疏》之《周易注疏》格式與此書同,其《經(jīng)典釋文》亦單獨一卷附于書末。

B. 南宋淳熙年間撫州公使庫所刻《禮記》書末附刻《禮記釋文》四卷。

C. 南宋嘉定年間興國軍學所刻《春秋經(jīng)傳集解》書末附刻《春秋左氏音義》五卷。

D. 南宋淳熙年間撫州公使庫所刻《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書末附刻《春秋公羊釋文》一卷。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有《古逸叢書三編》《中華再造善本》《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等影印本。

第二種形式: 每隔數(shù)頁將《經(jīng)典釋文》內容聚集在一起。這一形式是第一種形式的發(fā)展,比第一種較便利使用。這一類型的計現(xiàn)存的僅余一種:

南宋興國于氏刻本《九經(jīng)》和南宋初年鶴林于氏棲云閣刻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三十卷。此書國家圖書館藏有棲云閣刻元修本,存二十九卷(缺卷十)。

第三種形式: 將《經(jīng)典釋文》散入相應的經(jīng)注文字的句段之下,這樣經(jīng)注和《經(jīng)典釋文》內容聚于一處,非常便于利用。此類最多,成為后世經(jīng)典的最常見形式。這種形式的《經(jīng)典釋文》現(xiàn)存的計有:

(1) 《周易》

A. 南宋刊十二行十卷本《周易》經(jīng)注附《經(jīng)典釋文》本。南宋初葉建陽坊刻本,曾經(jīng)毛晉、徐乾學、鐵琴銅劍樓等遞藏,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2003年《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出版,國家圖書出版社2017年《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影印出版。此本所附《經(jīng)典釋文》與注文用圓圈隔開,出文不加標識。

B. 《纂圖互注周易》十一行本,共十卷。周錫瓚舊藏,現(xiàn)藏中國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此本所附《經(jīng)典釋文》接在注后,出文用圓圈圈起以為標識。

(2) 《尚書》

A. 《尚書》。十行本,共十三卷,南宋建安王朋甫刻本,現(xiàn)藏中國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有1991年中國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影印本。此本《釋文》接在注后,出文用圓圈圈起以為標識。

B. 《纂圖互注尚書》。十一行本,共十三卷,現(xiàn)存十一卷,原是清宮天祿琳瑯舊藏。此本所附《經(jīng)典釋文》與注文之間用圓圈隔開,出文用圓圈圈出標志。

C. 《監(jiān)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尚書》十三卷。原為劉氏嘉業(yè)堂舊藏,后下落不明。有《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所附《經(jīng)典釋文》出文以墨圍標志。

D. 《婺本點校重言重意互注尚書》十三卷。元瞿氏鐵琴銅劍樓舊藏,現(xiàn)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所附《經(jīng)典釋文》以圓圈與注文隔開,出文不施墨圍。

(3) 《毛詩》

A. 南宋刻巾箱本《毛詩》經(jīng)注附《經(jīng)典釋文》本,單頁十行,共二十卷。原為鐵琴銅劍樓舊藏,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此本傳箋下即接《經(jīng)典釋文》,不施標識,《經(jīng)典釋文》出文以白字陰文標出,《經(jīng)典釋文》內容都有刪改?!端牟繀部贰吨腥A再造善本》《國學基本典籍叢刊》等都有影印出版。

B. 《纂圖互注毛詩》?,F(xiàn)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有1995年中國臺北故宮影印本。所附《經(jīng)典釋文》出文不加標識。

C. 《監(jiān)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毛詩》。同名宋刻本有兩種: 一為黃丕烈藏,《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出版;一為楊氏海源閣舊藏。二者后均為周叔弢購得,現(xiàn)均藏國家圖書館。二者板式幾乎全同,為先后翻刻關系,所附《經(jīng)典釋文》出文以墨圍標志。

(4) 《周禮》

A. 《纂圖互注周禮》,十二卷,圖一卷。同名宋刻本有三種: 一為瞿氏鐵琴銅劍樓舊藏,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有《中華再造善本》影印本。一為袁克文舊藏,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一為陸心源舊藏,現(xiàn)藏日本靜嘉堂文庫。三部書為不同書版,但版式極為相似,當有覆刻關系。所附《經(jīng)典釋文》都是用圓圈與注文隔開,出文不施標記。

B. 《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刻相臺本。宋刻巾箱本《周禮》,十二卷。書名即為《周禮》,內容為經(jīng)注本,附有《經(jīng)典釋文》。現(xiàn)存兩部不同版同名巾箱本《周禮》,但極為相似,當屬覆刻關系。前者為瞿氏鐵琴銅劍樓舊藏,后者為清宮天祿琳瑯舊藏,現(xiàn)均藏國家圖書館。這兩個版本的《周禮》是建陽地區(qū)坊刻本,所附《經(jīng)典釋文》大部分加墨圍將出文圈起,但有大量出文漏施墨圍?!督?jīng)典釋文》中俗字、訛字頗多。

C. 《京本點校附音重言重意互注周禮》,十二卷,分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有《中華再造善本》影印本。所附《經(jīng)典釋文》與注文以圓圈隔開,《經(jīng)典釋文》出文不施墨圍。

(5) 《儀禮》

A. 《儀禮經(jīng)傳通解》?!秲x禮》晦澀無趣,向來傳授不廣。王安石罷廢《儀禮》,獨存《禮記》,《儀禮》在宋代流傳愈發(fā)不顯。南宋中期朱熹的《儀禮經(jīng)傳通解》一書是兩宋不多見的《儀禮》的研究著作。他將《儀禮》打散重新編排編成《儀禮經(jīng)傳通解》一書。該書以《儀禮》為經(jīng),將《小戴禮記》《大戴禮記》《周禮》等相關內容散入相應的位置。其中的《儀禮》經(jīng)注部分附有《經(jīng)典釋文》。《儀禮經(jīng)傳通解》所附的《經(jīng)典釋文》時代早,版本獨立,是很有??眱r值的《經(jīng)典釋文·儀禮音義》版本,但是該書中的《經(jīng)典釋文》有刪減改易的情況,學者使用時需稍加留意。

B. 《儀禮圖》是南宋楊復對《儀禮》經(jīng)注做疏增圖的注解本,該書擇取了少量《經(jīng)典釋文》內容。另外,有不少音切為楊復自創(chuàng),并不依照《經(jīng)典釋文》。如《既夕禮》,《經(jīng)典釋文》:“饌于: 劉士轉反。”《儀禮圖》:“饌: 雛院反?!笨傮w而言,此書的音義材料只可作為??薄督?jīng)典釋文》的輔助材料。

C. 陳鳳梧《儀禮注疏》及其翻刻本。宋代刊刻的《儀禮注疏》尚未加入《經(jīng)典釋文》。明弘治年間陳鳳梧編《儀禮注疏》,始將經(jīng)、注、疏與《經(jīng)典釋文》合刻一本,《儀禮注疏》始附有《經(jīng)典釋文》。明嘉靖年間李元陽、江以達重刻《十三經(jīng)注疏》,世稱“閩本《十三經(jīng)注疏》”,其中《儀禮注疏》翻刻自陳鳳梧本。這一系《儀禮注疏》的后世翻刻本有萬歷年間北京國子監(jiān)重刻本,世稱“北監(jiān)本”或“監(jiān)本”;崇禎汲古閣毛晉刻本,世稱“毛本”或“汲古閣本”;乾隆年間武英殿本《十三經(jīng)注疏》,世稱“武英殿本”。

(6) 《禮記》

A. 南宋建安余仁仲萬卷樓刻《九經(jīng)》之《禮記》,十一行。原為陸心源、周叔弢遞藏,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2017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此本《經(jīng)典釋文》與注文用圓圈隔開,出文不加標識。

B. 《纂圖互注禮記》十二卷圖一卷,陸心源舊藏,今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另有同名張蓉鏡舊藏本,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張蓉鏡藏本與陸心源藏本版式極為相似,但二本并非同版。二本所附《經(jīng)典釋文》接在注后,出文用圓圈圈起以為標識。張蓉鏡藏本有《中華再造善本》影印本。

C. 《監(jiān)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禮記》二十卷。現(xiàn)藏上海圖書公司,該書出文用圓圈圈起以為標識。

(7) 《左傳》

A. 南宋龍山書院本《纂圖互注春秋經(jīng)傳集解》經(jīng)注附《經(jīng)典釋文》本,曾為盧文弨抱經(jīng)堂舊藏,民國散出,為袁克文購得,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2003年被收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出版,2017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影印出版。

B. 南宋鶴林于氏家塾棲云閣宋刻元修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經(jīng)注附《經(jīng)典釋文》本。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

C. 南宋余仁仲萬卷堂刻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經(jīng)注附《經(jīng)典釋文》本。現(xiàn)藏中國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D. 南宋刻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經(jīng)注附《經(jīng)典釋文》本。此本為南宋建安地區(qū)坊刻本,出文為白字陰刻。曾為沈氏研易樓舊藏,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本《經(jīng)典釋文》接在注后,出文用圓圈圈起以為標識。

E. 南宋巾箱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經(jīng)注附《經(jīng)典釋文》本。曾為季振宜舊藏,民國間歸玉田蔣氏,現(xiàn)藏上海圖書館?!端牟繀部贰吨腥A再造善本》影印出版。此本《經(jīng)典釋文》接在注后,出文用圓圈圈起以為標識。

南宋八行三十卷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曾為季振宜、徐乾學、張乃熊等遞藏,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此本《經(jīng)典釋文》接在注文后,以圓圈和注文隔開,出文無標識。

F. 《婺本附音重言重意春秋經(jīng)傳集解》三十卷,今存十五卷,現(xiàn)藏上海圖書館。所附《經(jīng)典釋文》以小圓圈與注文隔開,出文無標識。

G. 元刻明修十行本《十三經(jīng)注疏》本《附釋音春秋左傳注疏》。2003年被收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出版?!督?jīng)典釋文》以小圓圈與注文隔開,出文無標識。

(8) 《公羊傳》

余仁仲萬卷堂刻本《春秋公羊傳解詁》,該書的《經(jīng)典釋文》散入經(jīng)注之下。國家圖書館藏有一部(8645號),另有《中華再造善本》影印本。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部,有《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

(9) 《穀梁傳》

A. 余仁仲萬卷堂刻本《春秋穀梁傳》,有《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

B. 《監(jiān)本附音春秋穀梁傳注疏》二十卷,南宋刻本,國家圖書館藏,有《中華再造善本》影印本。

(10) 《論語》

A. 《監(jiān)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論語》,兩卷。南宋劉氏天香書院刻本。有楊守敬、袁克文跋,行款與版式與《監(jiān)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毛詩》同。現(xiàn)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有《中華再造善本》影印本。

B. 元旴郡刻本《論語集解》十卷。據(jù)宋廖氏世彩堂本覆刻?,F(xiàn)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有1932年故宮博物院《天祿琳瑯叢書》影印本和1985年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C. 元岳氏荊谿家塾刻本《論語集解》,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有《中華再造善本》影印本。

D. 《論語注疏》,南宋蜀刻本?,F(xiàn)藏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有1929年上海中華學藝社影印本,1930年日本影印本和2001年線裝書局影印本。

(11) 《孝經(jīng)》

《孝經(jīng)》,元代岳氏荊谿家塾刻本,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有《四部叢刊》《中華再造善本》影印本。

(12) 《老子》

附《經(jīng)典釋文》的刻本《老子》現(xiàn)存的只有明清兩代的本子,主要有:

A. 正統(tǒng)《道藏》所收《道德真經(jīng)集注》后單附《經(jīng)典釋文》一卷;

B. 明世德堂刊《六子全書》中的《老子》,隨文附有刪減過的《經(jīng)典釋文》;

C. 明閔齊伋《纂圖附釋文重言互注老子道德經(jīng)》等版本。

上述本子將《經(jīng)典釋文》散入各句之下,同時條目、內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刪減。南京師范大學顧麗婧(2018)碩士論文《〈老子音義〉研究》有比較詳細的綜述,可參看。

(13) 《莊子》

附《經(jīng)典釋文》的刻本《莊子》現(xiàn)存的只有下面一個本子:

續(xù)古逸叢書本《南華真經(jīng)》十卷。該本是北宋南宋合璧本,卷一至卷六的南宋本附有《經(jīng)典釋文》,卷七至卷十則為北宋本,無《經(jīng)典釋文》。

經(jīng)典注疏本所附的《經(jīng)典釋文》改動幅度普遍較大。對《經(jīng)典釋文》原文字句有較大刪改,對《經(jīng)典釋文》條目的順序也有調整,存真程度較差,各經(jīng)的情況各不相同。但由于此類版本系統(tǒng)與上述幾種較為獨立,故版本價值仍非常大。利用《經(jīng)典釋文》時應予以重視。更加詳細的版本信息介紹,可以參看張麗娟(2013)《宋代經(jīng)書注疏刊刻研究》、顧永新(2014)《經(jīng)學文獻的衍生和通俗化——以近古時代的傳刻為中心》等著作。

三、 其余儒家經(jīng)典音義著作

除《經(jīng)典釋文》之外,現(xiàn)存的儒家經(jīng)典音義著作很少。下面介紹現(xiàn)存的數(shù)種音義材料。

A. 《爾雅音釋》。作者不明,特點是反切和直音差不多各占一半,無異讀,這和早期音義著作風格差異很大。從這些特點來看,當是唐以后的著作。四部叢刊初編《爾雅》各卷后附有《爾雅音釋》。阮刻《十三經(jīng)注疏》之《爾雅注疏》將《爾雅音釋》散入每句之下。

B. 《爾雅音圖》。作者不明,馮蒸(2007)考證為晚唐五代的毋昭裔撰。該書注音的特點是全用直音,不用反切。其反映的音系面貌和中古早期音系差異很大,對研究中古晚期音系很有參考價值。

C. 《博雅音》。該書是隋曹憲為魏張揖《廣雅》做的音義,注音方式兼用反切和直音,注重收錄異讀。音系面貌反映了隋代語音面貌,由于和《切韻》時代相同,故頗受學界關注。王念孫《廣雅疏證》附有《博雅音》,并做了??薄Α恫┭乓簟芬粝档难芯靠蓞⒖炊′h(1995)《〈博雅音〉音系研究》。

D. 《古易音訓》,兩卷,宋呂祖謙撰。此書所引《經(jīng)典釋文》與今本《經(jīng)典釋文》間有不同,可資校補《經(jīng)典釋文》?,F(xiàn)存版本為清宋咸熙輯本,《續(xù)修四庫全書》和《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影音叢刊》都有影印。

E. 《孟子音義》,北宋孫奭撰。孟子在宋代地位上升,但《經(jīng)典釋文》缺《孟子》。北宋孫奭在唐張鎰的《孟子音義》和丁公著《孟子丁氏字音》的基礎上,以趙岐注為底本,又參稽唐陸善經(jīng)《孟子注》以成此書。此書的注解體例全仿《經(jīng)典釋文》,但其注音釋義均頗簡省,其價值不能與《經(jīng)典釋文》相孚?,F(xiàn)存最早的版本是元旴郡刻本《孟子》十四卷附《孟子音義》,旴郡刻本據(jù)宋廖氏世彩堂本的覆刻本,此本將孫奭《音義》散入每句之下?,F(xiàn)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有1932年故宮博物院《天祿琳瑯叢書》影印本和1985年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其余現(xiàn)存版本有《通志堂經(jīng)解》本、《四庫全書》本、盧文弨《抱經(jīng)堂》校刊本、《續(xù)粵雅堂叢書》本等。

F. 《群經(jīng)音辨》,北宋賈昌朝撰。北宋賈昌朝編撰的一部關于異讀的總結性著作。異讀材料基本全部來自《經(jīng)典釋文》,共分為七卷。按照音義關系,共分為五門,卷一至卷五為“辨字同音異”,討論一般的又音及假借音。卷六包含三門:“辨字音清濁” “辨彼此異音”“辨字音疑混”。對典籍中依靠聲母清濁交替、聲調交替、韻母交替等手段區(qū)別意義的字進行辨析,是研究古漢語四聲別義、古漢語形態(tài)變化的重要參考書。但是,其分類往往標準含混,部類混雜。需要使用者重加甄別。現(xiàn)存版本有南宋紹興九年臨安府學刻本、清張士俊《澤存堂五種》本、《粵雅堂叢書》本、《畿輔叢書》本、光緒《鐵華館叢書》本等,以《粵雅堂叢書》本最優(yōu)。

G. 《急就篇》顏師古注。顏注先注音,后釋義,是標準的音義體例。其中有大量的注音材料。這些注音材料以直音和反切為主。經(jīng)日本學者大島正二(1981)研究,有些字注音和《漢書》顏注不同。此外書中還有“《廣韻》音某”“《廣韻》某某反”數(shù)處。這些現(xiàn)象都顯示《急就篇》音切來源的復雜性。使用時需要注意辨正。

四、 史籍的音義材料

音義起于儒家經(jīng)師解經(jīng),由于這一體式的優(yōu)越性,很快在史籍的注解中流行開來,如《史記》《漢書》《后漢書》《晉書》等的早期注解都有音義著作。但是這些音義著作絕大部分沒有完整流傳下來,只有小部分被其他著作以征引的方式保留了下來。例如,南朝宋徐廣《史記音義》和唐劉伯莊《史記音義》,被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所吸收。這些音義材料也是漢語音韻學研究的重要材料。下面介紹現(xiàn)存的史籍中古音義材料。

(一) 《國語補音》

《國語補音》是北宋前期的宋庠根據(jù)數(shù)本無名氏的《國語》音義著作增補而成的。該書的音切分為舊音和補音兩部分。該書保存了1061條原著的音切,宋庠稱之為舊音,該書的價值即在于其保存的這些舊音。根據(jù)李紅(2009)系聯(lián)整理其中的舊音音切,認為語音系統(tǒng)和《切韻》音系已經(jīng)有較大差異,應該反映了晚唐五代漢語的面貌。宋庠的補音基本來自《經(jīng)典釋文》,《經(jīng)典釋文》所無者,再取《廣韻》《集韻》《說文解字》的注音,故宋庠補音價值不大。

《文字音韻訓詁知見書目》著錄有14種版本,目前比較容易獲得的版本有以下兩種:

A. 宋刻宋元遞修本。此本附在韋昭注《國語》書末,是該書最佳版本。該書曾收入《中華再造善本》以線裝刊行,后又列入《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影印出版。

B.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有中國臺灣商務印書館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

(二) 《史記》注音情況

A. 裴骃《史記集解》

劉宋裴骃《史記集解》八十卷,以南朝宋徐廣《史記音義》為基礎,兼采經(jīng)、傳、諸史及孔安國、鄭玄、服虔、賈逵等人之說,增益而成。其注音多參考東晉蔡謨的《漢書音義》?,F(xiàn)有單行本的八十卷本《史記集解》和一百三十卷本《史記三家注》兩種版本。

B. 司馬貞《史記索隱》

司馬貞以《史記》舊注音義年遠散失,乃采摭南朝宋徐廣《史記音義》、裴骃《史記集解》、齊鄒誕生《史記集注》、唐劉伯莊《史記音義》和《史記地名》、無名氏《史記音隱》等諸家的注文,參閱韋昭、賈逵、杜預、譙周等人的論著,間出己見,撰成對后世很有影響的史學名著《史記索隱》,該書音義并重,注文翔實,對疏誤缺略補正頗多,學術價值極高。

C. 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

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有專門的《論音例》,據(jù)張守節(jié)《史記·論音例》說明,《史記》文字來源于《尚書》的,其音義則依孔安國、鄭玄、王肅、馬融等人的注解來注音釋義;來源于《春秋》三傳的,則依杜預、服虔、何休、賈逵、范寧等人的注來注音釋義;文字來源于三《禮》、《論語》、《孝經(jīng)》的,則依鄭玄、馬融、王肅等人的注來注音釋義;文字來源于《韓詩》的,則依毛傳、鄭箋注音釋義;等等。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在合刊后,單刊本失傳,合刊本多有刪節(jié),所以,要利用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的音義材料,除了參考目前流行的《史記》三家注合刊本,還可以參考張衍田《史記正義軼文輯?!?。

(三) 《漢書》的注音情況

現(xiàn)存的《漢書》注音材料主要保存在顏師古《漢書注》中。其中顏師古的反切有6100余條,直音2400余條。這些音切前面都以“師古曰,某音某”或“師古曰,某讀曰某”為標志。據(jù)《漢書》顏師古注《敘例》的介紹,顏師古共參考了二十三家前人的注解。但顏注中有標示前人姓名的音切并不多,據(jù)萬獻初(2015)的統(tǒng)計,張揖音3條,蘇林音148條,張晏音15條,如淳音136條,孟康音132條,項昭音1條,韋昭音142條。在顏師古之前的音義著作都亡佚的情況下,顏師古注中的音義材料就成了研究《漢書》音義的最重要材料。

(四) 《晉書》的注音情況

《晉書》是唐初房玄齡等人奉唐太宗之命所編撰的一部史書。記錄了西晉、東晉兩個時代的歷史,共一百三十二卷(現(xiàn)存一百三十卷)?!稌x書》由于編寫倉促,材料來源駁雜,用字多有古體、或體,用詞多古詞、俗語,閱讀難度大。有鑒于此,唐代學者何超撰寫《晉書音義》為之訓解。作者何超是盛唐玄宗時期洛陽人,整理其注音的語音系統(tǒng)對研究盛唐時期的漢語語音是有重要參考價值,故為學界重視?!稌x書音義》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為《晉書》前30卷作注,中卷為中間30卷作注,下卷為后面60卷作注。全書共為6058條詞語注音釋義。該書以注音為主,很少釋義,據(jù)皮華林(2015)統(tǒng)計,全書有注音的條目有5764條,占總數(shù)的95.1%,有釋義的條目(包括兼有注音釋義的條目)有641條,占總數(shù)的10.6%。邵榮芬、李無未等學者都對《晉書音義》的音系進行過研究。這些研究,對揭示唐代漢語的實際語音情況很有參照價值。《晉書音義》的單行本常見的有四庫本和四庫薈要本。另外,現(xiàn)存各本《晉書》都附有該書。

(五) 《資治通鑒》的注音情況

《資治通鑒》的音義著作現(xiàn)有下面兩部:

A. 《資治通鑒釋文》,宋史炤撰,共30卷。從書前馮時行的序可知,史炤生于北宋末,生活于兩宋之交。此書刊刻于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是《資治通鑒》最早的注本,其注音對研究宋代語音有一定的價值。元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多承襲該書。該書目前有《十萬卷樓》清刻本和《叢書集成初編》排印本。

B. 《資治通鑒音注》,胡三省撰。此書是對《資治通鑒》的注音釋義,其注音主要參考《廣韻》,原書的單行本已經(jīng)失傳,其散入胡三省《資治通鑒注》注文之下的音義流傳至今。

五、 文學作品的音義著作

其他一些類別著作的訓解也使用到了音義這一訓詁體式。下面介紹《楚辭》《文選》等文學作品的音義著作。

(一) 《楚辭》的音義材料

音韻學研究可資利用的《楚辭》音義材料主要是敦煌出土的《楚辭音》殘卷。

A. 《楚辭音》殘卷。敦煌舊鈔,僅存84行,起“駟玉以乘兮”,迄“雜瑤象以為車”,共釋《離騷》經(jīng)文188字,注文96字,共284字。楮白紙,不避隋唐諱,當為唐以前寫本,現(xiàn)藏法國巴黎圖書館。現(xiàn)存殘卷雖未注明撰人姓名,但其中“茲”字下有“騫案”云云,可定為隋釋道騫所撰。道騫生平不詳,《續(xù)高僧傳》卷四十《雜科聲德篇》附《隋東都內慧日道場釋智果傳》寫道:“時慧日沙門智者,江表人也,偏洞字源,精閑通俗,晚以所學追入道場”,疑《隋書》中道騫即智騫之誤。此卷以釋音為主,所注音讀270余條,是研究隋唐古音的原始資料。列有“直音”“如字”“依文讀”“協(xié)韻”諸例,所據(jù)都是魏晉南北朝人舊說。以今本《楚辭章句》校此卷,異文大多優(yōu)于今本,所以此卷在??鄙弦灿泻艽蟮膬r值。

B. 《楚辭集注》。朱熹在《楚辭集注》中注了大量音切,這些音切是在葉音觀念下標注的,使用時須格外小心。

(二) 《文選》的音義材料

《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tǒng)組織文人共同編選。從《文選》誕生之初起,為《文選》作音義就開始了。目前,流傳下來的早期的《文選》注音材料有《文選音決》、李善音、五臣音,另外還有敦煌唐寫本《文選音》殘卷。

A. 《文選音決》

《文選音決》見于《文選集注》殘帙,《文選集注》原有一百二卷本,目前僅存二十三卷,《文選音決》的材料散見于各句之下的注釋之后,現(xiàn)存共計有近五千條音義材料?!段倪x音決》的作者雖未在《文選集注》殘卷中直接提及,但學界基本認同為唐代的公孫羅,《文選音決》就是《舊唐書·儒學傳》中公孫羅所撰的《文選音義》?!段倪x音決》的注音方式以反切為主,此外還有直音、標聲調、協(xié)韻等。根據(jù)徐之明(1999)的統(tǒng)計有音切4971條,其中反切3473條。另外,《文選集注》中除了公孫羅的《音決》之外,還有“五家音”,排在《音訣》和五臣注之間,但數(shù)量很少。201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唐鈔文選集注匯存》,包含《文選集注》現(xiàn)存的全部卷帙。

B. 李善音和五臣音

李善注中的李善音共有4142例,注音方式以反切為主,直音為輔。李善音緊接著注文。今本李善注本音切多有訛字,張潔(1995)對音切做了全面???,使用者可參看。

五臣注中保存的五臣音有6958條??梢?,五臣注的注音材料遠多于李善音。五臣音直接在需要注音的字下面注音,這是不同于李善音的地方。

C. 敦煌唐寫本《文選音》殘卷

敦煌唐寫本《文選音》殘卷包括P.2833和S.8521。僅注音,不釋義,注音以反切為主,直音為輔。殘卷注音的特點: 主要為誦讀服務,所以,特別喜歡為多音字注音,非常注意為形近字注音,特別注意對韻腳注音。

除了《文選》,中古時期其他一些文人作品集也附有注音材料。如南宋廖氏世彩堂刊刻的《昌黎先生集》《河東先生集》、南宋坊刻本《音注韓文公文集》等文學作品集子隨句所附的音義材料,都是研究中古音韻的寶貴資料。

六、 佛典的注音材料

音義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領域就是佛經(jīng)音義。目前可知最早的佛經(jīng)音義著作是北齊道慧的《一切經(jīng)音》。其后有隋智騫《眾經(jīng)音》、隋曇捷《妙法蓮華經(jīng)字釋》,上述著作均已亡佚。下面我們介紹流傳至今的幾部重要的佛經(jīng)音義著作。

A. 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

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為唐初長安大慈恩寺沙門玄應所作?!兑磺薪?jīng)音義》共二十五卷,原名《大唐眾經(jīng)音義》,其后《開元釋教錄》著錄此書,改名為《一切經(jīng)音義》。此書共為四百五十八部佛典(包括大、小乘經(jīng)、律、論等)做音義。全書共收詞近一萬條。該書體例仿照陸德明的《經(jīng)典釋文》,對佛典中的難字難詞進行注音釋義。

由于玄應之前的佛經(jīng)音義要么亡佚,要么以征引的形式殘存于其他書籍中,玄應的《一切經(jīng)音義》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一部專門為佛典而作的音義。此部音義影響很大,此后為佛典做音義蔚然成風,誕生了大量的佛經(jīng)音義。而儒家經(jīng)典的音義之學反而衰落。所以,玄應的《一切經(jīng)音義》在音義學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玄應音義的版本極多,歷代大藏經(jīng)均有收錄。

B. 慧苑《新譯華嚴經(jīng)音義》

《華嚴經(jīng)》前后有多個譯本,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為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舊譯華嚴經(jīng)》已經(jīng)做了音義。慧苑《新譯華嚴經(jīng)音義》上下二卷為唐實叉難陀《新譯華嚴經(jīng)》做音義?;墼?,唐代京兆(現(xiàn)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少年出家,禮法藏為師,深通經(jīng)義,尤精于《華嚴經(jīng)》。慧苑生卒年不詳,大致活動于盛唐睿宗、玄宗時代。該書體例全依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但仍有自己的特色。第一是征引古籍數(shù)量豐贍,可資學者輯佚、考據(jù)。第二是收錄的詞中梵文音譯詞幾乎占了一半。其釋義有利于理解梵文原義,其注音有利于研究梵漢對音。

C. 窺基《法華經(jīng)音訓》

此書是玄奘弟子窺基為后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jīng)》所做的音義。此書后由慧琳全文收入《一切經(jīng)音義》第二十七卷而得以流傳至今。窺基為京兆長安人,學者可通過其注音材料探求盛唐時期長安語音的諸多特點。

D. 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

據(jù)《宋高僧傳》卷五《唐經(jīng)師西明寺慧琳傳》記載,慧琳是西域疏勒國(今新疆喀什)人。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卒于長安西明寺,終年八十四歲。

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一百卷,為一千一百六十余部佛典注音釋義,共收詞三萬一千余條?;哿沾藭捏w例完全依照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但在規(guī)模上遠超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可謂空前絕后。而且其在注釋方面更加詳贍,征引古籍更加豐富。慧琳長期生活在長安,其注音反映了中唐長安音的一系列特征,所以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的注音材料對研究中唐長安漢語音系很有價值。這一方面的研究可以參看黃淬伯(2010)的《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反切考》。

E. 希麟《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

希麟是遼燕京崇仁寺沙門,他所編撰的《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十卷是對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的續(xù)補。體例和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相同。作者精于小學,注音準確,釋義精當。該書的特點是征引和古書數(shù)量非常多,且多為文字、音韻、訓詁方面的小學著作。

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徐時儀《一切經(jīng)音義三種校本合刊》,該書參校了目前所能見到的所有上述三種佛音義的版本,質量很高,勝過歷史上任何一個版本。

F. 《紹興重雕大藏音》

《紹興重雕大藏音》宋釋處觀撰。成書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共為174部佛典做音義,分為上中下三卷。原名《精嚴新集大藏音》,后因在南宋紹興年間重雕改稱《紹興重雕大藏音》,也叫《釋音精嚴集》。此書主要辨釋字形和字音,不涉及字義。此書以部首排列,共分為一百七十四部,收字約五千字。從體例上來看,此書更接近字書。

G. 敦煌佛典音義資料

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的寫卷中包含了大量音義寫卷殘卷,這些殘卷包括儒家經(jīng)典音義、佛典音義、文學著作音義、字書音義、佛經(jīng)音義。這些殘卷使我們得以窺探當時音義學發(fā)展狀況。1996年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張金泉、許建平的《敦煌音義匯考》,將分散在國內外的敦煌音義卷子匯集于一書,并對這些材料做了校勘和整理,非常便于學界利用。

H. 日本藏其他佛經(jīng)音義資料

日本所藏的早期佛經(jīng)音義寫卷主要收錄在由小林芳規(guī)和吉田金彥主編的《古辭書音義集成》中,該書由日本汲古書院于1978年出版。該書共20冊,書內收有: 《新譯華嚴經(jīng)音義私記》、《四分律音義》、《大般若經(jīng)音義》、《大般若經(jīng)字抄》、《妙法蓮華經(jīng)釋文》、《法華經(jīng)音義》(三種)、《字鏡》(世尊寺本)、《一切經(jīng)音義》(玄應撰)、《孔雀經(jīng)音義》(上、下)、《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音義》、《香藥字抄》、《伊呂波字類抄》、《音訓篇立》(上、下)、《孔雀經(jīng)單字》,共十四種書。該叢書還為《一切經(jīng)音義》《字鏡》《音訓篇立》等編制了《索引》,比較便于使用。

七、 其他音義著作

除上述類型的文獻,還有法律文書的音義材料值得關注,如孫奭的《律文音義》。

孫奭《律文音義》,一卷,此書為唐長孫無忌等奉敕所撰《唐律疏議》做音義。體例仿照《經(jīng)典釋文》。成書于北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刊本《唐律疏議》(附音義)和中華書局劉俊文點校本《唐律疏議》都收有此書。

八、 音義材料的音韻學價值

音義之學本是為解經(jīng)服務的,但它包含了大量的語言學材料,也是研究音韻學的寶貴材料。具體來講,這些音義材料在研究中古音、上古音、上古漢語形態(tài)方面有著非常突出的價值,其價值至少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音義材料可以研究中古不同時期的漢語音系

音義材料時間跨度大,從中古早期到中古晚期都有。可以通過這些材料整理中古不同時期漢語的語音,使對漢語語音史發(fā)展鏈條的研究細化。蔣希文(1999)《徐邈音切研究》、簡啟賢(1993)《郭璞音研究》、范新幹(2002)《東晉劉昌宗音研究》等這類著作,就是利用六朝經(jīng)師的音切,來整理六朝早期的音系。比如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成書于隋唐之交,時間上和《切韻》幾乎同時。邵榮芬(1995)、沈建民(2007)都通過系聯(lián)陸德明反切整理《經(jīng)典釋文》音系,并和《切韻》音系進行比較,探討唐初漢語音系。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能反映中古晚期的音系面貌。

(二) 音義材料是研究中古漢語方言的寶貴材料

音義材料的作者分布地域廣,且籍貫相對明確,可以通過不同作者、不同地域的音義材料探究中古漢語的方言差異。這一點是中古韻書所不具有的。馮蒸(2007)用《爾雅音圖》的注音材料探究了五代時期四川方言的語音特點。黃淬伯(1998)《唐代關中方言音系》就充分利用了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的音義材料。希麟的《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音切能反映宋初幽燕漢語方言的音系特點。這類音義材料非常豐富,對其深入研究可以細化對漢語歷史音韻的研究。

(三) 音義材料是研究中古異讀的寶貴材料

音義材料對具體字注了大量的異讀。這些異讀的數(shù)量遠多于韻書,從而保存了漢字大量珍貴的讀音材料。以《經(jīng)典釋文》為例,“來”《廣韻》只有平聲一讀,《經(jīng)典釋文》則有平、去兩讀?!胺A”字《廣韻》只有上聲一讀“供糓,又與也。筆錦切”,《經(jīng)典釋文》則有上、去兩讀。再如,《莊子·讓王》: “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薄督?jīng)典釋文》:“緒餘 并如字,徐上音奢,下音以嗟反。司馬、李云,緒者,殘也,謂殘餘也。土 敕雅反,又片賈、行賈二反,又音如字。苴 側雅反,又知雅反。司馬云,土苴如糞草也。李云,土苴,糟魄也。皆不真物也。一云,土苴,無心之貌。”緒、餘、土、苴四字都有異讀,《廣韻》有的未收,有的未收全。

總的來說,音義材料中保留的異讀要比韻書豐富。宋以前的韻書異讀很少,《廣韻》和《集韻》的異讀比較多,但其來源就是《經(jīng)典釋文》。由此可見音義材料在保存異讀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學者須特別關注音義材料中的異讀。

(四) 音義材料對研究上古音有幫助

上古音的構擬僅僅依賴《廣韻》等中古韻書是不夠的。因為這些韻書并沒有記錄這些漢字的全部讀音?!督?jīng)典釋文》收錄了大量中古韻書沒有記錄的異讀,這些異讀對構擬這些字的上古音很有價值。比如,“駮”,《經(jīng)典釋文》有“音角”(見母覺韻入聲)、“力角反”(來母覺韻入聲)、“邦角反”(幫母覺韻入聲)三讀,反映了復輔音聲母的信息,而此字《廣韻》只有“北角反”一讀,不能反映此字在上古音中聲母的全貌。音義著作中此類異讀甚多,對上古字音構擬的細節(jié)有很大幫助。

(五) 音義材料對上古漢語歷史形態(tài)學很有幫助

研究漢語歷史形態(tài)學的材料有同族詞、民族語同源詞等,但都不如音義材料直接可靠。因為音義材料有具體的語境,音和義相互匹配,有利于觀察異讀之間語義、語法方面的差異。正基于此,學者們研究上古漢語形態(tài)現(xiàn)象,就特別倚重音義材料,特別是《經(jīng)典釋文》。

音義材料的時代屬于中古音階段,但是這些異讀所反映的是上古音中的語音交替現(xiàn)象。所以,通過中古音和上古音之間的語音演變規(guī)律,還原出異讀的上古音,則異讀所呈現(xiàn)的語音交替現(xiàn)象就會清晰展現(xiàn)出來。如“滅”字有明母和曉母兩讀,在上古是m和m 。的關系,如: “赫赫宗周,褒姒滅之?!保ā睹姟ば⊙拧ふ隆罚督?jīng)典釋文》注“呼悅反”,即m 。,在這里表使動,意思是“褒姒使宗周滅亡”。褒姒是使事,所以經(jīng)師在此注曉母(即m 。)。相對應的明母(即m)表示自動義。其明母和曉母兩讀在中古音中看不出語音關系,上古是m和m 。的關系,屬于清濁交替。

上古漢語的歷史形態(tài)學是目前漢語歷史音韻學研究的熱點,音義材料將會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目前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 周祖謨(1945)《四聲別義釋例》、Downer(1959)Derivation by Tone-change in Classical Chinese、周法高(1967)《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圍繞《經(jīng)典釋文》異讀的上古漢語形態(tài)的研究成果明顯多了起來,主要有: 黃坤堯(1992)的《〈經(jīng)典釋文〉動詞異讀新探》、金理新(2006)《上古漢語形態(tài)研究》、王月婷(2011)《〈經(jīng)典釋文〉異讀之音義規(guī)律探賾》、畢謙琦(2014)《〈經(jīng)典釋文〉異讀之形態(tài)研究》等。

附 注

[1]關于《經(jīng)典釋文》的成書年代,可以參看王弘治(2004)《〈經(jīng)典釋文〉成書年代釋疑》一文。

[2]本文《經(jīng)典釋文》的版本是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通志堂本,該書將通志堂《釋文》四面拼為一頁,四面按原順序定為a、b、c、d,索引編排規(guī)則是(頁碼/欄/行)。

參考文獻

1. 畢謙琦.《經(jīng)典釋文》異讀之形態(tài)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 大島正二.唐代字音の研究.東京: 汲古書院,1981.

3. 邸宏香.1950年以來《昭明文選》注音韻研究綜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5(7).

4. 丁鋒.《博雅音》音系研究.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5. 董宏鈺.陳八郎本《昭明文選》五臣音注研究.長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6. 范新幹.東晉劉昌宗音研究.武漢: 崇文書局,2002.

7. 馮蒸.論《爾雅音圖》的音系基礎.漢字文化,2007(3).

8. 顧麗婧.《老子音義》研究.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9. 顧永新.經(jīng)學文獻的衍生和通俗化——以近古時代的傳刻為中心.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0. 黃淬伯.唐代關中方言音系.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11. 黃淬伯.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反切考.北京: 中華書局,2010.

12. 黃坤堯.《經(jīng)典釋文》動詞異讀新探.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1992.

13. 黃坤堯.音義闡微.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4. 簡啟賢.郭璞音.云南教育學院學報,1990(3).

15. 蔣希文.徐邈音切研究.貴陽: 貴州教育出版社,1999.

16. 金理新.上古漢語形態(tài)研究.合肥: 黃山書社,2006.

17. 李紅.《國語補音》舊音反切考.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8).

18. 皮華林.《晉書音義》注音釋義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19. 平田昌司.文化制度和漢語史.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0. 日本古典研究會.古辭書音義集成.東京: 汲古書院,1979.

21. 邵榮芬.《經(jīng)典釋文》音系.臺北: 學海出版社,1995.

22. 萬獻初,蘇林.韋昭《漢書》“音義”考辨.中文學術前沿,2015(1).

23. 王弘治.《經(jīng)典釋文》成書年代釋疑.語言研究,2004(2).

24. 王月婷.《經(jīng)典釋文》異讀之音義規(guī)律探賾.北京: 中華書局,2011.

25. 徐時儀,梁曉紅,陳五云.佛經(jīng)音義研究通論.南京: 鳳凰出版社,2009.

26. 徐之明.《文選音決》反切聲類考.∥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編.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二輯).成都: 巴蜀書社,1999.

27. 徐之明.《文選音決》反切韻類研究.貴州大學學報,1999(6).

28. 徐之明.《文選》五臣音鉤稽.貴州文史叢刊,1999(5).

29. 嚴學宭.廣韻導讀.北京: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

30. 陽海清,文字音韻訓詁知見書目.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1. 楊小衛(wèi).《類篇》對《集韻》反切注音的繼承與革新.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8(1).

32. 虞萬里.《經(jīng)典釋文》單刊單行考.語言研究,1994(增刊).

33. 張潔.《文選》李善音切校議.古漢語研究,1995(1).

34. 張麗娟.宋代經(jīng)書注疏刊刻研究.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5. 張金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匯考.杭州: 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

36.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37. 周祖謨.四聲別義釋例.輔仁學志,1945(第十二卷第一二期合刊).∥周祖謨.問學集.北京: 中華書局,1966.

38. Downer G B. Derivation by Tone-change in Classical Chinese.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1959,22(1): 258-290.

(華東政法大學 上海 201620)

(責任編輯 馬 沙)

山东| 聊城市| 马山县| 措勤县| 独山县| 济阳县| 香格里拉县| 綦江县| 宜兰市| 泗洪县| 凤翔县| 临西县| 营口市| 仙居县| 会昌县| 绥宁县| 蒙山县| 育儿| 西和县| 西充县| 监利县| 文成县| 陵川县| 枝江市| 虹口区| 定州市| 上杭县| 宣威市| 沅陵县| 准格尔旗| 腾冲县| 临汾市| 天门市| 那曲县| 同江市| 湘潭县| 丰台区| 锡林浩特市| 江西省| 交口县| 七台河市|